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球背面长啥样?①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
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皎洁的白月光中。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类在地球上只能凭肉眼看见月球的正面,背面则看不见。
因此月球背面对于人类而言,更是“秘境中的秘境”,有许多未知等待着解答。
②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西昌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世界瞩目、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月球背面到底是啥样,嫦娥四号将第一次a________它。
③古人观月,并非完全看不到月球背面。
月球存在着“天秤动”,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因此,至少有10%至20%的月球背面的边缘地带可以从地球上看到,比如一个跨越100千米的撞击盆地东海。
④1959年10月7日,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后,月球背面的“真容”就第一次被揭开了。
依照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苏联在1960年11月出版了第一份月球背面地图,一年之后,又制作了第一个月球仪,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月球背面的初步特征。
1965年7月20日,苏联“探测器三号”传送回了25张画质更好的月球背面照片,分辨率比“月球三号”高了许多,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背面有一条长数百千米的链状陨石坑。
1967年,苏联根据这批照片出版了包含4000个新发现的月球背面地形目录的地图,同年发布了第一份比例为1:500000完整的月面图和修订后完整的比例为1:1000000月球仪,月球95%的表面都在上面b________了出来。
⑤人类首次与月背面对面是在1968年,“阿波罗八号”在进行载人登月任务试验的时候,由宇航员威廉·安德斯看到的。
他描述说,“月球背面看起来像我在孩提时玩过一段时间的沙堆,它们全都被翻起来,没有边界,到处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
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
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
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
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
《东周列国志》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
”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
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
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
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
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
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
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刘钊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
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
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
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电影《流浪地球》主要讲的是地球经过木星时摆脱木星引力,重新踏上流浪征途的故事。
实际上在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中,地球经过木星的过程有惊无险,只是电影有意制造“噱头”,将这一情节夸大而已。
那么,地球要“流浪”,为什么非得经过木星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让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快速度,使其脱离太阳系。
引力弹弓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
木星就是太阳系中一个优良的加速器,这不仅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在现实中更是如此。
人类向外太阳系发射的数十件航天器中,大部分用到了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比如“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先驱者号”、“新视野号”探测器等等,都曾经利用过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这样的好处是使航天器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还能节省燃料。
1977年,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的“旅行者二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981年经过木星时,从秒速不到10公里加速到了秒速35公里左右,获得了可以离开太阳系的速度。
经过几十年的飞奔后,旅行者二号已经航行到了210亿公里外的遥远距离。
实际上,不止是木星具有引力弹弓效应,较大质量的天体都可以让围绕它运行的物体获取引力弹弓效应,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连同太阳都可以进行引力弹弓效应的运用,我们的地球也一样。
比如我们要去月球探测,但是我们的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并没有能力把“嫦娥四号”直接发射到月球轨道上,于是在发射之后,依靠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增加速度和扩张轨道,最终让“嫦娥四号”进入环月轨道运行。
而在《流浪地球》这部作品中,刘慈欣安排了太阳和木星共同给地球加速。
故事中讲到曾经有一段时间地球时而靠近太阳时而远离太阳,这个时候正是在利用太阳的引力弹弓效应给地球加速;后来地球又运行到了木星的附近,开始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这也是因为木星的质量巨大,是地球质量的318倍,可以把航天器加速到脱离太阳系引力的程度。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垃设分类面立法更重执法》,回答各题。
①在德国,为督促生活垃圾分类,在居民区附近会放置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棕色投放有机垃圾,蓝色投放废纸,黑色投放剩余垃圾,黄色则专门投放标有绿色圆点回收标志的商品包装。
②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
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
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调,谁污染谁治理。
在德国,按照相关法规,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到指定回收地点,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收垃圾。
如果被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就会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先给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及全体居民发警告,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③例如,仅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比90年代减少了18%。
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如今,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1)在德国,棕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分别盛放哪些垃圾?(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效果好。
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C.使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处理现代化了。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加点词“连坐式”表示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B.第②段中加点词“毫不犹豫”,说明垃圾回收公司对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态度坚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
书香缕缕为何来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
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
“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
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
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
这些反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路由器也智能刘露①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我们家中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从PC到手机,从电视到平板电脑,任何一款能称得上智能的设备都需要连接网络,这也促成了路由器的第一次升级,即从有线路由到无线路由,②但是,普通无线路由器只是满足了设备上网的需求,却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些智能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于是,智能路由器逐渐火爆起来,很多厂商纷纷推出智能路由器,像小米路由器、极路由等。
③智能路由器,即智能化管理的路由器,相比普通路由器,它更像一台个人电脑,其优点很多。
首先它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各种应用,自行控制带宽、在线人数、浏览网页、在线时间,其次它拥有强大的USB共享功能。
真正做到网络和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此外智能路由器还具有视频监控、远程开关机,脱机下载,USB打印以及实现手机管理等——系列功能。
④智能路由器正因为具有以上优点,它才更加智能,成为家庭存储中心和数据处理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网关设备,还是一个带有智能操作系统的入口平台,作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智能路由器将承载着家庭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功能,控制着家庭的整个网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③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中所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都会与路由器相互连接。
在整个家庭网络中,智能路由器处在绝对中心的位置,它有资格成为家庭中“信息的中心,连接的中心、娱乐的中心”。
例如,你用手机在网上发现了一部极佳的电影,点击下载后,智能路由器使远程帮你下载并存入路由器中,最终共享至智能电视并呈现出来,供全家人观看。
这样的体验是不是十分“智能”呢。
⑥当然,除了功能上的转变,智能路由器的“智能”还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它将一个单一功能性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平台,除了管理和配置更加简单直观外,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安装APP插件来增加新的功能,让用户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古人的智慧一一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
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
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一连二,二连三,三接万物,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③榫卯结合,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座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很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④木质材料由纵向纤维构成,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
榫卯通过变换其受力方式,使受力点作用于纵向,避弱就强。
另外,本质材料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比较大,榫卯同质同构的链接方式使得连接的两端共同收缩或舒张,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而铁钉等金属构件与木质材料在同样的热力感应下,因膨胀系数的不同,从而在连接处引起松动,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⑤在牢固的基础上,不同的榫卯满足于不同的应用方式,结构样式更是丰富多样。
历数榫卯样式,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燕尾榫”、“穿带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半榫”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
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⑥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
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
根据建筑物体积、材质、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榫卯呈现出不同的连接构建方式。
我国古建筑梁柱之间多以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这五种榫卯方式相互搭配,穿插配合。
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
(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
(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
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⑧榫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
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出自《新华网》有改动)[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mǎo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
(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________各自一点改变, ________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2)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3)本文围绕“榫卯”,依次从 ________、________、榫卯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4)阅读第⑦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②(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列图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B.第④段所说明的榫卯结构牢固的原因都属于物理性质。
C.榫卯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第三类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D.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是榫卯结构,两者的结构系统相同,构造原理相同。
【答案】(1)只要;就(2)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
(3)榫卯的定义;榫卯的优点(榫卯牢固的特点及原因);榫卯的应用;榫卯的文化价值(4)结实耐用;有利于运输和维修;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突出说明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5)B【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学生先判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即使……也……。
再代入选择即可。
(2)本文中开头段的作用是:由乐府民歌形象的说明榫卯之间的关系,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榫卯。
(3)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一段到第三段引出说明对象榫卯,第四段到第七段说明了榫卯的功能和功效,第八段介绍了榫卯的文化价值。
围绕榫卯,第二段介绍榫卯是什么;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优点;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类型;第六、七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应用,最后一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文化价值。
(4)①根据文中的“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和“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可知,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结实耐用和利于运输和维修。
②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分析。
学生先应该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
这一段主要是在讲榫卯作为家具的优点,更加结实耐用,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与铁钉进行比较,说明榫卯结构更能稳固家具;乙句是从榫卯和铁钉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的使用寿命,说明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加耐用。
并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客观规律。
(5)A.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并未用到列图表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项错误。
C.根据“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
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文中并未提到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选项错误。
D.根据文中的“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
”两者之间的构造原理相同,结构系统不同。
选项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⑴只要;就⑵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
⑶榫卯的定义;榫卯的优点(榫卯牢固的特点及原因);榫卯的应用;榫卯的应用⑷①结实耐用;有利于运输和维修;②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突出说明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⑸ B【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各分句间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注意说明文手段作用常常是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语句作答。
⑷①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句子分析能力。
根据文中的第⑦段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②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
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注】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答案】(1)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2)时间顺序。
(3)引用(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