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所见所感。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泊秦淮》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张继的《泊秦淮》,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3. 通过学习《泊秦淮》,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夜晚泊船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秦淮河边,感受夜晚的美。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泊秦淮》板书设计: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 《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诗歌的意境是夜晚泊船秦淮河边,作者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仍然在唱后庭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商女的同情。

3.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泊秦淮》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泊秦淮》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唐] 杜牧烟y ān 笼l ón ɡ寒h án 水shu ǐ月yu è笼l ón ɡ沙sh ā,夜y è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 近j ìn 酒ji ǔ家ji ā。

商sh ān ɡ女n ǚ不b ù知zh ī亡w án ɡ国ɡu ó恨h èn ,隔ɡé江ji ān ɡ犹y óu 唱ch àn ɡ后h òu 庭t ín ɡ花hu ā。

诗词注释: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诗词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 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 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 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 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 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 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 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知作者
大青草/池塘/处处蛙。 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 上,传来阵阵蛙鸣。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我只好消磨时间似的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
落了灯花。
新知讲解
简析:环境描写。首句点
明季节和天气情况。第
明诗意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 水仍在高唱《后庭花》。
简析:这两句表面是批判歌女,实际上批判颓靡世风 和不知之将亡的统治者。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 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 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 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 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 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 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新知讲解
读诗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新知讲解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 其诗风自然活泼、幽默诙谐, 人称“诚斋体”。代表作品 有《小荷》《过松源晨炊漆 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等。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一)《泊秦淮》(杜牧)1.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6.杜牧的《泊秦淮》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8.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

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发的历史兴衰之慰,有一种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9.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纱”,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12.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杜牧《泊秦淮》中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抒发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凉淡雅的水乡图。

15.《泊秦淮》中,“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将往昔如梦似幻的繁华朦胧在秦淮的水色里,平添几分凄清的气氛。

语文七年级《泊秦淮》课件

语文七年级《泊秦淮》课件

读诗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 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 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 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
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亡国之音来寻欢作
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
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 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 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泊秦淮
R·七2年),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 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 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 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 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 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主旨探究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是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的内容。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生》通过讲述贾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漆公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领悟诗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领悟诗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古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逐句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的解释,诗句意境的分析,以及作者感情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泊秦淮》,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秦淮夜景图片,配以《泊秦淮》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2. 新课内容介绍:详细讲解《泊秦淮》的作者背景,逐句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

3.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句意境的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泊秦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诗句逐句解读4. 意境分析5. 课后作业:背诵《泊秦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背诵《泊秦淮》。

答案:学生需将《泊秦淮》完整背诵下来。

2. 附加作业: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泊秦淮》的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逐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2. 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诗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品诗句
“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 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 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 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 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 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
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亡国之音来寻欢作
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
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 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 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 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 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 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主旨探究
本诗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
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
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近酒家”
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
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
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国 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作者:杜牧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感受韵律。

2、品读诗歌,体会内涵把握情感。

3、拓展阅读,领会咏史诗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诗文多讽喻时政,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老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诵读诗歌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易错字音:夜泊(bó)秦淮(huái)
2、朗读节奏:七言绝句一般以“四/三”的节奏停顿,再细可以划分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3、诗歌韵脚:沙,家,花(a)
理解诗意
【笼】笼罩【泊】停船靠岸【商女】歌女
【后庭】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的水和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背诵诗歌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诗歌吧!
诗中景物:烟、水、月、沙。

诗中地点:秦淮,酒家。

诗中人物:商女。

诗中典故:后庭花。

阅读提示
这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首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和愤慨。

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像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阅读时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一下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潘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忧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而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
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事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诗人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触景感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泊秦淮》。

《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张叔宝,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

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

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是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品读诗歌
方法指导
1、诗歌的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深意?
诗歌首句描绘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并通过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勒了一副朦胧的水色月景,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悲凉的意境。

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忆古思今,此景此情烘托了国家兴亡之忧的无线感慨。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堪称“绝唱”。

商女是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林花即《玉树后庭花》,走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靡靡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新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讽刺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关注词语
1、“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中,“不知”一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不知”表面上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感慨,其实间接讽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

从中表现了诗人的忧虑和愤慨。

2、诗歌的最后一句,“犹”字有何深意?
一个“犹”字,形象的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倾向,意味深长。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关注手法
1、想一想,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通过两个笼字,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笔墨是那样的清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2、想一想,“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这首诗表面上斥责歌女,其实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曲笔:写文章的时候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情,可见使抒情更为委婉、含蓄,意境深邃,令人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