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炭疽

临床症状
3.亚急性型 多见于牛、马,临床症状与急性型 相似,除急性的病征外,常在颈部、咽部、胸部、、 肩胛、乳房等处皮肤以及直肠、口腔黏膜初发生炭疽 痈,初期较硬,有热痛,以后热痛消失,可发生坏死 和溃疡,病程可长达1周。 4.慢性型 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 或症状轻微,常在屠宰检疫中被发现。包括咽型和肠 型两种临床症状。咽型表现为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 胀,有灰黄色坏死灶,病猪吞咽、呼吸困难。肠型表 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异常的临床症状,有出血性 肠炎,溃疡、肠系膜水肿等。
病理变化
急性炭疽为败血性病理变化,尸僵不全,尸体极 易腐败,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黑红色血液,黏膜发绀, 血凝不良,粘稠呈煤焦油状,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 组织水肿。脾脏淤血、出血,常肿胀2—5倍,呈暗红 色,粥样软化。 局部炭疽死亡的猪咽部、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常见 出血、肿胀、坏死,邻近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还 可见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慢性炭疽猪在屠宰检 疫中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 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 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炭疽疫情处置
确诊为炭疽后,必须按下列要求处理。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 受威胁区。 疫 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 及同群动物所在畜场(户组)或其它有关屠宰、经 营单位。 疫 区:指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 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 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测方法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NY/T 561-2015)
炭疽演示课件

肠炭疽的临床症状与这些肠道疾病相似,但治疗方法不同,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 进行鉴别。
03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早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
炭疽感染后应尽早开始治疗,以降低死亡 率。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 西林等。若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其他抗 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等。
炭疽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炭疽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程度评估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炭疽概述
定义与病原学
定义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 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学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两端平齐,排列如竹节状,无 鞭毛,不能运动,在人体内有荚 膜形成并具较强致病性。
1 2 3
加强炭疽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炭疽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保护水 平。
推动炭疽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炭疽治疗手段有限的问题,未来将加大研发 力度,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愈 率。
完善炭疽疫情监测与报告体系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炭疽疫 情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实现疫情的及时发现和快 速处置。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炭疽的基本知识
01
向患者解释炭疽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治疗及预防等相关
知识。
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02
详细介绍炭疽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的药物、剂量、用法及可
能产生的副作用等。
自我护理和预防措施
炭疽

据自治区畜牧厅兽医处不完全的统计
1980年南疆的阿克苏、阿克陶、喀什市等, 北疆的塔城,东疆的鄯善等11个县(市), 各类牲畜共发生炭疽2978头(只),死亡 473头(只), 绵羊 454头 马2匹、牛8头,驴4头,猪5头。 同时上述地区有人发生炭疽,死亡12人。
病原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
防制
预防措施 扑灭措施
预防措施
平时不要引入炭疽病畜,引入畜要经1个月 以上隔离观察,不到有可能被炭疽芽胞污 染的牧场放牧 常发地区应接种炭疽疫苗,我国目前有两 种苗 无毒炭疽芽胞苗 第Ⅱ号炭疽芽胞苗
无毒炭疽芽胞苗 用法按使用说明进行, 接种2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此苗 不能用于山羊 第Ⅱ号炭疽芽胞苗 用法按使用说明进 行,接种2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
3.对假定健康畜和受威胁区的家畜,立即用
炭疽芽胞苗进行紧急接种 4.尸体不能解剖,应烧掉或化制或深埋在2 米以下。运尸车用完后也需消毒
5.住过病畜的畜舍,畜栏、用具及地面,应 彻底消毒(20%漂白粉),病畜躺过的地面, 应把表土除去15~20cm,除去的土应与漂
白粉混合后深埋,耐烧的用火焰消毒,污 染的饲料、粪便应烧掉,清除前,应先喷 洒消毒药
慢性
多见于猪 典型的咽炭疽 咽喉部和附近的淋巴结明 显肿胀,体温高,粘膜发绀,呼吸困难, 窒息死亡 很多病例症状不明显,宰后可见颌下、肠 淋巴结及肺有病变 肠炭疽 表现消化机能失常,便秘或腹泻, 败血症极少见
病变
一般不准解剖,只有在有特殊设备情况下 解剖
主要病变
炭疽

6.治疗
炭疽病畜应及时严格隔离,在专业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最急性炭疽,病程短促,常来不及治疗便死亡;急性、亚急性
病畜,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多数可以治愈。 抗生素疗法青霉素和链霉素对炭疽都有很好的疗效,如果 同时并用疗效更好。抗生素与抗血清合用更为显著。常用的抗 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其他如氯霉素和土霉素,四环素等也
炭疽
炭疽,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 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炭疽杆菌。本病病理解剖特征表现为 呈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侵 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
1.病原体
本菌的繁殖型是长而直的大杆菌,形成菌链,两菌接触端 如竹节状,而游离端为钝圆,长3~8μm ,宽1~1.5μm 。无 鞭毛,不能运动。在培养物中,数个或数十个菌体相连形成长 锁链,但在动物体内多呈短链。对苯胺染料易着色,革兰氏染
处理不当,病畜分泌物消毒不彻底,屠宰、采制畜产品以
及运输检查不严等,都可以污染土壤、水源、饲料、用具 等引起本病的散播。
3.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长的可达14天。
根据病程不同,在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型, 以急性、亚急性较为多见。
最急性型:病畜体温可高达40~42℃,精神抑郁,食欲减
5.诊断
鉴别诊断:炭疽与下列疾病在临床上有时容易混稀
中暑:主要发生在烈日下暴晒,作业,多见于气温高,湿
度大的炎热季节。病畜体温升高,全身大汗,呼吸困难,静脉 曲张,血液粘稠易凝,往往伴发肺水肿。 急性肠炎:病马体温升高,腹痛,腹泻,易与炭疽混淆, 须采取血便镜检进行鉴别。
另外还应与巴氏杆菌、恶性水肿等鉴别。
有临床及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学、细菌学及血清学诊断等。
炭疽病健康宣教

谁容易感染炭疽病?
谁容易感染炭疽病? 高风险人群
农民、兽医、屠夫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 是炭疽病的高风险人群。
此外,处理动物产品的工人和军人也面临较 高的感染风险。
谁容易感染炭疽病? 环境因素
炭疽病的发生与特定地区的环境条件密切相 关,如草原地区和有炭疽病历史的区域。
这些地区的土壤可能含有炭疽杆菌的孢子, 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炭疽病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炭疽病? 2. 谁容易感染炭疽病?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炭疽病?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炭疽病?
什么是炭疽病?
定义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 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动物,但也可以传染给人类,尤其 是在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时。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健康管理
加强对炭疽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和处 理感染病例。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炭疽病的重视和应对能力 。
总结与展望
科学研究
推动炭疽病的科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疫苗和治 疗方法。
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
总结与展望
社会参与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炭疽病的预防工作,形成 合力。
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同努力,可以更有效 地控制炭疽病的传播。
谢谢观看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洗手,能有效减 少感染风险。
如何预防炭疽病? 饲养管理
对牲畜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能 有效预防炭疽病的传播。
定期清洁和消毒饲养环境,减少病原菌的滋 生。
如何预防炭疽病? 公共健康教育
炭疽病

定义
始发地
病原体
分类
传染途径
预防方法
炭疽病的定义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 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 病,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 及肠炭疽三型。
始发地
炭疽杆菌是德国兽医Davaine在1849年首先 发现的。 Peur在1881年发现了减毒的芽孢疫苗能预 防炭疽,使炭疽成为第一个能用有效菌苗 预防的传染病 Sterne在1939年发现的动物疫苗,直至现 在仍在使用。
肺炭疽多为原发吸入感染,偶有继发于
皮肤炭疽,常形成肺炎。通常起病较急, 出现低热、干咳、周身疼痛、乏力等流 感样症状。经2-4天后症状加重,出现高 热、咳嗽加重、痰呈血性,同时伴胸痛、 呼吸困难、发绀和大汗。肺部啰音及喘 鸣。Ⅹ线胸片显示肺纵膈增宽,支气管 肺炎和胸腔积液。患者常并发败血症、 休克、脑膜炎。在出现呼吸困难后1-2天 死亡,病死率在8O%-100%。
总
结
人畜共患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病原体:炭疽杆菌 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 呼吸、食物及皮肤接触传染 把好防疫监督关
主讲人:杨涵玉
袁美玲 资料收集:朱宝杰 杨春晓 幻灯片制作:周婷 赵伊萌
恶性水肿
累及部位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 部位,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水肿,扩散迅 速,可致大片坏死。局部可有麻木感及轻 度胀痛,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治疗不及 时,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及脑膜炎等并发 症。在未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皮肤炭疽 病死率为20%-30%。
肺炭疽
只有少数人会得肺炭疽临床上较难诊断、亚洲及非洲地区。我国全年均 有发生,多数为散发病例。 有职业性,多发于牧民、农民、屠 宰与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工人以及 兽医等。
炭疽

本病潜伏期为1-5天。在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为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出现昏迷、突然卧倒、呼吸极度 困难、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口吐白沫、全身战栗、心悸等症状,不久 出现虚脱,濒死期天然孔出血,出现症状后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 急性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初体温急剧上升到42℃、精神沉郁、 脉搏呼吸增数、食欲及反刍下降或停止、可视黏膜呈蓝紫色或有小点 出血、产奶量迅速下降或停止,孕牛发生流产。严重者兴奋不安,惊 慌哞叫继而则高度沉郁,皮温不均,濒死期体温急剧下降,呼吸高度 困难,出现痉挛症状,发抖,通常在1-2天死亡。 亚急性型症状类似急性型,但病程较长,约2-5天,病情也较缓和。 死于败血型炭疽的牛,尸体尸僵不全,尸体极易腐败,瘤胃臌气,天 然孔有血样带泡沫的液体流出,黏膜了绀,满布出血点。脾脏暗红色 急性肿大(有时可达政党的3-4倍),血液黑红色,凝固不良。
防 治办法2、3
2、 炭疽预防接种,奶牛场每年三四月间,全群进行无毒炭 疽芽孢苗的防疫注射密度不低于95%(国家奶牛卫生及检 疫规范)。接种前必须做临床检查,对于体弱多病,不足 1月龄的犊牛及怀孕后期的母畜及体温高的牛都不应注射。 3、 治疗:对已发病的牛必须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血清疗法:抗炭疽血清是治疗炭疽病的特效药品,病初 应用可获得良好效果; 炭疽对青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及链霉素敏感,其中青 霉素最为常用,但注射剂量必须加大。
炭 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
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能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病 因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为需氧和兼性需氧菌。菌体 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炭疽杆菌芽孢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40年以上,在土壤中可生存20年以上且 具有感染力。如果被感染动物的尸体处理不当或形成大量芽孢 并污染土壤、水源、牧地等,则可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经消化道感染。常因采食被污 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期次是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 通过皮肤而感染。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呈散发性,但 有时也可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炎热多雨的季节。
炭疽的名词解释

炭疽的名词解释炭疽病,又称为炭疽症或炭疽感染,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传染病。
炭疽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的细菌,对人体、动物和农作物都具有重要的威胁。
本文将对炭疽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读者对该疾病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炭疽这一名词。
炭疽一词源自拉丁语“anthrāx”,意为“炭疽”。
它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用来形容人和动物体表出现类似煤炭疹的症状。
后来,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由炭疽菌引起的感染。
炭疽病在人体或动物体中会产生不同的病症,包括皮肤炭疽、消化道炭疽、肺炭疽等。
炭疽的病因主要是由炭疽菌引起的。
炭疽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一种,具有厚壁且形状类似细长的芽胞。
这些细菌可以在环境中自由生存,并且对干燥和高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当炭疽菌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时,它们可以激活并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疾病的发展。
炭疽的传播途径有多种。
对于人和动物来说,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例如接触带有炭疽菌的土壤、植物或动物皮肤。
此外,炭疽病还可以通过进食被炭疽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在特定情况下,炭疽菌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处理炭疽病动物时。
正因为其多样的传播途径,炭疽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
不同类型的炭疽病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在人体中,最常见的炭疽类型是皮肤炭疽。
这种类型通常通过皮肤破损的方式进入人体,导致病灶的发展。
初始感染点通常呈现为肿胀、疼痛和红斑,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和红斑会扩展到周围组织,并出现溃烂和坏死。
其他类型的炭疽病包括消化道炭疽和呼吸道炭疽,其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
面对炭疽病的威胁,预防和控制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动物,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
此外,注重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也是防控炭疽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人体,避免接触疑似受感染的土壤、植物或动物体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此外,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也是减少传播风险的必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 小时,长至2周。
•
皮肤炭疽 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 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 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4日中 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 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 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即炭 炭块状焦痂 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有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 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 有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 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起病时出现 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 巴结和脾肿大等。 •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状水肿(即恶 性水肿),其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多见于眼睑、 颈、大腿及手等组织疏松处。全身症状严重,若贻误治 疗,预后不良。
图为显微镜下的炭疽热病菌(中国日报网站图片)
图注:炭疽芽胞杆菌的前牙胞,:牙胞胞质体(SCp),芽胞细 胞膜(SM),芽胞细胞壁(SW)外芽胞壁(OSW),外芽胞膜 (OSM),芽胞母细胞质(SMp),芽胞母细胞膜(SMM)和 芽胞母细胞壁(SMW) 超薄切片,×63 000
图注:炭疽芽孢杆菌的芽胞:芽胞细胞质(SMp),芽胞类核 (SN),芽胞细胞膜(SM),芽胞细胞壁(SW),芽胞皮层 (SCt),外芽胞膜(OSM),和芽胞壳(SC) 超薄切片, ±81 000
[发病原理]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 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 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 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的肺炭疽 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 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 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 的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 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 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 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 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
(二)局部处理 皮肤病灶切忌按压及外科 手术,以防败血症发生。局部用1:2000 高锰酸钾液洗涤,并敷以抗生素软膏。
(三)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皮肤 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为160~400万U,分 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 及脑膜炭疽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每日 1000~2000万u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链霉 素(1~2g/日)或庆大霉素(16~24万U/ 日)或卡那霉素(1-1.5g/日),疗程在2-3 周以上。单纯皮肤炭疽亦可用四环素 (1.5~2g/日)或强力霉素(0.3~0.5g/日)或 红霉素(1.5~2g/日)口服或静滴。
(四)抗炭疽血清 目前已不用。重症病例 可与青霉素联合治疗,第1日80ml,第 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静滴,应用 前须作皮试。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 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 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 必须同样处理。禁止食用或剥皮。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 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 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 (三)保护易感者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 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 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种1次。与患者 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病理解剖]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 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病灶, 皮肤上可见界限分明的红色浸润,中央隆起呈 炭样黑色痂皮,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镜检可 见上皮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 肿显著,组织结构离解,坏死区及病灶深处均 可找到炭疽杆菌。
•
肠炭疽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 弥漫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 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膜也有出血性渗出,腹腔内有浆液 性含血的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肺炭疽呈出血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 或梗死区。支气管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均呈出血性浸 润,胸膜与心包亦可受累。 脑膜炭疽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极度充血、出血及 坏死。大脑、桥脑和延髓等组织切面均见显著水肿及充 血。蛛网膜下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菌体。 炭疽杆菌败血症患者,全身各组织及脏器均为广 泛性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和脾肿 大。
(anthrax)
咸宁学院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黄铁军 讲师
伊拉克“炭疽夫 人”_____胡达·莎 里·马哈迪·阿马希
炭疽粉末曾光临国会,让美国“如临大敌”。
死神的使者— —生物武器
白色粉末--------夺命孢子牵动美国“神经”
2001年发现炭疽病信件地点示意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战”期间,日本731 部队曾大量培养炭疽病 菌,并用活人进行细菌及 细菌武器效能的试验。 ……
炭疽性脑膜炎
• 脑膜炭疽(炭疽性脑膜炎) 多为继发 性。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 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 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 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 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一般10~20×109/L,少数 可高达60~8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2.细菌学检查 取不同临床类型的病灶渗出物、分泌物、呕 吐物、痰、粪、血及脑脊液等作涂片或培养,可以发现病 原菌。亦可取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 兔、豚鼠、小白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注射处于24小时内 出现典型水肿、出血者为阳性反应,动物多于36~48小时 死亡,在动物血、组织液及各脏器中可找到病原菌。 • 3.血清学检查 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 验及炭疽环状沉淀试验(Ascolis’test)等有助于诊断。
肠炭疽
• 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 症型。急性肠炎型潜伏期12~18小时。 同食者相继发病,似食物中毒。症状轻 重不一,发病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 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 腹胀、腹痛,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 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 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颈 部 炭 疽 (1)
颈 部 炭 疽(2)
足部炭疽:焦痂正在脱落,四周有轻微水肿与红润。
背 部 炭 疽
手部炭疽
肺炭疽
• 肺炭疽 多为原发性,也 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 起病,轻者有胸闷、胸痛、 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咯 粘液痰带血。重者以寒战、 高热起病,由于纵膈淋巴结 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 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 嗽、紫绀、血样痰等。肺部 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 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 与病情常不相符。X线见纵 膈增宽、胸水及肺部炎症。
101岁高龄的炭疽菌 受害幸存者杜樟林。
731本部大楼
概
述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 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 (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 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 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 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 黑痂 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 有炭疽杆菌性败血症。
•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 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 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 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 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 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 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 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 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四)流行特征 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 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 因素有关。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 发病多。
[诊断]
• (一)流行病学资料 结合患者职业、工作 和生活情况,如与食草动物密切接触的农、 牧、民、皮毛、皮革加工工人。或在疫区生 活或敌人可能施放生物战剂的环境中停留 者。 • (二)临床表现 根据病史,结合临床各型 的特征,作出临床诊断。 • (三)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一)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组织炎、恙虫病、皮 肤白喉、兔热病及腺鼠疫等进行鉴别。 (二)肺炭疽早期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相似,至急 剧出现呼吸障碍,其中毒症状远较大叶性肺炎严 重,肺部X线检查有助于区别,但须与肺鼠疫相 鉴别。 (三)肠炭疽常以急腹症或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出 现,应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等加以鉴别。 (四)炭疽杆菌脑膜炎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他 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
[病原学]
炭疽杆菌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长5~ 10μm,宽1~3μm,两端平切,排列如竹 节,无鞭毛,不能运动。在人及动物体内有荚 膜,在体外不适宜条件下形成芽胞。本菌繁殖 体的抵抗力同一般细菌,其芽胞抵抗力很强, 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 90年。煮沸40分钟、140℃干热3小时、高压蒸 气10分钟、20%漂白粉和石灰乳浸泡2日、5% 石碳酸24小时才能将其杀灭。在普通琼脂肉汤 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本菌致病力较强。
图注: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Ⅰ,发芽中的芽孢,芽胞壳 (↑)已崩解;Ⅱ发芽的芽胞,芽胞壳和胞子囊(↑↑) 均已崩解;Ⅲ,芽孢已释放,仅存芽胞囊碎片(↑↑↑) 超薄切片,×28 000
Bacillus炭疽菌孢子的显微图象
炭疽芽胞杆菌菌落表面的细胞呈曲线排列(↑) 金属镀膜,×1 500
•
炭疽杆菌主要有4种抗原:
①荚膜多肽抗原,有抗吞噬作用。 ②菌体多糖抗原,有种特异性。 ③芽胞抗原。 ④保护性抗原,为一种蛋白质,是炭疽毒 素的组成部分。 • 有毒株产生的毒素有3种,除保护性 抗原外,还有水肿毒素,致死因子。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 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 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 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 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