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Word版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的使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的使用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三教学课时5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2)成语的感情色彩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处心积虑满城风雨③中性:今非昔比风雨交加(3)成语的出处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与虎谋皮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二.、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

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

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成语(含熟语)类A卷全国卷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

①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用错对象。

②光怪陆离:“光怪”指光彩奇异,“陆离”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

望文生义。

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不合语境。

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⑥奉为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

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答案 C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Word版含解析

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纲展示命题探究基础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

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

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1)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单独考查,也有将它和实词、熟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

(3)熟语是指汉语中所有常见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结,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中成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4)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重难点:1.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2.熟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考法综述]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本考点几乎是必考题,成语的考查频率最高,辨析选用近义词语的考查频率加大,不容忽视。

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有特定适用对象,有固定搭配,有特定句子成分的词。

命题法1实词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滋养”与“滋润”,“安静”第1页共35页。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基础知识对策(六)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一天,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叫《我的家》。

一位叫小军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家有我的爸爸、妈妈和我三人。

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

但偶尔爸爸妈妈也会同室操戈。

爸爸总是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这段文字可谓精彩之极。

从成语的规范使用上来看,可以说是个个成语都使用不当。

如果抛开规范性要求,那么,文段中的成语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诙谐、幽默的意趣。

当然,高考中,就“正确使用熟语”而言,可不能这样随便使用。

作题时,在熟语选用上要严格遵守熟语使用原则,因为它主要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既然强调“正确”,自然要按照有关原则使熟语使用规范。

既要“规范”,就要了解熟语的特点,即熟语来自古代汉语中文化典籍、诗词文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词素(文字)固定,结构固定,意义固定,感情色彩固定,大家不能随便去书写,去调整,去望文生义,去傅演感情色彩。

所以,要想正确使用熟语,就要“勤读、勤查、勤积累”,牢固掌握熟语的文字、结构、意义、感情色彩等,这是基础。

成语是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如:【全国卷Ⅰ】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2. 词语的搭配: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副词与动词等。

3. 词语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3. 练习法: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确使用词语。

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搭配,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使用词语的方法。

3.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记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提高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及其用法。

2. 积累并整理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提高词汇量。

3. 选做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观察日常生活中他人的语言表达,注意正确使用词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辨别和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七、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的结构、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搭配:成语与成语的搭配、成语与词语的搭配。

3. 成语的辨析:成语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成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解析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属于考纲中的表达应用层级。

对于近义实词,要了解词义的变化发展和多义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虚词,主要考查对句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以往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8年发生变化,改为以语段综合(本书专题四详解)的形式进行考查。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1.(2016课标全国Ⅰ,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C2.(2015课标全国Ⅰ,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完美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完美版

正确使用词语学习目标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二次备课学习重难点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正确使用实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词语是构成言语、文章的基本材料,正确地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1)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成语的运用是必考点,虚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三节来学习。

二、正确使用实词(一)指导学生自习:了解一般实词的特点(《南方凤凰台》P27)(二)看“课前热身”,把握命题趋势,并补充一例讲解:(2002年春季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

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

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C、限制批评冷僻D、限定抨击冷僻解析:“限定”是指在数量、范围等方面的规定,而“限制”或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等动词性短语,或专指一种规定的范围,从语境上看“八股文”既涉及范围,也涉及数量的规定,所以应用“限定”。

“抨击”是指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结合语境,新文化运动对八股文的批评形式更应用“抨击”,而“批评”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较为泛泛。

“冷僻”和“生僻”都指“不常见的”,前者偏重于“名称、典故、书籍”等,后者更重于词语、文字,结合语境,“八股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绝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字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十三阅卷归来话作文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坚持“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并鼓励老师在依据评分标准的前提下,敢于给高分,拉开得分的档次,选拔优秀人才。

评卷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每份试卷都由两位老师评改,取两位评卷老师的平均值,作为考生作文的得分,评分相对准确、客观。

评卷之前,阅卷组专家对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评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审题立意角度2012年高考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属于新闻评述性材料,高调切入社会热点问题;2012年的“修船工与船主”仍然是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命题,但降低了“干预”生活的程度,改为“温和”地切入生活,通过修船工的“顺手”行善,引导考生思考生活。

试题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关注社会生活,倡导正确价值观。

试题虽然以寓言形式出现,但讲的内容却折射现实生活,体现出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引领——为别人着想,做力所能及的善事,知恩图报等。

二是材料内涵丰富,立意持开放态度。

材料以“道德”为核心立意(修船工“行善”,船主“感恩”),但其内涵却不是单一的,考生还可以从感恩情怀、社会责任等角度立意,命题对立意抱有相对宽容的态度。

以下是专家认可的几个立意角度和写作方向:1.从“行善”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坚守心底的善良;②让善良的花朵开放;③积小善,成大德;④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⑤顺手行善,花满人间;⑥行善举,促和谐。

2.从“感恩”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感恩”的情怀,对待生活;②用“感恩”的心志,升华灵魂;③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

3.从“责任”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责任”实现人生价值;②用“责任”服务社会集体;③用“责任”造就生命永恒。

4.从“小与大”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补漏洞,救人命;②随手小善举,和谐大社会;③行小善,成大德。

二、基础等级评定基础等级分数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二是表达,各赋予20分。

1.内容的评定(满分20)《等级评分标准》将文章内容切分为题意、中心、材料、思想、情感五个方面,并规定了不同档次的标准。

一类卷(20~16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二类卷(15~1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三类卷(10~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四类卷(5~0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评卷老师在执行《等级评分标准》时,将立意视为基础,材料视为关键,以此作为评定内容项分数的重要指标。

(1)立意要求考生必须以修船工材料为内容范围进行写作。

根据实际情况,在评卷操作中,老师这样把握作文的立意等级。

①一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丰富的,评为一类(20~16分)。

②二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充实的,评为二类(15~11分)。

③三类——从“修船工”“船主”材料出发,部分内容与以上“行善”“感恩”“责任”“忧患”有联系的,评为三类(10~6分)。

④四类——完全不提试题材料,内容也与试题材料没有关系的,如从孩子的角度写冒险精神,还有写创新精神、自信、反省等的,归为四类(5~0分)。

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在内容项中最高得分是5分,在表达和发展项中,不得超过11分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十三阅卷归来话作文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坚持“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并鼓励老师在依据评分标准的前提下,敢于给高分,拉开得分的档次,选拔优秀人才。

评卷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每份试卷都由两位老师评改,取两位评卷老师的平均值,作为考生作文的得分,评分相对准确、客观。

评卷之前,阅卷组专家对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评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审题立意角度2012年高考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属于新闻评述性材料,高调切入社会热点问题;2012年的“修船工与船主”仍然是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命题,但降低了“干预”生活的程度,改为“温和”地切入生活,通过修船工的“顺手”行善,引导考生思考生活。

试题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关注社会生活,倡导正确价值观。

试题虽然以寓言形式出现,但讲的内容却折射现实生活,体现出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引领——为别人着想,做力所能及的善事,知恩图报等。

二是材料内涵丰富,立意持开放态度。

材料以“道德”为核心立意(修船工“行善”,船主“感恩”),但其内涵却不是单一的,考生还可以从感恩情怀、社会责任等角度立意,命题对立意抱有相对宽容的态度。

以下是专家认可的几个立意角度和写作方向:1.从“行善”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坚守心底的善良;②让善良的花朵开放;③积小善,成大德;④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⑤顺手行善,花满人间;⑥行善举,促和谐。

2.从“感恩”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感恩”的情怀,对待生活;②用“感恩”的心志,升华灵魂;③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

3.从“责任”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责任”实现人生价值;②用“责任”服务社会集体;③用“责任”造就生命永恒。

4.从“小与大”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补漏洞,救人命;②随手小善举,和谐大社会;③行小善,成大德。

二、基础等级评定基础等级分数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二是表达,各赋予20分。

1.内容的评定(满分20)《等级评分标准》将文章内容切分为题意、中心、材料、思想、情感五个方面,并规定了不同档次的标准。

一类卷(20~16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二类卷(15~1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三类卷(10~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四类卷(5~0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评卷老师在执行《等级评分标准》时,将立意视为基础,材料视为关键,以此作为评定内容项分数的重要指标。

(1)立意要求考生必须以修船工材料为内容范围进行写作。

根据实际情况,在评卷操作中,老师这样把握作文的立意等级。

①一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丰富的,评为一类(20~16分)。

②二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充实的,评为二类(15~11分)。

③三类——从“修船工”“船主”材料出发,部分内容与以上“行善”“感恩”“责任”“忧患”有联系的,评为三类(10~6分)。

④四类——完全不提试题材料,内容也与试题材料没有关系的,如从孩子的角度写冒险精神,还有写创新精神、自信、反省等的,归为四类(5~0分)。

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在内容项中最高得分是5分,在表达和发展项中,不得超过11分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十三阅卷归来话作文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坚持“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并鼓励老师在依据评分标准的前提下,敢于给高分,拉开得分的档次,选拔优秀人才。

评卷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每份试卷都由两位老师评改,取两位评卷老师的平均值,作为考生作文的得分,评分相对准确、客观。

评卷之前,阅卷组专家对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评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审题立意角度2012年高考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属于新闻评述性材料,高调切入社会热点问题;2012年的“修船工与船主”仍然是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命题,但降低了“干预”生活的程度,改为“温和”地切入生活,通过修船工的“顺手”行善,引导考生思考生活。

试题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关注社会生活,倡导正确价值观。

试题虽然以寓言形式出现,但讲的内容却折射现实生活,体现出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引领——为别人着想,做力所能及的善事,知恩图报等。

二是材料内涵丰富,立意持开放态度。

材料以“道德”为核心立意(修船工“行善”,船主“感恩”),但其内涵却不是单一的,考生还可以从感恩情怀、社会责任等角度立意,命题对立意抱有相对宽容的态度。

以下是专家认可的几个立意角度和写作方向:1.从“行善”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坚守心底的善良;②让善良的花朵开放;③积小善,成大德;④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⑤顺手行善,花满人间;⑥行善举,促和谐。

2.从“感恩”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感恩”的情怀,对待生活;②用“感恩”的心志,升华灵魂;③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

3.从“责任”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用“责任”实现人生价值;②用“责任”服务社会集体;③用“责任”造就生命永恒。

4.从“小与大”的角度,可以确立如下主题:①补漏洞,救人命;②随手小善举,和谐大社会;③行小善,成大德。

二、基础等级评定基础等级分数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二是表达,各赋予20分。

1.内容的评定(满分20)《等级评分标准》将文章内容切分为题意、中心、材料、思想、情感五个方面,并规定了不同档次的标准。

一类卷(20~16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二类卷(15~1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三类卷(10~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四类卷(5~0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评卷老师在执行《等级评分标准》时,将立意视为基础,材料视为关键,以此作为评定内容项分数的重要指标。

(1)立意要求考生必须以修船工材料为内容范围进行写作。

根据实际情况,在评卷操作中,老师这样把握作文的立意等级。

①一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丰富的,评为一类(20~16分)。

②二类——从“行善”“感恩”“责任”“忧患”等角度立意,提炼出正确观点,文章内容充实的,评为二类(15~11分)。

③三类——从“修船工”“船主”材料出发,部分内容与以上“行善”“感恩”“责任”“忧患”有联系的,评为三类(10~6分)。

④四类——完全不提试题材料,内容也与试题材料没有关系的,如从孩子的角度写冒险精神,还有写创新精神、自信、反省等的,归为四类(5~0分)。

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在内容项中最高得分是5分,在表达和发展项中,不得超过11分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十三阅卷归来话作文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坚持“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并鼓励老师在依据评分标准的前提下,敢于给高分,拉开得分的档次,选拔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