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工作电压

合集下载

thinkpad 标准电压cpu

thinkpad 标准电压cpu

thinkpad 标准电压cpuThinkPad标准电压CPU。

ThinkPad作为一款知名的商务笔记本品牌,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商务人士的喜爱。

在配置方面,CPU作为电脑的“大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ThinkPad标准电压CPU展开讨论,探究其在商务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性能表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标准电压CPU的概念。

标准电压CPU是指在15W-45W的功耗范围内工作的处理器,相比低压CPU,其性能更加强劲稳定。

在商务应用中,用户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办公任务,比如多任务处理、数据分析、图形设计等,这就对CPU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标准电压CPU能够更好地满足商务用户对性能的需求,保证电脑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其次,ThinkPad作为商务笔记本的代表,其搭载的标准电压CPU更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优化。

在选择标准电压CPU时,ThinkPad会根据不同型号的定位和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确保在不同的商务场景下都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性能表现。

无论是日常办公、商务会议还是出差工作,ThinkPad都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此外,标准电压CPU还能够为商务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处理大型数据文件、运行专业软件和进行多任务处理时,标准电压CPU能够更加流畅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其稳定的性能还能够为商务用户带来更加可靠的工作保障,避免因为性能不足而导致的工作延误和不稳定情况。

总的来说,ThinkPad标准电压CPU在商务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强劲的性能、稳定的表现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为商务用户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无论是在日常办公还是在专业应用场景下,都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成为商务人士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综上所述,ThinkPad标准电压CPU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表现,成为商务用户的首选。

在未来,随着商务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相信ThinkPad标准电压CPU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商务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

cpu标准电压和低电压_低电压cpu是什么

cpu标准电压和低电压_低电压cpu是什么

cpu标准电压和低电压_低电压cpu是什么超低电压处理器,英文全称『UltraLowVoltage』又称为ULV处理器,其结尾命名通常带有U结尾,比如i5-4200U。

现在的低电压处理器主要有T系列,U系列,Y系列。

U系列通常是笔记本低电压处理器,兼顾性能与低功耗兼,标准电压则为M结尾;T系列则是台式桌面电脑低功耗处理器;而Y系列是Intel功耗最低的一个系列,如微软SurfacePro3平板、AcerP3就是使用Y系列低功耗处理器。

低电压处理器往往意味着低功耗,比如四代U系列低电压处理器,其功耗通只有15W或28W,而Y系列功耗最低仅为7W,而台式机T系列处理器为45W,相比台式电脑标准电压i5处理器,功耗一般达到了84W。

1、命名不同低笔记本CPU其名称后面往往带有U结尾,如i5-4200U,而标准电压笔记本CPU其结尾命名通常带有M结尾,如i5-3230M。

2、功耗不同U系列低功耗笔记本处理器功耗通常在15W或28W,而标准电压笔记本处理器,功耗通常在35W或更高一些,低功耗CPU可以带来更长的续航。

3、性能不同低功耗笔记本处理器主频往往不足2Ghz,而标准电压处理器主频通常都在2Ghz以上,就性能而言,标准电压CPU比低电压CPU性能要高一个档次。

比如,低电压笔记本处理器i5-4200U的性能基本相当于四代标准电压i3-3210MI处理器性能,性能上基本上是降低一个档次。

对于处理器准电压与低电压哪个好,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如果注重性能,标准电压笔记本CPU肯定更为值得推荐,不过低电压笔记本CPU通常用于轻薄时尚笔记本中,此类笔记本具备轻薄便携、外观漂亮特点,因此关于笔记本CPU标准电压与低电压哪个好,主要根据用途来看,CPU如今并不是笔记本瓶颈,低电压i5处理器也可以满足办公、影音娱乐以及大多数一般网络游戏,注重外观的用户通常值得考虑;如果是玩片大型游戏,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话,首先当然是标准电压CPU。

CPU针脚电压

CPU针脚电压

SD内存的关键测试点</STRONG>,&nbsp;SD内存呢,在插槽上有两个隔断,它的这个测试点怎么去看法,两个短槽在上面,长槽在下面的底视图。

&nbsp;SD内存呢,它有四个时钟,每一个时钟都是由时钟芯片通过来的,其中呢,第三隔断的第一针是时钟1,工作电压呢是1.1V~1.6V,第三隔断的第20针,也就是说倒数第三针,是时钟2,第三列的倒数第三针,是时钟3,第四列的第三隔断的第一针,是时钟4,这就是说内存上的一些关键测试点,它的供电呢,是第二列的最后一针,供电是3.3V,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它的供电管呢,一般都在内存的附近,最后要讲的是,如果主板上呢有两个时钟芯片,这些时钟,也就是说SD内存的这些时钟,没有晶振相连的,由没有晶振相连的时钟芯片提供。

&nbsp; </P><P><BR> <STRONG>DDR内存的关键测试点</STRONG>,它是短槽在上,长槽在下的底视图,第一列的第九针,是时钟1,工作电压呢是1.1V~1.6V,第一列的第二隔断的第十九针,是时钟2,同样,工作电压是1.1V~1.6V,第二列的第九针是时钟3,第二列的第二隔断第十八针是时钟4,第二列的最后一针是1.25V负载电压,或者叫做辅助电压,这个电压呢也是由内存插糟旁边的这些供电管为它提供的,第三列的第一针,2.5V个别主板呢是3.3V,这也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供电,第三列的第二隔断的第四针时钟5,第四列的第二隔断的第四针时钟6,DDR内存呢它一共有6个时钟,所有的这个工作时钟呢它的工作正常与否,只要测它的工作电压,1.1V~1.6V的工作电压!</P><P><BR> 最后要给大家强调的就是,P4主板中呢有一个时钟芯片,这些时钟呢,由北桥提供,如果有两个时钟芯片,由没有晶振相连的时钟芯片提供,工作电压1.1V~1.6V,那么说如果以后出现这个供电不正常,大家怎么去检修呢?供电测试点测出来的这个电压不正常,那么这时候呢,大家只要找与之相关的供电管。

Vcore电压的工作原理

Vcore电压的工作原理

Vcore 电压的工作原理VCORE电压工作原理详解一VCORE电压概述1. VCORE电压是提供给CPU工作的电压,电压转换主要分为两种1)线性电压调变2)PWM调变(也称为脉冲宽度调变)。

一般VCORE电压都是通过第二种方法调变得到的,这是因为使用PWM电压调变方法为CPU供电有如下优点:1)由于CPU工作需要很大的电流,PWM调变有很强的大电流负载能力。

2)CPU的工作电流不但使CPU本身产生很大热量,而且使得负责供电的电晶体产生的热量也不可小觑,较大的工作温度会影响供电质量。

PWM电压调变可以通过3相或者4相的方法供电,相当与把负载平均分配了,使得整个供电线路的发热量下降,VCORE电压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3)PWM电压调变可以很方便的调整输出电压,这样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通常稍稍增加电压可以提高CPU超频运行的稳定性。

二脉冲宽度调变的原理1,基本器件和单相PWM调变介绍MOS管:电压控制电流元件,通过对GATE极电压的控制来控制通过管子其他极的电流大小。

下图为NPN增强型MOS管,当G极电压大于一定开启电压时,S极D极之间相当于短路(即DD电压等于S点电压)反之,当G极电压小于开启电压时S2和D之间的连接就断开。

可以把S之间D想像有一个通过G来控制的开关。

以上就是MOS管开关控制作用的最通俗的解释。

此外随着G极电压的升高S和D之间的电流会G增大这是MOS管的放大作用。

电感:电感最重要的特性是阻碍流过其内部的电压和电流的突变,这一特性使得它可以将不平整的电压曲线上的过高或过低的电压尖峰过滤掉,尖峰电压其实就是电压突然变大或变小形成的,而电感会阻止电压的突然变大或变小,而是使它缓慢的增长或减小,而使得电压变得平稳。

下面不难理解电感是如何通过这种抑制作用使一个方波电压(相当于一个不停忽高忽低变化的电压)转换成近乎直流(电压值不再有大的高低起伏)电压。

其电压值肯定是原方波电压大些,转换后的直流电压值是原方波峰值电压和0之间的某个电压值。

电脑CPU电压跳线设置

电脑CPU电压跳线设置

电脑CPU电压跳线设置电脑主板CPU的电压设置跳线一般位于CPU插座的附近,此设置跳线可以适当提高超频状态下的CPU的工作电压,能有效提高CPU的稳定性,这也就是超频玩家常说的“加压”,不过,提高CPU的工作电压会造成CPU温度升高,另外也对CPU的是哟个寿命造成影响。

此类跳线一般都只能稍微提高CPU电压,并且分为几个档位,如+0.05V、+0.1V、+0.15V,一般不会超过0.3V,否则有可能烧坏CPU。

此类跳线一般也采用跳线组的形式。

当然,由于该类跳线都是为超频而设计的,所以只有小部分主板能看到此类跳线。

除此之外,有些主板上还有设置CPU电压的vid跳线Intel CPU的各种型号简介个人电脑使用的CPU以Intel品牌为主, PC机CPU发展的历史就等于Intel公司的历史,现在就Intel公司CPU的发展作一介绍。

Intel CPU型号发展: 4004: 1969年(4bit) 8008: 1972年(8bit) 8080:1974年(8bit) 8085: 1976年(8bit) 8086: 1978年(16bit) 8088 .1979年(CPU内部16bit而外部8bit) 80186: 1980年(16bit) 80188: 1981年(16bit) 80286: 1982年(16bit) 80386: 1985年(32bit) 80486:1988年(32bit) Pentium:1993年(32x2=64bit) Pentium Pro: 1995年(32x2=64bit) Pentium MMX:1997年(32x2=64bit) Pentium II: 1997年(32x2=64bit), Pentium II为1998年主力产品。

Deschutes:Pentium II产品后续产品,采用0.25um工艺,耗电量低, 1998年推出。

Katmai:Katmai Slot 2(K2SP)多媒体扩展格式MMX2产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外频采用100MHz,内频目前有40O/450/500MHz几个版本, L2 Cache 4MB, 1998年推出。

CPU电压篇

CPU电压篇

CPU电压篇买P45的不超的占少数说到超第一就是电压了要加压就要明白电压的含义做到有的放矢基本的关系到安全的就那几个既然不是想把东西玩废安全第一的观念一定要树立起来而对CPU各个关键电压的权威定义来自于intel官方所以P45超频第一步就是拜读intel的CPU规格书(Spec)intel对于U的几个关键电压有如下定义(各主板厂家命名略有差异):Vid 标称电压-定义CPU供电电压属于Intel标定的额定值Vcc 核心电压-实际核心工作电压属于实际工作负荷下的实际值Vdrop Vid跟Vcc之间的差值,广义掉压,Intel规范使然,开启LLC时,Vdrop为固定值。

Vdroop 满载Vcc跟待机Vcc的差值,狭义掉压,开启LLC时,Vdroop≈0Vtt FSB电压-定义前端总线电压超外频必须调整的电压Vpll 内部频率发生器电压-驱动内部频率发生器需要电压对超外频影响较小以上电压高低限具体见下图1:图1中E8000系列的Vcc高低限‘Refer to Table 5, Figure 1’见图2从以上两图可以得出几个简单的结论:结论1:Vdrop(俗称掉压)是intel规范使然,属于低负荷低功耗,高负荷高功耗的环保设计,掉压是动态线性的,根据Icc(核心电流)进行变化,核心电流越大,掉压越严重。

所以请各位朋友不要再把掉压归罪到主板上,因为你的U不掉压的话等于主板没有遵循intel规范。

补充一下,这里的掉压是指主板设定供电电压与实际Vcc核心电压出现的偏差,不是指CPU满载时Vcc的下降,不少朋友所谓掉压是这个意思,这个是intel规范使然,正常!开启LLC后Vcc不会随Icc下降,此时CPU核心供电已经没有遵循intel的规范了,开启LLC的目的是固定Vdrop,让Vdroop为零,请注意这一点区别!LLC的原理其实就是动态补偿电路,再说白点就是CPU供电动态加压系统,打开LLC后,待机满载主板都会加压,此时主板实际供电电压比intel规范都要高,因为intel规范里待机电流功率比较小,Vcc不需要那么大,但是LLC强制把Vcc加上去了2011.12.20补充:关于主板的CPU核心设定供电电压,一般有AUTO/Normal/具体数值三种选项,AUTO-就是主板厂家根据具体情况,比如U的型号、VID、主频、外频,智能给你匹配的一个参数,基于商业考虑一般都趋高,极不利于U的长治久安,超频状态下强烈不建议这个选项。

主板怎么调cpu电压

主板怎么调cpu电压

主板怎么调cpu电压
工具/原料
CPU检测软件软件CPUZ
方法/步骤
1打开软件cpuz,搞清楚是什么cpu。

以AMDAthlon64X24200+(65nm)为例。

2到网上查找cpu参数,参数里有其正常工作的电压范围。

我们看到电压要求为:1.25V-1.35V,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cpu 本身都可以正常工作。

不过,定这样一个范围,并不是为了限定误差,而是用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3看这张图(主板是:昂达A78GT,上面显示的是主板默认电压),我把cpu主频超频到了2.75Ghz,依然可以正常启动。

但由于散热
不够好,稍微测试一会就会因为温度过高——达到100度以上——
而自动关机。

这个电压下,如果是默认频率2.2Ghz,在玩大型游戏时也经常
会自动关机。

4再看这张,把电压降低0.05V后,最高只能超频到2.64Ghz,
再超就启动不了了。

此状态下测试,依然会温度过高,也就是说我
的散热同样满足不了这个状态,但对比前一个状态,可以坚持的测
试时间要长一些。

不过在这个电压下,如果是默频,则完全不会出现自动关机的情况。

5无论是1.35V还是1.25V,都可以正常启动、运行,带来的区
别是超频的上限、CPU的温度、以及对散热的要求。

所以说,除了判断cpu超频超多少、用什么散热器,你还需要判断给cpu加多少电压。

6这张图是昂达A78GT主板调节cpu电压的地方。

(进bios什么
的就不细说了)
不同的主板有所区别,但仔细找类似“cpuvoltage”的选项即可。

(有些主板不支持调节电压,那个就没办法了)。

主板芯片维修名词解释

主板芯片维修名词解释

VCC--为直流电压。

在主板上为主供电电压或一般供电电压。

例如:一般电路VCC3--+3V供电。

主板上VCC3: 3.3V VCC25: 2.5V VCC333: 3.3V VCC5: 5V VCC12: 12VVCORE: CPU核心电压(视CPU OR 电压治具而定)VDD--只是一个通称。

普通的IC电源,可能+3V, +1.5V之类,例如数字电路正电压、门电路的供电等。

VDDQ--需要经过滤波的电源,稳定度要求比VDD更高,VSS--指供电的负极,一般是0伏电压或电压参考点供电电压一般都标为VDD,VCCVID--是CPU电压识别信号。

以前的老主板有VID跳线,现在的一般没有,CPU工作电压就是由VID来定义。

通过控制电源IC输出额定电压给CPU。

VTT--是参考电压(有VTT1.5V、VTT2.5V),针对不同型号的CPU有1.8V,1.5V,1.125.测量点在cpu插座旁边,有很多56 的排阻,就是它了。

VTT--是AGTL总线终端电压POWER_OK OR POWER_GOOD: 3.3V或5VVDD是数字电路正电压CS为片选CLK为时钟GND为地NC为空脚RESET为复位VDD电源A或者SA为地址线SYNC串行同步SDATA串行数据SCLK串行时钟CAS行选通RAS列选通5VSB--5V待机电源,待机电源是指电脑未开机,但插着外部电源,主板上有一部分供着电,可以做唤醒等作用的电.3VSB--3V待机电源.VCC3--+3V主要电源.VDIMM--Memory的电源.电源一般都是VDD,VCC,没有叫DD的.SB就是待机电源. SB=stand by--待机。

主板有+5VSB,+3VSB, +3V,+5V,+12V,+5V_DUAL(USB),还有很多南北桥的电源,具体电压和IC有关,不同板子的电压不同.VDD只是一个通称.V=voltage也就是电压,后面跟的字符就是说明是什么电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U的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即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

任何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都需要电,自然也有对应额定电压,CPU也不例外。

目前CPU的工作电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较低的工作电压主要三个优点:1、采用低电压的CPU的芯片总功耗降低了。

功耗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就相应降低,这对于便携式和移动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使其现有的电池可以工作更长时间,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2、功耗降低,致使发热量减少,运行温度不过高的CPU可以与系统更好的配合;3、降低电压是CPU主频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CPU的工作电压分为两个方面,CPU的核心电压与I/O电压。

核心电压即驱动CPU 核心芯片的电压,I/O电压则指驱动I/O电路的电压。

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早期CPU(286~486时代)的核心电压与I/O一致,通常为5V,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以致CPU的发热量过大,导致其寿命缩短。

不过那时的CPU集成度很低,而目前的CPU集成度相当高,因此显得现在的CPU 发热量更大。

随着CPU的制造工艺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台式机用CPU核电压通常为2V以内,笔记本专用CPU的工作电压相对更低,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功耗的目的,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CPU发热量。

而且现在的CPU会通过特殊的电压ID(VID)引脚来指示主板中嵌入的电压调节器自动设置正确的电压级别。

许多面向新款CPU的主板都会提供特殊的跳线或者软件设置,通过这些跳线或软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手动调节CPU的工作电压。

很多实验表明在超频的时候适度提高核心电压,可以加强CPU内部信号,对CPU性能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这样也会提高CPU的功耗,影响其寿命及发热量,建议一般用户不要进行此方面的操作。

核心(Die)又称为内核,是C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CPU中心那块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单晶硅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CPU所有的计算、接受/存储命令、处理数据都由核心执行。

各种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逻辑结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执行单元、指令级单元和总线接口等逻辑单元都会有科学的布局。

为了便于CPU设计、生产、销售的管理,CPU制造商会对各种CPU核心给出相应的代号,这也就是所谓的CPU核心类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会有不同的核心类型(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种核心都会有不同版本的类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变更是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这些变化普通消费者是很少去注意的。

每一种核心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制造工艺(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积(这是决定CPU成本的关键因素,成本与核心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核心电压、电流大小、晶体管数量、各级缓存的大小、主频范围、流水线架构和支持的指令集(这两点是决定CPU实际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功耗和发热量的大小、封装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接口类型(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总线频率(FSB)等等。

因此,核心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说来,新的核心类型往往比老的核心类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频的Northwood 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性能要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核心类型刚推出时,由于技术不完善或新的架构和制造工艺不成熟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的核心类型的性能反而还不如老的核心类型的性能。

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Socket 370接口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赛扬,现在的低频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同频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CPU制造商对新核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后期产品的性能必然会超越老核心产品。

CPU核心的发展方向是更低的电压、更低的功耗、更先进的制造工艺、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更小的核心面积(这会降低CPU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会降低CPU的销售价格)、更先进的流水线架构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总线频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内存控制器等等)以及双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个CPU内部有2个或更多个核心)等。

CPU 核心的进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有意义的就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性能更强的CPU。

在CPU漫长的历史中伴随着纷繁复杂的CPU核心类型,以下分别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类型作一个简介。

主流核心类型介绍(仅限于台式机CPU,不包括笔记本CPU和服务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较老的核心类型)。

Tualatin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图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构上的最后一种CPU核心,采用0.13um制造工艺,封装方式采用FC-PGA2和PPGA,核心电压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频范围从1GHz到1.4GHz,外频分别为100MHz(赛扬)和133MHz(Pentium III),二级缓存分别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赛扬),这是最强的Socket 370核心,其性能甚至超过了早期低频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赛扬采用的核心,最初采用Socket 423接口,后来改用Socket 478接口(赛扬只有1.7GHz和1.8GHz两种,都是Socket 478接口),采用0.18um 制造工艺,前端总线频率为400MHz,主频范围从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1.6GHz到2.0GHz(Socket 478),二级缓存分别为256KB(Pentium 4)和128KB(赛扬),注意,另外还有些型号的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居然没有二级缓存!核心电压1.75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赛扬采用的PPGA等等。

Willamette核心制造工艺落后,发热量大,性能低下,已经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赛扬所采用的核心,其与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0.13um制造工艺,并都采用Socket 478接口,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分别为128KB(赛扬)和512KB(Pentium 4),前端总线频率分别为400/533/800MHz(赛扬都只有400MHz),主频范围分别为2.0GHz到2.8GHz(赛扬),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 (800MHz FSB Pentium 4),并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装方式采用PPGA FC-PGA2和PPGA。

按照Intel的规划,Northwood核心会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还只有Pentium 4而没有低端的赛扬采用,其与Northwood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0.09um制造工艺和更多的流水线结构,初期采用Socket 478接口,以后会全部转到LGA 775接口,核心电压1.25-1.525V,前端总线频率为533MHz (不支持超线程技术)和800MHz(支持超线程技术),主频分别为533MHz FSB的2.4GHz 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与Northwood 相比,其L1 数据缓存从8KB增加到16KB,而L2缓存则从512KB增加到1MB,封装方式采用PPGA。

按照Intel的规划,Prescott核心会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并且很快就会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赛扬。

Athlon XP的核心类型Athlon XP有4种不同的核心类型,但都有共同之处:都采用Socket A接口而且都采用PR标称值标注。

Palomino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采用0.18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7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

Thoroughbred这是第一种采用0.13um制造工艺的Athlon XP核心,又分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两种版本,核心电压1.65V-1.7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和333MHz。

Thorton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

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级缓存的Barton。

Barton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512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类型AppleBred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64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

没有采用PR标称值标注而以实际频率标注,有1.4GHz、1.6GHz 和1.8GHz三种。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类型Clawhammer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1MB,封装方式采用mPGA,采用Hyper Transport总线,内置1个128bit的内存控制器。

采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接口。

Newcastle其与Clawhammer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二级缓存降为512KB(这也是AMD为了市场需要和加快推广64位CPU而采取的相对低价政策的结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