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介绍

合集下载

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

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

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此番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可以说此役意义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希望你喜欢。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第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国内亲日派散布的“亡国论”,也使华北抗战局势得以初步稳定。

平型关大捷使长驱直进的日本侵略军遭到了全面侵华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一个月拿下山西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敌人凶锋顿挫,华北抗战接连溃败的危局为之一振。

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来大规模长距离的战略迂回与猖狂的纵深急进,改变为集结主力正面推进,迟滞了敌军进攻太原的进度,为第二战区赢得了在平型关战役后集结主力、部署忻口防御体系的宝贵时间。

第二、极大地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出后,震惊中外、举国欢腾。

第二天,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首先致电八路军总部,祝贺我军的第一个大胜利。

朱德、彭德怀专程从五台到115师驻地灵丘冉庄,向林彪、聂荣臻表示祝贺,并帮助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

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八路军总部表示祝贺与嘉勉。

全国军政要员、各党派团体先后致电信祝贺,海外华侨、华文报纸纷纷称颂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为中华民族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威风。

在平型关防线抵御日军的第二战区广大爱国将士也深受鼓舞。

傅作义、陈长捷指挥守军接连向日军发动猛烈反攻,收复了被敌攻占的几个重要阵地。

致使日军进攻旬日,也未突破平型关正面防线。

半个月后的忻口会战,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团结对敌,与敌板桓师团和察哈尔兵团激战二十余日,给敌以不小的杀伤,这与平型关大捷对国民党官兵的鼓励与鞭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

“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救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即开赴抗日战场。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5
平型关大捷记录照片
5
平型关大捷记录照片
6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 会上,毛泽东在讲演中再次肯定了平型关大 捷:“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 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 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以前,没 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 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 不普遍,更不说深入。人民的大多数,是从敌 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听到消息的。这也是 一种动员,但这是敌人替我们做的,不是我们 自己做的。偏远地区听不到炮声的人们,至今 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动员了全国的老百 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开始全面侵 华。在短短20余天内,侵华日军便占领了天津、北平,并• 以此为基地大举向华北进攻,妄图占领华北,进而快速吞 掉整个中国。日军兵分三路,分别沿津浦、平汉、平绥铁 路进军。其中,东条英机率关东军“蒙疆兵团”由阳高、 天镇南下,
4
平型关大捷作战经过
7
平型关大捷总结
(3)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 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 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 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 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 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 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 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 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4)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 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 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 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 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 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
中美国际班
4组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25日清晨7时许,敌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进入八路军伏击区,八路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中共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此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战斗背景全局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国军队虽英勇抵抗,但是仍然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

[3] 为速战速决,侵华日军先后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并且疯狂地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战前背景为了国共两党更好的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抗日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

[3] 9月(八路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

平型关大捷ppt

平型关大捷ppt

战斗详情
2、乔沟伏击战: 25日清晨7时,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伏击战打响。日军第5师团 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 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 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 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毫无戒备的敌人顿时 人仰车翻,一片混乱。战斗打响后,除了686团居高临下占据一定 的地利优势外,685团和687团的战斗都是在开阔的河谷地带展开的。 3、争夺老爷庙: 老爷庙梁位于乔沟的东北侧,25日清晨乔沟伏击战打响后,这里的 争夺最为激烈。为夺取制高点,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当敌人 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后,686团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 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居高临下,把 敌人消灭在沟里!
战斗部署
937年9月23日,林彪、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作出初步计划。24 日,友军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 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 缘。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 ,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 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 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 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战斗经过
1937年9月中下旬,沿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分别占领 河北沧州、保定等地。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 天镇、广灵、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 进驻五台的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20师从西面驰援雁门关;第115师从东 面配合友军作战,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之敌实施攻击。

平型关战役——精选推荐

平型关战役——精选推荐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段小插曲,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基本信息∙名称平型关大捷∙地点中国晋东北∙时间1937年9月25日∙参战方八路军115师,日本第5师团21旅团一部∙结果歼灭日军1000余人∙参战方兵力第18集团军115师3个团日军一个中队、骑兵小队加大行李∙伤亡情况第18集团军115师约500人日军死1000余人∙主要指挥官林彪,新庄淳、桥本顺、目录1 战前形势2 部署计划3 地形介绍4 战斗经过5 战果统计6 战役影响展开1 战前形势2 部署计划3 地形介绍4 战斗经过5 战果统计6 战役影响+11 战前形势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

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南口会战后,日军主力沿平汉线南下寻找在保定的中国主力决战,奉命防守侧翼的板垣征四郎却联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违反日本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的战役规划,紧随败退的中国军队,独断向绥远发起追击。

把战场扩大到华北屋脊的山西。

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

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

置重兵于大同南北,形成口袋阵,坐等日军进攻,东条英机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北京——包头)主攻目标直指大同,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

成功吸引了中国军队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的却行动飘忽不定,他考虑到平型关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地,兵力薄弱,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守着灵丘至大营的公路,是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走这里可以尽快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和意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从而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帷幕。

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平型关成为了一座承载着过早而沉重的历史命运的重要城市。

敌人对平型关的战略价值十分重视。

平型关是华北平原东面通往山西晋中地区的咽喉要道,地势险要,掌握平型关就相当于掌握了通往晋中的大门。

为了确保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军队必须顶住敌人的猛烈攻击并坚守住平型关。

作为中国军队的英勇战士,王乐山师长带领着他的队伍,奋勇杀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几经波折后,平型关战事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惨烈的肉搏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王乐山师长坚守阵地,带领官兵英勇杀敌,迫使日军屡次败退。

平型关的胜利成为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胜利。

这是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拼出来的,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感人故事。

平型关大捷展现了中国军队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这个胜利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还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战略领导和组织能力。

王乐山师长和他的指挥团队在战斗中冷静机智,灵活应对,用巧妙的战术打败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保卫了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彰显了中国军队的硬实力和精湛战术,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对战争全局的把握能力。

平型关大捷不仅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震撼。

这次胜利宣告了中国军队具备了与强敌周旋的能力,显示了中国具备了对抗外敌的实力。

这个胜利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并对国际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还体现了作战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战斗中,中国士兵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形成了包围日军的火圈,最终迫使敌人无路可退。

高一历史必修1_课文注释:平型关大捷

高一历史必修1_课文注释:平型关大捷

课文注释: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板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

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钳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

拂晓后,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

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

被击毁的汽车、马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

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

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路而逃。

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

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

八路军在这次战役中亦付出了伤亡五百人的代价。

1/ 1。

杨得志与平型关大捷

杨得志与平型关大捷

杨得志与平型关大捷平型關大战,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中国军队驰名中外的大捷,是后来成为中国名将的杨得志等率部冲锋陷阵的血战。

杨得志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作为作战主攻,沉痛打击了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战斗大获全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标签:平型关大捷;杨得志;第六八五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隨着北平、天津的沦陷,华北战局岌岌可危,日军已从平绥线攻入晋北。

日军致大同重镇陷落后,避开正面地势显要的雁门关,绕道蔚县、涞源攻打平型关,抄袭雁门关后路,逼近太原,战况紧急。

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协同阎锡山制订作战计划,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侧击的任务。

一、平型关大捷的背景1937年9月2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接在晋东北地区活动,第一二○师挺近晋西北抗日前线,第一二九师准备向晋西南地区开进。

“9月下旬,日军已经兵分两路向山西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大同进犯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前进,企图突破平型关攻占太原。

”[1]86以此迫使国民党军撤退,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获取华北五省的目的。

阎锡山深切感受到日军的此次行动将威胁山西的腹心地区,多次要求八路军向山西灵丘方向开进,阻滞日军的强大攻势。

9月23日,第一一五师接到八路军总部下达的向平型关开进的命令。

日军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移动,杨得志率领先头部队行军过程中即接到上级指示,于平型关攻打日军。

平型关地形于我军作战十分有利,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同日军作战。

这是八路军同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瞩目,杨得志认为打好这一战至关重要,把八路军的威风打出去,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二、平型关大捷中的杨得志与第六八五团(一)战斗前准备设下伏击圈,占领高地,由地势高区域向地势低区域攻打日军。

杨得志参与研究决定,“在辛庄至小寨村一带设下‘八里埋伏’,居高临下伏击日军。

并命令骑兵团和独立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的交通线,阻敌增援;第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六八六团为主攻,第三四四旅的六八七团进入平型关背面断敌退路,第三四四旅的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斗经过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 心,把行营设于雁门关下的 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 人员及八路军周恩来会商, 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 役计划》。其“作战方针” 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 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 天镇、阳高、广灵、灵丘、 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 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 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 移攻势。
批评: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 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 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 很难想象。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 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 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 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历史不可 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 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 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 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 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参战方兵力:第18集 团军115师3个团,日 军大约一个联队
•伤亡情况:第18集团 军115师约500人,日 军死1000余人 •结果:歼灭日军 10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战前形势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 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军虽然全力 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 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日军士气 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 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
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全民族抗战 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粉碎 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
•名称:平型关大捷
•地点:中国晋东北
•时间:1937年9月25 日 •参战方:八路军115师, 日本第5师团21旅团一 部 •主要指挥官:林彪, 板恒征四郎
百团大战
“”
建立奇

历史意义
有利
有弊
•沉重打击了日寇和伪 军,达达振奋和坚定 了我军抗战信心。 •对于克服投降危机和 加强抗战团结起了很 大作用。
• 发起时间稍早 • 战役规模大, 参战兵力过多
批评和非议
肯定:“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 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 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 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
百团大战
• 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 荡”阶段。 •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 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 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 定计划全部完成。 • 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 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 据地的敌伪据点。 •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 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 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 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评价
• 中国国民党认为: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仅战 一日,未依中央指挥切断日军运输线,并 未确实达成支援、配合国军一线作战的辅 助角色,使敌人援军随后又加入战场。 中国共产党认为并没有得到国军的有效配 合,根据战场形势判断,不得不撤离。并 因此导致敌人援军随后加入战场。
百团大战作战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在华北的发展日渐 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 散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 托,对华北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 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 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 北地区30余万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 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 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