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word版本
红星照耀中国里长征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里长征的故事
(实用版)
目录
一、长征背景及原因
二、长征的艰苦过程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长征背景及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经典文学作品。
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
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使得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艰苦过程
长征的过程异常艰苦,红军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如雪山、草地、江河等险恶地势,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牺牲精神。
许多指战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长征精神的象征。
同时,红军在长征途中还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理念,争取民众支持。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首先,长征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在沿途宣传了革命理念,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投入
到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斗争中。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
长征的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1保存革命力量。
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
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摘要:1.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长征中的五个故事a.突破敌人在贵州的防线b.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奇迹c.长征中的草地之行d.陕北的会师e.长征精神的总结正文:《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的著作,它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场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展现了勇气和献身精神。
在这本书中,有五个长征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它们背后所体现的长征精神也令人敬佩。
首先,在贵州,红军面临着敌军的严密封锁。
然而,红军战士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他们在贵州的山地中来回穿梭,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追捕。
这个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顽强和坚毅,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其次,在四川的大渡河,红军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
红军需要渡过大渡河,但河对岸有敌军的严密防守。
红军战士们以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人桥。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他红军战士们从河的一边送到另一边。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敢和无畏,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一切。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长征中的草地之行。
在这个故事中,红军战士们需要在草地上行军数百公里。
他们面临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困扰,但仍然坚定地前进。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和毅力,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承受巨大的痛苦。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陕北的会师。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江西,一部分在四川。
他们需要会师,以便共同对抗敌人。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陕北成功会师。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这五个长征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气、献身精神、坚韧、毅力和合作精神。
课外读物《红星照耀中国》题集-第五章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长征》基础过关卷一、整体感知,知识填空1.长征的起因:中共产党的成功击退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但是在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两点:策一个错误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和蔡廷错联合。
第二个错误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卫战略。
在阵地战上,迎击广大优越的南京军队。
2.长征的路线:瑞金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军会师3.斯诺对于长征的评价(请摘抄原文的句子)答:冒险、搜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狂喜和欢欣、遭难、牺牲和忠心—一切都像一种火光似的,照耀着这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4.巧渡金沙江是红军军队的一次精彩战略决策,国民党的军队采取是战术是:蒋介石下令将船都撤到北岸,而且要统统烧掉,企图让红军战士无法渡江。
而红军展示所采取的战术是:前锋部队建造竹桥,麻痹敌人,之后红军战士在一天一夜里急行三百里,穿上国民党的军装,夺取皎平渡,渡江成功。
5.进入四川之后,红军部队进入了好战的土著居民区域--“白”彝和“黑彝的区域。
蒋介石认为在这个区域里,红军战士一定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原因是彝族仇视汉人,从来没有汉人军队能过经过他们的区域。
6.在强渡大渡河的第三天,因为河水流得越来越快,部队无法迅速转移,红军战士决议,前往安顺场北约四百里,夺取泸定桥。
7.泸定桥上一半的木板已经损毁,只剩下光光的铁链子,桥的对面是敌人的机关枪巢,需要征求敢死队先行夺桥。
三十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用生命的代价炸掉敌人的设防地,红军战士夺桥成功。
8.在大渡河以北,红军爬上了16000英尺高的大雪山,不少战士们不适应严酷的高原环境,永远留在了高原之上。
西行一路上红军战士没收富人的财产进行自我补给,剩余的大量物资会分发给当地的穷人,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 草地。
举国大迁移(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大草地
5.斯诺对长征的评价: • 这次大远征为期整整一年。计划周密,很有效能,这
种军事天才是红军在采取攻势阶段所不曾显过身手的。 •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p184) •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
《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专题
作者:斯诺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p177-203, 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斯诺对长征的评价
1.长征的起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 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企图 占领中央苏区首都瑞金,彻底摧毁红军,扼杀中 国革命。中央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放弃了前四次成功反“围剿”的作战经验,采取 以堡垒对堡垒的攻坚战法,导致红军在战场上节 节败退。最后不得已全军大转移。2.长征的历程【p184】
红军说到它时, 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 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 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 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 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 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 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得小道,大 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 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 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 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 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p184)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原创版】
目录
一、前言
二、第一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三、第二章: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四、第三章:红军长征的经过和主要战役
五、第四章:红军长征的结束和影响
六、结论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详细记录,作者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以及影响。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红军长征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第二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共内部的分裂、日本侵华战争的威胁等。
这些因素使得红军必须进行战略转移,以保证革命的火种不灭。
在第三章中,作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经过和主要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雪山草地、江河湖泊等自然障碍,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红军在此过程中,打了许多硬仗,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精神。
第四章中,作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结束和影响。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的开始。
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共的声望,也使红军得到了宝贵的锻炼和考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和爱国主义。
首先,长征精神体现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上。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在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时,仍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屈不挠地前行。
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长征精神体现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
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成就。
再次,长征精神体现在团结协作的精神上。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相互关心、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相互帮助、理解,共同为目标努力。
最后,长征精神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上。
长征是红军为保卫祖国、拯救民族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奋斗。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我们为建设美好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包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和爱国主义等方面。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荣传统,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
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
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
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
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通过沓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原,进入甘肃。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
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1.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红军长征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别的,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英勇作战,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去湘西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了主动,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罪恶计划化为泡影。
2.内部错误造成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来自领导层内部的错误路线干扰,危害极大。
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
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王明本人没有在
红军队伍里,但李德等人忠实的执行他的错误路线,对红军瞎指挥,他们不顾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红军遭受极大的损失,几乎陷入绝境。
3.部队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红军长征开始时拥有八万六千人,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
4.沿途民众战时受骗带来的困难——在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下,红军长征期间,始终处于不断转战行军之中。
红军途经地区,绝大多数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不是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欺骗的影响,当地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部队缺乏了解,一度对红军存在怀疑和恐惧情绪。
5.自然界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高山峻岭,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等等,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央红军长期徒步行军作战,人体机能与意志力受到极大挑战,有的红军将士并非战死沙场,而是饿死冻死,累死,在长征路上,非战斗减员比较严重。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强渡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确定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四渡赤水,将敌人甩开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钻出敌人的牢笼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壮大
张国焘叛变,红军分裂
翻雪山,过草地
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的历史价值
1,保留了党和红军,保留和锻炼了红军的精锐部队 2,纠正了左倾错误,避免了党被国军灭亡的危险 3,沿途传播了党的思想,扩大了影响 4,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