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航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国内的民航体系。

当时,国内航空运输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军用飞机来运输乘客和货物。

为了发展民用航空,政府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即后来的中国民航局),开始推动民航的发展。

1955年,中国的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成立,开始开展国内航线的飞行运输服务。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飞机和技术,逐步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航空合作,与东欧、亚洲和非洲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议,扩大了国际航线的开通。

随着国内外的航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民航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壮大阶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航局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航空设备和技术。

同时,国内也加大了对民航的投资,新建了一系列机场,并开始推行航空市场化改革。

这一阶段,中国民航公司从一个仅在国内运营的航空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在国际航空舞台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开通了众多国际航线。

199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体制改革,将中国民航公司拆分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器,提升了航空安全和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民航也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组织和国际航空合作,提高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民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百”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航空运输周转量和旅客量突破1000亿吨公里和5亿人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民航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的航线网,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航发展史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史

民航发展史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中国民航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民航的起步非常艰难。

1951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民航局,标志着中国民航的正式成立。

这个时期,中国民航主要依靠旧式飞机和设备进行运营,航线网络也相对较小。

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中国民航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外部的经济封锁等。

然而,在1964年,中国政府着手进行中国民航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中国民航的发展。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中国民航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从苏联引进了先进的飞机和技术,大力发展中国民航的航线网络,并且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航空交流和合作。

此外,中国民航还加强了对飞行员和机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飞行安全水平。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航空公司来华投资。

这一时期,中国民航航线网络不断扩大,航班数量和客运量也大幅增长。

此外,中国民航还引进了更加先进的飞机和设备,提升了服务质量。

21世纪初,中国民航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客运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民航逐渐成为全球航空市场的重要一员,航线网络遍布全球各大洲。

中国民航还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班数量,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了更多的旅客。

目前,中国民航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对民航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民航的创新发展。

同时,中国民航也积极应对国际航空市场的挑战,加强与各国航空公司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民航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民航的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民航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民航将继续努力,为中国航空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中国民用航空公司完成了首次由北京飞往上海的国内定期航线。

1955年,中国民航完成了1万1千公里的长途航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这一里程纪录的航空公司。

1966年,中国民航开通了首条国际航线,飞往苏联的莫斯科,正式进入国际航空运输市场。

此后,中国民航不断发展壮大,航空运输产品和网络组织也不断完善。

1979年,中国民航入选《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使中国民航得以正式进入世界民航的行列,并不断发展,变成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集团之一。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加强,中国还给外国航空公司准许由中国境内的机场落地起飞,提高了民客运输的效率。

2019年,中国民航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民航网络覆盖了全球近80%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民航运输能力在全球排名前列,航班数量也突破了50万架,在全球空域的航班数量也成为世界第一。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民航发展经历了从建立到壮大、从小规模运营到大规模运营、从国内运营到国际经营的发展史,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集团,也为世界民用航空运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中国民航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的重要记事: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民航处于起步阶段。

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开展了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的运输服务。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民航发展得很慢,由于技术、设施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并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购买进口飞机、加强飞行人员培训等。

第二阶段: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这对中国民航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民航从国有化为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

该阶段的重要记事包括中国航空局的成立,对原有的中国航空公司进行和改组,并引入国外的航空公司和投资者。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飞行人员的培训、推进技术装备升级等,提升了民航业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0年-2024年)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航空市场的扩大和民众对飞行的需求增长,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重要的记事有:1994年中国民航总局制定了“民航九五”规划,目标是在五年内将全国航空运输能力扩大到3600万个乘客,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国外投资和技术。

2003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进一步促进了民航业的发展和开放。

中国政府发起了西部大开发计划,提高了西部地区的航空运输能力。

第四阶段:提质增效期(2024年至今)目前,中国民航正处于提质增效的阶段。

中国政府着力推进民航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并实施“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航空产业”计划。

重要的记事有:2024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乘客数量和机场数量都大大增加。

中国航空公司开始采购更加先进的飞机,提升航空公司的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陈纳德空运队。1946年17年1月成立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队,1年后,该空运队成为直属 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民航空运队。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用航空
1. 新中国民航业初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 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 发展在曲折、反复和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 改革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起飞奠定了基 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2. 企业化改革和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航业进入改革和发展 的新阶段。1980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 民航局不再由空军代管的通知》,决定民航局从1980年 3月15日起成为国务院直属局。同年8月4日,《人民日 报》发表《民航要走企业化的道路》的社论,指出民航 是国家的重要运输部门,是一个企业单位,要按照办企 业的方针来经营管理。民航业要打开新的局面,必须走 企业化的道路。从此,民航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企业 化为中心、改革和发展全面展开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2. 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28年6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开始筹办民用航空。 (1) 沪蓉航空管理处和中国航空公司。1929年5月,国 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了沪蓉航空管理处,在上海、南京、汉口 等地修建了5个飞机场,在上海设立了修理厂,购买了美国 单翼小旅客机4架。航线的上海—南京段于1929年7月开航, 1年内,飞行15万千米,载客1 200人,并载运了很多邮件。 1930年7月,沪蓉管理处并入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中国 航空公司是中美合办的,于1930年7月由国民政府交通部与 美商飞运公司签订合同,经营沪蓉、沪粤、沪平3条航线。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3) 国际交往逐步展开。这一时期,我国民航以不断 扩大双边和多边交往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交往逐步展开。1958 年7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1929年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 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1974年2月15日,中国政府决 定承认1944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并于1946年2月20日交存 批准书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1974年9月,中国当选国 际民用航空组织理事国。1975年8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 《海牙议定书》。1977年9月,汉语被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作 为工作语言。1978年,中国有保留地加入《关于在航空器内 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在此期间,我国陆续与法 国、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
州—包头和西安—昆明航线。这时,公司定期航线约有
6080
10架。1943年3月,欧
亚航空公司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10月,中央航空
公司有正、副驾驶员72人,职工2 381人,航空器44架,
国内外航线26条,连接22个城市,航线总长为33 550千米。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3) 中苏航空公司。1939年9月9日, 国民政府交通部与苏联中央航空管理局签订 中苏航运合约,合资组成中苏航空公司。航 线定为从哈密经迪化、伊犁到苏联的阿拉木 图,长1413千米,在哈密与中国航空公司的 航线连接。航线于1939年12月5日通航,从 重庆到莫斯科的行程为4~5天。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2) 欧亚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1931年2月,国
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合办欧亚航空公司
的合同。欧亚航空公司成立于1931年3月,同年5月开航。
1933年4月,上海—兰州—迪化(现乌鲁木齐)段开
航;1934年4月,迪化—塔城段也试飞成功。1933—1936
年,欧亚航空公司先后开办北平(现北京)—广州、兰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4) 西南航空公司。1933年,粤、桂、闽、黔、 滇5省官商合作,集资设立西南航空公司,购买史汀生小 客机4架。1934年5月,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线开航; 同年9月,广州—海口线开航。2条航线总长为1 338千 米,抗日战争期间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航,1947年 停业。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1) 新中国民航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1949年11月9日,在香港的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 央航空公司的爱国员工毅然脱离国民党的统治宣 布起义,驾驶12架航空器飞回祖国,为新中国民 航事业的起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只有12条短程航线。1950年7月,开辟了3条 从国内飞往苏联的国际航线。1950年8月,开辟了 2条国内固定航线。1951年12月,开辟了第一条 地方航线。到1978年,共开辟了162条航线。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2) 民航体制变迁频繁。1949年11月成立民用航空局后, 我国的民航体制不断变化。1952年5月,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 将民航改归空军建制,并将民航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开,改设 民航局为行政领导机构,设民航公司为经营业务的机构。1954 年11月,中国民航局直属国务院领导,1958年2月,划归交通部 领导,后又改为交通部民航局。1962年4月其又恢复为国务院直 属局。1969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并转发中共民航局 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民航体制和制度的报告》,决定把民航 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 军队制度执行。以上管理体制变迁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社 会发展的形势做出的决定。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民用航空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用航空
1.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 处,这是中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次年,该 机构从英国购买了爱弗罗小飞机2架和汉德利-佩奇 (24座位大飞机)6架,筹办京津、京沪、京汉, 以及张家口至库伦(现乌兰巴托)之间的民用航线。 1919年,北洋政府国务院设立航空事务处,掌管全 国军民航空事务。但是,当时全国的飞行人员不足 100人,机场也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