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建筑特点

合集下载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二)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二)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二)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透明感:古希腊建筑注重光线的利用,建筑内外的空间流通,创造出开放、通透的氛围。

•对称性:古希腊建筑非常注重对称美,建筑的各个部分左右对称,使整体看起来平衡和谐。

•柱式建筑:古希腊建筑中使用柱式结构,以多种不同的柱式进行装饰,如多立克式、科林斯式等。

•建筑材料:古希腊建筑主要采用大理石、石灰石等天然石材,并注重建筑的雕饰和细节处理。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空间感:古罗马建筑具有广阔的空间感,多采用穹顶、拱形结构等,使建筑内部显得宏伟壮观。

•强调实用性:古罗马建筑注重实用性,建筑结构稳固坚实,内部设施完备,如公共浴场、温泉、剧院等。

•拱门与穹顶:古罗马建筑中广泛使用拱门和穹顶,使建筑更加稳固,并创造出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园林建筑:古罗马建筑也注重园林设计,通过花园、喷泉等元素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

以上为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一些特点,这些建筑风格在当今世界仍然影响着我们,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

简述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简述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简述古罗马建筑的特色一、古罗马建筑的历史背景古罗马建筑起源于公元前753年,随着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起而不断发展。

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古罗马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包括共和国时期、帝国初期、帝国鼎盛时期和晚期。

二、古罗马建筑的特点1. 实用性古罗马建筑以实用性为主导,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高于一切。

例如,公共浴场(thermae)是为了满足人们洗浴需求而建造的;竞技场(circus)是为了举办赛跑比赛而建造的;水道(aqueduct)则是为了向城市供水而建造的。

2. 稳定性古罗马人非常注重建筑物的稳定性,他们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来确保这些建筑物能够经久耐用。

例如,在大型公共建筑中使用混凝土结构,并在混凝土中添加石灰和其他材料以增强其强度。

3. 象征性古罗马人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常常考虑到其象征意义。

例如,竞技场是帝国权力的象征,而凯旋门则是为了纪念胜利的将军而建造的。

4. 大气磅礴古罗马建筑通常具有大气磅礴的外观,以显示罗马帝国的强大和威严。

例如,万神殿(Pantheon)是一座巨大的圆顶建筑,高达43米,内部装饰豪华。

5. 对称性古罗马人非常注重建筑物的对称性。

他们经常使用对称轴线和对称图案来增强建筑物的美感和平衡感。

三、古罗马建筑中著名的建筑物1. 罗马竞技场罗马竞技场(Colosseum)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它于公元80年完工,可容纳50,000名观众。

这座巨大的椭圆形竞技场曾经举办过角斗士比赛、野兽表演和其他公共娱乐活动。

2. 罗马万神殿万神殿(Pantheon)是一座古罗马建筑的杰作。

它建于公元125年,是一座巨大的圆顶建筑,直径达43米。

万神殿内部装饰豪华,包括大理石地板、壁画和雕塑。

3.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Circus Maximus)是古罗马最大的竞技场之一。

它可容纳超过250,000名观众,曾经举办过赛车比赛和其他娱乐活动。

4. 罗马凯旋门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在312年击败敌人而建造的。

古罗马式建筑的魅力

古罗马式建筑的魅力

古罗马式建筑的魅力古罗马式建筑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还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古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罗马式建筑的特点1.建筑风格:古罗马式建筑结合了希腊建筑风格和意大利本土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特点为对称、秩序和装饰性强。

2.建筑材料:古罗马式建筑多使用石头、混凝土和砖瓦等材料。

其中,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为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建筑类型:古罗马式建筑涵盖了多种类型,如公共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等。

其中,公共建筑如竞技场、浴场、广场等,成为古罗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古罗马式建筑的历史背景1.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8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的罗马建筑受到希腊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古罗马特色的建筑风格。

2.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诞生。

在帝国时期,罗马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等均建于这一时期。

3.帝国衰落时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此后,古罗马式建筑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力仍持续了数百年。

三、古罗马式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影响1.建筑遗产:古罗马式建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如罗马竞技场、庞贝古城等。

这些遗产成为研究古罗马历史、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

2.建筑风格影响: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建筑在设计中借鉴了古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如对称、秩序和装饰性等。

3.技术传承:古罗马式建筑的技术创新为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例如,混凝土的应用、拱券结构等,都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古罗马式建筑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外观、丰富的内涵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当今社会,古罗马式建筑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点古罗马建筑,作为罗马文明的集大成者,不仅在材料、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设计时还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点。

一、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古罗马人在建筑中广泛使用了混凝土,这是一种由石灰、火山灰和碎石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塑形能力,使得古罗马建筑能够实现更为复杂和精细的结构设计。

同时,混凝土的使用也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二、拱形结构和穹顶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形结构和穹顶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施工,古罗马建筑师能够建造出跨度巨大、造型优美的拱形结构和穹顶。

这些结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能够有效地承受重量,使得建筑更加稳固。

三、建筑立面的设计古罗马建筑的立面设计也是其重要的结构特点之一。

建筑立面通常由壁柱、横梁、门窗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

同时,古罗马建筑师还会根据建筑的功能和性质,对建筑立面的细节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既有统一感又富有变化。

四、建筑规模的扩大古罗马建筑在规模上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古罗马建筑师能够建造出更大规模的建筑。

例如,罗马斗兽场、卡拉卡拉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规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五、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考量在古罗马建筑中,功能性和实用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建筑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如住宅、公共浴室、剧场、市场等。

古罗马建筑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建筑的使用需求,使得每一座建筑都能够满足其特定的功能要求。

同时,古罗马建筑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其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和使用材料的耐久性等方面。

六、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古罗马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也是其结构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内部的装饰通常采用雕刻、绘画和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段,使得建筑更加华丽精美。

同时,古罗马建筑师还善于利用细节的处理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如壁柱的形状、门窗的排列方式等。

罗马式建筑及其特点

罗马式建筑及其特点

典型实例------比萨大教堂
它继承了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的形式,并且 运用了传统的哥林多式圆柱,不设中庭, 外墙用磨光的大理石贴面,逐层用修长纤 巧的柱子和连拱装饰,使建筑物外部可与 内部媲美。
典型实例------比萨大教堂
• 当时欧洲的主要教堂大都供 奉有所谓圣徒遗物,因此改 木屋架为石制拱券,以利防 火,教堂的建筑与装饰也日 趋奢华。
罗马式建筑特点
• 无论是教会建筑还是世俗建筑,罗曼式建筑普遍给人以坚 固而有力的印象。与之前的古罗马建筑和之后的哥特式建 筑均以柱子、壁柱和拱作为承重构件(或者是看上去如此) 相比,罗曼式建筑则与拜占庭建筑类似,依靠墙、或是被 称为墩柱的墙段承重。 • 罗曼式建筑常常被划分为“第一罗曼式”和“罗曼式”两 个时期,其区别主要取决于建造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第 一罗曼式以粗石砌墙、开更小的窗户并尚未采用拱顶。伴 随着拱顶和有所加工的石块被增量的使用这些较大的改进 标志着第二罗曼式。
•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 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 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 广场上。 • 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 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其实, 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 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 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 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 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 些宗教建筑都对意大利11~14 世纪间的教堂建筑艺术产生了 极大影响
第三点与第四点已经成为认识当时建筑的最明显特征,而最关键、特别的则是 建筑的屋顶,从屋顶的特点来看,中世纪的匠师与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建筑体系, 或者说,他们创造了一种风格。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 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 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 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

古罗马建筑成就及特点

古罗马建筑成就及特点

古罗马建筑成就及特点
古罗马建筑在建筑技术、类型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罗马建筑成就和特点:
1. 建筑技术:古罗马建筑师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如拱门、拱顶和混凝土的使用,这些都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2. 建筑类型:古罗马建筑的类型非常多样化,包括住宅、剧院、浴场、市场、桥梁和公共设施等。

这些建筑在功能和规模上都有所不同,展示了古罗马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建筑艺术:古罗马建筑的外观和内饰都非常精美,常常装饰有雕塑、壁画和镶嵌工艺。

这些艺术元素使得古罗马建筑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规模和空间:古罗马建筑的规模和空间都很大,常常可以容纳成千上万的人。

例如,罗马斗兽场可以容纳约50,000人,而罗马万神庙则可以容纳约30,000人。

5. 城市规划: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也非常出色,街道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这使得古罗马城市具有良好的卫生、交通和排水系统。

总的来说,古罗马建筑在技术、类型、艺术、规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古罗马人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也影响了后世建筑的发展。

古罗马建筑美学特点

古罗马建筑美学特点

古罗马建筑美学特点古罗马建筑美学是古代罗马建筑的全面体现,它是古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建筑的美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性和功能性古罗马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古罗马时期,建筑被视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因此建筑必须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

古罗马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强调功能性的重要性,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与其功能有关。

例如,用于建造剧场和建筑内部的大理石和灰泥材料,可使声音传遍整个空间,形成更好的声学效果。

古罗马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具有时代特点,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想。

2. 建筑结构的稳健和协调古罗马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二是建筑结构的稳健和协调。

古罗马建筑的基础结构采用了许多现代建筑师所沿用的方法,例如凸台、拱顶、穹顶和柱子等。

这些结构元素提供了建筑的稳定性,并为建筑美学特点的协调提供了基础。

古罗马建筑的外观与其内部结构高度协调,形成了整个建筑深深植根于土地之中的感觉。

3. 色彩和装饰古罗马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三是色彩和装饰。

在古罗马时期,建筑的色彩和装饰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品质,用于突显建筑的贵族和非凡的品格。

古罗马年代的建筑大多采用彩色灰泥和鲜艳的颜色装饰,例如红色、黄色和绿色等。

古罗马建筑的艺术装饰就包括了立体雕塑、壁画绘画等,装饰风格多使用圆形和曲线来表现建筑的外表轮廓。

4. 建筑的比例和对称古罗马建筑的美学特点之四是建筑的比例和对称。

古罗马的建筑师相信,良好的比例和对称可以使建筑物更加有序、美丽和协调。

对称和比例通常是基于建筑材料和结构定义的,例如在柱子和柱廊上的花岗岩和大理石上刻划出精细的图案和雕刻,在建筑物的设置中,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技巧。

由于建筑美学的反映,古罗马建筑具有宏大、庄重和奢华的特点,这些都是通过比例和对称来体现的。

罗马建筑的特点

罗马建筑的特点

罗马建筑的特点在人类历史上,罗马建筑被广泛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一。

罗马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古罗马帝国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无论是宏伟壮丽的圆形剧场,还是华丽且庄重的宫殿,罗马建筑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与特征。

首先,罗马建筑注重实用性。

古罗马人非常重视建筑的功能性,他们相信建筑应该为人们提供实用的功能。

这一思维方式体现在罗马建筑的各个方面。

罗马人擅长利用多种建筑材料,如石头、混凝土和砖块,从而创造出坚固耐用、稳定可靠的建筑结构。

他们精心设计的供水系统,如著名的卵石水渠,不仅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工程实践的巧妙构思。

此外,罗马建筑还充分考虑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例如公共浴池、市场和剧场等。

其次,罗马建筑注重尺度和均衡。

古罗马建筑师深谙比例的重要性,他们以规整对称的方式设计建筑物,使其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和平衡感。

这种追求均衡的表现在建筑物的立面、墙面、柱子等各个细节上。

例如,古罗马的建筑物常常以柱子为支撑,柱子的高度和直径比例精确把握,柱子之间的距离也严格依据比例规则来确定。

这种精确的比例感使罗马建筑展现出一种和谐美与庄严感。

另外,罗马建筑善于利用拱形结构。

拱形结构是罗马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罗马建筑师巧妙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和稳定。

拱形结构提供了对于压力的均衡分配,使得罗马建筑在古代被认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杰作。

比如,古罗马的大型建筑,如大剧院和竞技场,都采用了拱形结构,这使得它们能够支撑巨大的天花板和上千名观众的重量。

此外,罗马建筑还注重城市规划和宏观布局。

古罗马帝国扩张时期,城市的规模不断壮大,因此对城市规划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罗马人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模板,包括街道的网格状布局、公共广场的设置以及建筑物的定位。

这种城市规划模板成为了罗马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它不仅使城市更加有组织和易于管理,也为罗马帝国的辐射性扩张提供了便利。

总的来说,罗马建筑独特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尺度和均衡、利用拱形结构以及城市规划和宏观布局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st] 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章,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奇迹。

对希腊艺术的模仿是罗马艺术的原动力,但是这并不影响罗马艺术本身的发展并形成独有的特色。

古希腊建筑充满了对神的崇拜,为人类留下了充满理想美的断臂维纳斯;而古罗马建筑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为后人留下了古罗马大角斗场和凯旋门。

总结起来,古罗马建筑有以下三点特色:一、结构特征:雄伟、实用,注重内部空间。

1.古罗马大角斗场:公元72年,大角斗场由维斯巴西安皇帝开始修建,公元80年由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

据说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以后之后,为庆祝胜利和夸耀帝国强大的武力,强迫8万犹太俘虏修建而成。

后在三世纪和五世纪重加修葺。

它是罗马帝国强大的标志。

它就如同奋战在它里面的角斗士一样,是力量和强壮的象征,流露出的是一种罗马帝国异常雄壮的霸气,是一种略带看似不修边幅的粗犷。

整个角斗场像是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墙高57米,相当于一座19层的现代楼房的高度。

场内可容5万观众。

整座建筑用巨石和红砖砌成。

外观似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

围墙分四层砌成,一、二、三层均为半露圆柱装饰。

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是一座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合计有拱门80座,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而又秀巧、凝重而空灵。

第四层外墙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并建有梁托,露出墙外,供举行盛会之日,悬挂天蓬,为观众遮荫。

整个建筑极像一个现代的圆形剧场或圆形运动场。

场中心角斗用的舞台,长约86米,最宽处63米,也呈椭圆形,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与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也可在场内灌水成池,供观赏水战之用。

为了安全,舞台四周还专门建有护墙,使之与观众座席隔开。

皇帝的包厢和执政官、元老们的贵宾座,则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

竞技场专门建有四座大型拱门,供拥挤的观众分散进出之用。

竞技场内部为阶梯形席位,架在三层呈放射状的混凝土筒形拱上。

每层80个喇叭形拱,它们在外侧被两圈环形的拱廊收齐最后加上一堵实墙,形成五十米高的里面。

喇叭形拱在里面上开口,每层有80个开口,底层为敞廊入口,上两层为窗洞。

看台逐层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喇叭形拱里安排楼梯,分别通向各区的看台。

观众购票之后,以纵过道为主,进入各自的看区。

然后以横过道为辅,进入自己的座位,井然有序,不会混乱。

这种设计,时至至今,还一直沿用,近乎没有大的变动。

古罗马人如此的聪明才智,真是叫人惊叹。

2.罗马万神庙万神庙建于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图拉真——哈德良时代(公元117-138年)。

万神庙原建于阿格里巴时代,后被焚毁。

重建的万神庙又叫“潘提翁”神庙。

这座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

万神庙作为祭祀众神的圣殿,来源于希腊人信奉的多神教,那里每种神都有他自己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等。

罗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袭希腊遗风,但在伊特鲁里亚的影响下,罗马人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即在一座神庙内设几个圣殿。

因供神的圣殿较多,罗马万神庙设计呈圆环形,并以伊特鲁里亚的拱券结罗马万神庙外景构为基础,创造出宏大的内部空间。

这种从外观上看比较封闭的拱顶结构,其实在内部是由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

门廊由两排克斯林式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宽33.5米,深18米,后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殿,直径为43.2米,墙厚达6.2米。

关于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说认为是用砖合混凝土制成的,并认为圆顶是搁在第二层上面的。

经本世纪三十年代修复这座神庙时发现,过去的判断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搁在第二层上,而是搁在第三层上,它简直像一顶扁而浅的无檐帽。

由于外表装修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才给人以整个大圆顶的错觉。

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建筑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而这个半圆球顶正是这栋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开间开阔,垂直的顶高几乎与圆形直径相差无几。

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

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像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的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

任何声音都可以在这里互相撞回,空间的共鸣性骤然增大。

这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但是又会让人持续的感到压力。

万神庙内部的艺术处理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虽然它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但是十分完整,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像庙宇本身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

建筑史家说它是“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这是罗马神庙建筑中典型的帝国风格。

3.卡拉卡拉浴场公共浴场是一种功能综合性的建筑。

古罗马人洗澡是边洗边蒸,蒸洗结合,而且特别讲究按摩,他们征服到哪里,就把洗浴和按摩带到哪里。

在希腊化时期,浴场里只有浴池和体育锻炼场所。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们建造的大型国家浴场里面增进了演讲厅、音乐堂、图书馆、交谊厅、棋排室、画廊、商店、小吃铺、健身房等等。

卡拉卡拉浴场遗址卡拉卡拉浴场(Terme di Caracalla)于西元206年开始兴建,直到217年由当时的卡拉卡拉皇帝揭幕启用,可容纳1,500人享用,为罗马第二大浴场,其规模仅次于迪奥克莱齐亚诺浴场。

卡拉卡拉浴场比前者建造时间晚大约一百年,但卡拉卡拉浴场是最富丽堂皇的一座。

它长375米,宽363米,两侧的后半向外突出一个半圆形,里面又演讲厅,旁边是休息厅。

卡拉卡拉浴场的内部空间组织得简洁又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串连在中央轴线上,而以热水浴大厅的集中式空间结束它。

两侧的更衣室等等组成横轴线和次要的纵轴线。

主要的纵横轴线相交在最大的温水浴大厅中,使它成为最开敞的空间。

轴线上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地变化着。

不同的拱顶和穹顶又造成空间形状的变化。

浴场的内部空间流转贯通且变化丰富,是空前的成就。

这主要是形成了各种拱顶之间的平衡体系,摆脱了承重墙的结构。

二、技术特点:拱券技术、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1.拱券技术的使用: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

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

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改造,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拱券技术在罗马人手里越来成熟,使得一些依托于梁柱结构的古老建筑形制和艺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梁柱结构不可能创造出宽阔的内部空间,而大跨度的拱顶和穹顶则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形成宽阔的建筑内部空间,以至人们的许多活动可以从室外移到室内进行。

万神庙就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制形式,它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万神庙主体平面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是象征天宇的,所以又在它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相融相通。

这个穹顶使万神庙一举创造了最高记录,则它的外形一时还没有好的表现形式,是在所难免的了。

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把罗马建筑又推进了一步,十字拱实际上是为了摆脱承重墙的束缚,而提出的方案。

十字拱覆盖在平行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而不必要有连续的承重墙,从而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

卡拉卡拉浴场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卡拉卡拉的面积是55.8米×24.1米,它的核心温水浴大厅就是横向三间十字拱,其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抵御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形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加大了大厅。

温水浴后面是热水浴大厅,穹顶直径35米,这在罗马也是不多见的。

2.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

混凝土迅速发展的条件,一是它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二是它可以以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轻质石材作骨料,可以减轻结构的重量;三是除了少数熟练工匠外,它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而用石块砌筑拱券需要专门的工匠。

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

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

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

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大角斗场的一圈观众席也是用混凝土做基本材料的,它是整个建筑结构中真正的杰作。

首先观众席的底层有7圈灰华石的墩子,每圈80个,外面3圈墩子之间是两道环廊,而第三和第四、第四和第六圈墩子之间砌石墙,墙上架混凝土的拱,呈放射形排列。

第二层靠外墙有两道环廊,第三层一道。

这一整套空间关系很负责的拱,做基础的混凝土选用了坚硬的火山石为骨料,而墙是用凝灰岩和灰华石做的,拱顶混凝土的石料则用浮石,整个结构显得井井有条,整齐简洁。

三、建筑上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

1. 大角斗场大角斗场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美轮美奂的设计艺术成为古罗马帝国辉煌岁月的见证,但是如此宏大的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写的却是一段野蛮、血腥的历史。

角斗场建成后的300多年里,穷奢极欲的罗马贵族们在这里欣赏着兽与兽、兽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搏杀。

参与决斗的人,大部分都是当时被看作动物的奴隶和战俘,他们被称为角斗士,生死完全由贵族掌管。

决斗时,奴隶或者战俘不时出现被野兽咬伤、撕裂、杀死的情景,惨叫声惊天动地,场面十分血腥。

即使奴隶或战俘之间的厮杀也是你死我活,至少是两败俱伤。

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搏斗之后,往往是全场观众起立,拇指朝下,大喊“杀死他,杀死他!”逼迫胜利者当场处死失败者,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贵族们嗜血的欲望。

古罗马人对这种毫无人性的游戏乐此不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斗场的存在实际上促使了曾经辉煌的古罗马帝国迅速走向覆灭。

奴隶阶层对这种血腥的游戏极度不满,最后爆发了震惊整个古代世界的斯巴达克起义。

奴隶主统治阶级如此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奴隶或者战俘的血肉生命上,使得现代的人们在参观这个角斗场时,想象起当年的情景仍会感到不寒而栗。

2. 公共浴场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

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帝都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

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