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院士解析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
194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里亥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和高分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复合共混体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项成果。
采用超声波、振荡磨、气流粉碎等多种手段制得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品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见解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抑制了聚烯烃材料在电子束、Y-射线、紫外线和微波辐照过程中交联反应,在聚烯烃分子链上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改蕾了聚烯烃/工程塑料、聚烯烃/无机材料体系相容性,制得高强高韧聚烯烃共混材料,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增容提供了一项新途径。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
本,申请专利20余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有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高分子科学名人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5)
程正迪(Stephen Z.D.Cheng) 程正迪 (1949-) -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科学名人(2) 高分子科学名人
• 钱人元 钱人元(1917-): -: 江苏常熟, 江苏常熟,1939 毕业于浙江大学。 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年为中科院院士。 著名物理化学、 著名物理化学、高分 子物理学家。 子物理学家。
高分子科学名人(3)
高分子科学名人(1) 高分子科学名人
• 唐熬庆 (1915-), 唐熬庆: -,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专长:量子化学、 专长: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王葆仁 (1907-1986) 王葆仁: 王葆仁 -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教育家。 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 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1977年华师大数学系,1981中纺 年华师大数学系, 年华师大数学系 中纺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Rensselaer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现任Akron大学教授,美国物 大学教授, 现任 大学教授 理学会院士, 理学会院士,北美热分析学会 院士等。 院士等。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 态物理学研究。 态物理学研究。
• 徐僖 徐僖(1921-): -: 1921年出生于江 年出生于江 苏南京, 苏南京,1944毕业于 毕业于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著名高 分子材料科学家。 分子材料科学家。 四川联合大学、 四川联合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 交通大学教授。
介绍中科院院士

原位复合法制备层状结构的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
反应 机理
(1)
(2)
(3)
初期
壳聚糖膜
磷酸钙
反应机理示意图
反应机理
2θ= 20. 32°的峰是壳聚糖基质的衍射峰。 由于壳聚糖基质是非结晶, 故其峰 是弥散的宽峰。谱线a 上25. 68°,31. 86°处的峰与谱线b 上羟基磷灰石25. 74°,31. 66°处特征衍射峰位置基本一致,峰形相似。对比谱线a 和b 可以得 出, 用原位复合法制备的CS/ HA 复合材料中磷酸钙盐的成分为HA,但生成的 HA 颗粒在CS 中晶型较差。
由图( A) 可见,用原位法制备的CS/ HA 复合材料中羟基磷灰石颗粒是纳米尺 寸,宽30~50 nm,长100 nm,颗粒呈细条状。与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 比, HA 在CS 基质中分散均匀,几乎没有团聚。从图( B) 可以看出,用原位 复合法制备的CS/ HA 复合材料具有层状结构,这种层状结构对提高材料的弯 曲强度非常有意义。层间距为5~10μm,这种结构更加确证了层-层组装的复 合机理。
原位复合法制备层状结构的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
• 结论:用原位复合法制备的材料具有层状 结构, CS/ HA( 质量比100/ 5) 纳米复合材料 弯曲强度高达86 M Pa, 比松质骨的高3~4 倍, 相当于密质骨的1/ 2, 有望用于可承 重部位的组织修复材料。
谢谢欣赏
原位复合法制备层状结构的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
• 羟基磷灰石( Hydr ox yapat ite, HA) 具有极好 的生物活性和骨组织生长引导性。 • HA 种植体及用HA 改性的材料能诱导周围骨 组织的生长, 并与宿主骨直接形成牢固的 化学结合。 因此把HA 加入到CS 中可以提高 复合材料的骨结合能力,促进类骨磷灰石 在植入材料表面的形成, 加速骨缺损的修 复。
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

础 研 究, 在 高 分子 降解 和 共 聚 、 高 分子 氢键 复合 、 高
分子共 混材 料 的形 态和性 能等领域 作 出 了突 出的贡
献。 与此 同 时 , 徐 僖十 分重视 理 论联 系实 际 , 注 意 使
教 育 工作 与科研 工作 面 向经 济建 设 , 主 动 为生产 建
身残志更坚 ,高分子学领域建奇功
问专 家。
国土沦丧多磨难 ,海外学成当即归
徐僖 在兄弟4 人 中排 行 第 四。 父 亲 学徒 出 身 ,
靠 勤 劳起 家。 母 亲心 地 善 良。 徐 僖 继 承 了父亲 奋 发
助教 。 在 日本帝 国主 义者 侵 华战 争期 间 , 徐 僖颠 沛 流 离、 辗 转 东西 , 阅尽 山河破 碎 、 民不聊 生 的惨 景 , 使他
把 自己的 未来和 祖 国的命 运 紧密地联 系在一 起 。
抗 战胜 利后 , 徐 僖 回到 上 海。 1 9 4 7年初 , 已断 断
续续 3 O年 的 “ 庚子赔款” 资 助 的 留 学, 给 他 带 来 良
倔 强的 个・ 1 9 - , 自幼勤 奋 好 学 , 成 绩优 异 , 又继承 了母 亲 善 良的 美德 , 对 劳 动人 民的 苦 难 充满 同情 。 1 9 3 5
徐僖, 1 9 2 1 年 出生 于江 苏 南京 , 中共 党 员、 九三 学社社 员, 英 国皇家化 学会会 士 , 我 国高分 子材料 学
头望 ” , 也 就是剩 饭 剩 菜以果腹度 日。
1 9 4 4年 , 徐 僖 毕 业 于浙 江 大 学化 工 系 , 获工学
学士 学位 , 同时 考取 本校研 究生 , 在 染料 专 家侯毓 汾 的指 导 下研 究五 桔 子 染料 。 1 9 4 4年 1 2月 , 日本 侵 略 军攻进 贵 州 , 学校被 迫 停课 , 徐 僖 随侯毓 汾 到 内迁 四
高分子学科重要人物

高分子学科重要人物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我国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高分子材料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
其中离不开高分子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此领域内的院士。
曹镛高分子化学家。
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提出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发光效率的新途径。
陈庆云有机化学家。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
李永舫高分子化学家。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沈家骢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
一直从事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微观动力学、透明聚合物树脂、超分子组装与功能、高分子信息材料和人工模拟酶等方面的研究。
唐本忠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
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唐本忠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田禾精细化工专家。
长期从事功能染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至重点为功能染料。
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近期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
张俐娜高分子物理化学家。
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创建出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并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径。
朱道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机固体领域的研究,是我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制备了一系列体系的有机晶体和分子膜。
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
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对陈幼坚的评价

对陈幼坚的评价陈幼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被誉为国际上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权威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事的风格让人钦佩不已。
首先,陈幼坚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幼坚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
其次,陈幼坚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表现出色。
作为一位导师,他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为他们搭建了广阔的学术平台。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许多他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幼坚的教育理念和导师风格成为其他学者学习的榜样。
此外,陈幼坚在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常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的优秀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他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帮助其他科学家解决科研难题。
他倡导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推动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他的国际化视野和广阔的学术网络为中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陈幼坚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为人正直、乐于分享的科学家。
他的学术突破和影响力,不仅为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带来了显著变革,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应当以陈幼坚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院士介绍曹 镛高分子化学家。
出生于湖南长沙。
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
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
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
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
他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
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 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有院士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早年参加高分子分子表征的研究工作,其结果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选型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高分子溶液粘度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和应用广泛的公式。
在凝胶色谱的研究工作中,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并给出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建立了简易凝胶色谱方法、凝胶色谱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凝胶色谱的绝对定量化原则和一种研究分子水平上的吸附作用以及分子间配合作用的有效而直接的定量方法,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
近年在对高分子溶液凝聚过程的研究中又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有院士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 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美,1946年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1948年获博士学位(Ph0,),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中国高分子化学莫基开拓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今。
195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并任室主任至1986年。
长期以来从事高分子化学教学与基础研究,领域涉及烯类自由基奈合与电荷转移光聚合以及接枝与嵌段共聚合。
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重点研究抗凝血材料与药物控释体系以及高分子老化与生物老化的初始反应机理,承担中国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烯类聚合反应与“八五”烯类聚合与产物精细化,获国家部委奖励八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六十余人,发表中英文论文近三百篇。
长期以来任《高分子学报》与《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二刊主编,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顾问及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1989年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1984及1997年分别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与国际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2000年或中国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 何炳林高分子化学家。
广东番禺人。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
最先研究领域为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1958年获二机部资助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先后研制出几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益。
1978年后研究工作扩展到生物高分子,如利用反应性高分子拆分D,L -氨基酸、酶的固定化、药物控制释放、血液净化(用血液灌流法已救活全国百余安眠药中毒患者)等。
近年又在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方面开展了研究, 成功地应用于催化氢化和氢甲酰化等反应。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 黄葆同,1921年5月1日出生化学家。
上海市人。
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
1952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进行过生漆结构和干燥机理研究, 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胶新催化/活化体系研究等。
1979年以来研究以聚烯烃为组份的多相聚合物,包括共混和嵌段、接枝合成及其用于共混增容。
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和聚乙烯接枝PDMS 增进耐磨性获得专利;利用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原理, 设计增容剂, 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共混为新材料;并深入研究体系的界面和结晶行为。
进行乙烯(丙烯)/α—烯烃共聚和丙烯序贯聚合规律和聚合物结构研究。
用非稳态扩散动力学概念研究了齐格勒-纳塔非均相催化剂共聚机理。
开展了可溶性锆茂和钛茂催化剂下的烯烃(共)聚合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 黄志镗化学家。
浙江黄岩人。
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50年代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
60年代起从事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增强塑料及耐高温高分子的研究,为防热材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都有创新。
80年代起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0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
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有院士 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
福建永定人。
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50年获岭南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
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合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探明了各种烯烃催化聚合反应规律和最佳聚合条件,理论分析了各种影响的因素,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级数及数学模式,聚合反应单元微观历程及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及浓度的定量测定,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定量测定与计算,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组份等进行了研究。
研制成功多种新型高效齐-纳催化剂及茂金属催化剂,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等规(及间规)聚丙烯、等规聚丁烯、等规(及间规)聚苯乙烯及11种烯烃共聚物,进而研究乙烯气相聚合、聚烯烃结构调节与功能化,均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现有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保功化学家。
江苏江阴人。
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49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研究员、院长,兼任湖北化学研究所所长。
在国内开创了合成橡胶、高分子辐射化学、高聚物粘弹性能和高分子固态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在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粘弹性能、分子运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领导组织稀土顺丁、镍顺丁橡胶的表征研究。
还对天然橡胶的结晶过程、聚乙烯的紫外光敏交联、高聚物体系固态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已故院士钱人元化学家。
江苏常熟人。
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起在聚合物溶液性质、链结构、物理及力学性能、流变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
深入研究了高聚物加工过程与结构性能的关系,开创了修饰分子量分布的方法以适应聚丙烯的加工性能要求,为中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后开创了有机固体电导研究,对激基缔合物和复合物及有机固体载流子迁移过程、新型有机导体、导电高聚物等进行探索。
80年代以来开展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物理图象来全面理解高分子凝聚态。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已故院士沈家骢193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化学家。
浙江绍兴人。
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吉林大学教授。
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
用顺磁共振研究了本体聚合中自由基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模型,为聚合反应工程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开发了JD系列光学塑料,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形共聚物并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功能膜,可作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
用带电荷高分子载体调节酶的微环境,使两种性质各异的酶在同一反应器内反应。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有院士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
女。
上海市人。
1952 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从事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络合催化聚合。
60 年代首先研制三元镍系顺丁橡胶,并为成功地建立我国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作出突出贡献。
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稀土络合催化聚合学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60-70年代开展并组织领导了稀土络合催化双烯烃聚合及其橡胶的研究。
80-90年代将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研究推进发展,又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有院士王葆仁化学家。
江苏扬州人。
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化学》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已故院士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
广东兴宁人。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近期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
参与和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现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并初步阐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结构以及催化机理。
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结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有院士吴奇195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高分子化学家。
1955年生于安徽芜湖。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德国BASF 公司研究总部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
设计了高温激光光散射仪,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的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