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世纪的世界(二轮优质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课前学案设计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课前学案设计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课前学案一、时空坐标三、基础知识梳理和深化认知考向一:政治基础知识:(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和发展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深化认知:世界三大政治进步潮流(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自由主义)①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②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残存专制和军国主义)③法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之后,法国政体频繁更迭,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①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民族主义):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考点二: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考点三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文学与艺术1.科技(1)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2)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3)物理学: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假说2.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①背景: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②成就: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③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想象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①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暴露。

②成就: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B.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故A项符合要求,排除BCD。

故选A。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B本题熬成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亚洲、俄国和日本。

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机器。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 “理性”的时代B. “工业”的时代C. “探索”的时代D. “冷战”的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

沂源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三二轮复习学案序号:12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编制者:李国生审核者:冯锋【考点分析】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人类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世界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

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中期)。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技的出现等。

教材内容包括必修一的第8、9课,必修二的7、8、9课,必修三的12、13、14课和15课的部分内容。

【阶段特征】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扩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进一步拓展。

政治上:在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整合】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影响)2、早期殖民扩张(殖民国家和范围、目的:资本原始积累、荷兰英国的殖民方式、影响)【考向探究】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开辟了通向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从此,整体世界开始形成,欧洲影响世界的历史拉开帷幕。

2015年高考可能出选择题:(1)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影响。

(2)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或从不同地区的人的看法)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3)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情况及评价。

【复习目标】(1)从多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如新航路开辟与中国;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美的影响;对地区关系、世界市场、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世界古代史二轮复习讲课教案

世界古代史二轮复习讲课教案

b.组成400人会议(贵族会议大受限制) c.设陪审法庭(最高法院) 各级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任职,审判时投票作决定,进一步 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一)棱伦改革(奠基)
(5)特点: 中立(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6)影响:
⑴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 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消极:但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古代史时空框架
古代西方
古希腊民主政治约公元前6世纪初奠基——前4世纪末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约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6世纪
古代东方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
秦汉魏晋南北朝 公元前3世纪末——6世纪
知识体系
地理环境的孕育
民主制度 的建设
①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 ②新兴的工商业的阶层对对旧氏族贵族不满 ③氏族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594年(前6世纪初)
(3)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4)内容: 经济上:a.颁布“解负令”;
b.发展工商业
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 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划分4个等级;
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官制;提 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蒙运动(理性主义) ②发展(14至17C )—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①起源(前5C中叶) —古代希 腊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5BC中叶后奴隶制文明的希腊
1、智者运动(5BC中叶以后)
(智1)者学背派景:(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 鸣①”根局本面:已希开始腊)工又商称业哲发人学展派、,平主民要地由雅位典提城高邦。中“教授智慧的教师”( 即②“主智要者:”雅)组典成民。主他政们治主要高向度城发邦展公。民传授有关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 和态③参 度直政遭接知到:识一个,些以人人善反主辩对义取,的胜被成。视他为长们巧;的言解辩善决证变实思假想冒际、智问慧个题的人的人主需以义致倾要被向。称以为及怀“疑诡一辩切学的派

历史二轮总结专题二、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二轮总结专题二、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思想文化: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引起了思想领域的重大历史变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人文主义思
潮兴起,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三、政治:
1、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教会的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2、由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早期反封建的斗争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1775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87宪法共和制的确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阶段特征】
14—16世纪——工业文明兴起
一、经济: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人类开始由农业文明向
工业文明迈进。
2、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并打破了世
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全球化开始。
专题二、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工业文明兴起和发展(14——18世纪末)
二、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全面扩展(18世纪末——20世纪初)
工业文明:
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
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思想文化:思想解放、自由化、理性化、教育普及、文化多元。
3、资本主义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
三、政治:
1、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中—20世纪初——工业文明全面扩展
两大主题:
现代化:农业——工业

二轮复习第三讲14、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轮复习第三讲14、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 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专制制度逐渐走向腐朽,阻碍 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康熙 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
经济: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货币 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商帮”。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政府奉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 流。
思想文化: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文化中萌生反专制的进 步思想;文学艺术进一步大众化、世俗化,出现反封建的文学作 品;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出现。
a.议会改革:如1832年议会改革 ; b.责任内阁制形成(王权与行政权分立) :
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内阁全体 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 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
首相权力: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民主与共和
“民主”强调人民主权,“共和”主张分权制衡
“共和”强调在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划 时,应重点防范国家权力“归于私人”。“共和”不主张“议会至 上”原则而视“行政为听差”、“司法委仆从”,强调分权制衡以 保证“效率”和公正。还主张通过两院制来实现议会内部权力结构 的平衡。
1.欧美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分析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英国:新贵族)的壮大 思想文化: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宗教因素、传统) 现实: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德国:分裂)
(1)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①确立标志: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益林初级中学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18世纪欧洲社会的巨变课件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益林初级中学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18世纪欧洲社会的巨变课件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小结简表
英国
法国
美国
1640——1688 1789—1794 1775—1783年
封建统治阻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议会的召开 1688年宫廷政变
封建制度阻资发展 英殖民统治阻资发展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三级会议的召开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 B)
A.迪亚士航行 B .哥伦布航行 C.达伽马航行 D .麦哲伦航行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789年以前,在英 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 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这场革命”和“新学说”
指( B )
A.法国大革命 人民主权 B.美国独立战争 三权分立 C.“光荣革命”人民主权 D.德意志王朝战争 三权分立
政治上,1688年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或建立了君 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等);
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
科技上,牛顿的成就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 步确立
一、经济篇—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的生产 和经营方

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
集中生产 雇佣关系出

生产组形式 资本主义化
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社会结 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西欧新的

阶级力量
手工业者、商人
实质:封成建为强经化济王制权度的重解要体政,治资力量本主义开始萌芽
二、思想篇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政变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 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牛顿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 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因此……可以说是英 国……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18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18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导学案

专题十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18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6单元及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以“工业常命影响下的世界”为主题,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

本主单元主题课时主题课时标题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工业革命与杜会变革纲要下第10课+选必修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纲要下第11课+选必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纲要下第12课+选必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纲要下第13课+选必修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单元阶段特征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一方面,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18世纪中期至9世纪末,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一方面,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资本上义制度的发展,贷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经济上: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人“蒸汽时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次工业草命推动人类进人“电气时代”,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所提供的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遍建立,文官制度在欧美各国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地位。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得到发展,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8世纪的世界》高三二轮复习案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从人类文明史着眼,18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关键时期。

以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

在这一世纪,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或者正在发生,或者正在酝酿着空前急剧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19—20世纪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趋向,在14—18世纪就已经种下了重要的根由。

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方面在14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即使到18世纪仍有相当的潜力,保持着繁荣和强大,当时的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加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但这种繁荣和强大与西欧国家已不相同,表面的相似,掩盖着实质的差异。

当时,西欧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而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后期,显示出封建的宗法性农业社会的特征。

西欧国家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是由长期历史进程所准备好的,是多种近代因素汇聚和发展的结果,中国虽亦有近代因素出现,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严重地阻扰了近代因素的成长,走向近代化的通道尚未打开,条件尚未成熟,18世纪的中国并未显示出像西欧一样的迅速地引发社会质变的迹象。

18世纪中国和西方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决定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性质,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垂暮,也决定了两个社会的不同前途。

18世纪以后,西欧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而中国则由于外国侵略与内部动荡而一蹶不振,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一)按照下列提示,分册回忆教材有关具体内容。

1、14-18世纪下的中国:中国适逢元、明、清初三个朝代,总体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涉及的模块、专题、考点有:政治上—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朝的行省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经济上—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思想文化上—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

2、14-18世纪下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5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涉及的模块、专题、考点有:政治上—必修1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的《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经济上—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想文化上—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人类文明的引擎》:蒸汽机的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

(二)按照下列提示,回忆教材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

1、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建制、特色、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元明清三代著名的代表瓷器、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及其观点、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对儒家思想有何发展。

6、对世界近代文明贡献巨大的中国三大发明及对世界的贡献。

7、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特色及时代背景。

8、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和影响;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并归纳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0、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例举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形成和完善的主要过程及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3、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并评价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功过。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并评述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及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根据下列提示,多角度整合基础知识1、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不同脉络:欧洲在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下,从14世纪开始逐步积累近代化因素①思想解放、科技进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经典力学的产生—②政治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共和制)—③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手工工场时期、商业资本阶段)、重商主义到两次科技革命。

中国在19世纪四十年代,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逐步积累近代因素①经济发展: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近代工业产生—②政治建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③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

2、李约瑟难题:14-18世纪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探究:中国—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统治者长期实行“愚民政策”;经济上:“海禁”和“闭关锁国”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长期的小农经济,使技术无需大规模的突破;文化上: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和“重人文轻科技”的思想,使优秀人才集中于官场而不是科技的研究。

西方—政治上:西方代议制的初步确立,鼓励科技创新(专利法);经济上: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和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呼唤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文化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洗礼,近代科学的产生为大规模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①序幕:新航路的开辟,它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引发商业革命(扩大交往、扩大贸易、商路转移);价格革命(资产阶级、资本积累)和重商主义(工商市场、掠夺、货币)—②重要途径之一:殖民扩张和掠夺,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③主要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整体的世界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④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⑤20世纪90年代:由于两极格局的解体、知识经济、WTO的建立和区域合作化等因素的推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开始。

4、启蒙思想家的不同境遇:西方的启蒙家们掀起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而中国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则是“未走出书房”,没有掀起社会变革。

比较点:①经济基础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获得发展,中国只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下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性质不同:西方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中国只能称作地主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家③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不同:虽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但西方启蒙思想家有系统的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理论,而中国只能提出对封建制度的修修补补即只是建设性的小意见④影响不同:见上。

5、西方近代科技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关联:牛顿创建经典力学,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史上的理论大综合,近代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突破鼓舞了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科技推动思想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科技的进步。

6、不同人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文化:宋明理学:重建儒家理论体系,并将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的思想理论体系;明清思想活跃局面: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儒家文化是批判地继承;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18世纪推崇孔子及中国的科举制,意在推广开明君主制。

7、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核心在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康熙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人为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阻碍了近代社会的进程;克伦威尔和拿破仑虽然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但其措施无不显示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其与华盛顿一样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促进者,值得肯定。

8、两次科技革命的对比:两次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美英力量对比,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特别是中国,中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展开一场深刻的变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对比项目有①发生国:英;德美②主要发明③科与技的关系④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⑤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⑥对中国的影响⑦对社会生活的共同影响。

9、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光芒: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发展和成熟都在14-18世纪,在元曲和明清小说中都跳动着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家共同的“人文主义火花”。

10、西方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二战后: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后实行:货币-供给学派—20世纪90年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三、完成下列试题,检测复习效果(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中国地方行政史上有很大独创性,是中国古代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一种较高级演化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