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_雨巷_的三条路径(1)

合集下载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雨巷》剧本及说明书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雨巷》剧本及说明书

第6页
诗人继续沉浸在幻想中、一梦不醒般,幻想中相遇的那一刻逐渐印入记忆 深处,本节为前一节的回放并进行延伸,是诗人幻想中的回忆,此时对丁香姑 娘的情感开始升华。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镜头一:用黑白老电影模式回放女主角与男主角相遇的过程,连续回放他 伸手去触摸、挽留,但却触摸不到;丁香姑娘飘然而过、渐远的画面。
镜头一:黑幕演变成男主角继续惆怅地伫立在石柱旁的画面,隐隐约约地
第3页
后面有一个柔弱的、孤单的倩影从雨巷中破旧的大宅门口出现,手里拿着一把 油纸伞,用手试探天空是否下着雨,发现在下雨,于是撑开油纸伞,渐渐地画 面焦点转移到丁香姑娘身上。丁香姑娘的美带着黯然,带着忧郁,“病态”的出场 为第七场丁香幻灭埋下伏笔。
本课件推荐九年级诗歌赏析课使用!
第1页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诗歌赏析课件《雨巷》 剧情介绍(剧本)
撰写:唐宇锋 丁群英 (第五稿)
本片画面以黑白为主色调,丁香姑娘和雨巷诗人的油纸伞分别使用紫丁香 色及淡黄色加以强调,一方面黑白色调加强了本片的凝重氛围,另一方面突出 重点:雨巷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和油纸伞。
丁香姑娘是幻化的美好生活,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她的美是 西施般的病态美,因此全剧体现的都是姑娘的瘦损、憔悴,为她的幻灭埋下伏 笔,全剧可谓是悲剧切入、悲剧结束。片中用悲凉的音乐和故事情节来营造诗 歌意境中的那种“冷漠、凄清、惆怅”的气氛。
开幕:空空雨巷(时间:0 分 0 秒至 0 分 30 秒)
开幕:空空雨巷(时间:0 分 0 秒至 0 分 30 秒)............................................................ 2 第一场:雨巷独行(时间:0 分 30 秒至 1 分 8 秒)........................................................ 3 第二场:丁香初现(时间:1 分 8 秒至 1 分 36 秒)........................................................ 3 第三场:丁香惆怅(时间:1 分 36 秒至 2 分 5 秒)........................................................ 4 第四场:丁香彳亍(时间:2 分 5 秒至 2 分 36 秒)........................................................ 5 第五场:偶遇(时间:2 分 36 秒至 2 分 56 秒).............................................................. 6 第六场:离别(2 分 56 秒至 3 分 25 秒).......................................................................... 6 第七场:丁香幻灭(时间:3 分 25 秒至 3 分 37 秒)...................................................... 7 第八场:挽歌(时间:3 分 37 秒至 4 分 2 秒)................................................................ 8 第九场:诗人回归(4 分 2 秒至 4 分 39 秒).................................................................... 9 落幕(4 分 39 秒至 4 分 44 秒).......................................................................................... 9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诗歌赏析课件《雨巷》 制作团队....................................................11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诗歌赏析课件《雨巷》 制作工具....................................................12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诗歌赏析课件《雨巷》 技术参数....................................................13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诗歌赏析课件《雨巷》 制作纪实....................................................14 附录一:......................................................................................................................................23 关于拍摄戴望舒成名作《雨巷》教育视频的筹备方案..........................................................23 附录二:参考文献......................................................................................................................25 《雨巷》原文....................................................................................................................... 25 《雨巷》赏析....................................................................................................................... 26 《雨巷》写作背景............................................................................................................... 33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2.、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雨巷》优秀教案(精选

《雨巷》优秀教案(精选

《雨巷》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雨巷》这首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的意象、节奏、韵律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雨巷》。

2. 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韵律。

3. 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背诵并欣赏《雨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雨巷》原文、图片、背景知识等)。

2. 现代诗歌选集(每人一本)。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出《雨巷》。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6.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雨巷》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

节奏:悠长、舒缓。

韵律:和谐、优美。

情感:孤独、期待、忧伤。

2.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关注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雨巷》。

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比较阅读《雨巷》与另一首现代诗歌,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组织现代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审美情趣。

邀请现代诗人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3. 学生的讨论与分享。

4.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展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作者:王津津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舒缓、低沉的节奏,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韵律;2、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想象力,分析诗歌“丁香”、“雨巷”等重要意象,品味诗歌忧郁、朦胧、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传达出的苦闷、彷徨、孤寂、忧郁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丁香、雨巷,理解诗歌的象征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生读、师读和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此诗,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情感。

2、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研读此诗,分析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播放《雨巷》配乐诗朗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更好地学习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诗人马致远在客居他乡的愁情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诗人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抒发的豪言壮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诗人徐志摩在康桥湖畔的深情告别。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用诗歌传达出内心丰富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去聆听那回响在飘着雨丝的江南小巷里的诗人的盈盈低唱。

二、正式授课(一)聆听雨巷之声1、检查预习请全班同学齐读《雨巷》一诗,教师为学生纠正学生读错的音。

明确:寂廖liáo 逢着zháo 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2、诵读诗歌(1)自由朗读(提示:在字音、语速、节奏、停顿、重音方面特别注意)(2)鼓励试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班上朗读诗歌,并谈谈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进行积极、正面、客观、中肯的点评,让学生们学习借鉴读的好的地方,改善读的不好的地方(3)美读展示教师为学生播放《雨巷》配乐诗朗诵,请同学注意听其语速、节奏、停顿、重音,之后教师在这几个方面一一对学生指导,并和学生交流讨论诵读此诗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进入《雨巷》的三条路径

进入《雨巷》的三条路径

家中暂避 。就是在避难松江 的 日子里 ,戴望舒创 作了 《 雨巷 》。
诗 中 ,诗 人 首 先 为 我 们 铺 设 了 一 个 空 间 背
诗人 戴 望舒 ,在 这 场 由 “ ”到 “ ” 的 火 夜 剧变 中,不仅是一个旁观者 ,还是一个 亲历 者。 1 2 年 ,第 一次 大革命 正 当高 潮 ,上海 工人举 96 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 。革命 前进 的步伐极大 地鼓 舞了正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 的戴望舒 。就是在这

景 :一条 “ 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江南小 巷 ,本就 狭 仄 ,又逢 梅 雨 ,淅淅 沥沥 ,连绵 不 绝 ,自然更添一分压抑两分烦愁 。两个 “ 悠长” 的连用 ,更是将雨巷无限拉伸 ,以致渺茫 。 “ 寂 寥”既是对雨巷本身 的描绘 ( 空荡荡 ),也是对 彷徨于其间 的诗人心境 的描绘 。在 笔者看来 ,这
瞬 间 变 为 前 途 难 觅 的 “ 徨 ” 。 失 落 、 绝 彷 望 、 迷 茫 、惆 怅 成 为 这 一 特 定 时 代 语 境 中 的 关键 词 。
出散伙 的计 划 ,卖掉 家具什物 ,付清 房租 ” 【] 2 ,仓皇辞沪 ,分头回家 。不久 ,为安全
计 ,戴 望 舒 与杜 衡 又 不 得 已转 到 江 苏 松 江 施 蛰 存
文尝 试 从 三 种 不 同 的路 径 进 入 《 雨 巷 》,以期提 供理解这 首名作 的三 种
可能。


但 是 ,1 2 年 3 9 7 月三 人的被 捕入 狱让 这个 “ 新梦 ”一下 子就 破碎 了。虽然 这 次被捕 由于一位 同学父亲 的通 融而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间 ,戴望舒他们 经常怀着激动 的心情参加秘密会

《雨巷》教案范文

《雨巷》教案范文

《雨巷》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颜婧瑶诗歌《雨巷》,了解其内涵和文化价值。

2、欣赏《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的朗诵和初步的韵律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理解,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对诗歌中的韵律的理解三、教学策略:本课采取“先阅读,后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到外面雨打窗户的声音,鼓励他们“听雨”一分钟,让雨声缓缓退去,介绍今天要学的诗歌《雨巷》。

2、自读课文、理解课文(10分钟)学生自读《雨巷》,并简单了解一下颜婧瑶的背景。

请学生思考:诗歌中雨是什么?雨巷是什么?雨声是什么?在“玻璃上/灰蒙蒙/一根小小的雨柱/悄悄向下溜”中,这一小节想要表达什么?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意义?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如实地交流给他人。

3、欣赏诗歌(10分钟)老师每句话朗诵一下,并询问学生,他们觉得哪一句话最令人感动。

将学生对诗歌的赏析和感受记录在笔记本上。

4、审美体验(5分钟)请学生欣赏胡杨的照片,诗歌《荒城》的唱片和歌曲《荒城之月》,感受西北小城的淳朴与荒凉。

通过图片和歌曲,加强学生对西北荒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人身边事情的感悟,注重审美体验的教育。

5、韵律感的初步培养(10分钟)让学生朗诵《雨巷》,并教授如何区分和运用句式和韵律。

让学生自己画出每个句子的韵律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吻解读其中的韵律。

6、巩固篇目理解(10分钟)请学生仿写这首诗歌,仿照它的句式和韵律编写自己的诗歌,或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尝试在《雨巷》以上下功夫。

五、课堂练习请学生带笔记本在家里自己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课后反思学生的反思和老师的总结笔记。

七、总结通过学习《雨巷》,学生除了对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感知韵律,欣赏诗歌的能力。

这些都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高一语文】戴望舒《雨巷》讲解

戴望舒《雨巷》讲解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

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雨巷》三维目标教案

第二课诗两首雨巷戴望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两篇

《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巧设情境法;2、诵读感受法;3、联想创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二、关于作者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雨巷》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雨巷》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1)着,冷漠,凄清,又惆怅(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

”由此推见,现代的情绪就是由上述种种生活所触发的光怪陆离、骚动喧嚣的生活感受。

但是,这只是现代情绪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则是现代人的都市怀乡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人,大多从乡村(或小城镇)来到大都市,但他们并没有从精神上真正融入都市,而是成为都市中的精神流浪者。

于是,对原有乡村世界和农业文明的回望和眷恋就成为这种都市怀乡病的重要表征。

但是,关于戴望舒,学界一般认为,1927年所写的《雨巷》只是“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直到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才“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5〕在笔者看来,将《雨巷》视为过渡之作,可能更多的是从形式上而言的,在内容方面,《雨巷》其实已经具备了现代派诗歌的特质,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都市怀乡病。

首先,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中两个核心的意象,一个是雨巷,一个是丁香。

这里的雨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甚至在雨巷的尽头还矗立着“颓圮的篱墙”。

诗歌摒弃了都市的繁华与躁动,选择一条代表乡村(确切地说应该是小城镇)文化的小巷,将其置于细雨霏霏之中,赋予它幽静而又寂寥的美感。

显然,它表现的是一种中国江南小镇的文化风情。

雨巷成了都市的一个对立物。

再说丁香。

丁香代表的是一种静谧、含蓄、内敛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与都市文明对立的。

与乡村相比,都市是躁动、热烈、开放的。

诗人将丁香与雨中邂逅的姑娘组合在一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传达出诗人对传统社会中具有东方神韵的女性美的留恋。

一个江南小镇的美丽少女,撑着一把油纸伞,轻轻地走过没有车轮滚
滚、没有人声鼎沸
的寂寞雨巷——这
种静谧、安详而不
失浪漫的想象,只
能是中国乡村文明
在诗人记忆中的投
影。

另外,主人公
对丁香姑娘的希冀
和期望,也间接地
昭示了诗人精神上
的孤独和寂寞。


处繁华都市,身边
虽然人潮汹涌、车
流如织,但是,作为一个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的
怀乡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中,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但是,在现
代都市中,这种理想只能是一闪即逝的幻象,伴
随着幻象的消逝,紧随而至的是挥之不去的失落
和孤独。

所以,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丁香姑
娘,以及那段如梦似幻的雨中邂逅,代表的其实
是诗人精神上的返乡,而弥漫在诗中的迷茫和惆
怅,则是都市怀乡病的典型情绪。

在此后创作的
《对于天的怀乡病》中诗人自己也表白:“我是一
个怀乡病者”,“我渴望着回返”,因为那里有
“如此青的天”,“我可以安憩地睡眠/没有半边
头风,没有不眠之夜,/没有心的一切烦恼”。

〔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
品的赏析和解读,本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此过程中,接受主体由于成长背景、生活阅历、
知识结构、审美取向等之不同,面对同一文学文
本,必然会在赏析和解读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
的差异。

同时,不同的批评方法、不同的观照角
度也会导致不同的阐释结论。

这本是文学接受过
程中的必然规律。

〔5〕钱理群,
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修订
版),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第
361页。

〔6〕戴望舒
《对于天的怀乡
病》,《戴望舒
诗全编》(梁仁
编),浙江文艺出
版社1989年版,第
42~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