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肉芽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5例早期蕈样肉芽肿诊治回顾

5例早期蕈样肉芽肿诊治回顾谭凤明;姚海峰;张滨岳【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等情况.结果:5例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伴有明显瘙痒.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亲表皮性,可见Pautrier微脓肿, 免疫组化显示CD3+,CD45RO+,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2个月皮损完全消退.结论:蕈样肉芽肿早期表现多样,多次、多部位的病理活检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早期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效果好.【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1(018)002【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蕈样肉芽肿;病理;免疫组化;早期诊治【作者】谭凤明;姚海峰;张滨岳【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蕈样肉芽肿(GF)原名蕈样霉菌病(MF),是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 T淋细胞淋巴瘤(CTCL),为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1]。
以往临床上该病并不多见,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MF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多形态的红斑和浸润性损害,以后发展成肿瘤,晚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
由于 MF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没有特异性,因此早期难于得到及时的诊治。
为了探讨 MF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本文对 5例 MF的早期诊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5例,其中男性 4例、女性 1例。
年龄 54~76岁,平均 62.80岁。
从起病到确诊时间,最短 9月,最长 6年。
相关临床资料见表 1。
表1 5例蕈样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序号性别年龄(岁) 皮疹的情况病程误诊临床分期1 女 61 躯干、四肢泛发斑点状红斑部分浸润上覆少许鳞屑 4年加重 1年副银屑病湿疹湿疹ⅠB 2 男 48 躯干腰骶部浸润性红斑 9月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Ⅱ3 男 67 躯干、颜面、上肢散在红色丘疹、浸润性红斑皮肤角化增厚 1年 3月湿疹Ⅱ4 男 66 躯干、四肢泛发浸润性红斑上覆细小白色鳞屑,躯干、四肢近端可见色素异常斑片 2年 8月银屑病湿疹湿疹Ⅲ5 男 72 躯干四肢淡红色浸润性斑片皮肤异色样改变,网状色素沉着 6年加重 1年湿疹皮肤异色症Ⅲ1.2 临床表现5例患者的主观症状开始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后变为持续的顽固性瘙痒。
体癣样蕈样肉芽肿一例

体癣样蕈样肉芽肿一例作者:钟娇娇张静张军民鲁莎马坚池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02期【摘要】蕈样肉芽肿(MF)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该文报道1例少见的体癣样MF。
该例患者因躯干、四肢皮疹伴瘙痒3年余就诊。
专科检查提示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部分斑片中央消退,边缘呈堤状隆起,表面覆少量白色鳞屑,躯干四肢见广泛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
经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诊断为MF。
予口服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2个月后,皮疹消退。
该例提示MF皮疹多样,常漏诊误诊,怀疑此病应多次行皮肤病理检查,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TCR基因重排检测。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体癣;环状红斑;组织病理;色素异常Mycosis fungoides mimicking tinea corporis: one case report Zhong Jiaojiao, Zhang Jing,Zhang Junmin, Lu Sha, Ma Jianch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2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ing, E-mail:******************【Abstract】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ycosis fungoides are complex and variable.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ed one rare case of mycosis fungoides mimicking tinea corporis.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because of rash and pruritus involved with the trunk and limbs for more than 3 years.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signs of extensive rash, characterized by annular erythematous scaly patches with raised borders, which was similar to tinea corporis.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mycosis fungoides by ski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and T cell receptor gene rearrangement. After two-month treatment of glucocorticoid, cyclosporine and topical drugs, the rash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This case prompts that it is likely to miss the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e the mycosis fungoides due to diverse manifestations.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confirmed by repeated ski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T cell receptor gene rearrangement should be performed.【Key words】 Mycosis fungoides;Tinea corporis;Erythema annularis;Histopathology;Pigmentation abnormality蕈樣肉芽肿(MF)是起源于记忆性辅助性T细胞的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50%[1]。
治疗慢性肉芽肿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慢性肉芽肿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系白细胞(WBC)杀伤功能缺陷,X性联遗传,多在2岁以内发病。
临床上病程迁延,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可反复感染,皮肤黏膜、肺部和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及肉芽肿形成。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Hb)降低。
(2)血抗体测定:可出现高抗体血症。
(3)硝基四唑氮蓝试验:阳性细胞<1%,为主要的确诊方法。
慢性肉芽肿病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血红蛋白(Hb或HGB)3. 硝基四氮唑蓝还原(NBT)试验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克/升(g/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硝基四氮唑蓝还原(NBT)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正常值】成人阳性细胞占3%~10%,正常新生儿阳性细胞多于成人。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淋巴瘤、结核,以及某些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感染。
(2)降低:见于慢性肉芽肿。
原文地址:/jibing/304.html。
蕈样肉芽肿有哪些症状?

蕈样肉芽肿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蕈样肉芽肿症状,尤其是蕈样肉芽肿的早期症状,蕈样肉芽肿有什么表现?得了蕈样肉芽肿会怎样?以及蕈样肉芽肿有哪些并发病症,蕈样肉芽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蕈样肉芽肿常见症状:红斑鳞屑、多发性结节、剧痒、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一、症状MF原发于皮肤,但最终淋巴结和内脏常受累。
1.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分期典型病例在临床上和组织病理上可分3期,即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
3期可互相重叠,因而3期损害可同时出现。
(1)红斑期:皮疹呈斑片状,通常扁平面不萎缩,但有些患者则表现萎缩。
扁平非萎缩型斑片常有鳞屑附着,类似银屑病或湿疹,后者呈圆形、卵圆形,亦可呈环状、多环状或弓形。
萎缩型斑片表面光亮,易皱缩,正常沟嵴消失,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色素增深。
临床上。
呈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大斑块型副银屑病或斑驳性副银屑病。
扁平非萎缩性斑片通常数月数年后继发浸润,也可出现内脏损害,而扁平萎缩性斑片则只有12%的患者演变为侵袭性MF,其余患者保持现状无改变。
(2)斑块期:由红斑期进展而来,或在正常皮肤上发生,呈不规则性,界限清楚略高起的斑块,颜色黄红色、暗红色至紫红色不等。
可自行消退,亦可融合为大的斑块,边缘呈环状、弓形或匍行性,颜面受累时褶皱加深形成“狮面”。
斑块可互相融合成广泛性,但有散在的正常皮肤存在。
损害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疼痛性表浅溃疡。
此期常发生淋巴结肿大,无触痛,性质坚实,可自由推动。
(3)肿瘤期:可发生于原有斑块上或正常皮肤上。
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褐红色高起结节,倾向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淡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好发于躯干部,但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口腔和上呼吸道,一旦肿瘤发生,患者通常在数年内死亡。
此外MF可见红皮病型亚类,呈全身性剥脱和皮肤潮红,毛发稀少,甲营养不良,掌跖角化,有时全身性色素增深。
偶亦见毛囊性黏蛋白病,色素减退损害与MF伴发。
蕈样肉芽肿诊断标准

蕈样肉芽肿诊断标准
蕈样肉芽肿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两部分。
临床表现方面,蕈样肉芽肿的皮损主要发生于非曝光的身体部位,可能持续存在并逐渐增大,不容易消退。
患者还可能伴有皮肤萎缩、鳞屑、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色素减少等表现。
此外,瘙痒常为早期或唯一的自觉症状,这种瘙痒常难以忍受,常规治疗难以缓解,并可长期持续存在。
在病程进展中,皮损可能从红斑期逐渐发展为斑块期,最终进入肿瘤期。
辅助检查方面,医生可能会采取皮肤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组织的基因重排检测、血象检查、免疫鉴定和骨髓象检查等多种手段。
其中,皮肤病理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表皮内浸润和表皮内肿瘤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可以判断肿瘤细胞的来源,组织的基因重排检测可以检测有无T细胞受体的克隆性重排。
血象检查可能发现轻度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以及淋巴细胞减少。
免疫鉴定可以检查细胞免疫反应,而骨髓象检查则可以发现浆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以及淋巴细胞异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蕈样肉芽肿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而且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的皮肤病。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蕈样肉芽肿,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

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如何诊断鉴别,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常见检查:常见检查:骨髓象分析、CT检查*一、检查1、外周血早期血红蛋白正常,晚期可有轻度贫血。
有些病例白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这在广泛性斑块和肿瘤期患者中尤为常见,提示预后差。
约20%病人外周血中可找到异常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数的6%~35%,大多在20%以下。
2、皮损组织、淋巴结找到Sezary细胞。
3、血沉 8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沉增快。
4、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反应呈阴性或低于正常。
荧光检查示血管壁中有IgG、IgA、IgM和IgD沉积。
5、骨髓象局限性皮损期骨髓很少受侵,偶见浆细胞增加。
但有SS病人骨髓受侵率明显增加。
6、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X线、CT、B超、及生化等检查。
*以上是对于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易混淆疾病。
*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如何鉴别?:*一、鉴别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皮损中常见表皮细胞间的水肿,伴散在分布或聚集的淋巴样细胞,有时与MF斑片中的向表皮性浸润细胞和Pautrier微脓肿相似,但这类皮损中常见变性、崩解的角朊细胞,角朊细胞的残留部分呈星状彼此相连,而MF往往无明显细胞间水肿,Pautrier微脓肿内一般无积液,这两点可供鉴别,但需结合临床。
2、苔藓样皮炎类皮肤病常见者如扁平苔藓、药物反应和神经性皮炎。
组织学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并可呈向表皮性,其形态与早期MF细胞相似。
因此,见到上述苔藓样组织反应时,应注意与MF斑片期的鉴别。
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要点

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要点中国蕈样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病理类型,属于恶性肿瘤中的非上皮性肿瘤。
由于其患者数量较少,目前对于中国蕈样肉芽肿的诊疗和管理还没有明确的专家指南。
然而,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一些要点,以指导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种疾病。
1.临床表现:中国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块和出血。
其中,疼痛为最常见症状,约80%的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的。
此外,约60%的患者会出现肿块,一般位于皮下组织,大小可变。
出血是该病的另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内脏出血等。
2.影像学检查:中国蕈样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软组织肿块、肌间隙扩大、积液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其中MRI对于肿瘤的显示更为明确。
3.组织学检查: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是通过组织学检查。
通常采用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记物来鉴定该病。
4.治疗:目前对于中国蕈样肉芽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旨在切除肿瘤组织。
放疗主要用于术后预防复发和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化疗则主要用于不适合手术或放疗的患者,目前尚无明确的化疗方案。
5.随访和管理:对于中国蕈样肉芽肿患者,临床上建议进行定期的随访,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及时处理并评估病情。
总的来说,中国蕈样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病理类型,对于其诊疗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指导。
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上述要点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些参考,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种疾病。
对1例皮肤蕈样肉芽肿患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期间,在A组患者中,发生恶心的患者有3例,发生头晕的患者有2例,发生腹痛的患者有3例;在B组患者中,发生恶心的患者有1例,发生头晕的患者有1例;B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5.9%(2/34)〕低于A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3.5%(8/34)〕,P<0.05。
3 讨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形的微厌氧菌。
幽门螺杆菌在进入人的胃部后,可破坏其胃黏膜组织,使其发生胃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情可进展为胃癌[3]。
临床上多使用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属于胃脘痛等范畴。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应遵循健脾和胃、疏肝解郁等原则。
有学者认为,使用左金方和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调节其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使用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抑制其胃酸的分泌,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
在左金方中,吴茱萸具有开郁降逆等功效;白术、枳实具有健脾消痞等功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等功效;甘草具有和中调胃等功效。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左金方和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1] 杨淑华.中医方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1):102-103.[2] 李燕君,方妙虹,杨小霞.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应用风险防范管理的效果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0):164-165.[3] 黄庆宝,梁慧超,周红祖,等.左金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2):26-28.·病例报告·对1例皮肤蕈样肉芽肿患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罗智颖(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广东 广州 510641)[摘要]皮肤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蕈样肉芽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蕈样肉芽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蕈样肉芽肿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蕈样肉芽肿如何诊断鉴别,蕈样肉芽肿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蕈样肉芽肿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骨髓象分析、肝功能检查、血常规
*一、检查
1、血象早期血红蛋白正常,晚期可有轻度贫血。
偶或为溶血性贫血。
有些病例白细胞增加。
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这在泛发性斑块和肿瘤期患者中尤为常见。
提示预后较差。
我们的病例大多为Ⅰ~Ⅱ期,27.5%有嗜酸粒细胞增加,47.5%有单核细胞增加,76%有淋巴细胞减少。
文献报道约20%病例(我们70.8%的病例)血中可找到异常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数的6%~35%,大多在20%以下。
2、骨髓象一般正常,偶见浆细胞增加。
我们检查9例,6例嗜酸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加,2例巨噬细胞增生,6例见异常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数2%~3%。
3、外周血电解质正常,我们测定20例血钙均正常。
尿酸可增加。
晚期血清白蛋白减少,α1球蛋白和α2球蛋白增加。
循环辅助T细胞减少,对PHA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无效细胞增加,单核细胞趋向性降低,单核细胞抑制因子减少,血清IgG和IgE增
加。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70例,其中60例(80.5%)有不同程度的增快(15~30 mm/h)。
5、免疫测定①细胞免疫反应(包括结核菌素试验、DNCB试验、链素反应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呈阴性或低于正常。
40例DNCB试验,其中22例(53.84%)为阴性;50例OT试验,其中32例(64.28%)为阴性;20例LTT,其中15例(78.58%)低于正常。
②荧光检查示血管壁中有IgG、IgA、IgM和IgD沉积。
6、其他如肝脏累及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值增加,其他肝功能测定也异常。
肺脏受累时,X线摄片示肿瘤样阴影,但无特征性。
*二、组织病理
(1)红斑期:早期诊断困难,常仅在真皮上部见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但即使在早期,也时常可见亲表皮现象(epidemotropism),即表皮内出现散在单个的单一核细胞,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一透明间隔或将其分开。
偶亦见几个单核细胞聚集一起,周围有一晕样间隔,提示为小的Pautrier微脓肿。
此种亲表皮现象,常提示为早期MF,与通常各种皮炎中常见的细胞外渗(exocytosis)不同之处在于蕈样肉芽肿通常无或很少有海绵水肿。
(2)斑块期:在大多数病例中,本期组织学有诊断价值。
真皮上部出现带状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相当比例的MF细胞(核深染、外形不规则的T淋巴细胞)。
在真皮下部也能见到斑片状浸润。
表皮内出现亲表皮现象及pautrier微脓肿为本病有诊断价值的特征。
与红
斑期的区别在于斑块期表皮内的单核细胞,有些是MF细胞,而且不仅在表皮,在附属器上皮,特别是毛囊也可见散在单个核细胞侵入。
(3)肿瘤期:可见两种组织学表现。
有些患者为类似斑块的多形性浸润,但大多数病例中浸润伸展到皮下脂肪层,表皮可呈典型的亲表皮性或不受侵,甚至在真皮上层出现无浸润带。
另一些患者则浸润呈单形性,几乎完全由肿瘤细胞构成,亲表皮性已不再是特点。
在同一患者身上可见到由亲表皮性过渡到非亲表皮性两种组织学表现。
8、提示MF诊断的主要组织学特点基底细胞层有单个或小群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亲表皮性与表皮海绵形成轻微之间不成比例;MF表皮内淋巴细胞比正常炎症性皮肤病时所见者更多;表皮内淋巴细胞较真皮内者大;角质层和颗粒层可见淋巴细胞;真皮乳头层纤维化,胶原束平行排列;淋巴细胞明显亲毛囊性(folliculotropism)特别是伴发毛囊内黏蛋白沉积(毛囊性黏蛋白病follicular mucinosis)。
9、提示炎症性皮肤病诊断的主要组织学特点真皮上部和真皮乳头水肿;表皮海绵形成明显;表皮内炎症细胞旱细颈瓶状聚集,其顶端开口于角质层。
10、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MF价值有限。
MF细胞以CD4 ,但丧失CD7抗原为特征,亦即MF为CD4 CD7-。
此种表现型对非恶性T细胞很少见,因而对评价周周血淋巴细胞是有价值的。
免疫组化较难应用于只有少数肿瘤细胞的早期损害,因为在大多数良性
病的炎症性浸润中也是由辅助T细胞构成,而早期MF有正常辅
助T细胞,因此用免疫组化学检查并不能对二者进行鉴别。
另外,DNA分子杂交或南方斑点试验常在不能确定的病例中进行检查,以发现T细胞受体(TCR)的克隆重排,但对这些资料必须小心解释;克隆并不能证实恶性肿瘤诊断。
良性病亦可含有克隆TCR重排。
早期MF浸润细胞的数目对检查到克隆可能不足,因此阴性
结果并不能排除MF诊断。
类似的技术亦可应用,以检查MF患者的淋巴结。
淋巴结受累亦可通过这些分子学方法查出,而常规组织学检查可能正常。
较慢性期疾病很可能在其淋巴结中存在克隆,而克隆的存在则预示患者存活时间较短。
11、其他特征性免疫表现型为CD-,CD2 ,CD3 ,CD5 ,CD45Ro ,CD8-,CD3-。
罕见病例亦有报告表达CD3 ,CD4-,CD8 成熟T细胞表现型者。
此外肿瘤期丧失T细胞抗原。
*以上是对于蕈样肉芽肿应该
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蕈样肉芽肿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蕈样肉芽肿易混淆疾病。
*蕈样肉芽肿如何鉴别?:
*一、鉴别
在鉴别诊断方面,因本病可类似很多皮肤病,故不能一一叙述,可结合临床与病理所见分别加以排除,必要时需要观察病程,不同时期多次取材,才能加以鉴别。
电镜观察MF细胞的形态,发现此种细胞胞质很少,但有相对大的核,核膜有许多皱折,结果核质形成指状突起,从立体来看,核呈脑回状。
异染色质颗粒致密聚集在核膜上,并聚集成块,散布于整个核内。
MF细胞与Sézary细胞(甚至大斑片型斑片状副银屑病中的浸润细胞)在电镜表现上有很大类似之处,故无鉴别诊断意义。
为了诊断的目的,曾试用电镜测量皮肤活检中淋巴细胞的核外形,有报告在早期MF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平均核外形指数(NCI)等有显著差异,MF细胞NCI常大于7.1~7.5,从而使95%以上的病例可以区别。
李杰等曾测量13例MF细胞,单项指标为:淋巴样细胞平均核外廓指数(mNCI)≥5.66;平均核形态指数(mNSI)≤
0.44;NCI6.0的细胞数≥30%,最大NCI(NCImax)9.0,而NSI为0的淋巴样细胞的百分率19%。
经电子计算机判断分析,最大NCI 值结合NSI为0的细胞百分率是最佳判断指标,对早期诊断MF 颇有帮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蕈样肉芽肿应该做哪些检查,蕈样肉芽肿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蕈样肉芽肿”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