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还以“宁静”

合集下载

正本清源,还语文课堂宁静之美_0

正本清源,还语文课堂宁静之美_0

正本清源,还语文课堂宁静之美在众多公开课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语言如诗如歌,教学视频美轮美奂,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欣赏着这样的课堂教学,笔者常常在思考:如果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就需要教师这样煞费苦心地引导,那么学生在生活中还能静心阅读吗?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正本清源,摒弃一切纷繁复杂的手段,营造学生静思默读的场,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静静地学、静静地思、静静地悟,让语言文字走进学生心灵,如同潺潺溪流,静静流淌,滋润学生的心田。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静默读。

潜心会文有人曾对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奖课例的部分实录进行统计,发现平均每节课默读的时间只有2-3分钟。

其实,默读是最常态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阅读方式。

默读的能力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在默读中走进文本,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让心灵直指文本深处。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时,三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去触摸文本。

“静静读一读,作者几次走进桃园,分别看到什么?用笔画下来。

”“每次走进桃园,看到的景物不一样,作者的心里想的一样吗?默读课文,画出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有心理活动就是有心里话,再读课文,静静听一听,你听到了小作者心里在说什么?”三次默读,学生反复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深入领会了文本的内涵。

正是因为有了多次的默读,学生对抽象的“剪枝的学问”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在后来的交流环节中有精彩的表�F。

二、“非宁静无以致远”――静静思考,质疑解难我们的课堂上,给予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呢?课堂上,教师往往关注教学的进度,一再地挤压学生的思考时间。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就在教师的催促中匆匆发言。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浅层化”,不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因此,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静思考、深入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生命课堂中的宁静美

语文生命课堂中的宁静美

语文生命课堂中的宁静美
王树青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新课改以来,我校构建并实施语文生命课堂,强调顺学而导,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老师们积极改革,勇于实践,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才情涌动;自主的课堂上,学生踊跃积极;立体化的课堂里,多媒体的应用接连而起。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论辩,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熠熠生辉。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王树青
【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
【相关文献】
1.非宁静无以致远——浅谈语文生命课堂中的宁静美 [J], 金丽;
2.正本清源,还语文课堂宁静之美 [J], 马玲
3.如何利用语文学科优势缔造完美课堂\r——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用自我生命叙事建构完美课堂 [J], 冯梅娟
4.如何利用语文学科优势缔造完美课堂——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用自我生命叙事建
构完美课堂 [J], 冯梅娟;
5.语文课堂,宁静也美丽 [J], 黄素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成语正本清源出处

成语正本清源出处

成语正本清源出处成语正本清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指遵循事物的本来面貌,消除杂质,追求真实。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奉行的价值观。

成语正本清源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篇,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之口。

孟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建墙壁的故事。

当时,秦国的百姓要求修建一堵墙,君王派遣了牢头负责此事。

牢头却只想图省事,用了低质量的砖和石头修建了墙,导致墙体不牢固。

当秦国君王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并亲自前往施工现场。

他发现墙体的质量问题,并责问牢头。

牢头没有回答,只是坐在一旁沉默不语。

秦国君王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向各方面负责施工的官员追查,直到找到施工队伍的首领。

君王指责了首领不尽职的行为,就在此时,牢头突然站起身来,向首领道歉,并承担了所有责任。

君王大为震惊,费解牢头为何不早做出回答。

牢头解释道,自己从来没有看见过君王,不知道君王到底是怎样的人。

因此,他宁愿隐瞒真相,不敢随便回答。

君王听后深为叹服,感慨万分。

他认为,牢头虽然犯了错误,但他守住了自己的原则,没有背离正义,做到了对君王与百姓的尊重。

于是君王赦免了他的罪过,并教育他说:“正本者,法度也,清源者,道术也。

”成语“正本清源”在孟子这里是以修墙的事例来阐述的,提倡正直和坦诚的品德,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和政治的层面上。

孟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正直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本心纯正,才能做到真诚相待,忠诚守信。

只有净化心灵,才能建立起正义和稳固的社会秩序。

正本清源的精神也反映在国家治理中,正直的君主始终坚持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

正本清源的精神也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和层面上。

在文化领域,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学、音乐等。

在经济领域,我们应该遵守商业道德,恪守合同精神,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正直和责任感。

在社会领域,我们应该营造诚信的氛围,鄙视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泄就是补!

不泄就是补!
不泄就是补!
作者:luotuo
不泄就是补!大家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这里,平心而论——网站办得不错,在这个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极少一部分人容易迷失自我……些许年轻人有了“另类人生观”,在我看来,这里是正本清源、恢复宁静与祥和的好地方!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我的观点:“封藏不泄就是补”。顾名思义:正常、合理、有规律的性生活是可以的。也就是我所说的“藏而不泻”,正好符合祖国医学的观点——五脏藏而不泻(不随意)。这是有别于六腑的,那么五脏中尤其肾脏更应该藏而不泻。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任意、无规律的、频繁的射精会导致肾虚。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中医学的观点,与现代西方医学是不同的(与西医的肾炎、尿毒症不同)。但究竟说的对不对呢?这要看从什么角度看了,肾虚——属于中国民族特有的疾病症状名称,不属于全世界所有。中西医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一个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个是建立在微生物、细菌基础之上的。当然在观点上会有所区别。但究其本质来讲,我认为还是有所贯通的。大家都知道西方人在性生活前要喝生鸡蛋水(含蛋白质多一些),印度人在结婚前会吃炒鸡蛋。中国人肾虚时会吃动物腰子等。其实无论中医的肾虚还是西方的ED都是由于缺乏动物蛋白、雄性激素引起的(器质性除外)。当然动物腰子、 炸弹含有很多重金属,多吃无益,另外雄性激素是男性睾丸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接下来就要说,到底人会不会肾虚?什么是肾虚?肾虚属于祖国医学概念,和西医学的肾脏没关系,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滑精、遗精相当于西医学的男科范畴,属于一种神经疲劳。精液里含有大量蛋白、果糖、锌元素,前列腺液等,那么按照西医学的观点损失精液了,是不是就要补充蛋白?我认为是可以的,至少是科学的。
还有不建议大家经常补肾,本身不随意射精就可以了。即使是西方的补充蛋白也不可多用,因为肾病时尿液里有蛋白,会增加肾脏负担。另外大量的蛋白也随尿液排出体外。

2020年高考语文 让宽恕为人性摆渡写作指导

2020年高考语文 让宽恕为人性摆渡写作指导

"让宽恕为人性摆渡"写作指导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而去,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之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

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

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

一切既往不咎。

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题意简析材料摘编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题意非常醒豁,简括起来,核心词就是宽容或宽恕。

宽容(宽恕)无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径,是远离痛苦、绝望、伤害和愤怒的桥梁。

现代社会,处理人际纷争、族群矛盾、文化冲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阂和嫌隙,更应提倡宽容(宽恕)精神,宽容(宽恕)与爱相融,既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宽容者(宽恕者)还是被宽容者(被宽恕者),得到的将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从材料的故事层面来看,写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显然具有普适性,因为有很多人都等待着被宽恕。

也就是说写作的视野应该有所拓展,从父子亲情的层面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决,宽容(宽恕)是不是对待罪错的唯一可行之径……写作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加以辨析,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关于“宽容(宽恕)”概念的界定,要跟与之相邻的概念“包容”加以区别,包容是讲包含、容纳,是对社会生活中差异多样的事物同等对待,尊重欣赏,求同存异,不取苟同;而“宽容(宽恕)”强调的是容忍、是谅解,是对有错的一方的体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基于人性局限的深刻体认。

宽容(宽恕)精神一定基于博大的悲悯与爱,基于对文明、理性与良知的坚守,但宽容(宽恕)并不等于对罪错的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它最终应该指向罪错的消弭,人性的复苏,心灵的平静……第二,宽容(宽恕)并非解决纷争、化解怨仇的唯一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对什么宽容(宽恕),为什么要宽容(宽恕)应该要具体对待,深入辨析。

2023年参观看守所心得体会

2023年参观看守所心得体会

2023年参观看守所心得体会2023年参观看守所心得体会1当我穿过层层铁门踏进看守所监舍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铁窗的冰冷,是法律的威严,是从服刑人员眼中直射出的对自由的渴望。

在看守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览厅里,我们观看了看守所的宣传教育片,听取了两名受会罪服刑人员的忏悔发言。

看着两名服刑人员憔悴的面容,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忏悔,我的心霎时间波澜起伏、思绪万千……,他们曾身处要职,经历了组织多年的培养和考验,为社会作出过许多有益贡献,只因没有把握好人生的坐标,被金钱私欲、灯红酒绿冲昏了头脑,一时间沦为阶下囚;他们往日西装革履,今日粗布囚衣;昔日众星捧月、风光无限,而今深陷囹圄、丧失自由;曾经家庭和睦、妻贤子孝,而今高墙相隔、亲人戚痛。

如此大的反差生活、判若天堂地狱的两个世界,他们内心的失落,他们痛彻心扉的悔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表露无遗,他们的惨痛教训旨在告诉我们自由的可贵。

对他们而言,今天的路已无可回头,但对于今天来参加反腐倡廉教育的我们,是最好的借鉴。

“平淡的生活最可贵。

”这是其中一位服刑人员发言中的一句话,平时这句话也经常听到,但今天在这特殊的场合,这句话听来尤为震撼。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的现实面前,在房子、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候,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一份微薄的工资,只能过上一份简单而平淡的生活,自己也曾抱怨过,也曾牢骚满腹,也曾羡慕名车豪宅的华丽生活,也曾幻想一夜巨富。

但今天,听到他的这句话,令我深刻反思,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名车豪宅,不是花天酒地,不是前呼后拥。

幸福只是平淡的生活,是和爱人在夕阳下散步,是和孩子在院子里嬉闹,是对年迈的父母嘘寒问暖,是开心快乐的工作,是得到同事和朋友的`认可。

回想一下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恩爱的家庭、可爱的孩子……,其实自己拥有的已经足够多,只是平时没有感知而已,虽然我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员,但是我还年轻,工作生活的道路还很漫长,无论生命的航船行驶到什么样的处境,我都要牢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是真的道理,逆境不消沉,腾达不自傲,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为人、处事、做工作。

【热点作文素材解读】1 《诗画中国》绝佳写作素材!+经典时评10篇-高考语文作文复习素材

【热点作文素材解读】1  《诗画中国》绝佳写作素材!+经典时评10篇-高考语文作文复习素材

高考热点素材:《诗画中国》绝佳写作素材!+经典时评10篇古诗词之美,美在何处?01如果想写爱,不必非得烈火烹油般浓烈,在中国古诗词里,它的表达可以是“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

”你看,见到心上人是多么欢欣,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

“今夕何夕”是浪漫的古人写给爱情的喃语。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02如果想写患难与共,以锦字佳句著称的古诗词,反而常常抹去文学的矫饰,掏心掏肺地直抒胸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仅看文字,似已感到千年前战士们昂扬的斗志与激情。

原来同舟共济,是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03如果想写思乡,未必一定哀伤凄婉,你看古人王湾,行舟青山绿水之中,看着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壮景,也会蓦地想起那封小小的家书。

一笔未着哀情,却戳深了漂泊的心。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4如果想写立身之德,直白明示似乎少了点味道。

聪明的古人借梅自喻,梅格即人格,清雅而不失高妙。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05如果想写生活理想,光有精致的字句还不足以,想象力才是打开境界的密钥,很显然,我们的五柳先生早已熟谙此道。

《桃花源记》(节选)晋·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发表时间:2018-04-09T16:27:27.0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作者:张娟
[导读] 现在的语文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学生活跃异常、兴奋异常,而作为失去“领导者”身份的教师却丝毫不能轻松,时而组织表演,时而摆弄课件。

张娟江山市贺村第二小学 324109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学生活跃异常、兴奋异常,而作为失去“领导者”身份的教师却丝毫不能轻松,时而组织表演,时而摆弄课件。

形式之灵活,方式之新颖,让人不得不嗟叹我们教师的创意,但绚烂之极终归要归于平淡,我们可曾冷静下来反思过,学生到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关键词】语文教学宁静倾听思考品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134-01
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时需寻求一片宁静的天空,让孩子细细地品读,淡淡地感悟,默默地思考,静静地作业。

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真诚对话。

然而,以下的场景我们还是会经常见到:
镜头一:老师轻轻点击鼠标,屏幕上展现着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完毕,老师问:“美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美啊!”“那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在这样的课堂里,快乐开放的教学气息是令人享受的,每个孩子都愿意也喜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镜头二:在《凡卡》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表演: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凡卡的苦难与无奈,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该生的演技实在不怎么样,演着演着竟然哑然失笑,自然观众们也被逗乐了。

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这样一表演,原汁原味丧失殆尽,课文中承载的悲情也随表演中的哄堂大笑而付之东流。

原本凝重的感情基调不复存在,只能让人一阵叹息,真是弄巧成拙!
于是乎,孩子们逐渐没有了深层探究的欲望,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缺乏应有的敏感与灵性。

其实,语文可以安静一些。

静,则思;静,则灵。

一、“安静”地倾听中进行有效对话
1.插上想象的翅膀静听
爱因斯坦曾说: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边听边想象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想坐上小艇感受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吗?下面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余同学闭上眼睛静静的边听边想象。

师:读的真好。

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

生2:我看见小艇能作急转弯。

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让学生在听中想象,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2.让思考伴随着静听
《将相和》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就爬到我的头顶上去了。

” 教学时,我反问同学们:“蔺相如真的是只靠一张嘴就爬到廉颇的头顶上去的吗?让我们请几个同学分角色再来读读三个故事,请大家边听边思考。

”在角色表演的感染下,同学们听得有滋有味,也听出了对蔺相如的全面的评价。

3.静听中以辨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尤其强烈。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当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机会,就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那份强烈的主动积极表现的需要。

教学《雪孩子》时,我把读和听结合起来,引导孩子们听同学读并评一评谁读得好,从而带着孩子们走进故事,体会故事中所蕴涵的感情。

二、安静的默读中寻找另一番风味
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这种常态的阅读机会。

不需老师的讲解,不需同学的讨论,就只有自己的心与书本的情的交流。

1.犹如美酒醇厚芳香
安安静静的阅读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走入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

也许孩子们被那悠远的驼铃声吸引,也许孩子们在为英子的伙伴“妞”担心,也许孩子们不由地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孩子们一个个都读得那么专注,时而圈圈点点,时而微蹙眉头,时而闭目畅想……静静的课堂,无声的阅读,但在静寂之下,是一颗颗陶醉的、激情的、感怀的心。

2.读到深处情自浓
“读到深处情自浓”,面对经典,孩子们情真意切,感悟深深。

《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描述了石猴神奇的来历,和石猴开辟了水帘洞当上美猴王的故事。

课上,我和孩子们把话题引到了孙悟空的重情重义上。

一位孩子说:“我最敬佩的就是孙悟空对师傅的忠心耿耿,即使一再受到师傅的错怪,即使常常经受师傅念紧箍咒的折磨,但是,他永远都牵挂着师傅,竭尽全力地保护师傅,他身是猴身,但
却如此重情重义,我非常感动。


随后,我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执意要赶走他,师徒悲伤离别的故事内容印发给每位孩子阅读。

因为有前面的情感铺垫,孩子们读得特别安静,特别专注。

此时,我想留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孙悟空是有血有肉的、重情重义的。

静静的阅读,让感动溢满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静静的思考中赋予课堂以生机
爱因斯坦:“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1.静静地思考感悟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一读一悟,再读再悟,层层深入,由表入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静下来”的过程。

《凡卡》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凡卡把写给爷爷的信投进了邮箱,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与故事的前面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课文多处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需要学生多次思考,深入体会。

这样,把对课文的理解,逐深入,甚至超越了这篇课文的范围,上升到一个对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中。

2.静静地思考领悟词句的内涵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

教学时,我从“雪中送炭”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课文,也一次又一次地给予“雪中送炭”更丰富的内涵。

这时,孩子们带着新的角度重新来阅读课文,再次更深入地理解“雪中送炭”,一个词语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品味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也更有情感有温度了。

这样层层深入的引领学习,牢牢抓住“雪中送炭”这个关键词展开,理解“雪中送炭”的表层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了该词背后蕴含的意思。

今天,语文和我们自身最需要的是:“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一旦走出喧哗和嘈杂,我们会看到柳暗花明,我们就能够安静下来。

于是,语文教学就可以正本清源,——摒弃“喧嚣”,还回我一片“宁静”之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