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病因的全面分析,确定病因,确诊疾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收集临床资料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准确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病史、症状、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病情的发展过程,症状的表现、性质、变化规律等等。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可以为后续的辨证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它基于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特点,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1.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眼色、目神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红褐色可能与热邪侵犯有关。
2.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声音的变化,如声音嘶哑、咳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咳嗽声沉重可能与痰湿阻滞有关。
3.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验,如寒热感觉、舒适或不适感等,来进一步判断病情。
例如,问患者寒热感觉,可能有助于判断寒热的盛衰。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如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脉搏沉细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脉搏滑润可能与湿邪有关。
三、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辨证论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辨证施治方法:1. 辨证施药:中医辨证论治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药物治疗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虚实寒热等。
医生根据辨证结果,开具方剂,包括中药汤剂、丸剂、散剂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针灸:针灸是中医辨证施治中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经络,调理气血、阴阳,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
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
血是供养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营 养物质。
津液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 运行的重要液体。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1
经络
2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
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
3
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部器官,与中医疾病发生 和治疗密切相关。
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 平衡和气血运行。
拔罐是一种通过借助负压吸附来 改善血液循环和消除疾病的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治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泻法、温法、补法等。
中医针灸疗法
介绍中医针灸的起源、针灸的原理和常见的针灸疗法。
中医药物疗法
介绍中医药物疗法的起源、分类和使用方法。
饮食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身体健康。
治气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治气疗法,通过调理气机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
不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避免不必要的副 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新进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领域的新思路和新疗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 课件
这份《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 治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四大基本原理
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相对 而言的属性和关系。
经络
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 作用。
中医科诊疗科目

中医科诊疗科目诊疗科目是中医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科诊疗科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学和中医辨证论治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科诊疗科目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等内容。
学习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独特观点和理论体系,从而正确地应用中医的诊疗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核心之一。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都与阴阳有关。
此外,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可以归类为五行(木、火、土、金、水),通过研究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洞察人体内部的调节机制。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中的重要一环,它包含了中医的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临床学中医临床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中医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中医临床学主要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五官科等专科学科。
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它研究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中医外科是中医临床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科,它涉及到外伤、疮疡、瘘病等外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辨证论治学中医辨证论治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辨证论治学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学主要包括辨证施治、方剂学和经方学等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1. 单元一:中医药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释题。
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学以及中医临床经验等方面。
例如,选择题可能涉及中医的四诊法、针灸的主要穴位、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等。
填空题可能考察中药的性味归经、经络的循行路径等知识。
解释题可能要求解释中医病因的分类或针灸的原理。
2. 单元二: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和临证拟诊题。
内容包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辨证方法、方药用法等。
例如,案例分析题可能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要求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论述题可能要求详细解释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临证拟诊题可能要求根据某种疾病的症状和辨证特点,拟定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3. 单元三:中医内、外、妇、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鉴别诊断题、治疗方案题和用药安全题。
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鉴别诊断题可能给出几个相似症状的病例,要求选出正确的病名。
治疗方案题可能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和辨证特点,要求选取合适的方剂。
用药安全题可能要求根据某种药物的性能适应证和禁忌症等知识进行判断。
4. 单元四:中医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综合题、论述题和判断题。
内容包括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叉领域,如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
综合题可能要求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论述题可能要求阐述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判断题可能要求判断某种做法是否符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要求。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一5一
万方数据
第26卷第2期 2009年4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 26
No.2
Apr.2009
这一“变”字则贯穿于全书始终,要么基于邪正斗 争的自然消长而出现,要么因于医者的治疗失误而 发生,而且这种变化每因时间、地点、病人之不同而 有所不同。正是因为如此,为医者唯有“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在动态中准确把握 其病变化之本质,也才能在治疗过程中真正做到法 依证立,方随法出,从而避免“用药失据”及“执死 方以治活病”的现象发生。
3
脉证并治”。每卷篇题均是在说辨病,说明张仲景 在诊治疾病时都是从辨病开始的,而且每病开篇之 首均以“之为病”的形式提出了判定本病的标准和 依据。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意在说明凡是太阳病均可见脉浮、头项强痛和恶 寒。反之,凡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就要考 虑其病是太阳病的可能。当此之时,病已确定了, 治疗的方向也就明晰了,如太阳病宜用汗法,阳明 病宜用下法等,但这种治疗对于复杂而表现多样的 每经病来说,虽说方向是正确的,却还不够具体,也 不够准确,因为太阳病到底是用桂枝汤,还是用麻 黄汤,阳明病到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用小承气汤 或调胃承气汤,这些还都不够清楚。正是因为如 此,就需要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其病之属 于何证,唯有辨明了何证,治疗才能更加具有针对 性。如此来说,辨病是确保治疗正确的基础,而辨 证则是确保治疗更加精准的关键。 再就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而言,这是中医辨 证治疗中的最大优势所在,其彰显的是原则性与灵 活性的完美结合。在这一点上,《伤寒论》极其成 功,堪称是临证加减用药之典范。如在桂枝汤证的 基础上,兼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证;兼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兼胸满者减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证等,都是在辨 证论治基础上的随症加减,至于加何药或减何药, 均要因“症”而定,并非随意所为。太阳病本有头 项强痛,但14条凸显“项背强几几”者,说明其症 较重,故加葛根既助桂枝汤解肌发表,又能升筋舒 筋,体现针对“项背强几几”的随症加减。同样,21 条下之后,症见脉促胸满,此时虽然表证未解,但因 见到了胸阳受困而不振的“胸满”,故要减苦寒阴 柔的芍药,从而有利于受困胸阳的振作及其本病的 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病程,并依据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求因中医辨证论治首先要求明确疾病的病因,即寻找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辨别出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的分型,即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实虚寒热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通过辨别疾病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中药。
三、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通过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系、辨证类和辨证治三个层次。
辨证系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疾病所属的范畴,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辨证类是指同种病因下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湿气内停可以表现为湿热、湿阻等。
辨证治是指根据具体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要求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方,来调整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或气血平衡。
而针灸、推拿、气功等则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和调理呼吸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其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以及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
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
理论课27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预修知识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习者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病因辨证和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突出重点,避免与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运用计算机、录像以及模拟病人等进行多种媒体和实验教学。
注重四诊与辨证的结合,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
五、理论课程内容:
(一)理论授课
第一节概念与源流
1、八纲辨证的概念
2、八纲辨证的源流
第二节基本内容
1、表里辨证
1)、表证
2)、里证
2、寒热辨证
1)、寒证
2)、热证
3、虚实辨证
1)、虚证
2)、实证
4、阴阳辨证
1)、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2)、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证候相兼
1)、表里同病
2)、寒热错杂
3)、虚实夹杂
2、证候转化
1)、表里出入
2)、寒热转化
3)、虚实转化
3、证候真假
1)、寒热真假
2)、虚实真假
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五节八纲辨证研究进展
第二章病因辨证(2学时)
第一节六淫辨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第二节疫疠辨证
第三节情志内伤辨证
1、伤喜证
2、伤怒证
3、伤忧思证
4、伤悲证
5、伤恐证
第四节病因辨证研究进展
第三章气血津液辨证(3学时)
第一节气病辨证
1、气虚证
2、气陷证
3、气虚不固证
4、气脱证
5、气滞证
6、气逆证
7、气闭证
第二节血病辨证
1、血虚证
2、血瘀证
3、血热证
4、血寒证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
1、津液亏虚证
2、津液内停证
1)、痰证
2)、饮证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气血两虚证
2、气虚血瘀证
3、气不摄血证
4、气随血脱证
5、气滞血瘀证
6、气随津脱证
7、气滞津停证
8、痰瘀互结证
第五节气血津液辨证研究进展
第四章脏腑辨证(6学时)
第一节肝胆病辨证
1、肝血虚证
2、肝阴虚证
3、肝郁气滞证
4、肝火炽盛证
5、肝阳上亢证
6、肝风内动证
7、寒滞肝脉证
8、肝胆湿热证
9、胆郁痰扰证
第二节心与小肠病辨证
1、心气虚证
2、心阳虚证
3、心阳暴脱证
4、心脉痹阻证
5、心血虚证
6、心阴虚证
7、心火亢盛证
8、痰蒙心神证
9、痰火扰神证
10、瘀阻脑络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虚气陷证
3、脾阳虚证
4、脾不统血证
5、寒湿困脾证
6、湿热蕴脾证
7、胃阴虚证
8、胃阳虚证
9、寒滞胃脘证
10、胃热炽盛证
11、食滞胃脘证
第四节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2、肺阴虚证
3、风寒犯肺证
4、风热犯肺证
5、燥淫犯肺证
6、寒饮阻肺证
7、肺热炽盛证
8、痰热壅肺证
9、大肠湿热证
10、肠热腑实证
11、肠燥津亏证
12、大肠虚寒证
13、虫积肠道证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
1、肾精不足证
2、肾阴虚证
3、肾气不固证
4、肾阳虚证
5、肾不纳气证
1、心肾不交证
2、心肾阳虚证
3、心肺气虚证
4、心脾两虚证
5、心肝血虚证
6、脾肺气虚证
7、肺肾阴虚证
8、肝火犯肺证
9、肝胃不和证
10、肝郁脾虚证
11、肝肾阴虚证
12、脾肾阳虚证
第七节脏腑辨证研究进展
第五章诊断综合运用(3学时)
第一节主症诊断思路
1、症状的分类
1)、部位分类
2)、脏腑分类
3)、属性分类
4)、作用分类
2、主症在诊断中的意义
1)、主症概念
2)、主症与主诉的关系
3)、主症在诊断中的意义
3、确定主症的方法
4、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5、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6、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第二节证候诊断思维
1、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2、辨证环节与方法
2)、常见规范证名
3、证候诊断的要求
4、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1)、宏观辨证
2)、微观辨证
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第三节疾病诊断思路
1、疾病诊断的意义和一般途径
1)、病的概念及病、证、症的关系
2)、疾病诊断的意义
3)、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1)、疾病分类的概况
2)、疾病分类的方法
3、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1)、疾病命名的概况
2)、疾病命名的形式
3)、正确对待和运用中医病名
(二)讨论课
1、脏腑辨证病例讨论(4学时)
2、诊断综合运用病例讨论(6学时)
六、重点、难点:
重点: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难点:诊断综合运用。
七、授课方式:
理论讲授,病例讨论。
八、考试方式与要求:
考查:病例分析、撰写综述论文一篇。
综述论文内容要求:1、与研究生研究课题相关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献;2、文献收集范围需在近3年以上;3、独立完成。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医诊断学,季绍良,成肇智主编,2002年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医辨证学,王忆勤主编,2004年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4、中医辨证思路概要,袁尊山主编,2005年第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十、开课单位及负责人:
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学科中医诊断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邹志东
课程负责人:邹志东
联系电话:839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