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解读

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诊断流程
治疗方案
•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 势更为严峻。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 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 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 药率很低。
• 常规血清学试验检测Hp抗体IgG,阳性不一 定是现症感染,不能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 因此其临床应用受限,通常用于流行病学 调查。
• 消化性溃疡出血、胃MALT淋巴瘤和胃黏膜 严重萎缩等疾病的患者存在Hp检测干扰因 素或胃黏膜Hp菌量少,此时用其他方法检 测可能会导致假阴性,而血清学试验则不 受这些因素影响,Hp抗体阳性亦可视为现 症感染。
健康管理
1.避免家庭性感染:Hp感染主 要在家庭内传播,避免导致母 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 倡分餐制减少感染Hp的机会, 餐具定期消毒。
2.保持口腔健康,戒烟。
3.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 吃生的食物,同时食物应多样 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 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 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 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 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 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
4.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 眠。
• Hp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 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诊断方法
侵入性方法
组织学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 Hp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非侵入性方法
尿素呼气试验(UBT) Hp粪便抗原检测 血清学检测
其中UBT是推荐的方法,具有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 便和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的限制等优点。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定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二)流行病学全球自然人群Hp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1]。
在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2]。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Hp再感染率不同,有Meta分析显示,发达国家Hp再感染率每年<3%,而发展中国家hp再感染率普遍>3%,差异颇大[3]。
人类是目前Hp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现有研究中从感染患者的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Hp,表明胃-口、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可能的重要传播途径。
亲密接触,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是导致Hp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2]1.年龄:Hp感染率与年龄有关,25岁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
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Hp感染获得的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生活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Hp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呈现不同的感染率。
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以西藏地区感染率最高,达90%[2]。
3.生活习惯及条件:Hp感染率与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条件相关。
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Hp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生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Hp感染呈负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

02
临床表现
04
03
01
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嗳气等
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糜烂等
消化道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胃癌:胃癌风险增加,尤其是长期感染者
02
2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症状、发病时间、用药情况等
01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口腔、皮肤、消化道等部位的症状
辅助治疗
04
03
01
益生菌: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锌:补充锌元素,提高免疫力
维生素: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预防贫血
抗炎药:使用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
02
预防复发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时发现复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02
实验室检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C13/C14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
03
内镜检查:观察胃部病变情况,如胃炎、胃溃疡等
04
病理学检查:对胃黏膜组织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理学检查,观察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05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6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04
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
03
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等
01
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指南

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指南简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可以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疾病。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治疗策略1. 三联疗法:三联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该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通常为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和呋喃西林。
该疗法具有高效率和较低的耐药性,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2. 四联疗法:四联疗法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入一种药物,通常为硫酸铋钾。
四联疗法在三联疗法失败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二线治疗:对于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二线治疗。
选择合适的二线治疗方案应基于耐药性检测结果。
4. 周期治疗:周期治疗是指连续使用不同治疗方案来提高治疗成功率。
例如,可以先进行三联疗法,如果失败则转为四联疗法,再之后考虑二线治疗。
周期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5. 遵循治疗建议:患者在接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并完成整个治疗疗程。
同时,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
结论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指南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二线治疗作为治疗失败或耐药时的备选方案。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并遵循治疗建议,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预防复发。
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基本手册

2023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基本手册1.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通过口腔摄入感染胃部及十二指肠,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多种疾病。
据统计,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本手册旨在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基本指导,包括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等方面。
请注意,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2. 诊断2.1 实验室检查1. 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常用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2. 快速尿素酶染色:通过胃镜检查时,在胃黏膜活检样本上进行快速尿素酶染色,阳性结果可即时判断。
3.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同位素比例,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幽门螺杆菌。
2.2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金标准。
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活检样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快速尿素酶染色或其他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
2.3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抗体,但该方法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过去感染,因此不适用于诊断。
3. 治疗原则3.1 根除治疗指征1. 消化性溃疡:活动性溃疡、愈合后溃疡、复发溃疡及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癌变)。
2. 胃炎:慢性胃炎伴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
3.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4. 胃癌家族史。
3.2 治疗目标1. 根除幽门螺杆菌。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3. 预防并发症及疾病进展。
4. 药物治疗4.1 抗生素选择目前推荐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等。
我国指南推荐使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及替硝唑。
4.2 PPI或铋剂选择1. 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索美拉唑等。
2. 铋剂:果胶铋、次碳酸铋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医联体内医学检验分级诊疗路径

DOI:10.13602/j.cnki.jcls.2020.11.17·临床实验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医联体内医学检验分级诊疗路径林燕平a,李自顺a,杨清梅a,纪官治a,林万雄a,陈明红b,顾海滨b(厦门市第三医院a.检验科,b.药学部,福建厦门361100)摘要:目的 探讨厦门市同安区医联体社区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医学检验分级诊疗路径。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同安区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18例可疑HP感染患者的血液样本和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胶体金法行HP初筛检测后,由社区中心外送标本至区总医院医学检验中心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
所有患者均进行13C 尿素呼气试验作为对比实验,以超基准值4.0倍为HP阳性。
分析胶体金法和免疫印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HP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胶体金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与13C 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胶体金法联合免疫印迹法诊断H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符合率均显著高于胶体金法、免疫印迹法单独检测。
两项联合检测结果与13C 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相比的Kappa值为0.920,诊断一致性较好。
结论 胶体金法联合免疫印迹法可作为大规模筛查农村人口HP感染的有效手段;医联体联动模式下医学检验分级诊疗可为社区HP感染的检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提高本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实现检验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胶体金法;免疫印迹法;13C 尿素呼气试验;分级诊疗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A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因素[1]。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HP感染率较高,农村地区尤甚。
对HP进行全民普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及外来人口聚集地进行普查至关重要。
目前,厦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三甲/三乙医院)已具备HP感染的临床实验室检诊水平,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卫生院、卫生所、二甲医院等)无法开展HP个性化检验或者检验周期较长,厦门城乡检验资源仍存在差距。
基于2023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

基于2023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案,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一常见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其他胃部疾病。
该指南将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
诊断标准1. 症状:患者出现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 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检测以及胃黏膜活检。
治疗方案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治疗方案:1. 三联疗法(Triple Therapy):- 药物组合:质子泵抑制剂(PPI) +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用药方案:PPI每日口服1次,克拉霉素每日口服2次,阿莫西林每日口服2次。
- 疗程:为期14天。
- 注意事项:患者需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同时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头痛、腹泻等。
2. 四联疗法(Quadruple Therapy):- 药物组合:质子泵抑制剂(PPI) +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 甲硝唑(Metronidazole) + 铋胶囊(Bismuth Capsule)- 用药方案:PPI每日口服1次,克拉霉素每日口服2次,甲硝唑每日口服3次,铋胶囊每日口服4次。
- 疗程:为期10-14天。
- 注意事项:患者需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同时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味觉改变、黑色大便等。
3. 二线治疗方案:- 对于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药物组合治疗,如增加抗生素种类或改用其他抗生素。
- 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药性来确定。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包括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药性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患者的用药时间和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相关国内外指南更新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相关国内外指南更新一、本文概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自1983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其在胃肠疾病中的致病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
由于其感染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准确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相关指南更新,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进步,国内外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较高,而发达国家感染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还受到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和全球化的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诊断方面,随着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发展,如血清学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得到了提高。
这些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面,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也面临新的挑战。
国内外指南不断更新,推荐采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如四联疗法、序贯疗法等,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是Hp感染和胃癌发病"双高"国家,规范诊治Hp感染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以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13C或14C‐UBT阳性。
③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见图1
治疗
(一)根除Hp指征
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 淋巴瘤获得缓解。
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Hp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获益显然更大。
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
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
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似乎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
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
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现阶段仍然需要遵从根除Hp指征(表1),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二)治疗方案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
总体而言,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
传统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导致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传统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总共包括7种方案,各方案的剂量及用法等情况见表2。
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为初次治疗方案外,根除治疗不分一线、二线,应尽可能将疗效高的方案用于初次治疗。
我国多数地区为抗菌药物高耐药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 d治疗有效(根除率>90%)。
根除方案中抗菌药物组合的选择应参考当地人群中监测的Hp耐药率和个人抗菌药物使用史。
此外,方案的选择应该权衡疗效、费用、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做出个体化抉择。
初次治疗失败后,可在其余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
方案的选择需根据当地的Hp抗菌药物耐药率和个人药物使用史,权衡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