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盐税文化

合集下载

泰州特色文化文章

泰州特色文化文章

泰州特色文化文章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存息息相关,人们逐水而迁、傍水而居。

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也得益于水的滋润,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中国治水历史悠久,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享誉中外,“大禹治水”家喻户晓。

持久治水创造的治水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水事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水的问题更加关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们在关注水安全、水消费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水环境的改善。

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营造水环境,当以建设水文化为灵魂。

一、新的实践催生泰州水文化研究1、泰州的水孕育着泰州水文化。

泰州地处江、淮交汇处,南濒长江,北接淮河,既有长江的壮阔奔放,又有淮水的质朴浑厚。

百里江堤似铜墙铁壁挡滔滔洪水于堤外,护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了沿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里下河众多的湖泊和水荡,密布的水网,一块块垛田和滩地,以及溱潼、周庄等一座座水乡古镇,形成了特有的里下河风光。

上世纪末建设的泰州引江河工程集引水、灌溉、排涝、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和泰州的母亲河。

穿城而过的引江河拉近了泰州与长江的距离,使江水与淮水相互交融激荡,使泰州更具活力和朝气。

泰州城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城内水网纵横,桥梁众多。

城因水而设,市因水而兴。

历史上,城外有一条环城河,城内东、西、南、北、中各有一条市河,加上一条横贯在城中的玉带河,构成了水城一体、双水绕城的独特风貌。

水是泰州的灵魂,也是泰州的特色所在。

水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使泰州成了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色使泰州的水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2、泰州的城市水文化实践已经破题随着水利全面进城和现阶段水利工作实践的需要,城市水文化成为泰州水文化研究最先涉及的领域,泰州城市水文化建设是水文化研究在城市的具体体现。

泰州历史文化概论

泰州历史文化概论

水乡文化。从泰州城区往北就是里下河地区,自古以 来,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明代诗人储巏《自柴墟归 海陵》云:“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 蘋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形象地勾勒了里 下河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
湿地文化。历史上,不断东移的大海给泰州留下了丰 富的湿地资源,姜堰溱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溱湖国家 湿地公园,是全国第二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 风景区。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 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 化,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以“水、湿地、生态”为 内涵,溱湖孕育了其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 的自然风光,素有“江淮蕴奇秀,胜境看溱湖”的美 誉。
滨江文化。千百年来,泰州境内1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黄绿交替的芦 苇、静默的江心洲和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总以一种别样的风姿诉说着这 片土地的肥沃和文化的深厚。
盐税文化
盐税文化——煮海为盐富一方,税踞鳌头历千载
黄海、淮河和长江馈赠给泰州两大宝物:一是海盐,二是红粟。黄 海之水产盐,江淮之水育粮。丰富的盐、粮资源,使泰州成为一片 物产丰饶的土地。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文昌北宋传佳话,人才辈出耀神州 唐宋以来,泰州“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教育文化历史久 远,名家辈出。泰州教育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这些 人才对推动泰州乃至中国教育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 如:张怀瓘 ,范仲淹 ,胡瑗,施耐庵 ,王艮 ,郑板桥 ,刘熙 载 ,丁文江 ,吴贻芳 等人。 泰州文化人才辈出与学政试院在泰州也不无关系。清初,泰 州是扬州府“院考”的中心。规模宏大的泰州“学政试院”, 曾经是泰州、高邮、宝应、兴化、东台、仪征、甘泉(邗 江)、江都八地童生举行“院考”的地方。“院考”每三年 一回,每逢“院考”,考生云集,热闹非凡。这种长期以来 形成的教育繁盛局面和人才辈出的斐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 泰州官学和私学的发展,重教兴学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特 别是解放后,泰州的基础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遂使泰州成为 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

淮盐历史与古泰州

淮盐历史与古泰州

∙淮盐历史与古泰州∙作者:时间:2009-08-19 09:45:31 来源:泰州新闻网∙【打印】【大中小】【查看评论】【关闭】∙□吴克嘉由于本职工作的缘由,我曾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不少有关泰州盐史文化的文章,这其中大部都与“吴盐”这一称谓有关。

我本人也从未对“吴盐”一词的来龙去脉做过交待,这不能不算是一重大疏忽。

食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须臾不可缺少和无可替代的重要物质。

盐税,亦是中国历代封建朝廷财政税赋的主要支柱。

盐业历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可缺失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盐史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淮盐,而我国在长达两千余年间无比辉煌的“东煮海水为盐”恰恰是古泰州淮南大盐场;这里曾是淮盐的发源地和国内食盐生产的最主要产地。

古泰州辖区盐民曾是历代封建王朝财政税赋的最大负重者。

他们曾经历了人世间无与伦比的一段悲惨生活。

盐史文化是古泰州经济、历史、文化的根。

目前泰州市区尚有重要的盐文化遗址、遗迹三十余处。

这是一段不应被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的历史。

一2007年9月初,原泰州盐政辖区东台、大丰市的几位盐史专家及文联、作协负责人等一行四人来到泰州考察盐文化遗址、遗迹,名曰“寻根”。

在泰州城区他们考察了数十处重要的盐文化遗址、遗迹。

主要有:生生不息流淌了二千二百余年的古运盐河、泰州大王庙遗存、祀奉盐政鼻祖管仲的管王庙遗存、唐至明代生产制盐工具“盘铁”的铁炮巷遗址、宋代泰州大盐官原庭院中的“仙鹤柏”、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攻打泰州留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板桥”、“破桥”、清代泰州“盐浦”及“泰坝雕塑”以及盐官私宅“乔园”、“望海楼”、“天目山”等重要的盐文化遗存。

追溯淮盐历史、淮盐发源地、淮盐的主要产地,诸如此类的词语,过去从未有人提及和深究过。

国内权威刊物《盐业史研究》,省内权威著作《江苏省志·盐业志》中找不到这样的措词和专门的探讨,这不能不算是中国盐史文化一件尴尬的事情。

“扬州繁华以盐盛”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

泰州的水文化

泰州的水文化

泰州的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

同样,水也是孕育泰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源泉,水文化是泰州城市文化之源。

中华民族是创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民族之一,当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时,可以发现水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十分密切,人们总是爱把伟大的黄河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和摇篮。

考古的新发现以及运用高新技术研究的结果证明: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一切凡在远古时代中国有水的地方,都在共同地孕育着我国的文明。

古泰州就是受水的滋哺,受江、淮、海三水的作用形成的一颗具有璀璨历史文化的明珠城市。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

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的漫溢带来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泰州大地逐渐增高,如玉一般地浮出于三水之间,或橙黄、或碧绿,密如蛛网的河,纵横飘逸是其纹饰;薄如蝉翼的雾,晶莹剔透,遮其清晨,罩彼薄暮。

泰州没有山,只有水,泰州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古时又别称泰州为“三水”。

泰州现在的内河水系格局是大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结合而形成的,她给我们留下了水城一体、双河绕城的独特风韵。

泰州的城原是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河,水映城影、城夹水中、城与河互为增色;泰州的市原是因河成市,东、西、南、北、中各有一条市河,加上一条横缠在城中的玉带河,乾隆三十三年以前是盐船如织、商贾夹岸。

我们的先人,或者说泰州历史上著名的官员,十分重视泰地的水利建设,如中国著名廉吏泰州西溪盐监范仲淹曾率通、楚、泰、海4万民夫所筑的捍海堰,可使泰民,波澜不惊”,被民众称,范公堤”遗存至今。

宋奸相秦桧之妻弟州守王涣,却在泰州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开市河、造桥梁、筑城墙、主持刻印建筑学术专著《营造法式》。

宋知州陈垓浚“小西湖”,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开济川河,御史蒋诚挖跃鳞河……历史为泰州留下了高密度的如网如织的水系,留下了中国其他城市没有的美不胜收的复式城河,留下了众多的水利工程。

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

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

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我校申报的《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被列入江苏省薄弱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在泰州市文明办、团市委、文联、泰州报业集团和泰州学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结对支援学校的倾力帮扶之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规划、论证、设计和建设,课程基地初具规模,各项前期活动顺利开展,课程基地的作用日趋显现。

现在将我校课程建设的背景、内涵以及基础建设等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校长汇报如下:一、课程情况简介㈠《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确立的背景我校地处泰州主城区的城郊结合部,由于诸多的原因,生源流失严重,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

我们抓住省提升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契机,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建设《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目的在于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

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漫溢带来的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泰州大地逐渐增高,浮出于三水之间。

几千年来,自然的赋予和泰州人民为创造良好水环境而作出的奋斗,形成了泰州独特的水文化。

课程基地建设探究内容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1.河荡文化水利文化:泰州“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双水绕城,水城一体”,街河并行,城市特色文化明显。

城河文化:泰州城外的护城河,是抗击金兵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城河两岸重建望海楼、文会堂、清风阁、桃园等,修建了古城墙,新辟了三水湾,使城河成为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全国城河治理的经典样板。

湿地文化:麋鹿、红粟、淮盐,都产生于江、淮、海这个特定的环境,垛田则是因地制宜的创造。

如今,溱湖湿地、垛田菜花、水上森林等都是精彩的水乡风光。

千年泰州盐文化

千年泰州盐文化

千年泰州盐文化作者:于江来源:《唯实》2021年第02期盐是“百味之王”,百姓烹饪中的重要调味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就是盐;盐又是人体需要的第一大矿物质,每人每天需要6克左右,俗语有“宁可食无肉,不能食无盐”,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我国自古就是产盐大国,盐产地遍布全国,形成的盐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州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历史文化古城。

古泰州在黄河夺淮,海势东迁之前,主要是引海水、烧盐、制盐、运盐,茫茫黄海馈赠给泰州的宝物即是盐,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给泰州留下了众多的盐文化遗存。

虽然曾经作为历史繁荣见证的盐文化已经淡去,但这段历史的文脉未断,并且融入了泰州历史文化“血液”。

一、因盐而生:泰州城市的形成及发展泰州的兴起是从大海、从盐业开始的。

4000多年前,泰州滨江临海,水网纵横,鱼虾肥美,植被丰茂,麋鹿成群,这里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20世纪70年代中期,距泰州市正东21公里的姜堰北部发现天目山遗址,出土了原始制盐工具和器皿。

考古证实,早在3000余年前的西周,泰州地区就开始制盐。

西汉初年,泰州境内的如皋蟠溪、姜堰仓场(俞垛)、兴化坂轮(周庄)、昭阳等地区就有众多盐场遍布沿海制盐。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海陵,顾名思义“海边上有一道高高的土坡”。

据有关考证,汉代海陵有广阔海滩,生长着大量芦苇柴草可用于煮盐,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濞被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

刘濞在分封领地大量铸钱、煮盐,以图谋篡夺帝位,其煮盐之地就在海陵沿海的淮南地区。

为了扩大淮盐生产能力和拓宽销售渠道,刘濞下令开挖专事运盐的盐运河,由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茱萸湾,向东开挖通往海陵仓至泰州蟠溪(今十里铺),全长100多公里(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盐运河连接上了这条大动脉)。

东晋时设郡,海陵改名“海阳”。

海阳者,面海朝阳也。

古人云:“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

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

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

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

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

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

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

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激荡和汇聚。

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中写道:“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

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

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

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泰州,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历史文化古城,素以“富有红粟、鹾盐之利”而驰名全国,是我国重要的税文化发源地之一。

泰州的盐税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在全国也可谓独具一格,极富人文特色。

泰州历来是全国重要的盐粮产区和集散地。

从现存史料考证,自汉高祖刘邦让其侄吴王刘濞建海陵粮仓和沿海盐场起,泰州的盐税文化可上溯至公元前195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泰州作为中国盐税的主要产地,年产盐课数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故此有“盐税曾居天下半”一说。

据《两宋财政史》统计,淮南盐产量占全宋盐产量的百分比,宋初为51.3%,南宋时期39.7%,即两淮产量大约占全宋盐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两淮盐业,又以泰州为中心的淮南盐场盐利最资国用。

2001年,一枚刻有篆书“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王记”阳文字样的税务铜印在泰州被发现,据专家考证,该铜印为北宋庆历七年铸造。

此印章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税赋历史,尤其是研究泰州地区的盐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延至明清两代,泰州的繁荣昌盛就与发达的盐业生产和丰富的盐税收入之间有了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泰州所设两淮都盐运司署和盐运批验所,其盐课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清代,泰州设官盐总局,并在全国首创厘金。

一时之间,泰州因盐税兴盛而更加是盐船齐集,商贾如云,一派繁华景象。

明朝御史凌儒《吟税务桥》有诗为证:“岁课垂名旧,中城路不赊,总戎司马第,簪笔夕郎家,东海迎朝日,西山送晚霞,从来冠盖里,时过七香车。

”清代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云:“商贾如云市井嚣,诘奸禁暴又轻徭。

原知估榷关生计,记否前朝税务桥”。

这些诗文生动记录了当时泰州作为南北交通门户和里下河盐粮集散地的繁华景象。

与扬州历史上因盐商集聚而市井繁华的特点不同,泰州历史上以盐官辈出而闻名。

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是北宋真宗、仁宗年间的三位名相,此三人都曾在泰州西溪镇担任过盐税官。

南宋开宝年间,泰州监增设西溪盐监官署。

晏殊于北宋景德六年(1004年)就任西溪盐官,其间即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的盐税文化
泰州在历史上泰州一直是淮南盐的主要产地,是一个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盐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公元前514年,由吴王阖闾、春申、已濞连续不断地在江苏沿海开始“东煮海水为盐”。

汉代这里滨江临海广阔的海滩,生长大量的芦苇柴草可资煮盐,故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点。

《太平御览》记载:“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说明当时此地的煮盐业比较发达。

唐代安史之乱后,泰州淮南大盐场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地区,兼岁入财政银两最多的优势,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

唐朝后期,泰州“淮南大盐场”盐产量,已位居全国十大盐监之首。

《两宋财政史》统计,当时全国盐利最高额为3113万贯,北宋末年两淮盐利收入在1500万至2405万贯之间。

两宋期间淮盐产量占全宋盐产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泰州大盐场地处两淮的中心地带,并占据了淮盐产量的一半以上。

明代两淮盐场29个,其主要产量仍集中在泰州沿海地区。

至清代中期,泰州盐业生产仍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嘉庆七年至宣统三年110年间的四次统计,两淮共产盐84.6万吨,其中泰州中十场产盐49.7万吨。

又据江苏省盐业志统计,光绪十七年两淮各盐场课岁白银8.4万两,其中泰州分司占61.4%。

食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盐税乃国家重要税源,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盐业的生产和营销。

古代《盐法》规定:“凡私自煮盐、贩运盐、买卖食盐者,构成私盐罪。

”至汉代武帝,始立《榷盐法》
(政府垄断食盐的烧制与营销)。

唐代中后期,改为“民制官收”,并规定:“盗卖一石者,即处死刑。

”宋元两代实行“盐引制”。

明代续沿元制,对私盐定罪尤重,洪武初制《盐引条例》。

到了清代,清政府为强化泰州域内的盐政管理,特在扬州府设置钞关,专司收缴盐税资金;后由两江总督林则徐在泰州南门城外竖立税碑,永禁越坝逃税;又派“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高风翰坐镇泰州办理盐税事务。

至此,泰州便成了黄海沿线盐商们贩运营销的大本营。

2001年,泰州市有关部门在税东街与海陵路交叉路口建起“古税务街”牌坊,其右侧的楹联为“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足见盐税文化在泰州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