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 内附:答案,解析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 内附:答案,解析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 内附:答案,解析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分析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AD在西周,BC在战国。宗法制针对贵族而非平民。战国时贵族严重没落,即B,C是思想文化现象,与普通人群称呼变化无直接关联。

【答案】B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引文两句话对立,桓谭认为要长廉耻就须抑并兼,即打压富商大贾重本抑末。读懂文意,直接选C。

【答案】C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解析】A是仁、礼、仁政,B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思想界辩论到求理的手段的高度,只有CD。C强调外求于物,读书穷理;陆王心学却主张内求于心,无待

于学。

【答案】D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革命对内,独立对外。民族区域自治时代已无国家主权独立问题,A言之过重D 又过轻,B恰到好处。

【答案】B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反帝反封建是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与大革命精神基本一致,BC在1924-1927年,D在1927-1934年,但题目说在反帝反封建之上添上反资产阶级,

违背国情,做法激进,后果严重,即为A。历史上,BC正面,AD负面。此题时

序性强,考得很细。

【答案】A

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 化

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 构想

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 动

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

交政策

【解析】引文阐述了中国与中间地带交好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战略,时间应在

1956-1976年。A 在1972-1976年,C 不合史实,D 在1949-1956年,正选反选均为B 。

【答案】B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

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ABCD 中最“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是C 。

【答案】C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

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解析】教会资助艺术,应在中世纪,也是为了宣扬天主教神学。新崛起的富有阶级,所资

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却是“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些应为资产阶级和人文主义,即A 。题目中的两种人两类画是相反的。B 写实,C 光与色,D 很是立体。

【答案】A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

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判定“1789年革命”为法国大革命,1877年的号召是说要捍卫1875年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共和政体。

【答案】C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对神学和人学均予打击,C无论多新也是神学,D是科学的典范,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奥秘的发现,故排除CD。A认定人权与生俱来,为启蒙思想的基石。一般地,

启蒙运动只要人(智慧)否认神而且科学万能,而据生物进化论,人类乃猿猴所演

进,这,当然是对神学上帝创世说的痛击,然而又何尝不是对启蒙运动的嘲弄?【答案】B

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蒙蔽性虽大,但毕竟认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是正当的,这就是题目的真正意旨。历史上,A是列宁、赫鲁晓夫或戈尔巴乔夫,B是斯大林,C是罗斯福,

D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料想题目引文应为赫鲁晓夫之言。

【答案】A

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A在1945·10,杜鲁门主义为1947·3,马歇尔计划是1948-1951年,D于1949·12,C是苏东国家1955·5,B是西欧诸国1967年,而引文应在马歇尔计划之后,且

极具火药味,故选D。

【答案】D

【选择题小结】有难度但不很大。考生需要主干知识扎实和历史感觉准确尤其是通史时序性强烈,还要熟练运用排除法,最紧要的是心静心定,否则就易错判。

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

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

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

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

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

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

材料251字,白话,易读,概述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以16世纪为界,把一段话分两层,13—18世纪为亚洲,19世纪为欧洲,这种变化自16世纪始。

第(1)问第一小问问亚洲(2分),第二小问却问16世纪欧洲开始改善的原因(4分)。紧扣时间和地点,直接的答案有: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滋长,开辟新航路(必答,2分)和殖民扩张(贸易)(必答,1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开发美洲,资本原始积累;间接的答案有:政治上王权强化(加强王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正在形成),文化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解放思想,近代科技开始发展。

考生必须读懂材料,判定第一小问为亚洲,不能模棱两可或画蛇添足。第二小问需要史实牢固,思考问题先正面、纵深,后侧面、横广,表述时序号化,要点尽量多。

本问较易,全省平均分为4.11,得6分及5分者占一半考生。失分原因不再复述。

一旦得不到3分,就极有可能被淘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解析】

第(2)问,18世纪中国还在清朝前期,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迅猛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确立,那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大事,而中国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剧变和历史转折。站在1840年,顾后瞻前,欧洲促使中国巨变,才是命题者考查的基点。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答案来自材料,虽然比较间接比较隐蔽,可表述为:欧洲成为中心(上升、崛起),中国被边缘化(下降、衰落);或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中国入超(逆差),欧洲出超(顺差)或中西易位均不得分。即不但要写出变化,还要表明孰轻孰重孰主孰次才能得此2分。

第二小问“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必须把19世纪缩小范围,紧扣1840年这个时间点,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思考1840年前后巨变的中、欧两方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三个方面的原因。答案有:欧洲,政治上基本确立代议制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2分),经济上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分),对外殖民扩张(1分),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实行自由贸易)(1分);

中国,政治上固守专制(2分),经济上自然经济仍是主体(实行重农抑商)(1分),对外闭关(1分),后来遭西方工业强国侵略(被迫开埠通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第二小问不容易,表现在:一、读懂材料,判定欧洲变为中心,中国被边缘化了。

这与第一小问甚至第(1)问有关,所以一旦判错就有可能连连犯错。二、时间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将19世纪聚焦于1840年,这,需有较好的语文水平尤其是牢固的史学知识和准确的历史直觉。三、设问中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一个局限,也是一种提示,难在要答中国和欧洲两方面,这需要文史知识,而且从设12分也证明了这个判断

的正确性。四、要求答政治、经济,或许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形态,又因为在中西方直通前后,所以或许也要回答对外关系方面,这样一来,中国、欧洲两个地点,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四个角度,这是极广度的,同时兼有一定的深度,这些要求纠成一团,又要条理、全面、准确作答,欲得满分,谈何容易?!

与第(1)问第一小问“亚洲”相比,第(2)问第一小问“欧洲上升中国下降”的判准率还要高,关键是表述是否也准确。而第二小问除上述问题,主要的还有两种:一、历史概念理解有误,如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解为君主立宪制,自然经济即农耕经济,闭关即海禁。二、作答表述有遗留,如“中国对外闭关西方对外开放”,其实应是开放到殖民扩张甚至侵略的程度;“中国仍为封建统治”,忽略了关键词“专制”;“西方制度先进中国制度落后”,却没有点明或道破先进的表现或落后的程度。

第(2)问满分为12分,分值最大。考生得分,从1分到9分呈递增趋势,而从9分到12分,得分率却骤跌,依次为:得9分占13.7%,得10分占0.66%,得11分占0.12%,得12分占0.008%。整体而言,考生得6~9分人数居多,平均5.77分。

题目难度系数为0.48,是两道非选择题共7大问中文史知识和能力考查几近完美的一问,而且考生发挥不失稳定。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解析】

第(3)问与材料几乎无关,具有独立性。审题:时间是二战后,约为1945~2013年,而1945~1991年为美苏两极格局;中心词为“经济全球化”,设问是“发展趋势”。

整体上,动态看,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肯定是发展或加强的,但其具体过程或表现形式又是如何呢?这就需要考生回忆知识、宏观规划和组织作答。

答案约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战后初期,建立三大经济支柱(2分),确立了美国的中心国地位(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制度化)(1分)。二、50年代开始,尤其80年代以来,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纷纷成立(2分),经济区域化加强,从而促进了经济全球化(1分)。三、八九十年代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2分),世界贸易总额大幅攀升(1分)。

本问基本上是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考生失分原因,除了基础不牢,主要还有:审题不准,时序混乱,表述不清,以及有史无论。

考生从1分至5分人数不断增加,得5分者占15%,最多,得满分9分也有4.9%,约68000人,不少,平均4.14分。由此可见,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然而,参差不齐也相当严重。

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解析】

材料围绕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一主题,其中材料一是时人的批评,为文言文,读懂容易理解和对比则较难;材料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的认识,白话文,内容简明。

第(1)问与材料无关,考查的纯粹是历史基础知识,答案分别是“中体西用”(“自强”、“求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器物),得满分4分的考生占全省的48%。

失分的最大原因,是记忆有误,其次是错别字不少。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解析】

第(2)问可谓正宗的史料题,实实在在地考查考生的史料深度分析能力及横向比较能力。两段史料都是原始材料,对中学生来说都不易,尤其是郭嵩焘的。阅读史料的程序大体如此:首先,材料引言已经明说其态度为“批评”,刘把西洋技艺与中国纲常对比,认为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力主弘扬中体打压西用;郭认定西洋之本为政教而非器物,日本维新,西体西用,突飞猛进,中国洋务,中体西用,危如垒卵。然后,看题目,题目再次强调“批评”,而且点明和细化为“舍本逐末”,两者的不同之处何在?稍一转想,不同之处可能就在如何的舍本逐末了!再联系第(1)问洋务运动就是中体西用,那么,体即本,用即末,其本即中国传统制度及道德,其末即正在狂热学习的西方器物。

那么,刘和郭的本、末又分别具体指什么呢?最后,重读材料,刘之本是中国纲常,末是西洋技艺,这与洋务运动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反对洋务运动一味讲求西洋技艺而置中国纲常于不理,主张扬中弃西,此则同中之异,据此推论,刘锡鸿应属顽固派;郭不谈中国自身的本、末、体、用,只是将西方自比于己,认定西方之本是政教,末为器物,这样一来,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彻头彻尾的舍本逐末了。郭力主不但要学西方之末,而且必须学其根本,才能给中国注入正真的生机和希望,可见其认识与洋务运动是完全相反的,他应是维新人士。再由下文推知,同为“政教”,刘指中国纲常,郭却指西方政

制。至此,三方的本、末及不同认识已完全厘清。——今天看当年,郭的认识最深刻视野最宏大,也是最正确的!

答案如此:刘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纲常为本(任一点,1分);主张整饬纲常(提倡中学)(2分),反对洋务派只专注于学习西方器物(2分)。郭也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但西方政制才是本(任一点,1分);日本维新全面学西而日渐富强(1分);反对洋务派只强调西方技艺(1分),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技艺而且要学习西方政制(2分)。

本问满分10分,考生平均只有3.2分,在7问中得分率最低。失分原因,除了审题不准、基础不牢这些老生常谈的因素外,主要是对材料无从理解或理解不全、不透甚至错误,于是,要么摘抄和翻译材料,要么分析角度单一、字句艰涩。充分暴露了我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严重不足,也反过来证实了史料型教学法具有永恒的价值。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解析】

材料二概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简明、条理、客观而有分寸。第(3)问问此变化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心怀百年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机器生产,发展军事、经济,依据七八十年代历史转折,寻找对洋务运动从全盘否定到肯定为主的深层原因。新中国史分两大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是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之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时代基调的不同,反映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就有可能千差万别。考生要有坚实的知识和深度、广度思维方法,才能应付这个设问。

答案为: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受文革影响、受左影响、)(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或后来恢复双百方针)(3分),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

答案之简单给分之重,其要求再基本不过了,但满分8分考生平均居然只有3.07分。出乎意料之低,难以设想有什么正当理由,只好说被第(2)问搞得头昏脑胀透支净尽以作敷衍的借口罢。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解析】

第(4)问尽管要依据材料,但还是有相当的开放性的。溯而寻之,材料二是客观环境的不同,材料一有认识者的主观立场、主观认识水平、个人的指导思想等等差异。客观因素落2分,主观因素落1分,给分具有明显的斟情性。考生平均得1.52分,可见这类设问并非鱼腩。

全省考生,选择题平均得28分,38题平均得14.02分,难度系数为0.52,39

题平均得10.31分,难度系数是0.41。全卷平均分将近53。

前两年的39题质量都差强人意,但今年全卷没有一道题不正派,没有一设问不考

重点知识,考点和分值的分布也都合理,所以,若得分不够体面,可不能推责任于试题

本身了。至于如何提高得分,那可是非老老实实的态度和通史教学方式所不能根本解决

的问题。

2013年高考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 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 .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 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 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 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

2015广东高考文综试题 答案整理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 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4、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表1 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1338 1155 82 307 比重(%)17 1.3 8 4.5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5、图2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湛江 6、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该省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 8.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河流泥沙含量 B.地形起伏 C.西南季风强弱 D.土壤厚度 9、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2013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选登: (一)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

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 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 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 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 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2.(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6.(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参考例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参考例文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参考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继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仍为新材料作文,总体衔接平稳。从所给材料的形式看为多则观点型,这点与去年的形式也基本相同,这与考前老师学生的备考基本符合。多则观点材料的作文在审题提炼观点时,可以采取求同追异的思路进行,先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观点),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后综合找出共同点,比如本次广东高考材料从富翁的行动和三家的不同态度看,他们共同的话题是关于捐助,富翁要捐助,其他三家受捐助,因此我们的审题立意中重点要谈捐助(或帮助),这是求同。另外我们还要追异,因为有三家对捐助不同的态度:有肯定、有提醒、有拒绝,考生可以针对任意一家的态度来写,还可以选取其中两家的对比思考。比如:帮助与面对帮助,捐助与面对捐助,理性面对捐助,捐助与施舍,爱心与信任,爱心与感激,获得与回报,热心的价值,不受嗟来之食等,但防止写成富裕与贫穷如何致富关于慈善事业贫困家庭的梦想 同情困难家庭处境等这样大而空或有离题嫌疑的文章。 总之选择提炼出自己认同好写的观点,但千万不要只抓材料中的一个词去写或另起炉灶。从所选材料内容看,今年广东作文更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是一次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陈少华),通过现实去的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慈善捐助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从陈光标的高调捐款到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本则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开放考察一个社会人格在当下的价值观念(于丹),内容非常具体,直面现实,可以说如果平时学生不注意社会和生活是很难有作为的。于是有考生也感叹切入点很小,因为作文必须要围绕捐助,似乎准备的一些素材很难插入进去。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考生和老师提了个醒,那就是要不仅要学好课文,也要你生活的现实。其实从全国各地作文题看,也都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作的思想,如全国卷同学间人际关系,浙江卷三句话看青春,四川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山东卷 莫言被挑错别字等。 作文的命题与改革体现了命题者的立意,其实早在2012年阅卷后陈妙云教授就说感觉学生文章缺乏思想性。然而要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必须从现实开始,而不是去死记一些所谓的作文素材。要有表达水平,还要有思想,特别是做个有思想的现代中学生,难怪有老师说,要通过思想的深浅拉开距离,我十分赞同这句话。 当然广东的作文自从常识以来,越来越贴近现实,这有其合理和现实主义的一面,能引导学生更现实生活,但由于我们的高考作文比较单一(每个省一次高考只有一个作文)这样很难让学生有所选择,对于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想主义思潮的学生,象雕刻心中的天使这样的作文也许越来越远,思想可能越来越扁平。

2013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综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Al3+、Cl-、CO32- B.H+、Na+、Fe2+、MnO4- C.K+、Ca2+、Cl-、NO3- D. K+、NH4+、OH-、SO42- 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 A个电子 B.1L0.1mol/L的氨水中有n A个NH4+ C.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 A个HCl分子 D.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 A电子 10.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D 11.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B.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 D.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 和Hg2+ 12. 50℃时,下列各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4的醋酸中:c(H+)=4.0molL-1 B.饱和小苏打溶液中:c(Na+)= c(HCO3-) C.饱和食盐水中:c(Na+)+ c(H+)= c(Cl-)+c(OH-) D. pH=12的纯碱溶液中:c(OH-)=1.0×10-2molL-1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者不答的得0分。 22.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ZQ

广东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式,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美《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封建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篡与进一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A.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最新Word版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2.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6.(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2013年广东高考试卷E

2013年广东高考试卷E Part C Retelling Part A Reading Aloud Illustrated books set out to provide a fuller reading experience. What a picture adds to a story, and what the words leave out, is key. But how exactly does that relationship work? Although there were illustrated books for adults, by far the majority were for children. One stands out above all others –Alice in Wonderland. Words and pictures created a handshake on the page far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And while the audience is now mostly young children, the combination of artist and writer is alive and well. The best illustrated books form an inseparable, timeless bond that endure long after our childhoods. Part B Role Play 情景介绍 角色:你是将去英国留学的Tom。 任务:(1)向外教Mary咨询英国生活事宜; (2)根据谈话内容回答你母亲的提问。 生词:dressed up 打扮paper-cut 剪纸 M:Hello, Mary. How are you? W: Very well, and you? M:Fine, thanks. 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Where have you been? W: I’ve just come back from England. I’ve been on holiday for two months. M:Have you started working again yet? W: Yes. The new term began last Monday. I heard you were going to study in Britain. When are you leaving? M:In a month. And that’s just what I wanted to talk to you about. What should I take with me? W: How long are you going for? M:Two years. W: Oh well, in that case you’ll need to take clothes for every season. Temperatures in England are not extreme. Our winter is not as cold as Beijing’s, but it’s very rainy. You’ll need several sweaters, an overcoat, a rain-coat and, of course, an umbrella. M:我还要带其它衣服吗?

201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

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录美洲的意义20.“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2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2013年广东高考理综试卷完整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理科综合 本试卷共10页,36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讲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Cu 6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4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合成 B.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 C.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 D.胰岛素促进糖原分解 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体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 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 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 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 D.筛选出具有优良火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 4.图1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

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答案】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应为不容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否定不当,B成分残缺,D搭配不当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答案】A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2013年广东高考英语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3年高考英语试卷---- 广东卷 I.语言知识及应用(共两节,满分45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5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Number sense is not the ability to count.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 1 in number. Human beings are born with this ability. 2 ,experiments show that many animals are, too. For example, many birds have good number sense. If a nest has four eggs and you remove one, the bird will not 3 .However, if you remove two, the bird 4 leaves. This means that the bird knows the 5 between two and three. Another interesting experiment showed a bird's 6 number sense. A man was trying to take a photo of a crow (乌鸦) that had a nest in a tower, but the crow always left when she saw him coming. The bird did not 7 until the man left the tower. The man had an 8 . He took another man with him to the tower. One man left and the other stayed, but they did not 9 the bird. The crow stayed away until the second man left, too. The experiment was 10 with three men and then with four men. But the crow did not return to the nest until all the men were 11 .It was not until five men went into the tower and only four left that they were 12 able to fool the crow. How good is a human's number sense? It's not very good. For example, babies about fourteen months old almost always notice if something is taken away from a 13 group. But when the number goes beyond three or four, the children are 14 fooled. It seems that number sense is something we have in common with many animals in this world, and that our human 15 is not much better than a crow's. 1. A. rise B. pattern C. change D. trend 2. A. Importantly B. Surprisingly C. Disappointedly D. Fortunately 3. A. survive B. care C. hatch D. notice 4. A. generally B. sincerely C. casually D. deliberately 5.A. distance B. range C. difference D. interval 6.A. amazing B. annoying C. satisfying D. disturbing 7. A. relax B. recover C. react D. return 8. A. appointment B. excuse C. idea D. explanation 9. A. fool B. hurt C. catch D. kill 10. A. reported B. repeated C. designed D. approved 11. A. confused B. gone C. tired D. drunk 12. A. gradually B. luckily C. strangely D. finally 13. A. single B. small C. local D. new 14. A. seldom B. temporarily C. merely D. oft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