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迷信第一学历是民族的悲哀(原创)
学历歧视的看法

学历歧视的看法咱中国人啊,向来重视教育,觉得学历高就了不起。
可这学历歧视,真的对吗?你想想看,就因为一张纸,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多不公平呀!那些高学历的人难道就一定比低学历的人厉害?未必吧!我认识一个大哥,他初中毕业就出来闯荡社会了。
人家没读过什么大学,可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头脑灵活得很呢!要是光看学历,那岂不是要小瞧了他?这就好比说,你不能因为一只鸟的羽毛颜色不鲜艳,就说它不会飞呀!再看看那些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有真本事。
有的就是死读书,读成书呆子了,到了社会上啥都不会干。
而有些低学历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说不定比那些高学历的还强呢!咱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不能仅仅因为学历就给人下了定论。
这就好像你不能因为一个苹果长得不好看,就说它不甜呀!说真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学历歧视的情况。
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单位一看学历不够,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这多打击人呀!难道一个人的能力就只体现在学历上吗?那那些有能力却没机会展示的人怎么办?他们就活该被埋没吗?还有啊,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人会因为学历而对别人另眼相看。
觉得学历低的人就没文化、没素质,这多可笑呀!人的素质和品德跟学历有啥关系?难道高学历的人就个个都是好人?低学历的人就都是坏人?这根本说不通嘛!学历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尊重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就像一棵大树,有高有矮,但它们都在努力生长,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要让学历歧视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错过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光芒。
总之,学历歧视要不得!我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莫以第一学历论人才作文

莫以第一学历论人才作文“唯学历论”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往往进步缓慢、缺乏活力。
今天的中国,以“双创”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正蓬勃发展,这样的时代必然呼唤真正的人才,“唯学历论”终将被时代抛弃,“唯能力论”必将成为时代主流。
每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遭遇学历歧视的相关话题,都会不时见诸报端。
据报载,河南省新郑市曾于2013年出台规定,第一学历为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才,才有资格申请公租房。
两年来,“人才”二字将很多人拒之门外。
“第一学历”歧视堪称痼疾。
过去很多年,“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压力层层传导至教育系统,具化为家长、学生对名校的追逐。
高考志愿填报期间,有家长不惜花高价从机构购买服务,根源正在于此。
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存在多年,从高校教师录用到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招聘,逐渐流播全社会。
“第一学历”歧视的本质是“唯学历论”,其谬误在于以一场考试的成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其危害在于以一纸文凭破坏人才自由竞争的环境。
无论是在逻辑还是事实层面,“唯学历论”都经不起推敲。
从概率上讲,即便名校生、高学历者素质和潜力更出色,未来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建立在“概率”“可能性”基础之上的笼统判断,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不能作为衡量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硬性标尺。
一些用人单位并非不明白“唯学历论”的问题所在,其之所以仍将学历奉为圭臬,在于思维、行动上的惰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裹挟——“省时省力易操作”“要求高显得单位牛气”。
还有人认为,当下除了学历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很难找出更加科学严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方法。
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个不愿花时间通过创新方式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用人单位,其格局、视野是值得怀疑的,其前途是值得忧虑的。
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来说,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社会进步、朝气蓬勃的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会成为主流人才观,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而“唯学历论”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往往进步缓慢、缺乏活力。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21年第10期“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曾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明文规定,尽管随着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这种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已经不多见,但直接筛掉非名校毕业求职者简历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而且,如今的学历歧视链条不仅仅限于最高学历,有时甚至延伸至第一学历。
即便求职者最高学历为名校硕博,可如果本科只是毕业于普通高校,也可能受到歧视。
学历歧视有违就业公平宗旨,可为何却依旧屡禁不止?这首先源自一些用人单位从“提高招聘效率”层面的考虑。
在招聘阶段无法对求职者进行深入考察的情形下,有些单位为图省事,干脆“一刀切”,把学历作为刚性篩选标准之一。
而且,长久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唯学历论,也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学历崇拜,迷信高学历、名校生,盲目将学历与能力划等号。
此外,全民学历水平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学历贬值”和部分高校办学缺乏特色,在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把关上“放水”,也是重要诱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与研究生扩招,如今本科学历含金量的确大大降低了。
“3 000元招不到农民工,但大学生却能招一大把”的说法虽有戏谑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尴尬。
在高学历求职者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用人单位自然有底气用学历进行筛选。
还有一些普通高校办学时“贪大求全”,丢掉了自身特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专业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提供了“合理性”。
要破除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还得对症下药。
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为反对学历歧视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法已有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同时,要畅通学历歧视受害者的维权渠道,正如有学者所言:“在这个过程中,举证责任应该是倒置的:劳动者只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用人单位则必须证明自己并没有歧视存在。
驳唯学历至上论800字

驳唯学历至上论800字前段时间,一则“北大博导学历遭学生嫌弃”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事例中的博导因本科毕业于一所地方院校,而被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嫌弃,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这名学生的观点一时遭到了众人的攻击,批评他竟因为教授的第一学历而质疑其能力,可谓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其实,这次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关于第一学历重要性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尽管教育部曾做出澄清,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从未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中使用过,并且多次发布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严禁发布含有985或211大学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但第一学历歧视这种现象在相亲婚恋、职场晋升,尤其是在社会招聘领域都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实验结果显示,硕士学历毕业生中,第一学历为非211工程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学历为211工程大学本科的,在初次就业中会收到显著更低的简历回复,大约低4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人们长期对学历的刻板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总是以为“学历越高,能力越高”。
不可否认第一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阶段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缩影,但并不具有永久的代表意义。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名校毕业生,显然是一种忽略个人变化发展的狭隘观念,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和技艺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下定论的。
历史上那些伟大成就的创造者也并非都是名校毕业,数学家华罗庚曾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爱因斯坦也只是一所技术类师范院校——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学生。
因此,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达成,普通本科毕业逆袭成北大博导也恰好是个人水平的最好证明。
与此同时,社会上对“第一学历”的迷信也源于当下高等教育参差不齐、严进宽出的现状。
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被查处,再到河南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在《写真地理》发表的“熟鸡蛋返生”论文,社会心态对被打碎滤镜的学术领域大跌眼镜。
因此,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暗含着权威性的逐渐沦陷,也与大学教育的扩招以及以上种种“学术造假”的乱象密不可分。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作文800字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作文800字最近,一位很要好的同事垂头丧气地跟我说,当初没有让小孩上“本三”真是后悔死了啊!事情是这样的,两年前,他孩子的高考分数达“本二”分数线下限,如果上“本二”院校基本没有希望,面对窘境,当时许多同事劝他让小孩选择本三就读,但是由于他对“本三”院校的歧视不愿采纳同事们的好意。
任凭我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也没能使他茅塞顿开。
最终小孩上了“公办”大专,今年小孩“专转本”又没能如愿。
更是后悔不已。
这位同事后悔的缘由是,现在流行的“第一学历”说法,让他茅塞大开。
不过茅塞开得迟钝了些,所以,现在每每谈论此事只能使他徒增伤心。
目前,确有一种说法叫“第一学历”而且是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所谓“第一学历”就是指国家“统招”就读的最高学历,比如说,高校统招你读的是本科这就是你的第一学历,若读的是大专这也是你的“第一学历”,往下,中专、中技,以此类推。
如果你是大专毕业,纵然你是一个刻苦钻研之人,以致于你后来成为其它门类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甚至是“海归”硕士、博士。
但这“第一学历”的烙印将永远在你身上磨灭不掉的。
所以,现在这“第一学历”“低”往往就成了这些人们心中的一块“心病”了。
当然在中国,这“第一学历”对于大权在握的头面人物和所谓成功人士来说是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他们没有学历也并无大碍,因为人家早已是成功人士了,即使想要什么文凭也会通过权力或关系迅速成为一种硕士、博士之类。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得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来获得。
所以,这“第一学历”和高学历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是疲于奔命和倾家荡产也是值得为之一拼的,因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真是太太太重要了!说到此,仅举两个事例来说明“第一学历”的厉害。
还早些时候,听中央电台报道一则消息说,陕西省有一个硕士研究生到一家著名企业应聘,初试时顺利通过面试,不料在复试时却遭遇淘汰,原因是,这位硕士的“第一学历”是大专,理由是,怀疑这位硕士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学历歧视的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学历歧视的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学历歧视是指因为一个人的学历水平低,而在职场或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歧视的现象。
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过度依赖学历评价也可能导致学历歧视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学历歧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许多优秀人才因为学历水平低而无法获得应有的机会,被迫从事低水平、低收入的工作。
这些人才可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但因为没有“合格”的学历,无法进入更具挑战和高薪的岗位。
这种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潜力。
其次,学历歧视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和招聘机构中,对学历的要求往往过高,更注重纸面上的标签而非个人能力和潜力。
这使得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或者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人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挑战。
不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分配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扩大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
此外,学历歧视还产生了“一纸之隔”的观念,缺乏对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正视。
有些人只因为拥有高学历就被视为高手,而不考虑其实际能力。
这导致了一种盲目追求学历的风气,使得社会价值观扭曲,人们更注重的是“文凭”而非能力。
这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充分发挥,限制了创新和进步的可能性。
针对学历歧视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首先,社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
其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更多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打破学历壁垒。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总之,学历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改变人们对学历的迷信观念,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消除学历歧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只有真正实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合理培养,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

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作者:汪仲元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年第08期对于花钱买学历者来说,金钱与智力都是成本,同样付出了成本,就应该得到些什么,不管是真是假,最关键的一点是,花钱得来的东西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
在唯学历化的今天,这一张纸代表的是一张过目即可的通行证而不是一枚需要检测的门禁卡。
唐骏“造假门”爆发,在当事人渐趋沉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千千万万同样沉默的身影。
笔者身边也有一些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他们的学历都是靠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辛劳得来,属于货真价实的那种。
聊到现在普遍的学历造假现象,作为“真货”的他们每每深恶痛绝——知名大学的名头越来越让人怀疑,自己辛苦得来的文凭在人们眼中真实性一再下降,而这一切,都缘起假学历造成的不信任感。
同样,朋友中也有一些“非常规”学历获得者,共同点就是都付出了相当多的金钱。
当然,其中一部分是老老实实上课,规规矩矩拼时间得来的学历。
但还有一部分,很不幸的,恰是那千万沉默者中的一员。
在他们眼中,这根本不是个问题,金钱与智力都是成本,同样付出了成本,就应该得到些什么,不管是真是假,最关键的一点是,花钱得来的东西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由来已久。
除此之外,对文化的崇拜在近年来发展出一个学历崇拜,可谓变态的文化崇拜。
学历崇拜不等于文化崇拜,但现今的文化崇拜也只能委身于学历崇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历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亚于食物对非洲难民的意义。
无数人在不同的路上向着高学历奋勇迈进。
笔者的一个朋友日前聊天时谈到,自己正在攻读MBA,虽然现在MBA到了和当年的“总经理”一样泛滥成灾的地步,但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文凭。
在他看来,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学历和文凭就是“高层次的人”介绍自己的名片,不管你的学历是怎么来的,但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名校学历作为铺垫,你永远无法更上一层楼。
中国的一些高端领域,都是被某几个学校所包围,拥有这些学校的学历,也意味着你有了官场和商场上晋级的机会,或者说你半只脚已经跨入权利庙宇的殿堂之中。
第一学历成了终身烙印

现象:第一学历成了“拦路虎”6 月 2 日,南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 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在报名资格审查现场南昌市第二中学,杨倩(化名) 拿着一大堆证书,焦急地站在上千人的队伍里,她准备报考南昌某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师岗位。
可好不容易进了场,对方一看她的第一学历为“中专”,最高学历为某师范大学脱产成人教育本科,在资格初审时就将她刷了下来。
杨倩不甘心,又挤到专家咨询台前咨询:自己教龄7 年,也是经过全国成人高考的选拔,并且脱产学习了2 年,为何得不到一个初试的机会?南昌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的回答很干脆:没有报考资格!遭遇第一学历之痛的不只是杨倩。
今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的王凯,应聘省内某高校大学教师,该校的回答是:“我们要求第一学历为‘211 工程’高校的学生,你第一学历就读的江西财经大学暂时不属于,因此没有资格面试。
”因为第一学历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杨倩和王凯都没能获得考试资格。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为学历门槛而被拒之门外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些人看来,第一学历的门槛给他们带来不可言说之痛,就业的道路因此更加艰辛。
求职者:第一学历成了终身烙印?记者在南昌市教育局发布的招聘公告中看到了“招聘范围”:中学教师面向全省招聘国家计划内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第一学历) 的毕业生(含在职人员);小学教师面向全省招聘全日制普通院校专科(第一学历) 及以上毕业生(含在职人员)。
杨倩纳闷了,她说自己1996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市师范,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
那时候中专“吃香”,只有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才能考上。
现在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学生的分配体制,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双向选择,比起中专,更多人愿意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这样看来,我们中专生就不优秀了?”工作后的杨倩不甘落后,经过7 年的刻苦努力,她陆续获得自学考试的大学专科学历,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在某师范大学本科脱产进修班取得了本科文凭,本打算参加教育局统一招聘考试,找到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信第一学历是民族的悲哀
中国人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学历情结。
老早以前,人们把大学生称作“天之骄子”,言辞之中有几多的羡艳和崇敬。
后来高校扩招,大学生一茬接一茬,数量空前地庞大起来。
“天之骄子”不再有人提,用人单位却表现出对学历的高追求。
专科的不要,只要本科;后来一般本科也不要,专挑重点高校毕业生。
至于对那些原始学历不高,后经努力取得第二学历的人士,用人单位则是嗤之以鼻的。
而有一些学历不高,却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用人单位则是不屑一顾。
在他们看来,有学历便是有水平,高学历则代表高水平。
没学历当然是没水平了,管你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呢,没有那张烫了金加了钢印的本本你没就啥也不是!
我压根儿也没有诋毁名牌大学毕业学生的意思。
看重第一学历,这本是无可厚非,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他的知识水平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许多名校出来的人才在各科技领域叱咤风云,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以他们的学识为祖国为人类作着杰出的贡献。
对于这些行业的精英,我由衷地表示着敬佩。
他们是国家的支柱,是民族的精神。
高学历的人是人才,这倒不算假话,问题是,是不是惟有高学历的人才是人才?在科技、金融、教育、政治等广泛的领域里,不还有大批的低学历的人士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做出了骄人业绩吗?在许许多多的普通工作岗位上,不正有不计其数的低学历的人士在辛苦努力,成为行业的顶梁柱吗?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完成的工作并不比高学历者差。
他们算不算人才?
然而掌管着人才选用大权的各行业的领导者们却并不在乎这些。
惟文凭是举,惟学历定论,由重视学历而发展为迷信学历。
明明是一个低端岗位,却也高调选用高学历人才,明明是只须经验型技工的单位也叫喊着招聘高学历人才。
小学教师要聘研究生,工厂车间要用大学生,甚至上演公开招聘大学生去挑大粪的的闹剧来。
大声地炒作,热热闹闹地展示着人才的高消费。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重视人才,细细地分析他们的心理,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他们看来,选用低学历者显得本单位没能力,降低了身份。
而能够把高学历人才招致门下,随心所欲地驾驭,方显示自己身份高贵。
高文凭的金字招牌提升了自己的品位,扩大的单位的影响力。
看!咱用的都是211高校毕业生!看!咱用的都是本科起点研究生!你攀我比,争相炫耀,让我们好似回到了遥远的晋代,看到石崇和王恺在斗富。
迷信第一学历,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迷信第一学历,加剧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
既然第一学历成了一个人的终身印记,那么唯有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方能在将来就业之时优先于人。
于是千万学子争挤独木桥,一朝胜利亲朋欢喜,更多考生泪湿枕巾。
有人批判高考,有人诅咒高考,却不知这第一学历至上的思想才是罪魁祸首!唉,遥望中国高考,一道独特而又悲凉的风景线。
迷信第一学历,形成了全民族的浮躁心态。
整个社会只求虚表不讲实际。
挤过高考独木桥,躺在高校里就一个字:混。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谈谈恋爱,搞搞同居,傍傍大款。
反正手里有高学历,毕业后可以趾高气扬轻轻松松地就职于理想的岗位,任你经验过人,技术熟练,一边凉快去吧,手中一纸烫金文凭便可抵你十年奋斗。
低学历者被无形之墙挡在门外,无论你后天学识如何进步,无论你业绩如何突出,全是空谈。
就业歧视你,设岗歧视你,评优歧视你,职称歧视你。
高学历者无须太努力,文凭就是水平,学历就是能力!直须当年一努力,便可终身乐逍遥。
迷信第一学历,助长了文凭的虚浮泛滥。
既然文凭吃香,那么想要文凭的人就越来越多,卖文凭的人自然吃香起来。
都想给自己镀镀金,只要手里有钱,任是什么名校的文凭也能换来。
理所当然地,歌星舞星影视名星纷纷走进名校之门,富商们也纷纷高学历了。
文凭这么好卖,好多人就眼红,卖不了真的我还卖不了假的吗?于是街头最多的广告就是代办学历,据说生意火爆,有人因此一夜暴富。
迷信第一学历,扼杀了低学历者的进取之心和向上的精神。
任是如何努力拼搏,归根到底你没学历!好比当年的成分论一般,富农就是富农,地主就是地主,再怎么劳动你也成不了贫下中农。
迷信第一学历,就是否定后天学习!它从根本上否定低学历者的奋斗成果,否定人的后天努力,其后果是整个民族不学习不奋斗不进取。
试想,一个不学习的民族,不奋斗的民族,不进取的民族,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呀!
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大批民众沉下心来,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人类的聪明才智不单单只体现在那几张高考试卷上。
只要勇于学习,锐意进取,那么在人的一生中随时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去点亮民族前进的灯炬。
社会必须承认这种终身学习的品质,鼓励这种终身奋斗的精神,而不是唯第一学历为标准。
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只有这样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