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女子行礼

合集下载

各朝代女子行礼正确姿势

各朝代女子行礼正确姿势

各朝代女子行礼正确姿势
自古以来,礼仪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不同的朝代中,女子的行礼姿势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以下将介绍一些各朝代女子行礼的正确姿势。

周朝,在周朝,女子行礼时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弯腰,表示尊敬和恭敬。

这种行礼姿势体现了封建礼仪的严谨和庄重。

秦朝,秦朝的女子行礼姿势相对简单,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一笑,表示恭敬和谦逊。

这种行礼姿势反映了秦朝社会的严肃和纪律性。

汉朝,汉朝的女子行礼姿势较为庄重,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弯腰,同时低头示意。

这种行礼姿势体现了汉朝社会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

唐朝,唐朝的女子行礼姿势则更加优美和大气,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弯腰,同时微笑示意。

这种行礼姿势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和包容。

宋朝,宋朝的女子行礼姿势相对娴熟,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
弯腰,同时微笑示意。

这种行礼姿势反映了宋朝社会的文雅和优美。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女子行礼姿势则更加注重礼仪的繁复和
细致,通常是双手合十,微微弯腰,同时行上下揖,表示尊敬和敬意。

总的来说,不同朝代女子的行礼姿势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
规范和风俗习惯。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尊重和礼貌始终是人们应
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女子行礼姿势,我们也能更
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古代女子的礼仪

古代女子的礼仪

古代女子的礼仪古代女子的礼仪一、古代女子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古代女子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古代女子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古代女子礼仪

古代女子礼仪

古代女子礼仪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

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

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二)拜(三)拱手(四)作揖(五)唱喏(六)长跪(七)鞠躬(八)寒暄(九)叉手(十)仕女见男子礼俗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

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古代女子行礼的正确手势

古代女子行礼的正确手势

古代女子行礼的正确手势
在古代中国,女子行礼一般采用以下手势:
1.双手合十:双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然后迅速举起至胸前,两手合十,然后稍微低头,表示尊敬和礼貌。

2.双手持拱: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向前伸出,两手掌心相对,拇指交叉,其余四指稍稍弯曲,手指间隙不要太大,表示恭敬和敬意。

3.右手单拳敬礼:右手握成拳头,举到胸前,手背朝外,然后稍微低头,表示敬意和敬重。

在古代,女子在向尊长或贵宾行礼时,要稍微低头,膝盖弯曲,身体略微前倾,这是表示虔诚和恭敬的一种表现方式。

同时,女子在行礼时要穿着得体,举止优雅,注意不要过于张扬或咄咄逼人,以免冒犯对方或破坏整个礼仪场合的庄重氛围。

1/ 1。

星汉灿烂女娘行礼手法

星汉灿烂女娘行礼手法

星汉灿烂女娘行礼手法
女娘行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

在这其中,星汉灿烂女娘行礼手法是广咏赞的一种传统行礼方式,下
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种仪式的具体手法。

女娘行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仪式,古代时期这种仪式主要用于
向帝王、太后、皇后、宗庙等尊贵的人或场所表达敬意。

而星汉灿烂
女娘行礼手法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行礼的形式十分优美,既庄重又典雅。

它的行礼手法主要分
四个步骤:揖、托、礼和退。

首先是揖行,揖行即向前行至主人或关系人前,用左手抚下右肘,右手掌心朝上,身子微躬,目视主人,右足前踏半拜,声称“女娘叩谒”或“女儿叩见”。

这一步十分重要,为后续的行礼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托行,托行即两脚步伐向前,左手持礼物,右手托赠品,言语恳切。

可以说,托行是最能体现“托”字含义的动作了。

然后是礼步行,也就是行走至一定距离后,放下礼品,向前踏半拜,抬头正身,双膝下跪,双手互相抱住礼品,礼品指向主人,言辞敬恳。

最后,是退行礼,行完礼步后,女娘须向后退回原处,右足后踏半拜,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整个女娘行礼过程非常流畅,通过这种方式,女娘展现了她的谦卑与敬畏之心,同时也向主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星汉灿烂女娘行礼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传统行礼,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谦恭之心、尊重之意和感恩之情。

现在,虽然社会风气不同了,但这种古老的行礼形式传承下来,仍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礼俗之一。

古代女子礼仪动作

古代女子礼仪动作

古代女子礼仪动作
古代女性行礼是有很多姿态的,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身份都有不同的行礼姿态。

首先在当姑娘时,面对自己家人行礼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简简单单的一般揖礼福礼就可以了。

但是在面对重要场合祭拜的时候,就需要严格的正规拜礼了。

最简单的诸如拱手礼仪,就是拱手齐胸拜一拜就可以了。

之后庄重一点的万福利,是要举手齐胸在左侧,右脚后支,屈膝低头,这个礼节在很多影视上常见,就是拜见长辈的礼节姿势。

还有颔首致意,这个一般在面对身份比自己低等或者平等的时候,隔着远距离可以颔首致意一下即可。

还有大型正规的拜师或者会见重要人士的时候,正规的叩首礼,要举手齐眉,弯腰鞠躬敬礼,或者双膝跪地行礼,之后缓慢而庄重的起身。

女子行礼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标准,姿势更是各种不同,注重礼节的古代人那是很多的行礼姿势的。

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中国古代女子礼仪我们古代的女子是养在深闺里的,那么她们要注意什么礼仪呢。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女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古代女子礼仪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古代女子见面行礼姿势

古代女子见面行礼姿势

古代女子见面行礼姿势在古代,女子的社交场合非常重要,而见面礼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女子在见面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行礼姿势,以示尊重和礼貌。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女子见面时常用的行礼姿势。

1. 鞠躬行礼鞠躬是古代女子见面时最常见的行礼姿势之一。

在古代,女子见面时通常会轻轻地鞠躬,表示自己的尊重和谦虚。

鞠躬的程度取决于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一般来说,越高级的人物,女子鞠躬的角度越低。

同时,女子还需要保持端庄的仪态,避免过分低头或过分用力。

2. 手心合十在古代,女子见面时还常常会采用手心合十的行礼方式。

女子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微微点头示意。

这种行礼姿势简洁大方,同时也表达了女子的恭敬和祝福之意。

3. 交握双手除了鞠躬和手心合十外,古代女子见面时还可以采用交握双手的行礼方式。

当女子与对方见面时,可以伸出右手,与对方的右手轻轻握手,表示问候和礼貌。

这种行礼姿势简单而实用,也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仪。

4. 鞠躬交握有时候,古代女子在见面时会将鞠躬和交握双手两种行礼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女子先向对方鞠躬表示尊敬,然后伸出右手与对方握手,以示问候和礼貌。

这种行礼姿势既体现了女子的尊重,又展示了女子的自信和大方。

5. 折手行礼除了前面提到的行礼姿势外,古代女子在见面时还可以采用折手行礼的方式。

女子将双手合十放在腰间,微微弯腰示意。

这种行礼姿势既庄重又端庄,展示了女子的礼貌和谦恭。

总结一下,古代女子见面时会采用多种行礼姿势,包括鞠躬、手心合十、交握双手、鞠躬交握和折手行礼等。

这些行礼姿势既彰显了女子的尊重和礼貌,又展示了女子的自信和大方。

在社交场合中,女子通过行礼姿势的选择和使用,向他人传递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因此,掌握和运用这些行礼姿势对于古代女子来说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处已经写的非常清楚,【肃拜与手拜的区别,在于手拜时手要碰到地面,肃拜时手并不低到地面】。那么肃拜既然手不放到地面,那双手在空中时,又该是什么姿势呢?
段氏注:“跪而举头下手为肃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也就是说,【跪拜时,除了双手抬至额迹再向下伸不碰到地(这大约在胸腹部),然后双手维持拱手形,“举头下手”将头碰向手上,是为肃拜。】那么,肃拜的大致行礼姿势,就已经解决了。
【肃揖】:站姿拱手行揖礼。行礼时需根据对方地位、年龄/实际情况,选择双手是否要向下过膝,双手是否要举到眼前、口上、胸前再向下作揖。军礼中记载的男子肃拜,并非跪拜礼,实为肃揖礼
女子【肃拜】:跪拜时身体直立,双手抬至额迹再向下伸不碰到地(这大约在胸腹部,双手为拱形,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移动双臂同时屈膝),然后双手仍维持拱手形,“举头下手”将头碰向手上,是为肃拜。
此处声明,以肃拜当男子之空手,以手拜当男子之稽首,并且否认手拜只能用于凶拜场合,而以手拜对应于男子的稽首大礼(男子拜礼中最重的一种)。
那么什么叫男子空首礼和稽首礼呢,来重温一下: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综上,军礼中的肃拜通常为站姿,而不跪拜,是拱手礼,俯首拱手行礼。
————————
这样看来,军礼中记载使用的这种“肃拜”,名为拜礼,实为“肃揖”,即直立作揖。典籍中恰恰对【肃揖】也有解释:
明,屠义英《童子礼》:肃揖,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然皆手随身起,乂于当胸。
此处再次强调了肃与肃拜的不同,给肃拜树立规范,认为前人的注解大多混乱有误,强调肃与肃拜的区别在于肃并不跪,而肃拜需跪。此处的“肃”,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肃揖”。
也就是说,【文献中对于女子的肃拜注解大致分为两种,既包括是类似肃揖,又包括类似跪拜,且各朝代均有细节不同。
在此,我们可以彻底把这两者分离开来,凡是不跪的女子肃拜视之为一种“肃揖”,而需跪坐的肃拜才称为女子“肃拜”。】
8
到目前为止,女子礼仪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我们常说女子以肃拜为正,而肃拜二字究竟何解,肃拜之礼究竟怎么行,即使在众多典籍文献中,其解释也是颇为混乱,各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
某些社团现行的肃拜之礼,也有参考了韩国的女子拜礼,此又与中国文献中有诸多不同。
探讨和理清这些注解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以及弄清楚女子拜礼该如何行事,个人认为,首先我们要理清楚什么叫做【肃】,【肃拜】,【肃揖】,【手拜】
那么,跪拜礼的女子肃拜,到底行礼细节如何呢?手和头又要放在哪里呢?
那么,跪拜礼的女子肃拜,到底行礼细节如何呢?手和头又要放在哪里呢?
————————
在这里又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女子【手拜】。
手拜,古时跪拜礼的一种。两手先着地,头低下去,触到手为止。因为头不直接碰在地面,而是碰在手上,称为【手拜】。
《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郑玄注:“肃拜,拜低头也。手拜,手至地也。妇人以肃拜为正,凶事乃手拜耳。”清夏炘《学礼管释•释妇人拜》:“手拜者妇人之丧拜,亦立而为之。郑君云‘手拜,手至地’是也。手拜别於肃拜者,但俯下手,手不至地为肃拜;手深至地为手拜。肃拜低头,则手拜亦低头可知。”
郑玄注《周礼》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
段玉裁按《公羊传》注:“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今撎。”这里的“至”做“向下”解。《说文手部》:“撎,举手(首)下手也。”
【由此,可以完全确定军士所行“肃拜”并非跪拜行礼,而恰恰可归为前文中的“肃揖”。】
即此礼在军中使用,因为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行跪拜礼,只得直身站立肃容,下手以拜。
《史记》中记载的周亚夫对文王曰,“贵胄之士不拜,请已军礼见”。就是不行“空首”礼,而行军礼--就是肃拜了
郑玄注《周礼》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
其中“撎”,同“揖”:《文选•潘岳<西征赋>》:“肃天威之临颜,率军礼以长撎。”刘良注:“撎,揖也。”
8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看明白了。以上皆为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探讨。
另外,本次法国群中秋祭月仪式,最终使用的就是肃拜+手拜。主祭、亚献官、终献官三位女子行【手拜】,所有女子参祭者行【肃拜】,宾客席女子观礼者也行【肃拜】。个人觉得还是十分可行的,欢迎大家探讨。
8
好吧既然写的这么乱,我再小结一下:
【肃】:肃拜中的“肃”,一说做站立、立姿解,一说做“庄重、恭敬”解,一说用做“肃拜”的简称,争议很大。各文献意见不一。个人偏向于认为“肃”指恭敬的站姿,或用“肃”简称代指“肃揖”。
“肃拜专行于妇女,雅拜,独行于夷狄,两者为礼,各具特性,解者多误。例如郑玄注《周礼》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郑注《少仪》曰:‘肃拜,拜不低头也。’《说文》撎下曰:‘举首下手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正义所引亦同,潘安仁《西征赋》李善注引拜:‘举手下也。’(萧统编《文选》卷十)。这样就又认同将前面所说的站姿“肃揖”作为女子肃拜。
由此,可以完全确定军士所行“肃拜”并非跪拜行礼,而恰恰满足前文中归类的“肃揖”。
—————————
说完军礼中的肃拜,现在来说说女子肃拜。
有了上面对于【肃揖】的理解,就更方便我们来理解文献中众多不同的【肃拜】。
《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也即声明女子以肃拜为正。
郑玄注:“肃拜,拜低头也。”一本作“拜不低头也”。《朱子语类》卷九一:“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按,撎,古“揖”字。此处认为肃拜为跪坐姿,两手至地(或者向着地)但头并不触地。
小函辛苦了,merci。这次整理出来,我们以后就不要这么纠结女子拜礼了~话说巴黎活动到底啥样,好想看~扭~
已经有报道了,但是记者到现在也没把照片给我们
这次我们自己几乎没有拍,所以照片和视频全在不同的记者手里杯具~
回复
•18楼
•2011-09-17 03:20
•举报|

•清风子函
•进士
8
引用枫舞之2010 (0楼)
回复
•19楼
•2011-09-17 03:23
•举报|

•清风子函
•进士
8
引用枫舞之2010 (0楼)
还有Lz能不能说说,此处肃拜和韩国式肃拜的区别
好~我后面会上图说明此外还要说说“捧手”礼
回复
•20楼
•2011-09-17 03:24
•举报|

•清风子函
•进士
8
引用浅草D (0楼)
女子肃拜是手极地,而头不触地的作揖。所以有说“妇人极地犹男子稽首”,又有“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而双手是不是先触额再拜应该考虑下。一般说到的“举手加额”,是拱手与额相齐,并不是举起手用手背触额头。常见的韩剧里女子行礼,先手背触额,再下跪弯腰的姿势,还没见到在哪本...
前文已经说过,【肃拜与手拜的区别,仅在于一个以头碰手但手不触地,后者为以头碰手+手触地。女子礼节,始终都不会以头直接碰地,而只是以手触地+头碰手的手拜为少见、罕见的最高礼节。以手不触地+头碰手的肃拜为通用拜礼。】
那么手拜的细节,【跪拜时,双手抬至额迹呈拱形再向下直到碰地(这大约在胸腹部),双手触地后仍然维持拱手形,“举头下手”将头碰向手上,是为手拜。】
是的
肃拜是手极地而头不触地,但手要触头。举手加额是指抬到额迹水平线,不会触额头。你跟我说的是一样的。
我在拍照,给大家看
回复
•23楼
•2011-09-17 18:12
•举报|•ຫໍສະໝຸດ •清风子函•进士8
引用浅草D (0楼)
女子肃拜是手极地,而头不触地的作揖。所以有说“妇人极地犹男子稽首”,又有“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而双手是不是先触额再拜应该考虑下。一般说到的“举手加额”,是拱手与额相齐,并不是举起手用手背触额头。常见的韩剧里女子行礼,先手背触额,再下跪弯腰的姿势,还没见到在哪本...
那么在文献中,凡是涉及到【军中的肃拜】,是如何解说的呢?
《周礼•春官•大祝》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
《礼记•曲礼》曰:‘为其夔拜。”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夔,子卧反又例嫁反,诈也,挫也……卢本作蹲。’按渭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则如则如蹲踞然,故不拜。”段玉裁按《公羊传》注:“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
又有争议:恽敬《释拜》:“郑司农曰:‘如今之撎。’郑说非也。撎不跪,肃亦不跪,肃拜则跪……是故不跪而举手下手曰撎,曰肃;跪而举下手曰肃拜。谓肃如撎可也,谓肃拜如撎不可也。”就是说,恽敬认为把肃拜解释为站姿揖礼是不对的.他认为可以将肃称为揖,但不可以称肃拜为揖。肃不需要跪下,而肃拜需跪下。
段氏又云:《朱熹》注云:‘古者,妇女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其实不然,肃拜与肃不同,肃如揖,立而行礼,不跪拜,肃拜如稽首顿首,跪坐而行礼。前注盖误,以肃为肃拜也。段玉裁释拜云:‘肃与肃拜,当为二,《左传》之肃,不言拜,则肃而不拜,未尝跪也。’‘肃,盖如后世长揖……肃拜者,跪而举首下手也。揖者,立而举头推手也,肃者,立而低头下手,如今人之揖也。’
大致明白,就是说肃拜作为跪拜礼时,是双手加额然后到胸腹前作揖,但比揖礼多了个头碰手的步骤然后手拜也是跪拜礼,但双手加额后会一直向下放到地上,然后也头碰手那为什么这处手拜还叫女子手拜礼,不是和男子空首礼一样么,也是手到地上,头碰手上?
和空首礼不同
男子空首礼,以头触手但手是平放到地上的;
这里女子手拜礼,双手仍要维持拱形
女子【手拜】:跪拜时身体直立,双手抬至额迹呈拱形再向下直到碰地(双手为拱形,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移动双臂的同时屈膝),双手触地后仍然维持拱形,“举头下手”将头碰向手上,是为手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