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蕈样肉芽肿的早、中期临床及病理学改变 ——毛换伟
蕈样肉芽肿49例临床分析

炎, 面部脂 溢性皮 炎 。
恶 性 的皮肤 T细胞 淋 巴瘤 ( u nosT cll p o ct eu e m h. a ly maC C ) 。T L 中最 常见 的类 型 。典 型 临 床 表 现 分 为 红 斑期 、 斑块 期 、 肿瘤 期 。各 期 之 间 可 以重 叠 , 一 部 同 位 或 同一 患 者 不 同部 位 可 同 时存 在 两 期 或 三 期 皮 损 。 由于病 程 进 展 缓 慢 , 期 临 床及 组 织 病 理 学 表 早 现 缺乏 特征 性 及 多 种 变 异 型 和亚 型 的存 在 , 期 诊 早 断仍 然存在 一 定 的难 度 。现 将 20 0 6年 ~ 0 0年 期 21 间在 我科住 院治 疗 的 4 9例 蕈 样 肉芽 肿 患 者 的临 床 病 理表 现 、 治疗及 预 后情 况 进行 分 析 , 以提 高对 本 病
龄 5 . ± . 9岁 。病 程 ( 13 2 5 6~4 0 月 , 均 4 . ± 2) 平 76
34 . 8月 。
15 治 疗 .
按 T M 分期 分 类 。I I 期 予 u服 抗 绀 N 、 I
胺药 , 胸腺 五肽 针 1 m 与 仅 干扰 素针 (0 0g 一 3 0万 U) 交 替肌 注 , 监测 血 常规 , 肾 功能 。联 合 窄频 中波 紫 并 肝 4 9例 患者 中 4 l例皮 损 以全 身 泛 外线 照射 ( 2~3 周, 2 共 0~4 0次 不 等 ) 。局 部 给
明 显 增 高 中 断 治 疗 , 、 I期 治 疗 有 效 3 例 II 7
损 , 3例 皮损 以面 部 为 主 , 中严重 的 1例呈 狮 面 有 其
改变 , 1例皮损 表 现为腰 骶部 局 限性 皮损 。
蕈样肉芽肿21例临床特征分析

·临床研究·
蕈样肉芽肿2 1例临床特征分析
黄晓兵张晋琳王晓冬王春森
【摘要】 目的通过对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提高对MF的理解和认识,指导临 床工作。方法收集并分析21例M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分期、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 疫组织化学、误诊情况、伴发症状及合并疾病、治疗与预后、随访等情况。结果MF患者平均确诊年龄 (57.3土2.31)岁。确诊时处于斑块期者57.4%,皮损全身泛发者52.4%,伴有瘙痒者66.7%,组织病理显 示66.7%出现嗜表皮现象,57.1%出现Pautrier微脓肿,66.7%的病例曾被误诊。斑片期和(或)斑块期以 局部皮肤靶向治疗和全身免疫治疗为主,肿瘤期和红皮病型患者需要结合放疗和(或)联合化疗。 结论MF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加强对MF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对于MF诊断的准确性,同时 可根据MF各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定期随访。
13例仍在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年,其中 斑片期3例,斑块期6例,肿瘤期2例,红皮病型 2例。共有7例失访,其中斑片期1例,斑块期5例,
万方数据
·614·
自坐瘟:鲞里堕兰Q塑生!Q旦笙!!堂笙!Q塑地望世垡!些!!丛!量垃巴B!!!塾笾!垒鲢!兰鱼鲤:!丛:!!:№:!Q
肿瘤期1例。
3讨论
MF是一种起源于皮肤成熟辅助T细胞低度恶性 肿瘤,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中最常见的类 型。据统计每年的发病率在0.29/10万,仅占所有非 霍奇金淋巴瘤的0.5%,近年来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 势I-.21。MF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国外文献报道平均确诊 年龄为55~60岁嗍,国内报道平均确诊年龄为 44.5~50.5岁【6一,男:女约为(1.6~2.0):1啪。本组 平均确诊年龄57.3岁,大于50岁者占41%,男:女 为1.6:l。
间质性蕈样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l 5 4
C h i n J L e p r S k i n Di s .Ma r 2 0 1 5 , V o 1 . 3 1 , No . 3
治疗 : 给予 口服 阿 维 A 胶囊 1 0 mg每 日 3次 , 雷 公 藤 多苷 2片 每 E t 3次 。 随访 2个 月 , 躯 干、 四肢 皮 损 基本 消退 , 臀 部未 见 明显改 善 。 目前仍 在 随访 中 。
i n f i l t r a t e s c o n s i s t i n g o f n u me r o u s mo n o n u c l e a r c e l l s ,h i s t i o c y t e s a n d a f e w e o s i n o p h i l s b e t we e n c o l l a g e n i f b e r s
复习。 1 临床 资料 患者 , 男, 6 7岁 。 因全身 泛 发 红 斑 伴 剧烈 瘙 痒半
用 糖皮 质激 素 软 膏 , 病 情 反 复 发 作 。近期 皮 疹 加 重 , 瘙 痒剧 烈 , 来 我 院就诊 。患 者 既往 体 健 。 否认 服 药 史 、 家族遗 传病 史及 类 似疾病 史 。
w h e r e mu c i n d e p o s i t s w e r e s e e n . T h e r e w a s n o c y t o l o ic g a t y p i a i n t h e l y mp h o i d c e l l s a n d i m 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
c e l l s a n d f o r ma t i o n o f P a u t r i e r ' s mi c r o a b s c e s s e s . T h e r e we r e l i c h e n o i d i n f i l t r a t e s i n t h e s u p e r f i c i a l d e r mi s a n d
蕈样肉芽肿病因及中医辨证(含中医治疗方法)

蕈样肉芽肿病因及中医辨证(含中医治疗方法)原文地址:蕈样肉芽肿病因及中医辨证(含中医治疗方法)作者:山西老中医蕈样肉芽肿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低恶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相当于中医文献记载的“乌白癞”。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早期多为血热风燥,中后期多为瘀热火毒夹湿。
若瘀毒内攻脏腑,耗伤气血,可导致正气内虚。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认为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化学物品刺激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辨病]1 临床表现典型的蕈样肉芽肿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三期,即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
1.1 红斑期又称蕈样前期或湿疹样期。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剧痒,伴有扁平、淡红色、鳞屑性非萎缩性红斑或表面萎缩、光亮,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多或减退的萎缩性红斑。
皮疹多型,剧烈瘙痒,一般的抗组胺止痒药治疗不能止痒是本期的特征。
多型性的皮疹常表现为类似银屑病、副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鱼鳞病、玫瑰糠疹、肥大细胞增生病。
皮损多发生于躯干,通常持续2"5年。
1.2 斑块期又称浸润期。
通常由红斑期发展而来,但亦有部分病人第一期症状极其短暂而不明显,似乎一开始就表现为斑块期。
本期的皮损特征是浸润型斑块,呈暗红色不规则隆起,表面紧张、发亮、高低不平。
有的可呈环状、疣状,有的皮疹颜色可为淡红、黄红、砖红、紫红或棕褐色。
浸润性斑块可溃破或不溃破。
通常无明显痒感,除少数浸润性斑块可自行消退并留下萎缩及色素沉着或减退外,一般浸润性皮损可持续多年或增生呈疣状。
1.3 肿瘤期这是蕈样肉芽肿的后期损害,通常在陈旧性浸润皮损的边缘发生,一般不出现在新起的浸润斑块上。
表现为向表面隆起的蕈样损害或向皮下生长的结节性肿块。
蕈样损害常有破溃,结节状肿块多有分叶。
肿块的大小不一,可短期内迅速增大,数目增多,表面呈灰白色、黄红色或棕红色。
完整的肿块一般无痛感,但破溃后可有剧痛并可留下萎缩性疤痕或伴有色素改变。
本病除皮肤损害外还可伴有毛发脱落甚至全秃,但粘膜一般不累及。
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3 r i9 HJ 【¨姚治 1 k 94 』i 】 - 利 i9 年栅思 扦躯十 扣 91 J 陆续 卅耻淡 色或浊 r包 H 丧 而有少 鲢鳞 ,、 l £ _ 辉 4聃 l : H ㈣ 2 . ¨I啊 2( 一 i2 k j 2 H一 ( 2悖』 i o4 i一9 I 1
棘层部分轻度肥厚, 无海绵形成, 基层完整。真皮个别乳头纤维 化. 整个真皮内弥漫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有由上皮样细胞组成 的肉芽肿 , 边界不清 , 周围较多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等大淋巴 细胞浸润 , 肉芽肿大多融合。小淋巴细胞散在侵入表皮细胞间, 部分淋巴细胞周围绕以空晕( l ) 图 B 。革兰染色未见阳性球菌, 抗酸染色( d— i 法) WaeF e 未找到抗酸杆菌 ,A 染色未找到孢 t PS 子和菌丝, 姬姆萨染色未见肥大细胞 , i r染色未见弹性纤 We e gt
性 、 细胞性 或肥大细胞性 。姬姆萨染色未见 明显肥大细胞 , 组织
实验 室及辅 助检查 : 、 血 尿常规 , 、 肝 肾功能 , 电图 , 心 胸部 x 线片均 正常。血清 I 4 /, Al 0 g ,g 8 g , g 6 LI 20 / I 70 / 血 G .g g m L M m L 钙 2 ml ' .m o L血磷 1 m  ̄ , 1 , .m oL碱性 磷酸酶 6 /, 酸脱氢酶 0 0 L乳 U
1 病例 资料 删I 7 2 嘲躯 r 脞 脱潢 也或渍 i乜斑 H 和 i
目
健 尤外伤 t 蛎 史 4 . 体格榆 l情 奸 帷 兄 科榆 A : 身溅 袭淋 增托 批刚分 【 J j 八 I L
肝 怦 丸 常 异
维溶解 . 在偏振光显微镜 下未找到异物 。免疫 组化染色结果示 : 淋 巴细胞和淋 巴样 细胞 C 4 D 5阳性 、D 5 O阳性 、D 0 C 4R C 2 阴性 、
蕈样肉芽肿1例

蕈样肉芽肿1例南海峰;董国英【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1页(P630-630)【作者】南海峰;董国英【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053000;河北衡水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0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
腹部红斑、斑块伴瘙痒10年,左腹溃疡3个月。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腰腹部出现多处钱币大红斑,伴瘙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及外用皮炎平治疗,稍有好转,但皮损未消退。
3年前腹部皮损增多,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覆有鳞屑伴渗出、结痂,左下肢屈侧亦出现同样皮损,外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口服中药及外用水杨酸治疗,仍未见好转。
3个月前左腹部斑块感染、破溃,并呈蕈样向外生长。
10天前来我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自发病以来二便正常,无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体格检查: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淋巴结,质地中等,无压痛。
心肺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腰部、腹部、左侧小腿散在分布红斑、斑块,左下腹可见一11 cm×13 cm的溃疡,突出皮肤,呈蕈样,有浸润感(图1)。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血生化:空腹血糖6.55mmoL/L、总蛋白85.7(60~82)g/L、球蛋白41.4(15~40)g/L;腹部超声可见子宫肌瘤。
组织病理示:表皮内可见Pautrier微脓肿,真皮浅中层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图2)。
免疫组化检查:LCA(+++),CD3(++),CD45RO(+++)(图3)。
诊断:蕈样肉芽肿。
转肿瘤科治疗。
讨论蕈样肉芽肿(MF)又名蕈样霉菌病,是起源于记忆性辅助性T细胞的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
1典型临床表现分为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
病程可几年到几十年。
早期MF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红斑性或红斑鳞屑性、萎缩性和皮肤异色样、鱼鳞病样、水疱大疱样、脓疱样皮损、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疣状、坏疽性脓皮病样、皮肤松弛症样、汗孔角化病样、紫癜样皮损,以及表现为无原发皮损的瘙痒症。
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总结

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总结司成;占承志;曾智;郑香玉【摘要】目的分析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蕈样霉菌病病人(2例斑片期、3例斑块期、1例肿瘤期)临床资料、病理形态以及特征.结果在6例蕈样霉菌病人中,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3.0岁.临床表现符合临床蕈样霉菌病斑片、斑块到肿瘤期的病变过程.通过多种检测分析得知,蕈样霉菌病痛理表现为其真皮内具有脑回状细胞核的异型T淋巴细胞呈片状,并伴有灶性,还有轻微弥漫性浸润,而且渗入皮下脂肪组织,会出现亲表皮性和Pautrier微脓肿.在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中,CD3、CD4以及CD45RO均是表达内容.在蕈样霉菌病早期可进行生物学治疗或者使用皮肤靶向治疗,均可以使病情得到适当缓解,对蕈样霉菌病晚期病人进行联合化疗,也能延缓病情.结论蕈样霉菌病属于T细胞淋巴瘤,病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病理学检测进行诊断.【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3页(P164-166)【关键词】蕈样霉菌病;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形态;治疗方案【作者】司成;占承志;曾智;郑香玉【作者单位】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北咸宁437000;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北咸宁437000;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北咸宁437000;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3在过往研究中发现,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属于淋巴瘤,而且是淋巴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所有淋巴瘤中,蕈样霉菌病发病率超过50%,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1]。
蕈样霉菌病在早期表现不明显,而且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皮肤病类似,很容易延误诊治,导致蕈样霉菌病快速进入下一阶段,增加治疗难度。
为了提高临床对蕈样霉菌病的诊断准确率,我院回顾分析6例蕈样霉菌病人,探讨其病理学特点,并对治疗方案提出相应意见。
蕈样肉芽肿有哪些症状?

蕈样肉芽肿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蕈样肉芽肿症状,尤其是蕈样肉芽肿的早期症状,蕈样肉芽肿有什么表现?得了蕈样肉芽肿会怎样?以及蕈样肉芽肿有哪些并发病症,蕈样肉芽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蕈样肉芽肿常见症状:红斑鳞屑、多发性结节、剧痒、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一、症状MF原发于皮肤,但最终淋巴结和内脏常受累。
1.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分期典型病例在临床上和组织病理上可分3期,即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
3期可互相重叠,因而3期损害可同时出现。
(1)红斑期:皮疹呈斑片状,通常扁平面不萎缩,但有些患者则表现萎缩。
扁平非萎缩型斑片常有鳞屑附着,类似银屑病或湿疹,后者呈圆形、卵圆形,亦可呈环状、多环状或弓形。
萎缩型斑片表面光亮,易皱缩,正常沟嵴消失,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色素增深。
临床上。
呈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大斑块型副银屑病或斑驳性副银屑病。
扁平非萎缩性斑片通常数月数年后继发浸润,也可出现内脏损害,而扁平萎缩性斑片则只有12%的患者演变为侵袭性MF,其余患者保持现状无改变。
(2)斑块期:由红斑期进展而来,或在正常皮肤上发生,呈不规则性,界限清楚略高起的斑块,颜色黄红色、暗红色至紫红色不等。
可自行消退,亦可融合为大的斑块,边缘呈环状、弓形或匍行性,颜面受累时褶皱加深形成“狮面”。
斑块可互相融合成广泛性,但有散在的正常皮肤存在。
损害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疼痛性表浅溃疡。
此期常发生淋巴结肿大,无触痛,性质坚实,可自由推动。
(3)肿瘤期:可发生于原有斑块上或正常皮肤上。
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褐红色高起结节,倾向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淡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好发于躯干部,但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口腔和上呼吸道,一旦肿瘤发生,患者通常在数年内死亡。
此外MF可见红皮病型亚类,呈全身性剥脱和皮肤潮红,毛发稀少,甲营养不良,掌跖角化,有时全身性色素增深。
偶亦见毛囊性黏蛋白病,色素减退损害与MF伴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例蕈样肉芽肿的早、中期临床及病理学改变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病理科毛换伟蔡有龄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特需专家门诊殷致宇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是一个真性淋巴细胞恶性肿瘤。
MF虽然是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但它的自然病程可长达20~30年。
多始发于成人,慢性过程,特别是红斑期,虽然其一般病程约2-5年,但也可长达30年,平均6.1年,可持续多年而无内脏受损。
斑块期及肿瘤期的发展时间不明,相对较短。
当进入斑块期,预后多不良,而结节的出现又预示终末期的到来,常合并系统性改变。
可见MF早期的发现,特别是红斑期的发现,对挽救病人的生命极其重要。
MF的临床表现较多,缺乏特异性形态,常常类似其它皮肤病,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过去曾诊断为蕈样霉菌病【1】、斑块型副银屑病、苔癣样型副银屑病、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的疾病,现在证实它们都是MF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临床表现。
【临床资料】34例MF男性24例,女性10例。
在获得确诊前的病程1/3+的病人病程很长,超过10年,甚至长达50年之久。
绝大的病人在院外长期未能获得正确诊断。
可见MF在诊断上的困难!发病年龄皮疹形态:红色小丘疹、部Array分浸润性红斑、覆有少量鳞屑的丘疹、浸润性红斑丘疹、有少量鳞屑的红斑、红色糠秕疹、水肿性红斑、浅褐色斑片、淡红斑、暗红色浸润斑丘疹、淡红色硬肿斑等。
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副银屑病、玫瑰糠疹、光敏感性皮炎、湿疹、皮肌炎、离心性环状红斑、硬肿病、毛发红糠疹、鱼鳞病、红斑待查等。
病理诊断:20例MF红斑期,14例斑块期。
【分析】(一).MF临床表现:MF的皮损表现传统分为3期,即斑片期(蕈样前期或红斑期)、斑块期及肿瘤期【2】。
病人可顺序经过这三个期,也可不经前面的一期而直接进入某一期。
同一患者身上三期可以表现可以同时存在【3】。
斑片期在临床与病理上常与斑块期重叠。
斑片期的临床表现:皮疹可分为非萎缩性及萎缩性斑片,两者亦可混合存在,呈红色、黄红色、淡褐色,多伴有色素沉着或减退。
皮疹可广泛而多形,同一病人可同时出现红斑、丘疹、苔癣样、鱼鳞病样或皮肤异色症样改变,因而临床上类似银屑病、副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丹毒、红斑性狼疮、鱼鳞病或皮肤异色症等。
由于早期MF的皮疹缺乏特异性,许多病人常拖延数年甚至十余年未能明确诊断。
34例MF中20例红斑期临床送检时:已认定为MF者1例(5%);疑为MF者8例(40%);未疑及MF者11例(55%)。
约95%的患者在接诊时,不能确认为MF,或没有疑及MF。
可见红斑期MF的诊断有一定难度,也说明病理学在MF诊断上的重要性。
(二).MF病理学特征:在病理上,MF的早期没有特征的MF细胞的出现,浸润的细胞外观上与普通的淋巴细胞没有什么不同,这给以细胞学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的MF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经过对MF临床及病理的长期研究,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与免疫组化方法的进步,使我们终于可以认识到MF的早期临床及病理学的改变,并做出正确诊断。
MF红斑期的病理学特点:表皮正常厚度、轻度肥厚或萎缩,仅在真皮的浅层血管周围,出现正常大小的淋巴细胞浸润,这些淋巴细胞侵入表皮,沿基底膜呈栅栏状排列【4】。
单核细胞的亲表皮性,是诊断MF的重要根据。
而免疫组化染色证明侵入表皮的细胞为CD3阳性的TH细胞。
如何判断单核细胞的亲表皮性?当表皮出现炎症的时候,棘细胞内、外水肿,出现海绵变性甚至网状变性,此时在水肿区也可以见到淋巴细胞。
但是MF的单核游入,与炎症无关,它不伴有表皮的水肿,这是MF的特征。
一个没有严重水肿的表皮而有淋巴细胞的游入,是MF诊断的重要根据。
在表皮萎缩的病理切片中,表皮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界面下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上应与LE及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鉴别,但后两者均无淋巴细胞游入表皮的现象。
MF的红斑期,淋巴细胞常单个存在于基底细胞间,很少成群,只有在斑块后期及肿瘤期,才出现异型的MF细胞, 及表皮内成群的单核细胞,形成Pautrier氏肿疡,这种微脓疡与湿疹的水疱不同,疱内并无血浆。
MF斑块期病理上有诸多特征,表皮呈牛皮癣样增生,有Pautrier氏微脓瘍,在17%~37.5%的病例中可以发现【5】。
真皮浸润呈苔癣样,真皮深层亦累及,有异型单核出现。
【讨论】(一).从皮损形态分析红斑期MF为蕈样肉芽肿前期,可持续4~10年,平均6.1年。
其皮损缺乏特异性,是最难诊断的阶段。
如果一个病人的皮损有多种形态,类似于某个疾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等而又不典型,或某些损害类似皮肤异色症,而另一部分又像有萎缩,且常有色素沉着与减退并存;皮疹形态不一致,边缘不规则,应该想到早期MF的可能性。
斑块期MF为浸润期,皮损呈暗红厚垫状不规则隆起性斑块,表面紧张、光亮,高低不平或疣状,可伴有丘疹或小结节,甚至出现破溃,皮损浸润可不均匀。
同一皮损,部分呈斑状,而另一部分则隆起。
皮疹的颜色也可各不相同,可呈淡红、黄红、砖红、暗红、棕红或褐色。
少数皮损消退后遗留萎缩及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二).从发病年龄及自觉症状分析多发于老年人,34例病例中50岁以上发病占38.24%。
多无明显自觉症状,44.12%的病人不痒或偶尔痒,32.35%的病人痒,17.65%的病人瘙痒剧烈。
一个久治不愈、剧烈瘙痒的慢性湿疹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MF,但一个没有自觉症状的红斑,更有可能是MF而不是湿疹,世界上没有不痒的湿疹。
(三).从病理学角度分析MF红斑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慢性苔癣样糠疹:慢性苔癣样糠疹为小而坚实的苔癣样淡红褐色丘疹,覆有鳞屑,发生缓慢,鳞屑脱落后遗色素斑点,虽病理有苔癣样浸润及亲表皮现象,但临床迥异可以鉴别。
2.中毒性黑变病:有浅层的淋巴细胞浸润,有点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但没有亲表皮现象。
3.盘状红斑狼疮:界面的淋巴细胞浸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但没有亲表皮现象。
MF斑块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急性痘疮样糠疹(急性苔癣样糠疹):都有真皮的单核苔藓样浸润及单核的表皮游入。
但临床迥异,急性痘疮样糠疹初起为水肿性淡红丘疹,也可先有水疱后破溃结痂。
病理上,真、表皮有楔形坏死,血管内膜肿胀,有红细胞外溢。
2.MF斑块期,表皮可呈牛皮癣样生长。
在皮肤病理切片中,表皮呈牛皮癣样生长,真皮浅层有苔癣样浸润的疾病,只有三个病:(1).肥厚性扁平苔癣(2).梅毒(3).MF的斑块期。
扁平苔癣有粒层的楔状增生与锯齿状的钉脚,梅毒的浸润亦见于真皮深层,细胞中有多数浆细胞,而MF则有单核的亲表皮现象及出现Pautrier氏微脓瘍,可以相互鉴别。
(四).从临床愈后分析疾病的愈后与皮损的面积、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有关。
淋巴结受到侵犯者,国外统计存活仅3年。
泛发性斑块期MF的病人,发生淋巴结或内脏损害的约占8%,而肿瘤期MF患者为30%,红皮症患者则为42%。
早期病人愈后较好。
疾病可持续2-5年,甚至10年以上,也可长达30年,进入斑块后期,细胞学上有明显的恶性表现,切片中极易发现MF细胞,病程持续进行,最终进入肿瘤期。
我们门诊的病人病程超过10年者约占41.17%,淋巴结受侵犯者占14.70%。
MF的红斑期与斑块期的区分,病程进入斑块期,愈后有了明显差异:(五).从治疗角度分析由于MF的红斑期一般持续较长,降低了人们对它的恶性度的估价,因此有人不主张对红斑期的MF采取抗肿瘤的治疗,常采用对症治疗的姑息疗法。
但是MF即使在红斑期,它的变化并不仅限局于皮肤,它也不可能自愈,最终将进入其终点肿瘤期,因此我们建议,对MF 即使是红斑期,也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针。
皮质激素虽然有效,但停药后常复发,不应作为首选药品。
维A酸制剂由于它能使恶变的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对人体没有严重的毒性,可以试用,红斑期还可试用PUVA照射。
疾病进入斑块期,要进行正式的抗癌治疗,常用的有氮芥、环磷酰胺、甲氨喋啉等,放射线、中子治疗对早期皮损及肿瘤期的患者,特别是瘤体剧烈疼痛者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 Alibert JLM(1806).Description desmaladies de la peau:observées àl´hôpital Saint-Louis,et exposition des meilleures méthod es suivies pour leur traitement. Barrois L´Ainé﹠Fils:Paris.[2].Lorincz,A.L.(1996)Cutaneous T-cell lymphoma(mycosis fungoides).Lancet,347,871-876.[3].朱学骏,孙建方主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360.[4].朱学骏,孙建方主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366.[5].Smoller,B.R.,Bishop,K.,Glusac,E.et al(1995)Reassessment of histologic parameters in the diagnosis of mycosis fungoides.Am J Surg Pathol,19,1423-1430.备注:本论文曾发表于《中华实用医学研究》2010年7月第6卷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