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一、引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可谓充满着辉煌的成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踏入这个行业起,中国航空工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展开讨论,并分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与理解。

二、中国航空工业诞生的历史背景要深入了解中国航空工业,首先需要回顾其发展背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摆脱封闭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然而,在中国领导人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从零起步,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并大力推进科研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崭露头角。

三、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事件1. 成立中国航空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该公司的成立为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的科研和制造水平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并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

2. 发布C919大型客机项目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布,让世界瞩目。

这一项目旨在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该项目,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技术突破,并且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首次航天飞行器发射成功中国航空工业的另一个辉煌成就是首次航天飞行器的发射成功。

这次成功的发射不仅让中国航空工业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也为中国航空工业树立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四、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优势1. 政府支持与投资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并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投资。

这种政府支持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创新发展,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2. 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中国航空工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通过建立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航空工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 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中国航空工业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努力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一些简单的修理和组装能力。

面对国家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航空工业必须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局,着手组建和扩展国内的航空工业体系。

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飞机制造工厂,生产苏联的米格-15等战斗机。

19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和生产飞机,并开展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提升,在飞机、发动机、雷达、导弹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

其中,中国的歼-8和歼-9战斗机以及运-8运输机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进一步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研制了C919客机和ARJ21支线飞机,并开始向全球市场出口飞机。

同时,中国在军用领域也不断创新,推出了歼-10、歼-20
等新型战斗机。

总的来说,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理念,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试阐述对我国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设想我国航空工业起步于清政府(即1910年)。

从1910年到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和战争时期,这时期所有的原材料,机载成品和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外国进口,更没有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师,维修人员也很缺乏。

根本没有独立的航空工业,更谈不上航空科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视和发展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60多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军械设备,仪表等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建立了空气动力,强度,自动控制,材料,工艺,试飞和计算技术等专业研究试验机构。

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试验设备日臻完善,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的风洞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室,发动机高空试车台,飞行试验实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设备。

在发展航空工业的道路上,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

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

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由于航空工业体系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在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等各种类型的机种都迅猛向世界各类先进机种靠近,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军用机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的雅克-18飞机生产初级教练机,到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

它的研制成功对培养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人员积累自行研制飞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0----2000)1952年9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南京创办航空专科学校,在北京、汉口(后迁南昌)、哈尔滨创办航空工业学校。

后又增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2月1日,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开学,1978年4月升格为沈阳航空学院。

1954年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教练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

8月26日,初教-5被批准投入批生产。

8月18日,株洲发动机厂的爱姆-M-11发动机试制成功。

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也亲自签署了嘉奖信。

1956年5月28日,国产第一种喷气发动机后改称涡喷-5型,在沈阳发动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F型(歼-5),并获准批量生产。

1957年9月8日,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批生产。

12月10日,南昌飞机厂试制的运-5飞机,由试飞员陈达礼试飞成功。

1958年3月27 日,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58年7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

8月27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在南昌首次试飞成功,后经多次改进,于1962年1月5日投入批生产。

9月18日,新中国第一座超音速风洞在沈阳兴建。

1960年2月2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12月14日,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仿制的苏联米-4型直升机(后定名为直-5型)试飞成功。

1960年2月25日投入批生产。

1959年4月26日,米格-19B型(歼-6甲)全天候喷气歼击机及其发动机涡喷-6试制成功,并于1963投入批生产。

9月30日,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S型(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于1963年底经批准定型投产。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中断合同。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航空器制造和飞行试验。

从起初的模仿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航空工业巨头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发展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航空器制造以及飞行试验的探索。

在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基本上是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公司(简称中航公司),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中航公司引进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一些航空器的装配和试飞。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资金限制,这些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着手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不仅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经验,还在国内开展了航空器的设计和生产工作。

1956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全面组织和管理。

在此阶段,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军用飞机的生产和研发上。

1956年,中国成功试飞了第一架国产飞机——歼-6战斗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中国航空工业加大了对国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力度,陆续生产了歼-7、歼-8、歼-11等系列战斗机,以及轰-6、轰-7等系列轰炸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技术和设备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航空工业不仅注重军事飞机的研发生产,还开始逐步转向民用飞机的发展。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民机的试制工作,1984年首次成功试飞了国产民机“运12”。

此后,中国陆续研发和生产了“运8”、“运40”等系列民机。

中国航空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业发展历程中国航空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的航空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外国进口的飞机和技术。

1929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民航公司——中国航空公司。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航空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50年代,中国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飞机,推动了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

1951年,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飞机——“初云”成功试飞。

1960年代,中国进一步提高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开始生产军用和民用飞机。

1969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运四”。

1970年代,中国航空部门继续推进技术创新,研发了多个型号的飞机。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航空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1984年,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航空产业逐渐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迈进。

19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飞机技术,并投资建设现代化的航空设施。

2000年代,中国航空业迎来了快速的增长。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

中国航空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航空网络覆盖范围扩大。

中国航空公司也开始进行国际航线的开拓,提供更多的国际航班。

近年来,中国航空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投资建设了大量新机场和航空基础设施,提升了航空运输能力。

中国的航空公司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航班安全水平,加强与国际航空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航空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国航空业不断提升实力,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航空业有望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自1909年中国首次出现飞行器以来,中国航空事业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

从最初的仿制外国飞机到今天的自主研发,中国航空事业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世界航空业中的重要一员。

以下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一、仿制时代(1909-1949)起初,中国航空事业萌芽时期。

1911年,中国第一位飞行学员侯东升受卢浮宫航空馆航空学校邀请前往巴黎参加课程学习,这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正式开端。

但由于内战和缺乏外援,中国航空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航空事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阶段。

二、初步研制阶段(1950-196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航空工业的建设。

195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工业局,1960年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局。

这个时期,中国主要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和组装飞行器。

1955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剑鱼”成功试飞。

此后,中国陆续研制并生产出飞机、火箭、卫星等航空设备。

但由于时代背景限制,中国的航空科技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三、自主研发阶段(1967-1984)1967年,中国开始全面批判苏联,航空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了弥补技术缺口,中国决定走自主研发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研制出了一系列自主品牌的飞机和发动机。

例如长征系列导弹和运-5等。

该时期的鼎盛时刻是1971年由坦克上空天空喷水式飞机所进行的新中国第一次核试验。

四、技术突破阶段(1985-2000)这个时期,中国在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航空工业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1987年,中国成功试飞了第一架三角翼战斗机“歼-8II”,1999年成功研制出第一款轻型客机ARJ21。

同时,中国航天工业也在这个时期取得谷底成功,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

五、创新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航空工业的重要角色。

中国的航空产业正在向更高的维度发展,包括高空无人机、超音速飞艇、太空探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9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航空春秋》里记录了1949年那段历史:“开国大典的空中阅兵开始了,第一组为9架P51战斗机;第二组为2架“蚊”式战斗轰炸机……”
60年后,空中梯队再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空中编队的12个梯队151架飞机全部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生产,全面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反映了我国航空科技的巨大进步。

这些飞机大部分是近10年来研制生产的新型装备,实现了1949年阅兵飞机从“全外国产”到“全国产化”的跨越。

阅兵飞机的集中展示,体现出航空装备国产化、信息化、跨越化、系列化和规模化5大特点,表明我国已跻身少数几个能够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装备的国家之列。

我国正在加速从航空工业大国向航空工业强国迈进。

原中国一航民机部部长王启明向记者透露:“新中国刚成立时,参加阅兵的19架军机都是外国制中国 工业发展史
大回旋,飞出氢弹杀伤范围,背对试验区。

几道蓝白相间的强光穿过光罩,灼射着他的眼睛,这种强光把座舱淹没了。

好奇心迫使他又拉开遮光罩。

随即,氢弹爆炸。

一个通红耀眼的巨大火球跃动在沙漠中,好像一轮经过海水浴的太阳。

清晰可见的十字靶标、效应物群,顷刻
间被“太阳”吞噬了。

冲击波伴着炸雷般的吼声袭过来,飞机抽风似地上下左右颠簸,如汽车驶过搓板路一般。

转眼之间,一朵硕大的蘑菇云扭动着粗壮的身躯,翻卷升腾,昂首冲天,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万米高空。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爆炸,世
界舆论惊呼:1972年1月7日,北京时间15时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人们张开双臂,向他欢呼,把他抬起来。

为了满足群众一睹杨国祥风采的愿望,基地领导让他站在敞篷汽车上,绕场数周。

人们看清了——他,中等个,黑黑的面孔,机智干练,眉宇间充满自信……
航空
◎今 科
140
造的。

应该说,中国的航空工业由军机起家,民机发展晚于军机。

但是光有军机,没有民机,是不完整的航空工业,一定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民机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也是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产业。


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4月17日创建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职工队伍,已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大幅度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与国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的转变,我国已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经济困难。

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其间是27年的风雨历程。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

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
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

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

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
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

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经济困难。

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
141
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其间是27年的风雨历程。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

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

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

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
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

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大飞机翱翔蓝天应有时 “大飞机项目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发展大飞机的最佳时期。

通过发展大飞机项目,可提升航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说。

中国大飞机项目于2007年正式立项,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启动。

“我们搞大飞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大飞机本身。

研制大飞机对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进步,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的意义更大。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说。

大飞机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堪称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势必会促进相关产业
的优化升级。

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
上最为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被誉为“工业之花”,仅零部件就达300万到600万之多。

通过大飞机研制还能带动相关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

大飞机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涉及到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热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基础学科。

据透露,标配168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计划在2014年进行首飞,2016年交付航线使用,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自己研制的大型飞机将飞上蓝天。

中国现已一跃成为全球民航运输业第二大市场,背后需要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支撑。

而具有“工业之花”的中国航空业,更离不开航空运输业的鼎力支持。

未来的世界航空之林,除了美、欧寡头垄断,被称为“第三级”的中国,该凭借怎样的实力,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4年,当C919从上海的天空腾空而起时,我们该是如何地欢呼雀跃?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空人,用汗水、泪水书写的飞天梦,也将是“BrandinChina”的中国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