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专业知识讲座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课件

个性鲜明
优秀的草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和气质。
代表作品与影响
《古诗四帖》
张旭的《古诗四帖》是草书的经典之作,其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 对后世影响深远。
《自叙帖》
怀素的《自叙帖》以其独特的章法和笔法,展现了狂草的魅力,对 后世草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形态优美
楷书形态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端庄、大方的美感。
代表作品与影响
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等。
影响
楷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楷书也是中 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6
行书
发展历程
07
草书
发展历程
1 2
草书的起源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隶书的草写,主要用于书写 文稿、书信等。
草书的演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随着时间的推移,草书逐渐演变,出现了章草、 今草、狂草等多种形式。
3
草书的成熟
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草书推向成熟,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流畅自然
草书线条流畅,字形自然,富有动感。
变化多端
01
02
03
早期金文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主 要出现在青铜器上,用于 祭祀和铭记重要事件。
晚期金文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金 文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 一种重要的书法艺术形式 。
秦代金文
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 官方文字,但金文仍然在 一定范围内使用。
艺术特色
笔画粗壮
金文的笔画通常比较粗壮 ,给人以厚重、质朴的感 觉。
汉字的形体演变 ppt课件

马
虎
羊
猴
PPT课件
兔
龙
蛇
鸡鼠
猪
33
PPT课件
27
行书 作品
PPT课件
28
行 书 作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浓淡相融。
品
PPT课件
29
形成时代
殷商 商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东汉晚期
汉字的演变归纳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甲骨文
龟甲、兽骨
金文
青铜器
大篆(籀文) 石器
小篆
石器
隶书
竹简,帛
楷书(真书) 纸
草书
帛、纸
行书
PPT课件
1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PPT课件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2
PPT课件
3
甲骨文
PPT课件
4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笔中,划全瘦部、单细字长约,为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直0,笔其。中仍未有被考较试强辨的认图的画性。
帛、纸
PPT课件
30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PPT课件
31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魚
魚虎虎人源自人車PPT课件
車
32
甲骨文是最 狗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牛 性大。
中国书法演变史

甲骨文和金文合称“大篆”。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
三、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221年),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在秦国原 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 的统一文字。一直在中国流 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 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 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 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较多采用。
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 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楷书特点
•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草书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 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 之草书.成熟于东晋,盛唐继续发展。有章草 (隶草)、今草、狂草之分。 特点:结构简约、 笔画连绵、勾连 不断,书写自由。
小篆特点:
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 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所有横画和竖画等 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 在东汉时期达到 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 称。
•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 扁; •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汉字的演变PPT

•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
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2021/3/10
返回主页 11
2021/3/10
12
(二)隶书
•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
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 新字体。 • 投影:“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和“汉隶。” •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 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 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 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 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2021/3/10
返回主页 2
• 一、甲骨文
• 1、汉字的演变
•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 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 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 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 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 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2021/3/10
返回主页 6
2021/3/10
7
2021/3/10
8
2021/3/10
9
方块字的基础
•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书法史讲座课件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一、甲骨文(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一千一百年) 二、篆书(约公元前840—200年) 三、隶书:汉代由小篆的萦徊转向隶书的劲直。 四、魏晋南北朝书法。 五、唐、宋、元、明、清书法
唐诗 晋字 汉文章
为中国书法奠定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 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 。
礼器碑
汉代隶书。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 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 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 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自叙帖,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 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 贯之的情景。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 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ppt课件

汉字发展史 大篆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 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 别。
汉字发展史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 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 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 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 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 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 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 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 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 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 手写体——钢笔字。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大篆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 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 别。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 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 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 (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 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 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 时期。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仿宋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黑体
• 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 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 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 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 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 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 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 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 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 以被称作衬线字体。 “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 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隶书
•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 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 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 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 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 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 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 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 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 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 出现。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行书
•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 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 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 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汉字发展史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草书
•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 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 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 分。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