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字母”和“音素”的概念,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重点1.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练掌握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三年级上册;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3.物品图示、拼音卡片等图像工具。

教学内容活动一:引导学生认识“字母”和“音素”1.学生举手回答:知道什么是字母吗?(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

)2.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

3.教师解释“字母”是指书写语言的符号。

4.学生再次回忆英文字母表,教师顺便与学生复习英文一些常用单词。

活动二: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1.引导学生根据语音发声,感性理解汉语拼音概念。

2.点读汉字并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引导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活动三: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1.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2.教师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声调的理解。

3.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教学方案1.教师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并解释“字母”的概念。

2.教师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教师让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5.根据汉字的声调,教师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6.教师设计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声调的理解。

7.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某小学导学案某小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

(雨的特点: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轻柔,2.夏天的雨:瓢泼大雨、狂风暴雨、打雷闪电,3.秋天的雨:凉爽、细而冷、连绵、深情悲寂,4.冬天的雨:冰冷)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

3.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

并给下面的字注音。

匙()争()叭()喇()缤()枚()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

(用“______”画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

问题:仿写句子。

春天是一把钥匙,它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

书是一把钥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回忆上节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提出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答:(颜色、味道和小动物的活动来写秋天的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用时:27分钟)1.[2.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答: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秋雨是秋天到来的标志之一,秋雨之后,秋天呈现出独有的景色,所以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答:黄黄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五颜六色的菊花。

3.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

(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教学设计

确,二看正文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3.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习作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加上去,删去不必要的词句。

4.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5.请同组的同学推荐你觉得写得好的日记,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推荐这一篇。

(学生推荐日记,并说明理由,也可指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再次修改。

誊写习作。

评价
标准
星级小





格式
正确,
完整,
围绕
中心
通顺
完整
格式
正确
格式
基本
正确
通顺
完整
板书设计
写日记写对格式自己做的挑重点写具体
看见的
听说的
想到的
教后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会认41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会写34个生词。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4.掌握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中的内容。

复习过程:一、复习《古诗三首》1、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2、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3、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4、课文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二、复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1、我会写铺pū(铺床、铺满、铺张浪费)泥ní(泥土、水泥、泥巴)晶jīng(结晶、晶体、亮晶晶)紧jǐn(紧张、抓紧、赶紧)院yuàn(院子、庭院、院落)印yìn(印章、手印、脚印)排pái(排列、排队、竹排)列liè(列举、队列、罗列)规guī(规则、规定、常规)则zé(法则、原则、以身作则)乱luàn(乱跑、乱说、胡乱)棕zōng(棕色、棕毛、棕树)迟chí(迟到、迟钝、推迟)2、我会认洼wā(山洼、水洼、坑坑洼洼)凌líng(凌乱、凌晨、盛气凌人)增zēng(增添、增加、增高)靴xuē(雨靴、靴子、马靴)3、多音字数shù(数学)shǔ(数着)铺pù(店铺)pū(铺满)觉jué(觉得)jiào(睡觉)4、近义词明朗——晴朗平展——平整凌乱——杂乱增添——增加愉快——快乐5、反义词潮湿——干燥平展——卷曲凌乱——整齐小心——马虎愉快——难过6、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上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部编版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

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㘗㘗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歌共6小节,第1-5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

拟声词“唰唰”“㘗㘗”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大树抖抖手臂”“大雁追上白云”“秋风掠过田野”都展现了秋天特有的画面。

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歌韵”“叮咛”等词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难点】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歌韵”“叮咛”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找学生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树叶沙沙声、蟋蟀的叫声、鸟鸣声)听出来了吗?这有沙沙的树叶声,有清脆的树叶声,有悦耳的鸟鸣声,这都是秋的声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听听,秋的声音。

(出示课题)二、学法回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单元导语和课前学习提示都是我们学习好帮手。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前学习要求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读秋诗、赏秋乐吧!三、读秋诗,识生字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请按下暂停键,试着自己读读这篇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文中的拼音拼读一下。

读完后,不要忘记按开始键,回到我们的课堂。

2.识记生字,我有方法这首诗藏了不少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吗?请你按下暂停键,30秒时间自由读读吧!唰唰㘗㘗歌韵叮咛歌吟抖抖蟋蟀振动掠过辽阔现在请跟老师读一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导语: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Step 4:集体朗诵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5:创作古诗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两句古诗。

2.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古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蝴蝶的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蝴蝶的家》优秀教学设计

8《蝴蝶的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第8课。

【教材分析】《蝴蝶的家》一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线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他们对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并有较强的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

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要加强培养。

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文。

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导,通过阅读进行情境的想象,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把握来剖析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避、撼、喧、雀、檐”等5 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能表现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之情的句子反复研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法:根据本文特点,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本,采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

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探究、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学目的:1.学会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标准生字书写。

2.并学会用多种方法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积累一些描写不同季节的词语,并试着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学会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标准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准备:田字格本、生字卡片、字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学到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掌握了如何理解文中词语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一单元的收获。

二、书写练习 1.师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读生字。

狂排铺票盖寒臂假 2.师出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图片,指生说生字构造,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点。

3.师点拨生字的书写要领。

〔1〕生字分类:左右构造:狂、排、铺、假上下构造:票、盖、寒、臂〔2〕生字特点:横画较多,注意横画的写法和布置;竖画端正,笔画书写要直。

〔3〕师示范生字的写法。

提示:a、横画要写得平稳,竖画要写得端正。

横平竖直,字就平稳端正。

b、横竖之间的间距要大致相等。

c、左右构造的字要左右两局部大小相当,上下构造要注意字体协调。

4.学生练习。

〔1〕师提醒:同学们刚开场用钢笔写字,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标准、端正、整洁。

〔2〕师巡视学生习字情况,随机纠正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

〔3〕小组内交流习字感受。

〔4〕小组推荐优秀习字成果,全班展示,老师点评。

三、作业布置把本节课的生字端正、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一行。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讲的是读书学习都应该有所收获。

可是很多同学会发现,因为我们的知识程度有限,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些词语或句子都不太理解。

碰到“难路虎”,你会怎么办呢? 2.生说自己常用的方法——。

〔师予以肯定〕那我们还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呢? 3.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看看哪个小级总结的方法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小学导学案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章( 组) 二主备人李老师学习内容 4. 古诗三首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秋天的美。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四季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教材分析的景色。

其中《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秋季,走进秋季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学情分析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36 个生字,本单元的39 个重点的字,会认、会写、会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学习目标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会写会用生字词。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课时安排十四课时某小学导学案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章(组)二主备人李老师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下册第一组教材“金秋时节”的首篇文章。

这篇课文包含了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以及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教材分析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学情分析天的美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1、认识11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诗意。

4、默写《山行》。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背诵三首诗学习难点:理解三首诗的诗意。

课时安排2-3 课时1. 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师生)学习准备2. 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

(学生)3.《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教师)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用时: 5 分钟)1. 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 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 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1. 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 交流识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3.结合注释,再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用时:15 分钟)1.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 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3. 画出朗读的节奏。

(按照223 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

停车/ 坐爱/ 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

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

“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

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用时:8 分钟)1. 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2. 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 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

4. 读、背古诗。

五、反馈导学说说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 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 背诵古诗。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三、新课教学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用时:15 分钟)1. 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 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4.学生自读诗句。

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5.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6.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7.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8.说说诗句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2、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儿童挑灯捉蟋蟀。

描写了一幅秋夜)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郁闷孤独)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四、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山行眺望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色彩鲜明驻足欣赏:枫树叶,霜叶生机盎然赠刘景文秋末特征:荷叶无尽,菊残傲霜色彩鲜明收获的季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富有生气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这首诗中作者听到了寒风吹动梧桐树叶的声音,看到了篱笆旁边的一盏灯,联想到了家乡的儿童正在挑灯捉蟋蟀,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作业设计长江作业本教学反思某小学导学案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章(组)二主备人李老师学习内容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教材分析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学情分析现在已经是秋天,学生对于秋天有一定的直观影像。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3.知道比喻句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抄写新鲜感的句子,使学生热爱阅读与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了对秋天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习难点:知道什么是比喻句,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

(学生)学习准备2.预习课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家读课文给父母听),并给生字组词。

(学生)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平展,有落叶)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

)3. 合作研究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 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增.添()棕.色()○2 比一比组词。

洼()综()娃()棕()列()愉()烈()偷()三、熟读感知(用时:15 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思考:在雨后的路上,“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在雨后,“我”看到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四、课堂小结(用时: 5 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并完成以下题目左右结构品字形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铺、泥、院、印、晶紧迟排、列、规、则、乱、棕○3 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 ít úàn pái li a ɡuīz?()()()()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左右结构品字形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板书设计铺、泥、院、印、晶紧迟排、列、规、则、乱、棕经历秋雨过后,“我”看到了湿漉漉的水洼和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十分美丽第二课时一、精读感悟(用时:2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1.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

(“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子,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赏析美句(用时:1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