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行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书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中国古代字体的发展顺序

中国古代字体的发展顺序
4
颜筋柳骨 六、行书: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 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 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书圣)
七、草书:草圣——张旭
中国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字的发展顺序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 书→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楷行草”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开了“龙
1
骨”这味药,然而他却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龙骨”上有着许多非常有规律的符号, 很像古代文字。为了一探究竟,他大量收购“龙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 敲、对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而上 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去的,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定这些刻在甲骨上 的符号是一种文字,而且早于金文和篆书。
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魏晋时间,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关键时 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大人物——钟繇。后人将他称为楷 书鼻祖。到了唐朝的时候,书法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唐初 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并且王懿荣进一步追根溯源,最终发现这些甲骨大都产自河南章德府安阳县小商 屯,进而发现了“殷墟”。
二、金文: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字形特点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字形特点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字形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约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汉字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经历了多个阶段,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字形特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它的字形象形性较强,写法也不固定。

金文是铸刻有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字的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的象形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渐规整、美观。

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秦统一全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

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草书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写速度更快。

楷书是一种规矩、规模的意思,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字形逐渐由象形性向抽象性过渡,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逐渐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字形特点都有其独特之处。

汉字的字形特点主要包括:1.汉字是表意文字,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目的。

2.汉字的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元素。

3.汉字的笔顺和书写规则是汉字书写的基础要求。

4.汉字的形体结构具有平面组合的特点,以点、线、面组成方块形。

5.汉字的字体种类繁多,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总之,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字形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三国—楷书、两晋—行书、隋唐五代—楷书、宋朝—行书、元朝—楷书。

我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演变至今的。

1.甲骨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甲骨文有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为主,运用对称等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2.金文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

殷商后期到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时期。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3.1大篆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等。

狭义的大篆遗存石刻石鼓文,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从书法的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工整,有小篆风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是大篆文字的尾声。

3.2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国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就是小篆,又称“秦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大篆”的特点有着古象形文字的特点,粗犷。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圆转流畅。

结构平衡,体正势圆,字形修长,大小相同。

4.隶书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宽扁,横长竖短,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4.1秦隶秦隶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圆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断笔,便于书写。

中国历代字体精选

中国历代字体精选

中国历代字体精选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

这些字体各具特色,代表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发展和演变。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之一,笔画粗细不一,结构较为简单,多为象形字。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铜器铭文。

它笔画圆润,结构整齐,多用于记录祭祀、战争等活动。

3. 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刻石文字,因刻在十个形似鼓的石上而得名。

它的字体工整匀称,笔画饱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一种官方字体。

4.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官方字体,笔画圆润流畅,结构紧凑。

它是大篆的简化形式,逐渐取代了六国文字,成为标准字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是一种新型的文字形式。

它的笔画有波折,字形扁平,结构宽扁,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汉字书写方式的巨大变革。

6. 草书:草书起源于汉代,是隶书的草写形式。

它的笔画连绵不断,字形流畅自然,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几种形式。

7. 楷书: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它的字形较为方正,笔画讲究规矩和力度,结构平稳端正。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字体之一,也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

8.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它的笔画相对流畅,字形与楷书相似但略有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既工整又有流动感的艺术风格。

字物种书体形成的顺序依次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字物种书体形成的顺序依次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字物种书体形成的顺序依次是篆书、隶书、楷书、行
书、草书
字物种书体形成的顺序依次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汉字或者说中国书法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书体演变也在错综交叉中进行,其传承脉络固然清晰可见。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出现在

朝。甲骨文
是刻在 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我国汉字的四种常用构字方法是 象形、 指事、会意、 形声
4、我国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如下:
刻画符号(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 楷书 行书
一、选择题
1.我国汉字由下列的哪种文字发展而来 (B)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纸草文 D.泥板文
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 写体,介于草、楷之 间,既不像草书潦草, 也不像楷书工整,笔 画连绵呼应,字字独 立,写得快,认得清。 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 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 用至今。

世 称 王
()
释 文 皇 帝
峄 山 刻 石

国字

维 初

体 :
小 篆
()
家 钱 粜
高 年 抚
释 文 等 恤 民
东 汉 曹 全 碑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秦始皇下令把哪种文字作为全国通用字体 (C)
A.金文
B.隶书
C.小篆
D.楷书
二、个人爱好 在汉字的所有字体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印⑴
⑵⑶




刷 体


草书 甲骨文 行书
楷书 隶 书 金 文
品味汉字的意美
「凶」字 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 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 深坑,中 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 的感觉和危险的 情形。
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 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 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 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 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 意字。 如:休、牧、从、比、步、益、 采、炙、囚
草书、楷书、行书
三国两晋 草书、楷书、行书走向成熟
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 隶 书 楷书
行书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 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 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 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 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 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 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 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 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 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 性大。
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 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 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 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 再浇铸而成,
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 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 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这世三界个上字现是存最什大么的?商它朝们青又铜是器什:么司母文戊字鼎呢?
规应录秦 的秦公代 场代文, 隶 合公的隶 书 。文便书 产
往捷与生 来字小于 字“改号成横长有线隶为 的体篆秦 的隶变。为扁内致条书了 需。并代 分变是隶不舒聚的变将便 要小行, 界”巨书再展的笔成小于 ,篆,盛 。就大对象;结画方篆快 多难是行 成的汉形此体;折圆捷 用写书于 了,字的时风将平转地 在,隶汉 古因字汉的格小直均书 比不日代 今此体字隶变篆粗匀写 较能常。 汉,的符书为纵细的, 正适抄在
汉字的构成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象形
指事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 或不方便用 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 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 」、 「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 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 置,写成「︶」,也就是 「上」字;而在横 线上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形声
❖ 上形下声:露、花、草、笠、芳、景、箱 ❖ 下形上声:烈、忘、警、恭、堡、贷、盒 ❖ 左形右声:松、城、渔、狸、描、帽、纺 ❖ 右形左声:领、战、郊、放、鸭、飘、歌 ❖ 内形外声:闻、闷、辫、辩、问 ❖ 外形内声:圆、阁、衷、病、赶、厅、近
研讨汉字的意义
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
类似手铐 用“幸”铐起双手 监狱里关押带“幸”的犯人 用刀割掉鼻子 用戈砍掉人头
锯掉脚
甲骨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中“象形字” “会意字”举例
甲骨文大家猜猜看?
原来是十二生肖
时代
出现或常用字体
原始社会 商朝
刻画符号(原始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周朝
金文
秦朝
小 篆、隶书
汉朝
隶 书 :
草书: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 连笔 而成。章草中还保 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 《急就章》为代表。今草 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 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 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 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 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 代王羲之的《十七帖》、 唐张旭的狂草等。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 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 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 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 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 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
米育之
字 体 :隶ຫໍສະໝຸດ 书❖ ()释晋
文王
其朱不天羲
楚有鼠之 人驗膏十 今者治七 所乃耳帖 在是聋 往要有
字 体 :
草 书
得藥验
唐 颜 真 卿






碑楷







的 兰 亭 集
字 体 :
序行

1、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前,人们是如何相互交流、传递
信息和记事呢?
答:结绳记事 2、刻画符号 是我国文字的雏形。
小篆: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 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 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 “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 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 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在没有文字之前 古代人的记事方法
结绳记事
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半坡 遗址出土)
刻画符号——文字 的雏(chú)形
1、
1、甲骨文的来源
2、甲骨文的定义
兽骨
龟甲
3、近代对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像
殷 墟 甲 骨 堆 层
史海拾贝
4、甲骨文的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发现的 意义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 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 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因此 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极 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