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地区浅层丛式井轨迹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丛式井_分支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眼防碰计算及应用

丛式井_分支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眼防碰计算及应用

6.1 问题的产生
XX 分支井为一口试验井, 设计的井身结构见图 11。
Φ339.7mm 套管×100m
Φ244.5mm 套管×1 403m
套管开窗位置 1 302m
Φ139.7mm 套管×1 670m
Φ177.8mm 套管×1 717m
图 11 分支井井身结构示意图
设计的分支井眼剖面见表 1。 但是, 主井眼完成后, 侧钻分支井眼至井深 1 324m 后测量发现, 实钻分支井眼 1 302~1 324m 井 段井眼方位( 302°) 与设计分支 井 眼 闭 合 方 位 ( 150°) 两者存在近 150°偏差( 如图 12) , 且其轨迹水平投影
基本原理如图 8 所示, 即以参考点为球心, 做半 径不同的无数同心球, 其中与对比井刚好接触的球的 半径即为两井最近距离, 也称为扫描半径 (如图中
·4·
新疆石油科技

M' P`


2006 年第 3 期( 第 16 卷)
N P'



对比井
θ M'


参考井
图 8 邻井球面距离扫描空间示意图
MP)。其水平投影方向与参考井的高边方向的夹角( 顺
利用扫描半径在实际计算中, 若能够找出距离最
小对应点的井深, 则可利用空间两点距离计算、连线
与正北方向夹角的有关公式, 计算获得扫描半径与扫
描夹角。
若以 参 考 井 HM 垂 深 对 应 的 比 较 井 井 深 LQ 为 基 点, 取步长 n( 为相对提高精度, 可取 0.1m) , 结合对应
的扫描原理, 向对比井井深减小方向逐点计算( 即不
4 防碰扫描原理
防碰扫描是在钻井过程中预防井眼碰撞, 进行科 学决策的基础。该技术发展到今天, 已形成了基于最 小曲率半径法计算单井轨迹参数, 结合不同的扫描原 理而发展起来的最近距离扫描、法面距离扫描以及平 面距离扫描等方法。

浅层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

浅层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

浅层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
浅层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是利用自然地质和地层结构,通过一系列钻井技术手段,控制钻井井身方向和位移,以实现井壁开发、矿藏开采和石油勘探的技术。

具体来说,浅
层水平井是指钻井深度低于2000米,钻井井段强度低,复杂岩性和钻井环境等特点的井。

为弥补浅层水平井储层厚度小、勘探难度大等缺点,钻井轨迹控制技术成为浅层水平井勘
探的重要手段。

目前,浅层水平井钻探技术中的钻井轨迹控制主要分为三类:直井探测、外挂工具和
钻井位移。

首先,直井探测是一种基础的钻井探测方式,通过测量钻孔方位角和倾角来确
定钻孔的方向和位置,可以满足浅层水平井的钻井轨迹控制需求。

其次,外挂工具是使用
一些外挂的设备或工具来保证钻井井身的方向和位移。

例如,利用钻井导向器、数码测斜
仪等设备进行定位和测量,以及通过钻井工具索引、引导器等设备来实现钻井方向调整。

最后,钻井位移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钻头轨迹变化来实现钻井方向调整的技术。

通常采用
偏向性钻头和钻头导向器等工具来实现井底力矩调整,通过改变钻井位移来改变钻井井身
方向,实现钻井轨迹控制。

此外,在钻井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岩心资料、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等来进行钻井轨迹控制。

总的来说,浅层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是钻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控制钻
井方向和位移来实现矿藏勘探和开采,对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创新和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相关行业要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轨迹控制技术,以适应
不同的钻井环境和钻井需求,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钻井工作。

定向水平井轨迹控制.课件

定向水平井轨迹控制.课件
1、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因素:
–钻头:特殊结构,侧切特性,各向异性 –地层:岩性,可钻性,各向异性,几何产状 –钻头作用力:钻压,侧向力,钻头转角,扭矩 –高压射流作用:清洗碎屑,辅助轴向破岩
2、钻柱及其底部钻具组合(BHA)分析
– 确定钻头对地层的机械作用力:井斜力和方位力 – 确定钻头指向:转角 – 确定钻压及钻头扭矩 – 确定钻柱或BHA任一点内力和挠度
井下动力滑动钻进目前存在的缺点:
✓ 钻柱滑动,受到较大的轴向阻力,不利于施 加钻压及大位移延伸
✓ 受井下马达排量限制,洗井效果不佳 ✓ 没有钻柱旋转,不利于修整井壁 ✓ 在有些情况下,机械钻速较慢
井下马达性能的不断改进 井下动力滑动钻进系统的改进
智能钻井系统的概念
(英国)Inglis T A. :定向钻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Ir1<Ir2<1 (Ddip<Dstr<Dn) Ir1=Ir2<1 (Ddip=Dstr<Dn) Ir1=Ir2>1 (Ddip=Dstr>Dn) Ir1>Ir2>1 (Ddip>Dstr>Dn) Ir2<Ir1<1 (Dstr<Ddip<Dn) Ir1<1<Ir2 (Ddip<Dn<Dstr) Ir1<Ir2=1 (Ddip<Dstr=Dn) Ir2>Ir1>1 (Dstr>Ddip>Dn) Ir2<1<Ir1 (Dstr<Dn<Ddip) Ir1>Ir2=1 (Ddip>Dstr=Dn) Ir1=1>Ir2 (Ddip=Dn>Dstr) Ir1=1<Ir2 (Ddip=Dn<Dstr)

丛式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

丛式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
4 2 井 工 程 技 术 措 施 .钻
碰 难 度 大 。 通 过 井 身 轨 迹 控 制 技 术 、 防 碰 技 术 ,较 好 地 解 决 了井 身轨 迹 、 防碰 、 防 塌 等一 列列 技防碰 .
垦 东 l 平台 为海 油陆 采平 台 ,所施 工 的 2 井 目的层是位于 明化镇 组、馆陶组的 浅层油气 减 ,砂 层胶结性 差 ,极其疏松 ;泥岩蒙脱石 含 最高,易导致缩径及污 染钻 井液。 式井造 斜 点浅 ,井斜 位移大 ,井 间距小 ,施 工中防碰难 度大 。通 过井身轨迹控制技 术 、防碰技术和 钻 井液 技术的优化 ,较好地解决 了井身轨迹 、防 碰 、防塌 、保护油气 层和环境 保护等一列列技 术 准题 ,圆满完成 了垦东 l 乎台 式井的钻 井 2 施丁任务 。 1 、井 身轨迹的控制技术 由 l F 本平台施工并 存在 着以下堆点 :井组 井间距近 、各井与邻井相距3 5 .m,而且井斜 、 水平位移火 ( I 7]井位移超 过 10 m,1 口井井 00 6 斜超过5 度) ;在 一 0 开超浅地 层、大尺 寸非常 规井限定向 ( 3 / 尺寸井眼 ;平原组 、 中l 5 8 明化 镇组定 向 );井身轨 迹复杂 ,有6 口井为 五段 制 ( 一增 稳 降 稳 )剖 面 ,4口井 直 为四段制 ( 直 增 ~稳 一降 )削面 ,因此井身 轨迹控制难 度极大。针对施工的技 术难点我们 主要从以 几 个方面进 行 了研究和技 术改进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11 .直井段防斜打 卣钻进技术 采 用 中 36 1 m BI+q2 3 2 nDC ×3 4 .m t )0 .m l 根 ( 中无磁 l )+ 1 7 8 TDC×3 其 根 7 .m1 I 根 + 1l 7 ( 2 mm DP 武钻具 , ) 塔 小钻 压 、低排量 吊 打 ,确保 直井段打直 。 12k 眼定 向技术 , 井 J 采用 036 1 Bt 17md. 单 弯 ( 4 .r i 9n mm  ̄ 5 扶 J块 由 ①38 l啤 成  ̄33 l E OI 办 nn 4n m) { l78 中 7 .mm NM DC×l } W D短节 } 7 .m mDCx6 根 M ①178 根 +q17 mHW D )2r a PX5 + l7 1 D 具 组合 , 柱 中 2】i Tn 利用无线随钻Mw D 定向 , 向与复台钻进相结 定 合,严格控制 : t 眼狗腿度。 13施3 r 采用导向钻井技术 . -l l ①用 MW I实时 跟踪 ,按 设 计 的轨 道 钻 ) 进 ,许根据地质情 况及时 调整轨迹 ,实现 低摩 阻、长时 f钻进作业。 H 】 ②导向钻 组 合 :高效钻头 { 钻头稳 定 近 器 ( 常为马达 [带稳定器 )+ 通 j 单弯马达 + 欠 ( 尺 稳定 器) 无磁钻挺+ 于 + 加重钻朴+ 钻杆 。 ③ 导 向钻 的操 怍方式 :滑 动式 钻进 方 # 式 、 合钻进方式。 ④导向钻具组 合 q 的2 1 个特 别设计 的稳定 器,决定 着井 钻具的定 向造 斜能力 。征现场 施工 l I_可通过 选 用不 同角度的马达 ,适 当调

水平井井轨迹精准控制技术分析

水平井井轨迹精准控制技术分析

具有相同地质意义。

而且现场对这四种模型形态有进行了精细化剖析,找出每种模型与岩性组合的对应关系,如陡升型对应的岩性组合为泥岩+细砂岩组合、台阶型对应岩性组合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合、缓升型对应的岩性组合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组合及夹层对应的岩性组合为泥岩+粉砂岩(夹层)+泥岩+细砂岩组合。

图1 水平井着陆目的层精细划分及认识模型图(2)在渤海首次提出建立现场快速精细对比方法及预测技术。

以现场岩性识别为手段及优势,快速建立目的层岩性组合,然后与邻井目的层岩性组合及模型形态进行精细对比(图2),提高储层预测精度,该方法与传统标志层对比相比,距目的层更接近,预测控制精度高。

同时丰富了现场地层对比手段及方法。

图2 现场快速精细对比及预测1 水平井着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渤海地区断层发育,深切生油岩的大断层是油气运移至中浅层通道,在形成圈闭时,断层与储层的耦合关系决定着油气聚集成藏,故油藏油气水系统复杂。

目的层中浅层明化镇组沉积相上属于极浅水三角洲沉积,储盖组合条件好,泥岩较发育,砂体厚度一般为5~15m,呈“泥包砂”特征。

基于储层特点,海上高效开发此类油气藏,必须以水平井为主,相比于定向井,水平井能有效扩大泄油面积,降低生产压差,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真正做到少井高产。

(1)水平井着陆目的层预测精度有限。

首先,中浅层明化镇组储层特征上看,受河控作用影响强,分流河道分叉,改道频繁,横向和垂向上变化快,储层夹层泥岩发育,储层厚度薄等特点,这使得传统标志对比与预测效果差。

其次,基于该类油藏成藏规律,断层发育,使得原有断续分布储层变得更加复杂,对比预测及地震跟踪难度大。

最后,目前该类油气藏储层地质信息预测,主要技术手段为地震反演解释,但受其自身技术局限,分辨率达不到精细油藏描述对单砂体的要求,故预测精度有限,对现场控制水平井成功着陆带来极大困难和隐患。

(2)着陆时带随钻测井曲线在井底处存在盲区。

受随钻测井仪器工艺决定,井底大约15m井段存在盲区,无法依据测井对其含油性及物性进行判别,故对于薄层油层水平井着陆影响较大。

关于定向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的探讨

关于定向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的探讨
3、稳斜段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造斜段完成后,需要进行稳斜段的钻井施工,在稳斜段的钻进中,要选用无线随钻测井仪器对钻头的工作进程进行动态跟踪,实时监测钻头的实际井斜角、方位角偏离情况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确保钻头中靶。在没有无线随钻测井仪器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稳斜钻具组合进行钻井,并应用单、多点测斜仪进行定点测斜,从而保证井眼中靶,提高钻井质量。
二、三段制定向井轨迹剖面钻井控制技术
基于三种不同类型轨迹剖面的优缺点,在现实中多应用三段制和五段制井眼轨迹剖面进行定向井钻井设计,而三段制井眼轨迹剖面最为常用,下面就对三段制定向井井眼轨迹钻井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1、直井段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直井段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主要是防斜打直,这是定向井轨迹控制的基础,因为地质、工程因素和井眼扩大等原因,直井段钻井中会发生井斜,地质因素无法控制,可通过在施工和井眼扩大两方面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直井段钻井的轨迹控制,关键要选择满眼钻具和钟摆钻具组合进行直井段钻井,前者可以在钻井中防止倾斜,将扶正器与井壁尽量靠近,就可以有效防止井斜问题出现;钟摆钻具的工作原理是超过一定角度后会产生回复力,具有纠正井斜问题的作用,但要保证钻压适量,因为钻压过大会使钟摆力减小而增斜力增大,妨碍纠斜效果。
2、造斜段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在定向井钻井中,造斜段钻井是关键部位,造斜就是从设计好的造斜点开始,使钻头偏离井口铅垂线而进行倾斜钻进的过程,关键是要让钻头偏离铅垂线开始造斜钻进。要根据设计好的井眼轨迹,综合井斜角、方位偏差来计算造斜率,以此指导造斜钻井施工,通过增加钻铤等措施,调整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的比例,从而使钻头按照设计的井眼轨迹进行钻进,指导造斜段完成。
2、定向井钻井的轨道设计
根据定钻井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可以将定向井分为常规定向井、丛式井、大位移井等几种类型进行设计,常规定向井一般水平位移不超过1km、垂直深度不超过3km,丛式井可减小井场面积,大位移定向井的轨道一般采用悬链曲线轨道,在井眼轨迹上采用高稳斜角和低造斜率。我国定向井井眼剖面轨迹主要有“直―增―稳”三段制剖面、“直―增―稳―降”四段制剖面和“直―增―稳―降―直”五段制剖面三种类型,在具体设计时根据所在地层地质特征不同进行优化设计。三种井眼轨迹各有优缺点:三段制井眼轨迹造斜段短,设计和施工操作比较方便,在没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三段制轨迹剖面;四段制井眼轨迹剖面起钻操作时容易捋出键槽加大下钻的摩擦力,容易造成卡钻事故,且容易形成岩屑床,一般不会采用,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五段制井眼轨迹剖面在目的油气储层中处于垂直状态,有利于采油泵安全下摘要:对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来说,钻井是其开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庞大的钻井技术体系中,定向钻井技术在钻井技术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定向钻井技术可以在复杂的地形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因而这一特性决定了定向钻井技术在实际的操作中在保持井眼的稳定,井眼的轨迹控制等方面要做到十分的精确。可以说定向钻井技术的成败在于如何在施工中井眼轨道的设计以及井眼轨迹的控制。本文就定向井钻井轨迹控制技术进行论述。

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浅析

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浅析

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浅析X翟文涛,赵林军,彭学光,李 业(胜利油田钻井技术公司定向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64) 摘 要:通过分析丛式三维水平井的特点,得出了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的难点,并针对这些轨迹控制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特别对丛式三维水平井的防碰问题,扭方位井段轨迹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总结给出了丛式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的要点,得出了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的有关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丛式井;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 中图分类号:T E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3—0118—03 随着胜利油田开发的深入,目前在胜利油田布置的水平井受到井位的限制,多设计为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三维水平井井组的水平井轨道设计通常在井斜角较大之后扭几十度方位,同时受到靶前位移的限制,水平井的造斜率已经较高,这使得后期的狗腿度偏大,给水平井轨迹的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并导致井下安全的风险。

同时由于井组井间距较小,或设计及施工顺序的问题造成防碰形势严峻。

本文通过对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施工的分析,给出了该类型水平井井组轨迹优化控制的技术措施,对该类型水平井井组的优质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的设计特点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是指井组井口大于等于两口,且至少有一口井身轨迹为三维设计的水平井的丛式井。

表1为一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中其中一口井的轨道设计数据:表1三维水平井设计数据井深m 井斜°方位°垂深m 水平位移m 南北m 东西m 狗腿度°/100m 工具面°靶点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1.850.00315.00621.850.000.000.000.000.00706.4617.75315.00705.1112.999.19-9.1920.970.001023.0984.1621.37893.63230.56224.11-54.1735.1353.181053.1490.4621.37895.00255.75252.07-43.2220.970.00A 1300.1390.4621.37893.00484.33482.0746.780.000.00B该井组各井有关数据如表2所示: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丛式三维水平井设计时狗腿度较大,表所列狗腿度最大达到了35°,从表2可以看出三维水平井的方位角的变化较大。

轨迹连续控制技术在常规定向井中的应用

轨迹连续控制技术在常规定向井中的应用
2 1 年第 1 期 00 0
西部探矿工程
5 5
轨 迹 连 续 控 制 技 术 在 常 规 定 向 井 中 的 应 用
张巧喜 , 牛大 可, 袁建平 , 王 正
( 苏石 油勘探 局钻 井处 , 苏 江都 2 5 6) 江 江 22 1 摘 要 : 苏油 田地层 复杂 , 向井所 占比率高 , 迹控 制难度 大。 为提 高钻 井速度 , 现有技 术条 件 江 定 轨 在
大、 使用 寿命 长 、 压 大 、 扣安 全 特 点 , 用 12 钻 丝 采 7mm
质部门对钻井井身质量 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 对井斜、 方
位 控制提 出了相 当高 的要 求 , 以适应 小断块 油 田井 网密
单弯螺杆 , 能增加复合钻井的单趟进尺 , 提高机械钻速 , 有利于井身轨迹相对平滑 , 减少螺杆事故。 根据常规定向井眼曲率要求 , 采用 4 l 5、。 单弯造斜
送钻 , 提高机械钻 速 。并 根据井斜 、 方位 的变化 和要 求 , 活 改 变 钻 井 参 数 。 使 用 P C 钻 头 , 效 地 提 灵 D 有 高 了机械钻速 , 1为 P C钻 头在部 分井 的使 用情 表 D
况。
* 收 稿 日期 :0 00 —1 2 1—20
第一作者简介: 张巧喜 ,1 6一 , ( (9 5)男 汉族) 江苏兴化人 , , 工程师 , 现从事钻井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
关键 词 : MWD; 迹连 续控 制 ; 面优 化 ; D 防泥 包 轨 剖 P C;
中图分类 号 : 2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O 4 5 1 (0 0 】 一 O 5 ~ O TE 4 B 1 O— 7 6 2 l ) 0 O 5 4
江苏 油 田地下 构造 复杂 、 面条 件差 , 地 断层 繁多 , 属 复杂 小断块 油 田。随着 本油 田开发 程度 的不 断深 入 , 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安地区浅层丛式井轨迹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摘要:浅层丛式井组为定安地区主要开发方式,而轨迹控制技术则是钻井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2009年,为进一步提高钻井速度和效益,深入开展了轨迹变化规律研究,结合区块地层特点,在双稳定器钻具结构的应用上,对稳定器类型、外径的选取和搭配上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现场试验;在理论研究结合现场应用的基础上,对稳定器外径、间距对于轨迹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探索并得到了定安区块下部井眼轨迹调整中双稳定器钻具结构对轨迹影响的变化规律。

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单稳定器,在井斜和方位的控制上无规律可循的现状,机械钻速也得到稳步提高,提高了定安区块的整体钻井速度。

在技术公司的指导下,目前各井队已经普遍采用双稳定器钻具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 定安油田钻井概况区块概况定安区块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境内,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表长期遭受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西高东低,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貌特征;地面海拔1050~1500m,相对高差450m,冬春季干旱且有寒流风沙侵袭;区内交通条件差,仅有沙土简易公路与交通干线相连。

定安区块开发中要求尽快上产,钻井工程施工中由于道路、井场建设、征地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多以丛式井为主。

并且在该区块的开发上采取了先期注水措施,目标层地层压力已经大于原始地层压力,也给钻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产能建设上,浅层丛式井钻井技术成为制约区块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地层特性定安地区油藏埋藏浅,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油田,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漏、井塌事故,低压储层的油层保护是完井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之一。

还有就是为保障浅层丛式井顺利中靶,轨迹控制调节余地小,需要精确控制。

井漏问题:洛河组存在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裂缝发育,地层孔隙压力低,钻进中易发生井漏。

井塌问题:直罗富县组泥岩易吸水膨胀-垮塌,从而造成井壁不稳定。

井涌、井喷问题:先注后采工艺导致目的层原始压力体系完全改变;部分井区裂缝和圈闭的存在形成异常高压,难以确定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同时油气比较高。

在保护油气层钻井条件下,给井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井斜问题:黄土层与石板层交界面、洛河组下部易斜。

方位漂移问题:延长组增斜率低且方位漂移大、规律难以掌握,定向一次成功率低。

井身剖面设计井身剖面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地层因素、工艺技术因素和成本因素,在定安区块钻井中主要是立足现有成熟常规工艺技术,结合地层特性和轨迹控制特点确定合理的井身剖面。

根据定安区块地层的特性和定向井位移的大小,对浅层丛式井进行剖面设计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钻井施工顺利快捷。

在实际施工设计上,进行了考虑轨迹控制问题基础上针对水平位移的设计。

1.3.1小位移(A≤200m,A为井底水平位移)对于设计位移小于200m的井,采用降低造斜点,提高造斜率和初始井斜角,减少增斜段和稳斜段长度,使得直井段长度较大,利于提高钻井速度;在造斜段完成以后,采用双稳定器或多稳定器完钻。

1.3.2中位移(450m≥A≥200m)造斜点上移至洛河组(900~1200m),按照位移大小适当调整造斜点,在造斜段和增斜段用Φ222mm钻头复合钻进,将复合钻进井段控制在400~500m,控制最大井斜25度左右,采用双稳定器或多稳定器完成下部稳斜段。

1.3.3较大位移(A≥450m)设计造斜点在上部环河、华池地层。

二开用Φ222mm钻头复合钻进,至造斜点按设计方位造出3~5°左右井斜,采用相对高的钻压。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在上部造斜段较短距离内增大井斜、快速钻进,并获得较大的水平位移,通过上部井段将需要水平位移缩短100m左右,然后通过二次滑动完成井斜、方位调整。

该钻井过程充分考虑到了洛河地层方位稳定性差的特点,其具有强降方位的地层特性,一般需要超前角取10~20°。

快速增斜有利于方位稳定是该方案的重点所在。

这一方案的实质在于,通过二开后的小幅度调整,利用800~1300m的小井斜段增加正向位移,减少后期钻进中水平位移,后续井段位移较小则有利于施工,进而降低施工难度,提高钻井速度。

这一方案稳斜段设计井斜角18~20°。

后续井段采用双稳定器或多稳定器完成。

1.3.4造斜率、增斜率、造斜完最大井斜、稳斜段长度的确定造斜率、增斜率、造斜完最大井斜、稳斜段长度的确定,从前两年的施工经验来看,采取通过提高造斜率、增斜率,使造完斜井斜角达到15°~20°左右,这种方法对于位移超过300m的井比较适合,采用复合钻进使井斜角达到对准靶心井斜角、方位偏小或对准靶心方位的方法,然后用常规双扶正器钻具结构进行稳斜钻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剖面设计时,充分考虑直井段井斜产生位移的影响,适当下移或上提造斜点,使设计更合理地切合实际施工,提高剖面符合率。

同时在施工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如针对直罗组蹩跳严重的区块(桐川)上提造斜点,降低转盘增斜率,在直罗组下Φ222mm钻头带双扶钻具增斜,解决了直罗组使用双扶蹩跳严重的问题,后续完成的26口井平均机械钻速18.18m/h, 钻井周期,与剖面改进前完成的两口井相比,机械钻速提高 5.64m/h, 钻井周期降低;二是大位移井将造斜点提高到洛河组上部,洛河组变为斜井段后,不必再为防斜打直而降低钻压吊打,也降低了直井段防碰绕障的难度和次数,洛河段因此而提高了钻压,解放了钻速。

2 浅层丛式井钻井技术直井段钻进与防碰工作定安地区浅层丛式井钻井施工中,地面井间距约为3~5m,造斜点选择余地小,丛式井直井段防碰历来就是定安区块钻井施工中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以往的钻井过程中,碰套管的事故时有发生。

2.1.1导致丛式井防碰工作比较严峻的主要原因1、定安区块井深大都在2200m左右,由于地质原因,表层也较深,造斜点低,防碰井段较长;2、定安区块在黄土层、洛河层井斜不易控制,方位飘移不规律,造成丛式井施工中直井段绕障频繁;3、采二项目组在丛式井组井序排列中不能完全依照钻井接井顺序下发坐标,先注后采,不能按照有利防碰的钻井施工顺序开钻,给防碰工作带来困难;图1和图2分别是40622西26-37井组施工中的实际钻井顺序和技术公司提供的钻井顺序。

图140622钻井队西26-37井组实际施工顺序图240622钻井队西26-37井组技术公司提供钻井顺序4、个别钻井队防碰意识淡薄,不按技术要求测斜、预算、绘制防碰图;且对防碰误差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等;5、个别钻井队施工的井组的大门方向没有考虑井组排序,造成绕障。

图3就是40622施工的董64-63井组的大门方向图340622施工的董64-63井组的大门方向2.1.2相应防碰措施为解决防碰问题,从钻井施工的角度,在总结现场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岗位职责到具体的技术环节,定安地区浅层丛式井钻井施工中制定了丛式井防碰要求:⑴提高全员防碰意识,确立防碰岗位责任制井队长是防碰第一责任人;工程技术员是防碰第一技术责任人;司钻是班组防碰第一责任人;①工程技术员依据单井防碰需要制定相应的单井防碰技术措施,并监督技术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依据测斜间距要求及时测斜、计算并制作防碰图,提出防碰预告,制定相应技术措施。

如钻具结构、钻井参数优选或停钻采取下螺杆调整轨迹趋势等;②驻井值班干部负责防碰技术措施的落实和人员分工,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岗位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督促整改;复杂情况下协同技术人员制定技术措施并现场监督;③司钻为本班组防碰第一负责人,负责本班组的防碰岗位分工、技术措施的落实;对井下情况要及时进行判断,发现异常及时汇报;④副司钻负责泥浆返出量的观察,负责其它岗位防碰工作的检查与督促;⑤井架工负责老井井口的观察;⑥场地工负责震动筛的观察和定时捞取砂样;⑦内外钳工协助司钻观察好指重表、转盘等的反应。

⑵要求钻井队严格依据规定测斜,及时绘制防碰图,及时监控和预测轨迹趋势。

⑶表层施工测斜要求:①开钻前要对井口进行校正,确保天车、转盘、井口三点一线;开钻前三个单根要轻压吊打,保证开直井眼;②表层第一个测点测深必须小于30m;③在黄土层和石板层交界面处上下各二个单根要轻压吊打以控制井斜。

⑷直井段施工要求:①通过力学特性分析和长期工程实践,钻具结构可以选用两种结构:A:7″×2根+ 61/2″NDC+其它B:61/2″NDC + DC×2根+ Φ214mm扶正器+其它。

钻具结构A具有良好的防斜效果,但测深与井深的间距较大,用于单井定向井、丛式井组第一口井、不需要防碰的情况下使用;而钻具结构B,由于测深与井深的间距较小,适用于需要防碰的定向井使用。

②同一井组直井段要求使用同一种钻具结构,相同参数,采用与邻井相同或相似井深测斜;③二开要吊打2~3个单根,开直井眼,扶正器进入新井眼后方可加压钻进;④直井段每钻进3个单根测斜一次,有防碰需要时应加密测点;⑤对于轨迹趋向于前大门方向的直井段施工,应最大限度的做好井斜控制,为以后施工预留余地;⑥丛式井组防碰直井段最近安全距离为4m,斜井段为8m,若两井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立即停钻,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后下螺杆提前定向或调整轨迹趋势,施工过程中注意钻时、泵压、指重表、转盘、刹把、震动筛及井口泥浆返出量的变化情况,派专人观察有无铁屑返出及老井井口的反应。

⑸预算是防碰工作的重要环节,技术人员必须按照当前井斜方位预算100~200m的后续井段井眼轨迹趋势,对预算结果及时做出判断,必要时提前进行绕障施工。

造斜点井深确定造斜点的选择是决定剖面类型的核心,造斜点高低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

⑴对于设计位移小于300m的定向井,造斜点太高必然使稳斜段加长,井斜变小,大段的斜井段在井斜小于20°时用常规钻具进行轨迹控制,方位漂移量大,只有使用单弯螺杆进行复合钻进并及时调整才能达到目的,螺杆消耗大,钻井成本增加。

同时在现场实践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时象华北、大庆等外部施工队伍也采取同样的剖面设计类型进行施工。

⑵对于设计位移大于300m的井,参考其它区块经验,采取大幅度提高造斜点的方法,减小设计最大井斜角,提高造斜施工时效。

⑶同一井组不同位移拉大造斜点间距,对位移较大的井采取尽量提高造斜点,小位移井压低造斜点,有利于防碰,同时使最大井斜适当(20°~30°),有利于后期轨迹调整。

定向技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具有长庆特色的成熟的定向井钻井工艺。

但是由于井身质量要求高,使得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导致起下钻频繁,同时为了预防两井相碰要进行饶障施工,严重地制约了钻井速度的提高,延长了建井周期,影响了经济效益。

因此在定安油田我们在直井段和定向段多采用如下钻具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