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6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65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严谨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政权处在与魏国的对峙中。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进攻魏国,但由于驻守在汉中的魏军势力强大,令蜀汉军队备受阻挡。
为了打通这个瓶颈,诸葛亮派遣军师马谡前往汉中,希望能够争取一线胜机。
马谡急功近利,贪图功名,经常与士兵发生冲突,不顾部队疲劳,屡次冒险进攻,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最终,魏国大军趁机反击,令蜀汉军队损失惨重。
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征辅佐马谡,希望能够解决战况。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诸葛亮听闻汉中发生了局势不稳的情况,饱受战乱的百姓四处逃散,马谡只顾进攻,却无心顾及民生。
这让他备受愤怒,深感无奈和悲伤。
当诸葛亮终于赶到汉中时,看到了狼藉的一幕: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焚城,饥寒交迫。
悲愤交加的诸葛亮唤来马谡,劝诫他不要再为个人的功名而将士兵推向危险的境地。
马谡不仅不悔改,反而对诸葛亮的规劝嗤之以鼻。
面对这样的态度,诸葛亮满腔热血沸腾,却无可奈何。
回到帐篷后,诸葛亮愤怒到流下了眼泪。
他想了许多办法,但犹如泥牛入海,令他感到无比焦虑。
面对着部下的信任和希望,面对着无数百姓的期盼,他深感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
他更加明白,马谡的做法已经给蜀汉军队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第二天,他命人将马谡召至帐前,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下了马谡的头颅。
这一幕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众将低声议论,百姓纷纷遗憾。
尽管斩掉了马谡,但诸葛亮仍然陷入了悲痛之中。
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是为了整个蜀汉军队和百姓着想,但这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负罪感。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积极整顿战况,加强内部管理,力图挽回汉中的危局。
他对马谡的斩杀却一直备感愧疚,甚至指挥战斗时,他也不由得为这一决定而后悔。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相关歇后语如下:
1.诸葛亮草舶借箭——有把握
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3.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4.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7.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8.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0.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11.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12.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3.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14.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是兼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术”的全才,既是一代贤相,又是一等名士。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你们知道这个的答案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的词语解析
发音gù quán dà jú
[释义]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用法] 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
一般作分句。
[结构] 偏正式。
顾全大局造句
1, 我们要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
2, 我们考虑问题,做事情都要顾全大局。
3, 作为领导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本单位的利益。
4, 只要是工作的需要,他都顾全大局。
从来不挑肥拣瘦。
5, 中,我们要把自己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事事顾全大局。
6, 遇到误解时,为了顾全大局,他只好委曲求全。
7, 情况紧急,现在只能丢盔卸甲,以顾全大局了。
8, 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要为私利而争斗,而要顾全大局。
9, 要提倡顾全大局,反对只强调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做法。
10, 我们应顾全大局,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11, 为了顾全大局,他放弃了自己的方案。
12, 我们要真理,顾全大局。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违令王平求救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不仅导致了街亭失守,而且还让阳平关也差点失守。
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之后,气的火冒三丈,他本想杀了马谡,但是又因为马谡是他的爱将,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流着泪说:“马谡违令当斩,这是不义,我怎能在现在杀了他呢?”因此,诸葛亮在这里是非常矛盾的。
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他下令让马谡去当先锋,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马谡去守街亭。
结果呢,马谡因为违抗军令被魏军围困在山上,而且粮草也被断绝了。
后来幸亏王平及时赶到,杀退了魏军,才让马谡逃过一死。
后来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是非常的生气,他气的火冒三丈,不过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有责任,他因为没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马谡绑到帐中,准备斩首示众。
但是诸葛亮也因为杀了马谡而感到非常悲伤,他流着泪说:“我与马谡情同兄弟,现在我不得不忍痛将其斩首。
”
在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流泪了,于是他便解释道:“我并非因为杀了马谡而流泪,而是因为我也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诸葛亮为了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他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
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
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
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刘备进兵汉中后,被曹操大败于阳平关下。
退守定军山时,诸葛亮请命去西城调运粮草。
这次北伐战争对蜀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在街亭大胜魏军,但是失了街亭之后便不得不撤军,否则就会全盘皆输,于是孔明心生一计:派遣老将王平驻守阳平关,同时任用年轻将领马谡担任先锋,率部出发前往汉中搬取救兵。
“马谡言过其实,恐难当重任”,众人议论纷纷。
只有丞相诸葛亮很信任地点头答应,并令亲随马谡留守。
结果由于连日奔波,马谡劳累成疾而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街亭败绩,一至于此!身死军破,为天下笑。
”刘备闻听此消息,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丞相叹马谡之才不可用,吾故叹王平之不能用也!”在马谡死后,军师将此事上报给刘备,刘备又大骂王平:“若不是你主张换马谡做先锋,怎么会弄到如今局面?现在责怪谁都没有用了,赶快自己引咎辞职吧!”随后把王平贬为庶民。
- 1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歇后语

导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歇后语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更多关于诸葛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语
1、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2、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诸葛亮扮空城计——只能如此
4、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5、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6、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7、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8、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9、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2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1、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2、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谢谢.
8、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1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1、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2、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3、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14、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15、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16、诸葛亮打瞌充——勿算
17、诸葛亮当伙夫——能者多劳
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故事

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故事导读: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释义】: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
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
”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
”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出处】:《三国演义》【典故】: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也有说诸葛亮没有挥泪斩马谡)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
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
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
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
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
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因此对人才的选择上,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考察结论。
2.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另外一种观点完全颠覆传统看法,认为马谡之死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诸葛亮高明权术的结果。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亮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亮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就丧失了!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
对此,诸葛亮应该明白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并不明智,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亮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在军事上,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因此,该派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绝对守不住街亭,也就是说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诸葛亮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正确的做法是要么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
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亮竟没有任何动作。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他一定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
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他能做到这点,应该是不仅事先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必定大乱,甚至可能全线崩溃!如果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那么街亭重要性并不像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动机。
评论者认为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
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
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孤时候有明显表露,但是持这种观念的读者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亮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亮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
会这样不明事理。
他们认为这多半是诸葛亮在杀马谡时的托词。
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亮,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亮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亮什么反映?这里反映了诸葛亮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
诸葛亮也一样,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操想借机杀他吗?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
对诸葛亮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之至!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诸葛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
各家言论,姑且听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真相到底为何,直至现在仍是一个谜。
无论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一事件都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安排上级指令与自己的意见,如何监督,如何执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引以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