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赏析
雨巷的赏析

有关雨巷的赏析有关雨巷的赏析《雨巷》发表于1928年。
这是一首象征诗作。
由于运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但是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其中的涵义做出个性的理解。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
《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
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
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
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赏析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1 现代诗歌雨巷原文【作者】戴望舒【朝代】现代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雨巷 戴望舒赏析

雨巷 戴望舒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的痛苦,心灵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
这时他读了法国诗人魏尔伦的《秋之忆》诗集,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人以朦胧、含蓄、幽雅、精巧的艺术风格,抒写了自己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与幻灭,也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追求的幻灭。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巷子又窄又长,正是丁香花开的时候,巷子中飘满了沁人心脾的幽香;那曾经深结同心的姑娘,现在却已成为陌路之人。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 诗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形象。
她的心境颇像东方人含泪微笑的娇羞,使人不禁想起同时代的南国少女阮玲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与幻灭。
它通过描述一个雨巷中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这首诗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幽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年夏天。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我们来看看。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形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表明出来作者既迷茫伤感又存有期盼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深邃而又苍凉的美感。
诗作原文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liáo)的雨巷,我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伤,在雨中哀怨,伤感又倣(páng)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是我一样地默默彳(chì)亍(chù)着,冷漠、重泉,又伤感。
她静默地走近,走进,又击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划过像梦一般的,像是梦通常的婉转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离了,离了,到了颓(tuí)圮(pǐ)的篱墙,跑天下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窭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退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伤感。
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划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基本资料戴望舒(.3.5——.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上开了一个新纪元’。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柔情,善良清幽。
早年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暗淡潮湿的雨巷,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某种情感的抒发。
以下是《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雨巷赏析:《雨巷》是一首以雨巷为背景的诗歌,通过描绘作者与别离的情人之间的距离和相思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首先,诗中作者住在长江的上游,而君却住在长江的下游,两者相隔甚远。
这种空间上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作者与君之间感情的距离。
雨巷是作者日日思念君的见证,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象征。
其次,诗歌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一句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于思念君的迫切之情。
这种思念之情贯穿整首诗,与雨巷的形象相互映衬。
雨巷阴暗潮湿,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进一步,诗中的“共饮长江水”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君的思念之情,也揭示了作者对于长江水的饮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命运的思考。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生命的流转,它代表了无法抗拒的命运。
最后,诗歌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于君的期许和对于爱情的执着。
作者希望君能够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思念和情感,共同面对相思之苦。
综上所述,《雨巷》这首诗歌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和表达作者与君的相思之情,将思念与生活相结合,展现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诗歌给人以深刻的体验和触动,使人感受到爱情的无奈和对于生活的思考。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雨巷》赏析(精选五篇)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每每望着露台上那一簇簇满枝盛开的紫色丁香,青葱年少时的诗情画意就会一次次被勾起,却又总是不得不一次次的被放下。
被放下,不是真的想放下,也不是因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老李这首诗,真说不上有多好,特别是总感觉太过单薄,缺少厚度,无非是怀春的少女思念钟情的帅哥而又不得相见的初恋与相思,而已;何况,诗中的这对儿原本就在异地,属于双城恋,更不知道这究竟是写给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柳枝、宋华阳和王晏媄三个女人中的哪一个。
反正是远不如他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得更生活,更深沉,更真切;也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把离愁别绪说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骨髓。
被放下,这唯一的原因,只是戴望舒的那首哀婉曲徊的《雨巷》,那才是丁香的绝唱,那才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让我始终不敢用笨拙的、不解风情的笔墨再去描摹那结着愁怨的丁香。
生怕惹恼了那位丁香姑娘,生怕触碰她那太息一般的眼光,生怕她失去了丁香一样的颜
色,生怕她散淡了丁香一样的芬芳,生怕她浓重了哀怨和惆怅。
戴望舒(1905.11.15~1950.2.28),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虽然也先后用过其他几个像艾昂甫、江恩等的笔名,但最能体现他内心追求的还要算望舒,这个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他之所以更加钟爱这个笔名,就是要表达青年时期的他,意欲追随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望舒,就是那个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
他1923年秋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被查封。
《雨巷》正是写于这个时期,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
这首诗一经发表,迅速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作者也因这首诗太过经典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所有的情绪放置在了一条江南梅雨时节的小巷里,而这条雨巷,阴沉而狭窄,行走在这条雨巷中的人,又是那般的抑郁和孤寂。
在这里,诗人充分调动象征手法,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喻那个使他感到压抑的、黑暗的、阴沉的社会现实;雨巷里,没有一缕阳光,没有一丝生机,没有一点点活气。
“我”就是在这
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诗人极尽其驾驭语言、节奏、旋律之能事,让整首诗读起来,凄婉、绵徊,荡气回肠。
诗中所描绘的雨巷之中偶遇的那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孜孜追求而不得,意欲倾诉而无人听,只得深藏于内心却又始终不肯放弃、不甘于就此溟灭的那份人生理想。
诗人久久的徘徊在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般的人生苦旅之中,撑一把遮蔽羸弱身躯的油纸伞,焦灼的期待与理想的美丽邂逅,那是他的寄望,那是他的期待,那是他的满腔热血在汩汩地流淌,是他那颗执着的心在激荡。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就在这样一个落雨的季节,就在这样一条被高墙封闭的狭长的小巷,果真走来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有着丁香一样的芬芳,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她,撑着油纸伞,与诗人有着同样的哀怨,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就在两人四目相对、仿佛已经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他已然嗅到了那缕丁香的芬芳,怎堪想,就在那同样的油纸伞下,就在那两肩相并又相错的一刹那间,姑娘投出的却是“太息一般的眼光”,而且,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且,这
魂牵梦萦的、苦苦追寻的,这丁香一般的姑娘,来了,却又是这样的匆匆飘过了,留下的,留下的是更深的惆怅、哀怨,是更深的冷漠、更深的凄清,是更深的孤独和迷惘。
匆匆而来,转瞬间又匆匆飘逝的姑娘,是诗人对理想远离的不舍,是对理想破灭的哀伤。
然而,诗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虽然,他仍旧徘徊、彳亍在雨巷,但他依然执着,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渴望,他依然希盼着、期待着,在探寻的道路上会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丁香,永远的《雨巷》,丁香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