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方法(标准征求意见稿)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分析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进的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并且取到不错的效果。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检测中属于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这种技术更加快速、准确,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各个检测方面都将应用红外热像技术,主要以外墙及渗漏检测等方面为例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外热像;建筑外墙;渗漏检测引言在建筑工程无损检测领域,基于声、光、电、磁等物理原理的方法众多,诸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雷达检测、电磁检测和红外热像检测等,这些无损检测的本质均是利用物质之间的物性差异而进行。
其中,红外热像检测是利用测试物体散发红外线波场,反演物体的其他参数,诸如热分布场、结构均匀性、热传导率等,获得的热像图可以便捷地识别建筑结构物的缺陷。
因此,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红外热像检测原理红外热像仪基于表面辐射温度的原理,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再将其以热像的形式显示出来。
这种热图像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通过分析热图像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
外墙时刻受到室内外的热作用,不断有热量通过外墙传进或传出。
由于外墙平面尺寸远远大于厚度,可以简化为单向传热。
其热量传递主要可分为三个过程:表面吸热,墙内导热,表面散热。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由于室外气温升高和太阳辐射作用,外墙吸热、升温并向室内导热;在夜晚,由于室外气温降低甚至低于室内温度,则墙体传热方向与白天相反。
保温层存在破损、缺失或者空鼓时,会导致此处传热系数改变,从而引起墙体吸热量和热传导速度的变化,外保温系统缺陷区域的表面温度也因此与完好区域处不同。
当热流均匀地注入墙体内,如果内部缺陷处为隔热性物质,会降低墙体的热传导率,热量就会在缺陷表面处堆积,缺陷处表面温度较高,形成“热点”,降温时则出现“冷点”;如果缺陷处为导热性物质,规律则相反。
20173565-T-469_无损检测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_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20190303

国家标准《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国标委综合[2017]128号文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201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其中《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负责主要制定实施,计划编号为:20173565-T-469,计划项目周期为2018年-2019年。
2)主要工作过程:起草阶段:计划下达后,2018年3月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开始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初步确定工作方案,提出进度安排。
编制组对国内外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广泛搜集和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技术资料,查阅国内外有关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相关标准(ISO、DIN、ASTM和GB 等)。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本单位前期科研成果和实际检测应用经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10月份提出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
2018年12月21日在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召开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了7家单位,与会代表共计10人。
会上经过充分讨论和商议,确定了以下内容:1)起草工作组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编制过程中针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尽可能的协调一致,便于标准后续推广实施;2)由于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囊括了多种不同激励方法,不同激励方法之间检测规范又有所差异,这使得编写统一的、共识性高的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规范具有一定不可完成性,所以经工作组商议决定,本标准在囊括各种激励方法的前提下,对检测规范仅提出指导性意见;3)通过针对标准条款进行了逐句逐条研究和讨论,确保标准技术内容的准确和通俗易懂;4)参考EN 17119“Non-destructive testing - Thermographic testing - Active thermography”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对本标准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修改。
红外热象图检查

红外热象图检查红外热像图检查红外热像图检查是一种非接触、快速、准确测量物体表面温度的技术。
它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生成图像,并通过图像来分析物体的温度分布和热量传递情况。
红外热像图检查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工业、建筑、医疗、军事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外热像图检查的原理和应用。
红外热像图检查的原理基于物体温度与其发射的红外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的热辐射功率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可以推断出物体的温度。
在红外热像图检查中,使用红外热像仪来记录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强度,并将其转换为图像。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红外辐射的仪器,它由红外透镜、红外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屏等组件构成。
当红外辐射通过透镜聚焦到传感器上时,传感器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并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显示在显示屏上,形成红外热像图。
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用于许多方面。
在工业领域,例如电力设备检测,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热点,预测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维修,有效避免设备事故造成的损失。
同样,在建筑领域,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帮助检测建筑物的热漏点,指导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
在医学领域,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用于检测人体的热分布,帮助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
除了这些应用领域外,红外热像图检查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方面。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用于监测地表温度和水域温度等,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在军事侦察中,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帮助军队发现敌人的隐藏位置,提供战场情报支持。
红外热像图检查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无需与被测物体接触,减少了测量过程中对物体的干扰。
其次,红外热像图检查可以快速地获取大量数据,并通过图像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分析和判断。
此外,红外热像图检查对测量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均可适用,并且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的应用近年来,建筑物的节能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建筑物的热工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正逐渐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红外热像技术基础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通过红外热像仪将红外辐射转化成图像,实现对物体温度分布的无损检测技术。
该技术利用物体本身的热辐射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物体的表面温度分布图,并通过颜色解释来展示出来。
二、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的作用1. 检测建筑物的隐蔽问题传统的热工测试方法往往只能从外部观察建筑物的热工性能,无法检测到建筑物内部或者隐蔽部位的问题。
而红外热像技术可以通过热像仪的扫描,直接观察到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隐藏的热桥、渗漏等问题,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 评估建筑物的热工性能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实时测量建筑物不同部位的温度和热损失情况,并将其呈现在热像图中。
通过热像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建筑物的热点和冷点,进而评估建筑物的热工性能。
这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可以为其提供有力的依据,优化建筑物的热工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建筑物的热点和冷点,及时解决热能较大的区域,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此外,红外热像技术还可以评估建筑物的传热性能,通过控制绝热层的厚度和材料,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
三、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物热工测试中的应用案例1. 建筑物保温隐患检测某大型商业中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反映在某些区域存在明显冷风的情况。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工程师在商业中心的墙体表面进行扫描,发现了一处明显的热桥。
经过对热力图的分析,首先,工程师确定了热桥的位置,并确定了热能损失的区域。
然后,工程师对热桥进行修复,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进行维修,消除了冷风问题。
2. 建筑物能效评估一栋新建的写字楼设计师希望能够评估其热工性能,发现潜在的节能潜力。
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

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背景与现状2.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原理与应用3.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在继电器触点性能测试中的应用4.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优势与不足5.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篇1正文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是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测试方法,它能够通过检测物体表面的热辐射,将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转换成可视化的图像。
这种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防和安全领域,可以用于探测、分类和追踪隐藏在个人身上、包裹中、车辆上或船运集装箱中的武器、人员、车辆、物品和材料。
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光电技术检测物体表面的热幅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超过绝对零度时,即会辐射出电磁波,随着温度变化,电磁波的辐射强度与波长分布特性也随之改变,波长介于 0.75 微米到 1000 微米间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而人类视觉可见的可见光波长介于 0.4 微米到 0.75 微米。
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在继电器触点性能测试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的继电器触点性能测试方法包括电阻测量以及电压和电流测量,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全面地评估触点的性能。
而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触点表面的温度分布,来评估触点的性能,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触点故障的发生。
尽管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还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和专业操作技能,这也限制了它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总的来说,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测试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它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篇2 目录1.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背景和现状2.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原理和应用3.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4.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继电器触点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5.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篇2正文红外热成像测试方法是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红外热像技术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红外热像技术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迅速、准确的无损检测方法,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红外热像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红外热像技术概述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测量和记录目标表面的辐射能力来获取温度分布图像,从而实现对质量问题的检测与判别。
它基于物体发射出来的红外辐射能力与其表面温度之间存在着固定关系,通过采集并处理这种辐射能力可以准确地获取物体表面温度分布图像。
因此,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检测出设备、结构以及材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前进行修复。
二、红外热像技术在构件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制造过程中,红外热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构件的质量问题,如缺陷和材料内部存在的异物等。
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对构件表面进行扫描,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例如,在墙板制造过程中,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冷接、渗漏以及材料裂缝等问题。
三、红外热像技术在结构安装过程中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结构安装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通过使用红外热像技术,可实时监测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以及结构变形等情况。
例如,对于钢结构,在安装完成后,通过对连接节点进行红外扫描,可以判断连接是否紧固良好,并且能够及时预警连接脱落或者松动等潜在风险。
四、红外热像技术在使用阶段的应用一旦装配式建筑竣工投入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红外热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墙体、屋顶以及其他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例如,通过对建筑外墙进行红外热像扫描,可以检测出可能存在的漏水问题,并且能够定位到具体的漏水点,方便修补。
五、红外热像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优势相比传统的质量检测方法,红外热像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非接触式检测:红外热像技术不需要接触被测试对象表面,避免了可能造成损害的情况,并且快速高效地完成检测任务。
20173565-T-469_无损检测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_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20190303

国家标准《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国标委综合[2017]128号文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201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其中《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负责主要制定实施,计划编号为:20173565-T-469,计划项目周期为2018年-2019年。
2)主要工作过程:起草阶段:计划下达后,2018年3月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开始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初步确定工作方案,提出进度安排。
编制组对国内外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广泛搜集和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技术资料,查阅国内外有关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相关标准(ISO、DIN、ASTM和GB 等)。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本单位前期科研成果和实际检测应用经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10月份提出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
2018年12月21日在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召开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了7家单位,与会代表共计10人。
会上经过充分讨论和商议,确定了以下内容:1)起草工作组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编制过程中针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尽可能的协调一致,便于标准后续推广实施;2)由于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囊括了多种不同激励方法,不同激励方法之间检测规范又有所差异,这使得编写统一的、共识性高的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规范具有一定不可完成性,所以经工作组商议决定,本标准在囊括各种激励方法的前提下,对检测规范仅提出指导性意见;3)通过针对标准条款进行了逐句逐条研究和讨论,确保标准技术内容的准确和通俗易懂;4)参考EN 17119“Non-destructive testing - Thermographic testing - Active thermography”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对本标准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修改。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本文简要阐述了红外热像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检测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标签:红外热像;无损检测;建筑工程检测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也不断进步。
与传统的质量检测技术相较,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在检测过程中對建筑结构、外观等没有损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节能检测、外墙饰面砖粘结质量检测、混凝土表面缺陷检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就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对该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1 红外热像技术原理自然界中任何高于绝对温度(-273℃)的物体,都向外连续发射红外线,但不同物体的表面温度和辐射量均不同,红外无损检测就是测量通过物体的热量和热流来鉴定该物体质量的一种方法,红外热像的理论基于热辐射定律和热传导微分方程,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不同,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和辐射率不同,从而影响红外辐射的数量,并形成各种不同特征的红外热像图。
利用红外热像仪将物体辐射的功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就可以完全一一对应地模拟扫描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运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成像和测温,并对被测物体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2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2.1建筑节能检测目前,国内外评价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检测。
建筑热工法现场检测中关键的指标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在一维稳态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可以用下式表达:式中:R0为围护结构总热阻,(m2·℃)/w;Rw为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2·℃)/w。
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的规定取值;ti为室内空气温度为,℃;to为室外空气温度,℃;two为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即可获得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two,再由公式计算确定传热系数K,参照《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FJ132-2001)即可知该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
×× ××××—××××
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内容、检测装置、检测程序、检测结果的评定以及检测报告的
基本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物外墙饰面、渗漏、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等方面进行检测。(屋
GB/T 12604.9-1996 无损检测术语 红外检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604.9-1996 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探测器 detector 红外热像仪中用于感应温度的传感器元件。 3.2 工作波段 working wavelength range 红外热像仪响应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 3.3 测温范围 measuring range 红外热像仪在满足准确度情况下能够稳定测量的温度的范围。 3.4 最小测温视域 measuring field of view(MFOV) 衡量红外成像系统综合功能的一种量度,等同于系统的最低解像度,使观测者能对一个被置于均匀 大背景中某一大小及距离、处于某一温度下的目标物的温度进行准确测量,其测点大小足够让观察者能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监视器准确测量此目标的温度。 3.5 热能对焦 thermal focus 分析红外热谱图的一种基本设定方法,是把红外热谱图上的温度分布,利用调校显示温域及显示温 差,将温度的分布最极限地利用颜色或光暗显示出来。 3.6 主动性探测/被动性探测 active detection/passive detection
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 的解释。
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海市建 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4号楼,邮政编码200032)以供今后修订 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4号楼, 邮政编码200032)
本规程参编单位: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建科研院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市墙改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 加拿大IRT红外技术学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陆津龙 徐 勤 陈赐贤 朱 青 段 恺 尚亚妮 吴培浩 吴一冈 张 Ron NewportI
前言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标[2006]78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 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4 检测;5 检测结果的评定;6 检 测报告;附录A 参比板参考热谱图;附录B 其他影响的参考热谱图;附录C 缺陷温度异常参考值;附录 D 参考性文献等。
3
×× ××××—××××
d) 建筑物所处环境(包括建筑物方位、日照情况、周边环境有无遮挡等); e) 应现场考察建筑物有无渗漏、开裂、脱落、发霉等质量缺陷,并考察建筑物的所处环境对测试
的影响因素等。 4.3.1.3 检测方案的内容如下:
3.7 结构性热桥 structural thermal bridge 指在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处,传热能力相对较强,热流相对较密集的部位。
4 检测
4.1 检测内容 4.1.1 建筑物外墙饰面缺陷检测,即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物外墙饰面(砂浆、瓷砖、石材等)的空 鼓、粘贴问题等进行质量检测。 4.1.2 建筑物渗漏缺陷检测,即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物的渗漏缺陷进行检测。 4.1.3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即采用红外成像仪对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进行检测。 包括保温层遗漏、外墙保温隔热系统的起壳、空鼓或结构性热桥等。 4.2 检测装置 4.2.1 一般要求
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用的红外热像仪,应能自动检测被测目标物表面的温度并生成热图像。 通过红外热像仪能够采集到所视区域内的一切红外信息,进行测量并及时发现温度场。 红外热像仪应能快速准确地记录及存储图像、数据和文本注释,使用户能较为方便地生成检测报告。 仪器宜轻便,满足现场检测使用。 4.2.2 主要技术参数 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用的红外热像仪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下表1的要求:
面缺陷可参照墙面进行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对热谱图 温度分布与预测温度 分布的对比
确认异常区域(任何温 度异常区域的分析)
编写检测报告
其他信 息,如无 缺陷的标 准热像
其他信息, 如有缺陷的 参考热像和 计算,其他 检测验证
图1 红外检测建筑物外墙饰面缺陷的工作流程
4.3.1.2 应收集待检建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a) 建筑物概况(结构形式、饰面情况、竣工时间、周边环境等); b) 建筑物的竣工图纸等; c) 建筑物的维护记录(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维修记录等);
量角度
注: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15℃~+50℃。
室内渗漏缺陷检测时宜采用热图像像素≥640×480 像素且温度分辨率≤0.06℃的红外热像仪。
4.3 检测程序 4.3.1 外墙饰面缺陷 4.3.1.1 红外检测建筑物外墙饰面缺陷的工作流程如图 1 所示。
工程技术资料
外部环境条件
由建筑红 外检测得 到热谱图
9
温度稳定性
能连续工作100min以上
10
单块电池工作时间
≥150min
11
数据输出接口
USB或、RS232、IEEE1394或其它
12
内置环境温度校正
应具备环境温度校正
2
删除的内容: 定义?
×× ××××—××××
序号
主要项目
表1(续)
参数
13
独立显示屏
液晶屏幕尺寸应≥88.9毫米, 宜采用180度旋转屏幕以便调整最佳测
表1 建筑工程用红外热像仪的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
主要项目
参数
1
红外波长
8.0~14.0μm
2
测温范围
-20~+100℃
3
准确度
±2%及±2℃中的大值
4
温度分辨率
≤0.10℃
5
热图像像素
≥320×240像素
6
帧频
≥ 8 Hz
7
探测器
应为氧化钒或多晶硅晶体材料
8
最小测温视域
配合适当的光学放大镜头,可满足相关的检测要求
ICS 备案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 ××××—××××
建筑工程红外热像检测方法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
×××× 发布
×× ××××—××××
目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检测 ................................................................................ 2 4.1 检测内容 .......................................................................... 2 4.2 检测装置 .......................................................................... 2 4.3 检测程序 .......................................................................... 3 5 检测结果的评定 ...................................................................... 8 5.1 检测数据分析及判定 ................................................................ 8 5.2 检测结论 .......................................................................... 9 6 检测报告 ............................................................................ 9 附 录 A 参比板参考热谱图 ........................................................... 11 A.1 严寒地区参比板示意图 ............................................................. 11 A.2 严寒地区参比板参考热谱图 ......................................................... 11 A.3 模拟实验参比板示意图 ............................................................. 12 A.4 模拟实验参比板得出的参考热谱图 ................................................... 16 附 录 B 其他影响的参考热谱图 ....................................................... 17 B.1 结构变化(例如:热桥等)所造成温差的参考热谱图 ...................................... 17 B.2 不同颜色及物料所造成温差的参考热谱图 ............................................. 17 B.3 反射所造成温差的参考热谱图 ....................................................... 18 B.4 不平均阳光分布所造成温差的参考热谱图 ............................................. 18 B.5 其他热源(例如:热水炉、空调等)所造成温差的参考热谱图 .............................. 19 附 录 C 缺陷温度异常参考值 ......................................................... 20 附 录 D 参考性文献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