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概念
92&lm=1&cl=2&ie=gbk&word=%C9%C8%CE%E8%B5%A4%C7%E0&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正好对应芭蕾舞:
图片舞姿: <大射燕> 开. 绷. 直. 立. 稳. 准. 轻. 美 . )
曲与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
(一)曲: 上肢表现: 山膀 提襟 山膀提襟
特点: 这三种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舞蹈当中最常见的亮
相姿态,表现人物的潇洒、英威。也可以表现女演 员的泼辣斗狠。
曲与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
中国宫廷舞发展历史
中国的宫廷舞蹈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 周代制礼作乐,制定的大舞、小舞(见六代舞)均属宫廷舞蹈。 汉代设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 隋唐是中国宫廷舞蹈发展鼎盛时期, 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
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 不断创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新作品,如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等,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 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燕乐》的传统,在艺 术上也达到可观的水平。 明、清,宫廷宴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戏曲兴盛。
教一下“体沉”。说清楚
图片:大唐乐舞 <水袖舞>
“形神劲律”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 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 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 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 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 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 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 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 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化属性及审美内涵2019-10-05【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从明、清戏曲舞蹈以及中华武术中脱胎,并吸收和借鉴了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有益元素发展建⽴起来的。

中国古典舞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化精神和美学意韵,其形态和技术技巧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价值和时代背景,是彰显民族⽓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

⽂章从中国古典舞起源⼊⼿,探寻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外表下的⽂化属性及审美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化属性审美内涵中国古典舞是从明、清戏曲舞蹈中提炼,在吸收武术、杂技等艺术形象的同时,⼜进⼀步挖掘了古代⽯窟壁画及出⼟⽂物上的绘画、雕塑等动态形象,进⽽形成独具⼀格的形象取意的外部形态程式。

在传统舞蹈⽂化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时代的精神和脉搏相结合中发展,其形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理念。

⼀、⽂化属性舞蹈作为⼀种在⼀定时间、空间上⾝体的运动和⽂化的展⽰,其背后积淀着深厚的⽂化价值观。

“中国古典舞”这⼀概念是由戏剧家、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先⽣在1950年提出的,这⼀说法得到舞蹈界⼴泛认可并开始流传。

尽管这⼀称谓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使⽤的,但其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分丰厚和悠久。

古典舞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承接着历史的积沉不断充实和完善,以⼀种活体的形态,像史书⼀样向后⼈传递着历史的踪迹。

中国古典舞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中吸取与借鉴,使其逐渐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并济、顿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神”和⼿、眼、⾝法、步,完美和谐与⾼度统⼀的美学特⾊。

其作品中蕴含的博⼤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化属性及精神内涵,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得以再⽣、发展并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古典⽂化的另⼀种存活形式和表现⽅式,中国古典舞在丰厚的传统⽂化背景上对武术、戏曲舞蹈的形象取意进⾏更⾼层次的再提炼,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的⽂化印记,其根就是传统⽂化。

中国古典舞是⼀个特指的概念,其所蕴含的美学情趣,⽆不体现出中国古典舞鲜明的民族特⾊、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风范。

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概念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它通过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舞源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朝。

古代宫廷舞蹈主要有宴会舞、宗教舞、祭祀舞等,起初只在贵族阶层中传承,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二、表演特点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其美在于舞者的身姿、动作和服饰的协调统一。

舞者的身姿端庄婉约,动作优雅流畅,充满韵律感。

中国古典舞注重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通过舞者的表演来展示情感和意境。

舞者以身体的舞蹈语言,诠释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善、忠、孝等价值观念。

三、艺术价值中国古典舞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舞蹈的表演要素,还融入了戏剧、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通过舞者的表演,将深沉的情感与精湛的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中国古典舞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舞者的身姿动作,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礼仪风尚、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因此,中国古典舞在文化传承、历史研究和国家形象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都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中国古典舞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中国古典舞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受到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盛世的推动,舞蹈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唐朝,舞蹈成为了宫廷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融入了更多的民间舞蹈元素,并与戏曲、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形式相结合。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感叹道:“春酒温柔杂夜合,古调长安舞袖斜”,表达了古典舞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独特魅力。

古典舞在后来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并广泛传播到民间。

在这个过程中,古典舞的艺术形式逐渐演化出不同的流派和舞蹈剧目,如《白蛇传》、《红楼梦》等。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古典舞以优美、婉约、内敛为特点,舞姿动作流畅而含蓄。

它注重身体的柔美曲线,注重舞蹈者的舞姿和表情的表达,力求达到舞姿和音乐之间的完美融合。

在表演形式上,古典舞主要由身体动作和手势表现,注重舞者的身体控制和技巧。

古典舞在节奏和节拍上也有独特的要求,舞者需要通过舞步和姿势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呈现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典舞通过舞蹈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宫廷文化以及民间风俗。

在古代社会中,舞蹈是代表着国家的繁荣和秩序,也象征着人们的喜悦和欢庆。

古典舞将这些情感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古典舞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强调和谐、平衡和内涵的表达。

通过舞蹈的形式,古典舞表达了中国人对真善美追求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最后,古典舞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古代,舞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宫廷活动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舞蹈技巧。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优雅动作而闻名,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其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在这些传统舞蹈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剧、舞蹈诗、舞蹈歌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舞蹈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的手部动作尤为细腻,常常采用悠长的舞姿和优雅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美感。

舞蹈动作多以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和音乐为灵感,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2. 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包括舞蹈技巧的展示,也包括舞蹈情感的表达。

舞者在表演中常常通过舞蹈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舞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精湛的舞蹈技巧: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技巧要求舞者具有优秀的舞蹈功底和技巧,包括舞蹈姿势、舞蹈步法、舞蹈表情等方面的要求。

舞者在表演时需要具有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舞蹈表现力,能够完美地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和韵律美。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特征。

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舞者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感,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它以优美的姿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丽,被誉为“舞台上的诗歌、画卷”。

概念:中国古典舞,简称古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古舞在表现手法、舞蹈动作以及音乐伴奏方面,都注重细节和精神内涵的传达,以打动观众的心灵。

艺术特征:1. 姿态优美婉约中国古典舞追求舞者身体姿态的优雅和婉约,强调身体的柔美、舒展和协调。

舞者通过线条和曲线的展示,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2. 表现形象的多样性中国古典舞以多种形象为表现对象,包括仙女、神仙、君臣、妇女等。

舞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手法,生动地展现角色特征,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

3. 手势的独特韵味古典舞的手势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之一。

舞者通过手势的运用,以及手指、掌心的组合,表达各种含义和情感。

手势的变化和配合,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神韵。

4. 丝缎般的服饰与饰品在中国古典舞中,服饰和饰品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者着传统的丝绸服装,搭配华丽的头饰、耳环和项链等,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力。

5. 高难度的技巧要求中国古典舞注重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舞者需要具备优秀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能够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翻转等。

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才能展现出古典舞独特的魅力。

6. 强调情感表达古典舞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舞者通过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和身体动作的韵律,将内心感受与观众分享,以此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总结: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为舞台艺术的璀璨之星。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传统之美。

通过精心编排和舞者的精湛表演,古典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美丽和情感。

让我们一同欣赏古典舞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古典舞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影响,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示了华夏民族优美的舞姿,更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概念: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舞注重以舞蹈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作传递给观众。

艺术特征:1. 高度形象化的表现力:中国古典舞以其特有的姿势和动作形式,以及动态和静态的配合,强调舞者的姿态和形象,使舞者与形象完美融合,实现了舞蹈形象的高度统一,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2. 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方式:中国古典舞强调以舞蹈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有机结合,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舞蹈表现手法独特,不仅注重肢体的表达,还融入了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使舞蹈更加丰富多彩。

3. 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结合:中国古典舞在艺术性和技巧性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舞蹈基本功,如柔韧的身体,协调的动作,稳定的平衡等。

同时,舞者还需要具备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动作和情感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触动心灵的艺术享受。

4. 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古典舞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如中国古典文学、绘画、音乐等,通过舞蹈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智慧。

观看中国古典舞,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舞者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5. 严格的舞蹈规范和传承:中国古典舞具有严格的舞蹈规范和传承。

舞蹈动作和舞姿要求严格,需要舞者耐心、恒心和毅力去学习和实践。

同时,中国古典舞也需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专业的培训和传授,将其传递给后代,使中国古典舞得以保持活力。

总结: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姿态端庄优美。

中国古典舞强调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刚健,舞者动作柔和、优美,姿态端庄,顾盼间散发出一种优雅美的情调。

2. 表现主题深刻。

中国古典舞以表达主题为重点,注重通过舞蹈表现人物的情感、性格或社会风貌,从而深刻地反映现实。

3. 细致入微的动作和表情。

中国古典舞注重精度和细节,每个动作和表情都非常细致入微,体现了舞者对舞蹈和艺术的高度与细致的追求。

4. 音乐配合精细。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与舞蹈完美地配合,两者相互交融,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相得益彰。

5. 形式多样化。

中国古典舞延续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形式多样化,常见的包括宫廷舞、民间舞、戏曲舞、武术舞等。

总之,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舞蹈、音乐、戏曲、美术等多样化的综合性艺术表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水平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引言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不同学派之争,其争论的要点就在于对“古典”概念的不同阐释,及其建设方向上的不同看法。

什么才是中国舞蹈的“古典形态”?一者依据明清以来中国戏曲和中国武术等基本动作语言形态进行舞蹈化的建构,试图建设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又注重当代的发展,能够为表现当代生活服务的民族“典范”艺术;一者以敦煌壁画上呈现的中国古代歌舞场景与“飞天”的各种具体形态为摹本,再现中国历史上现实与理想中的妙曼舞姿;一者追寻汉唐乐舞文化,向历史两端延展,试图复现华夏民族舞蹈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与泱泱大风。

因此,中国古典舞由原来的“李、唐氏古典舞学派”,亦被人称之为“京昆古典舞学派”(全文认为可称“明清古典舞学派”或“新古典舞学派”)①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变成“高氏古典舞学派”,又称“敦煌古典舞学派”②和“孙氏古典舞学派”,又称“汉唐古典舞学派”③三足鼎立的格局④。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不同流派已有明确分野,各自发展成熟,“多元化”格局得以成立。

而且,在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中,学科建设也就获得了生气,学术思想趋向活跃。

由于舞蹈家们的出发点、切入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断面各不相同,那么所得自然不一。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动作、风格以及运动方法问题,还有在其中显现的文化问题。

文化是大问题,可一旦具体化,就显现出问题内在的意义。

就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设而言,如果我们立足当下,着眼于历史的整体演变,自然获得一个纵向的深度和一个横向的广度,不据片断而排他,也有利于当下的学科建构。

无论是为了肯定成绩,还是否斥偏差,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古典”“正名”。

能够真正为“古典”正名么?本文认为,这大概是一个难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任何一种对过去的解释都是当下性的,不可能“复原”,况且,我们无法回避“现在”赋予我们的“时代发展要求”。

何况对于中国古代舞蹈而言,根本就不可能留下动态的演出文本,有的只是残留在历代诗歌、文献或绘画中的“片断”。

作为图像文本,虽然形态特征明显,但却是静止的,无法连缀;作为文字文本,虽然可以进入叙述,但形态的复现依赖于作者的描绘能力和读者的想象力,其间差异很大。

谁能够断言,一己的理解与建构是“原本”的那个“唯一”或“正宗”呢?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对古代文献的阐释,会出现许多关于“真伪”或“正误”的问题。

如先秦的“乐”,汉代的“百戏”,汉魏的“相和大曲”,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大曲”、“歌舞戏”,宋代的“队舞”,明清的“戏曲”等等,都是后来被我们称为“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曾经存在其中的综合形态。

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转入现存民间社会的各种歌舞形式或戏曲、武术等与舞蹈相近的身体动作语言,认为这是活着的传统,尽管会有种种变异,但必然有其不变的一直延续着的东西,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然而“正名”也是很有意义的,其意义不在于纠缠历史的是非恩怨,而是通过文化反思不断弄清自我的“身份”,或纠正偏差,并清晰地找准文化定位及前行的方向。

中国当代古典舞在潮起潮落中艰难前进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中,充分表现了几代舞蹈家在不断的反思中对文化精神自觉的追求。

因此,每一次的反思,都成为中国古典舞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成长阶梯。

因为,反思不仅是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要求,更是文化发展变革的要求。

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基本范畴和几个概念丛(意义相关的概念连接)的讨论,尝试为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的当代话语谱系铺垫一个基础,或者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显现这种悠久的文明应是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功能及其要求。

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应是中国历史(不同时代)的文化集中“体现”,亦是中国人身体美学与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中找到这些“体现”“重现”的依据?本文提出在上述先行者们伟大的创造实践与理论总结之外,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开掘与建设,寻求新的突破。

因为,本文作者在过往的研究中注意到,一个民族的文字语言、声音语言与身体动作语言之间,存有一种十分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节奏方面有着令人惊异的一致性,并且,中国古老的文明建设使中国的文字语言显现了极大的丰富性,将同一个身体动态运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以细微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生命色彩,表现出我们民族观察事物的准确性以及民族心理的细腻性。

因此,在那些丰富的、细腻的、对来自生活的身体动作语言——亦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之源进行描述的词语中,我们将处处看到在身体动作上烙下民族的古老文明的印迹。

而在那些应该进入我们视野中的重要范畴与概念中,给予我们的文化启迪将更是意义无量、使我们获益匪浅。

一、基本范畴Ⅰ:关于卧坐跪站之“相”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对中国人的“卧”、“立”、“跪”、“站”——静态之“相”进行深入的研究。

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身体训练遵循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建立了“坐、跪、立、行”循序渐进的动态教授方式,显现出身体训练科学化的努力;“以腰为轴”的主导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在功能训练中贯穿,都是对民族特色的追求,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在关注物理训练功能之时,防止在不自觉中忽视动作语言的文化功能,过多地关注形态的外在风格,而较少地重视其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身体文化中十分讲究“礼”,因而对人的行为举止,尤其是身体的“卧”、“坐”、“跪”、“站”十分讲求“相”,即俗话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自然,舞蹈语言首先涉及到的是“相”的“形貌”,但“形貌”又摆脱不了“礼数”及“礼貌”对“位相”的规约,与“曲式”的联系,和“礼赞”等词义的瓜葛。

自然,这些词义中既强调的是“相的形式”;亦暗示了“相”有“节奏”;还提醒我们重视其中的文化功能及意义。

我们发现:中国古人对于身体处于地面的形态多用“卧”而少用“躺”,从而显现了词义的丰富性。

因为“卧”中包括了不用身体支撑的“躺”,或和“睡”相关的“躺”,包括与“睡”无关的“躺”,还有其他运用身体支撑的各种地面形态,甚至还包括“卧鱼”这样在坐姿上用上半身实现的“躺”。

“躺”中大多表现物理形态,但“卧”中内含文化形态。

不仅是“从人、臣,取其伏也”的“伏着休息”、“倒伏”,还有“卧江海之澒洞(澒hòng洞,叠韵联系字,大水貌),弔(diào悲伤)鼓斛之悽悲”的“隐”意义。

尤其是:“卧”多有“相”,而“躺”则多失“相”……对这些文化讲究、所表现的民族理性精神,以及其中折射的文化习俗,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坐”和“跪”之“相”,在中国的传统身体文化中也都有十分的讲究。

“坐”是“人止息的方式之一”,但有多种“坐”法。

除在椅、凳发明后,在其上以臀部支撑身体的重量外,古人大多席地而坐。

不只有盘腿的坐“相”(像我们今日古典舞已采用的那样),更多的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例如中国汉代,“坐”大多为“跽(Ji)坐”,即为跪坐。

在筵席中如果上前与长辈说话,得“坐行”、“膝行”(即跪行),才为尊礼。

因此,“坐”往往即为“长跪”。

“跪”从形态上说是“屈膝、双膝或单膝着地”,并且是身体处于“伸腰及股而势危者”,因此“古人危坐乃跪也”。

但“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数很多。

《说文·足部》:“跪,拜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两膝柱地所以拜也,不拜曰跽。

”也就是说,不拜就不为“跪”,而为“坐”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诚然,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绝不是为了“复礼”,但是,如果我们的古典舞蹈的语言体系忽略其文化原本意味,而单纯强调其解剖学方面的训练功能,必将会显得苍白无力,使得一种“有文化”的“位相”最终变成“没文化”的操作。

中国人常讲“站相”而不说“立相”,它强调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文化的姿势。

盖叫天老先生曾将一“戳”(即木桩戳在泥地里的姿势)一“站”视为中国戏曲舞蹈最原始的姿势,而“站”即“立正”,则是在“戳”的基础上姿势有了变化,成为一切舞蹈的基础。

这一强调告诉我们,这种“站”是顺应自然的地心引力,扎根泥土的“站”,而非像欧洲古典舞——芭蕾舞意欲摆脱地心引力,向上飞升的“立”,因此,中国人的“站”才能站得稳,站得扎实。

这类“站”,在太极拳中即被称为“功法”:由脚的不同位置,配合腿的高低形成的“功法”有“无极桩”、“太极桩”、“开合桩”、“升降桩”、“马步桩”、“虚步桩”等等。

“百练不如一站”更是说明“站”的重要地位。

盖老先生曾将戏曲舞蹈中的“站”称为“一”,在使用“立”字之后跟着一个“正”字的要求:“立正的时候,两手要自然下垂,两脚尖八字分开,脚腕朝外,同时还要有精、气、神。

”因此,中国人的“站”从来不只是物理学的“立”姿,而是具有“相”和有意识、有精神的“站”,并且是一种最自然的“立正”。

在中国古典舞的“站”“相”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子午相”。

这个“相”完整并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身体美学理想及其在这种理想带动下的美的形态。

它是中国舞蹈造型的原则与基础之一,也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宇宙观以及道德伦理观的集中“体现”。

在这里,身体的“位相”——即不同部位“点”、“面”“体”在空间的定位,是不断地在“子午”方位的两极端点的转向与朝向的过程中形成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大多是从一个“子午相”到达另一个“子午相”的运动。

在身体美学的境界中,中国人赞赏“坐如钟”、“站如松”、“落如铁”、“卧如山”。

显然,规定了中国古典舞的“卧”、“立”、“跪”、“站”重心必然是低的,力量必然是重的,“气沉丹田”亦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相”这个范畴,或称关键词在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的基本术语中不应缺位。

“卧相”、“坐相”、“跪相”、“站相”,这些“相”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运动规律;“相”与“相”之间的连接、转换,都应该是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建设中首先要研究与把握的。

否则,一个代表民族身体文明结晶的古典舞蹈艺术便将“古典”不再。

二、基本范畴Ⅱ:关于走奔翻跃之“态”如果说“卧”、“坐”、“跪”、“站”属于静态姿势,而“走”、“奔”、“翻”、“跃”则是动态姿势。

本文认为,尽管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中开掘得比较充分的是“走”与“翻”,但是多少还比较注重外部风格性。

而在中国人身体大幅度的“动”,尤其是动的“态”方面挖掘不足。

“态”说的是人的姿容、体态,还有状态、举止、神情。

而“态度”中还有对这些举止、神情“度”的拿捏,表现运动的状态、形势与情势。

当代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语言体系建设中,已意识到并自觉地贯穿了“百练走为先”,但在“走”的形态上以中、高度的空间为多,而对东方民族特有的低度空间(即屈膝形态下)或自然的形态下的行走缺少足够的关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