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当时的重工业部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决定建设完善的中国铝工业,于是在苏联的援助下,于1950年秋我国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即抚顺铝厂(301厂),厂址在抚顺望花区,是在原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的满洲铝厂的基础上建设的。

但当时的情况是满洲铝厂原有的设备已经几乎全部被苏联以战利品的名义拆走,后又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基础十分薄弱。

1952年4月30日,抚顺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原铝生产能力15kt/a,采用45kA侧插槽和水银整流器,全系列144台槽,配套建设的有生产能力11kt/a的阴极糊车间与2.1kt/a的氟化盐车间,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54年10月19日,新中国第一批重熔铝锭在抚顺铝厂铸造生产线下线,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铝工业,当年该厂共生产了19吨重熔用铝锭。

1955年8月,抚顺铝厂二期铝电解工程开始基建施工,1957年7月28日投产。

1957年重熔铝锭产量29.2kt。

60年来,抚顺铝厂(现名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铝,而且为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成就巨大。

1958年~1965年,中国铝电解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1958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抚顺铝厂,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铝企业。

1958年7月30日,抚顺铝厂精铝车间12台6kA精铝槽投产,当年生产精铝81吨,开中国高纯铝工业的先河。

1959年5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抚顺铝厂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同年12月5日,包头铝厂第一批电解槽也生产出铝;1959年12月,兰州铝厂、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投产,1960年3月,郑州铝厂电解铝车间投产,1960年5月,包头铝厂投产。

同时在这期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些小型铝厂,如保定铝厂、石家庄铝厂、平阴铝厂、合肥铝厂、南平铝厂、广东铝厂、南宁铝厂、兰溪铝厂、佳木斯铝厂等14家,形成了以五大铝厂为骨干,各省区有小型铝厂为支撑的格局。

中国再生铝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再生铝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再生铝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再生铝产业开始形成雏形。

然而,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其发展较为缓慢。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铝需求的逐渐增长,再生铝企业开始兴起。

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企业主要以作坊式的家庭企业为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资企业以及台资的加入,国内再生铝生产企业开始集中涌现,其中浙江省永康以及河北保定成为了国内相对较具代表性的产能集中地区。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内的中、大型企业开始快速增长,并且外资企业也持续进入国内市场。

在此期间,国内再生铝企业开始向设备中型化转变,能源也由传统的用煤逐渐转向使用重油、煤气、天然气。

从2010年至今,随着大企业兼并与环保压力的常态化,部分小型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使得再生铝企业的集中度开始提升,企业数量出现下降的情况。

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数据,中国再生铝产量从2000年的142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140万吨,复合增长率达到11.6%,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尽管如此,再生铝产量占比却持续下降,2019年约占24%,而全球平均水平为33%,这表明中国在再生铝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说,中国的再生铝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壮大的过程。

随着技术进步、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该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并在未来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铝型材加工行业发展简史

中国铝型材加工行业发展简史

中国铝型材加工行业发展简史信息来源: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中国铝型材工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奠基发展阶段(1952-1979年)据北京中经先略投资咨询中心行业数据库显示:1952年国家批准建设101厂并于1956年投产,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铝型材工业,当时共有8台水压机,主要生产航空型材,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攻关。

生产了技术难度高的直升机旋翼和飞机变断面型材,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至今仍有不少人员活跃在全国各个挤压厂。

后来中国又建设了112厂(现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113厂(现为西北铝加工厂),他们先后于1970年和1969年投产,中国铝型材工业实力增强,布局更趋合理。

1974年起中国更加关注国外先进的铝型材工业,从日本引进油压机,1975年和1976年又先后对日本、英国和法国进行考察。

这个时期中国铝型材工业的特点是:企业是国有的,产品是军用的,工厂是综合性的,挤压机是水压的。

二、调整发展阶段(1980-1992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由于建筑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批国营铝型材企业相继投产,如北京铝材厂、天津铝合金厂、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成都铝材厂、营口铝材厂等。

一批合资和外资企业获准在中国办厂,加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台山市金桥铝型材有限公司、深圳西林铝型材厂等。

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如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主要装备和工艺都是引进的,因而使中国铝型材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1989年,鉴于我国铝锭资源紧缺,国家限制铝门窗的消费,铝型材工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以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1991年到2002年,中国铝型材产量连续十一年以24.2%的速度增长。

据统计到2002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已经达到176万吨,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

后来,一大批民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他们当中有广东坚美铝型材有限公司、南海亚洲铝厂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龙口市南山铝材总厂、长沙经阁(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期间(1949~1957年):这一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一些旧中国所没有的铝、镁冶炼和加工企业,硬质合金厂、碳素厂以及近代的铜联合企业,还扩建了钨、钼、铍、锂等矿山。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恢复到7.4万吨,是1949年的5.5倍。

2.发展品种质量时期(1958~1964年):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把新型材料作为全国集中攻关的对象。

这一时期突破了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舰艇、常规武器等所需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技术关,为中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基本建成铜、铝、镍、钼和稀有金属矿山、冶炼、加工等战略后方的厂矿(1964~1966年6月前):这一时期内基本建成了铜、铝、镍、钼和稀有金属矿山、冶炼、加工等战略后方的厂矿,大大改善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布局。

4.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2018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超过紧排其后的9个国家产量合计数。

中国铝板带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铝板带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铝板带工业发展简史
★1919年9月中国铝板带工业始于此——上海益泰信记铝器厂:使用二辊小轧机生产小铝片。

1931年瑞士于1930年代初在上海杨树浦现址渭南路615号开办了华铝钢精厂,1931年建成,采用小型二辊及四辊轧机成卷轧制工业纯铝带材及烟箔,生产能力约5000t/a。

1956年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在苏联援助下建成投产,配置1台2000mm四辊热轧机,2台1700mm四辊可逆冷轧机以及配套的精整生产线,板带材生产能力20kt/a,可生产当时所有的变形铝合金,包括2024及7075。

1985年至2005年中国铝板带生产能力1985年中国铝板带生产能力约400kt/a,1995年中国铝板带生产能力约1650kt/a,2005年约6000kt/a。

2007年2007年,中国平轧铝产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平轧铝产品国。

2015年2015年,中国平轧铝产能达到14000kt/a,占世界总产能的40%左右,约为美国产能的2.3倍。

说明:1,主要数据来自:网络公开发表文献2,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做删除处理!往期
BERIS铝合金加工技术优势
铝合金的几种常见状态分析
铝合金挤压型材加工详细介绍。

新中国60年铝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60年铝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60年铝工业的发展(1)来源:未知时间:2011-06-07 10:29 浏览:167次铝具有特殊的化学、物理特性,是当今最常用的金属之一,不仅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包装等国民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材料。

同时,由于铝具有良好的再生利用性能,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走用。

经过1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球铝消费量已经达到4500万吨(包括再生利用量),预计未来全球铝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铝的生产应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新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铝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9年全国铝产量仅10吨。

经过1949-1978年的艰难发展,基本建立了从地质找矿、铝土矿开采到铝加工生产以及科研、教育、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等相互配套的完整的铝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铝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为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科技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30年铝工业的发展1.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原重工业部就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决定建设山东氧化铝厂、抚顺电解铝厂和吉林炭素厂,并将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1950年6月在山东张店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厂,即山东铝厂。

1951年2月,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建院,同年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开设轻金属冶炼专业,沈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也开设轻金属冶炼专业,专门培养铝冶炼技术人才。

1952年11月1日,原中南矿业学院(现中南大学)建院,它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学科、高层次的理、工、文相结合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学。

1953年1月在山东淄博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个铝土矿,即山东淄博铝土矿。

1954年7月1日山东铝厂(铝矿采场和石灰石采场)和氧化铝厂一期工程同时建成并正式投产,开采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铝土矿、生产出了第一批氧化铝。

2002~2011铝业大事回顾

2002~2011铝业大事回顾

2002世界首台万吨油压铝材挤压机问世2002年8月,我国独立设计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台万吨(100MN)油压双动大型铝型材挤压机生产线,在山东龙口市丛林集团安装调试完毕,并成功地挤压出用于制造地铁列车的超长铝型材。

同年10月,通过科技部鉴定。

国内首条(1+4)热连轧生产线年底投产2002年8月底,由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4)铝带坯热连轧生产线,完成设备安装,11月投产,这是我国第一条(1+4)铝带坯热连轧生产线,它的建成对中国铝加工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年底西南铝(1+4)热连轧生产线也开始建设。

西南铝地铁型材实现批量生产2002年9月,由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提供的200多吨地铁铝合金型材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组装成功,13辆高速列车铝合金车厢正陆续下线。

《我国电解铝工业的全球发展战略研究》2002年9月2日,国家经贸委正式将《我国电解铝工业的全球发展战略研究》列入2002年经贸委重大研究课题,它对我国电解铝工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

它预示着我国电解铝工业发展思路可能发生新的质的变化和飞跃,也显示了中国进入世界电解铝工业强国的意志和决心。

国家制止电解铝重复建设规定出台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资金的浪费,2002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势头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新建电解铝项目的审批,对现有电解铝建设项目进行清理整顿等整改意见。

亚洲第一条大规格铝合金预拉伸板生产线在西南铝建成投产2002年10月30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亚洲第一条年产1万吨大规格名及铝合金中、厚板材的预拉伸板生产线,在我国最大铝加工企业――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

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改项目,不仅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品结构优化,也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高质量大规格铝及铝合金中、厚板材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0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50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50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中国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52 年4 月开工建设到70 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中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初期。

1952 年当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设计产能仅为年产1.5 万吨。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

从此,国家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

这一时期,贵州铝厂、兰州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连城铝厂、郑州铝厂电解分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八大铝厂的生产格局。

电解技术基本是以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梢工艺和设备为主,产量达到了36 万吨。

50 一60 年代中国电解自焙槽主要缺点是电流效率低、能耗高、劳动生产力低,特别是电解槽密闭性能差,电解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沥青挥发物,对生产操作和环境污染影响极大。

70 年代中后期,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了135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系列。

在1979 年贵州铝厂扩建过程中,引进了日本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160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

从此,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80 年代改革开放到90 年代初,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常规发展时期。

1982 年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建于60 一70 年代的铝厂开始纷纷进行改扩建,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

如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了186 KA 大容量、高效能预焙槽;包头铝厂兴建了135 KA预焙槽系列;青海铝厂在吸收消化贵州铝厂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20 万吨电解铝厂等。

这一系列项目的相继建成,预示着中国铝工业开始向规模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的地区也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60KA 白焙槽电解铝厂。

这段时期,全国电解铝的产员由70 年代末的36 万吨发展到1992 年的109 万吨,使中国电解铝生产首次突破厂100 万吨大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当时的重工业部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决定建设完善的中国铝工业,于是在苏联的援助下,于1950年秋我国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即抚顺铝厂(301厂),厂址在抚顺望花区,是在原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的满洲铝厂的基础上建设的。

但当时的情况是满洲铝厂原有的设备已经几乎全部被苏联以战利品的名义拆走,后又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基础十分薄弱。

1952年4月30日,抚顺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原铝生产能力15kt/a,采用45kA侧插槽和水银整流器,全系列144台槽,配套建设的有生产能力11kt/a的阴极糊车间与2.1kt/a的氟化盐车间,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54年10月19日,新中国第一批重熔铝锭在抚顺铝厂铸造生产线下线,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铝工业,当年该厂共生产了19吨重熔用铝锭。

1955年8月,抚顺铝厂二期铝电解工程开始基建施工,1957年7月28日投产。

1957年重熔铝锭产量29.2kt。

60年来,抚顺铝厂(现名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铝,而且为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成就巨大。

1958年~1965年,中国铝电解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1958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抚顺铝厂,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铝企业。

1958年7月30日,抚顺铝厂精铝车间12台6kA精铝槽投产,当年生产精铝81吨,开中国高纯铝工业的先河。

1959年5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抚顺铝厂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同年12月5日,包头铝厂第一批电解槽也生产出铝;1959年12月,兰州铝厂、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投产,1960年3月,郑州铝厂电解铝车间投产,1960年5月,包头铝厂投产。

同时在这期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些小型铝厂,如保定铝厂、石家庄铝厂、平阴铝厂、合肥铝厂、南平铝厂、
广东铝厂、南宁铝厂、兰溪铝厂、佳木斯铝厂等14家,形成了以五大铝厂为骨干,各省区有小型铝厂为支撑的格局。

1965年中国的原铝产量128.1kt。

1966年~1978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间经济建设虽然受到干扰,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1966年9月和12月,贵州铝厂一期铝电解工程局部和兰州铝厂南厂房建成;1970年8月,青铜峡铝厂电解一厂房44台槽投产;1974年12月,连城铝厂一车间90台槽相继投产,至此形成了八大电解铝厂的生产格局,它们的总设计生产能力244kt/a。

其中连城铝厂最大,生产能力60kt/a,336台75kA侧插自焙槽。

1975年4月10日,由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中国第一台135kA边部加料大型预焙槽在抚顺铝厂进行工业试验,开创中国铝工业即将进入预焙槽生产的新时代,1977年3月13日,抚顺铝厂20kA精铝槽试验成功。

1978年中国原铝产量达到296.1kt,这12年产量的复合增长率是23.4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建设成就更加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铝工业的春天。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以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铝”
的战略方针,使中国铝工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时期,极大地促进了铝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先后采用先进技术新建和改造了一批铝厂。

在能源供应充裕地区建成了一批中小型铝电解企业。

1978年2月21日,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贵州铝厂从日本轻金属公司引进80kt/a 铝电解工程设备,1979年正式引进,同年11月,抚顺铝厂23台135kA预焙阳极电解槽系列一次性通电投产,标志着中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技术新纪元的开始。

1981年12月,贵州铝厂引进的项目正式投产。

1983年12月20日,原国家计委批准青铜峡铝厂扩建工程(二
期),从日本三菱轻金属公司直江津铝厂引进其关闭的106kA上插自焙槽系列及配套的阳极技术与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等。

1985年青海铝厂新建的100kt/a项目和贵州铝厂80kt/a扩建工程分别采用了拷贝引进的160kA槽型技术,白银铝厂50kt/a项目采用从日本千叶铝厂引进的其已经停产的155kA预焙槽,同年,包头铝厂兴建了135kA预焙槽系列。

1992年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开发的186kA大容量预焙槽顺利投产,成为中国铝工业自主创新的又一标志性工程,成为中国进入世界铝业大国的丰碑。

1992年,中国的原铝产量首次突破1000kt大关,达到1090.6kt,占世界总产量19533kt的5.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