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系国院士专题讲座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2.1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5)2.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6)2.3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与技术 (7)三、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理论基础 (9)3.1 碳排放核算方法 (10)3.2 低碳交通理论 (11)3.3 生态足迹理论 (12)3.4 循环经济理论 (14)四、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评价方法 (15)4.1 生命周期评价法 (17)4.2 碳足迹分析法 (18)4.3 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9)五、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实证分析 (20)5.1 国内外案例分析 (21)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5.3 结果与讨论 (23)六、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政策建议 (25)6.1 完善法规标准 (26)6.2 推动技术创新 (27)6.3 加强国际合作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主要结论 (31)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概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车辆技术、线路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
文章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具体表现。
文章提出了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竞争关系研究

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竞争关系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述 (7)2.1 新能源汽车定义及类型 (8)2.2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布 (9)2.3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1)三、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 (12)3.1 贸易网络节点分析 (13)3.2 贸易网络边权分析 (14)3.3 贸易网络密度与中心性分析 (16)3.4 贸易网络稳定性分析 (17)四、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竞争关系研究 (18)4.1 竞争对手识别与分类 (19)4.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4.3 竞争关系测度方法与应用 (22)4.4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23)五、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竞争策略研究 (25)5.1 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 (26)5.2 合作与竞争平衡策略 (28)5.3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29)5.4 品牌建设与国际市场拓展策略 (31)六、结论与展望 (32)6.1 研究结论总结 (34)6.2 政策建议与实践意义 (35)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6)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出行工具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竞争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在竞争关系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中,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努力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贸易政策和技术创新也成为影响竞争关系的重要因素。
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深入理解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竞争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数字经济概述 (8)2.1 数字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10)2.2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11)2.3 数字经济的主要形式与产业领域 (12)三、碳排放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14)3.1 全球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5)3.2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影响因素 (16)3.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差异 (18)四、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 (19)4.1 数字技术与碳排放的关系 (21)4.2 数字经济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 (22)4.3 数字经济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23)4.4 数字化程度与碳排放的关系 (24)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26)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7)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8)5.3 稳健性检验与敏感性分析 (30)5.4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31)六、政策建议与展望 (32)6.1 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33)6.2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措施 (34)6.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36)6.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七、结论与创新点 (38)7.1 研究结论总结 (39)7.2 创新点与贡献 (41)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种增长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是对于碳排放的影响。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快速增长和广泛传播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能耗问题,以及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院士专家学者共话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_第一届白云讲堂在包钢开讲

8 2023年7月25日 ,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包头市人民政府、包钢(集团)公司主办,包头市科技局、包头稀土研究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一届白云讲堂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多功能厅开讲。
“白云讲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白云鄂博资源高质化利用、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而发起设立的重要学术交流载体。
院士、专家、学者借助该平台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话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龙江,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守国,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姜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一级巡视员黄彦斌;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欣悦,包头市政府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王秀莲,稀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邬军军,包头市科技局领导;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副总经理刘振刚,总经理助理兼北方稀土党委书记、董事长章智强参加讲堂。
包钢(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严密主持讲堂。
王秀莲在致辞中表示,包头市全力抓好稀土新材料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稀土应用产业向高端和前沿领域拓展,努力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推动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
恳请院士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
包头市将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生态,提供 “包你满意”“包你放心”服务,以最优环境、最好政策、最高礼遇,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热土、有口皆碑的创新创业高地。
孟繁英在致辞中指出,包钢将开发利用好白云鄂博战略资源,努力提升原料生产能力、功能材料应用、创新研发和辐射带动能力。
希望院士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研究新思路、新领域、新赛道,协同推进稀土资源高质化利用及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影响力,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发挥科研成果优势,深入洽谈项目合作、对接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院士精神

关于在全国开展宣传“院士精神”系列活动的项目方案概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却生生不息,经久弥坚,靠的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包容、博爱、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积极进取,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传承,又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精神,历经岁月沉淀而成。
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一次次抵御外强侵略,度过历史难关;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一次次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兴旺。
今天,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经历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如何继续保持持久耐力?如何克制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心浮躁、盲目开发、资源浪费、急功近利、甚至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精神,还是精神!只有坚定不移地恪守民族精神,强化时代的精神力量,才能励志图强、战胜困难,再创辉煌。
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获得“院士”称呼的人,一定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人,他们是站在科学技术宝塔顶峰的一群人。
透过他们的成就和荣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一种严谨治学、坚忍不拔、执着探索、担当民族责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式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而难能可贵的财富。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院士”,但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院士精神”。
值此“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向全社会推广宣传“院士精神”,旨在倡导全社会学习“院士精神”,执着探索,努力创新,热爱祖国,担当民族责任,迎接新时代、新挑战,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活动目的通过“院士精神”宣传活动,倡议院士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影响社会,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倡导全社会学习“院士精神”,克制浮躁,保持严谨、理性、执着的韧性,爱民族、爱祖国、爱人民,塑造完美人格,共建和谐社会。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电视集团承办单位:四海扬美传媒公司活动时间:宣传活动时间定为2012年至2017年,为期五年。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 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戴爱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概念,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阐释之“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凝练概括:“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以“新”优“质”,以科技创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创新驱动不仅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更强调技术的原创性、革命性和颠覆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医药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眼光,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传统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在新模式新业态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
以“智”强“质”,以智能融合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蝶变升级。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数据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智能生产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要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升级战略布局,深化中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
以“绿”提“质”,以绿色生态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释放中医药的绿色属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将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让新质生产力的成色更足。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b.文风不健康,师古,拟古。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人生,成了无病呻吟 的玩意儿。
c.体式陈旧,诗词文,严格的规范使现代人望而却步。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c.体式陈旧。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e.白话运动。1898年裘廷梁《苏报》发表《论 白话为维新之本》揭开序幕。从救国救民的高度认 识文字革新的意义。
1911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集读音统一会,议定 注音字母39个(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
补:
1925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以北平音(京音)为标准国 音。
1926年,以赵元任的方案为基础,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 式”,采用26个标准拉丁字母。白话国语运动无形中推动了白话 文学运动。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 ,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 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 海“孤岛”。 1941年“孤岛”消失,成为3个大区。1945年8 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大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色 彩。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 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 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丁玲
柔石
萧红
艾青
人文主义作家
茅盾 代表作《子夜》
老舍
巴金
代表作《骆驼祥子》 代表作《家》
专家齐聚论坛_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专家论坛,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和交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新策略。
在此,我谨代表本次论坛的组委会,向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
1. 张教授:我国知名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2. 李博士:我国著名能源专家,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
3. 王研究员:我国知名环境专家,长期从事环保政策研究与实践。
4. 陈教授:我国知名信息技术专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
5. 刘教授:我国知名医学专家,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围绕以下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张教授将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
李博士将分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探讨技术创新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
三、环保政策与绿色发展
王研究员将介绍我国环保政策的最新动态,并探讨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陈教授将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
五、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刘教授将就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各位专家的发言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此,我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分享宝贵经验和见解,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专家、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S Application to Product Configuration
Production of personalized or custom-tailored goods or
services to meet consumers' diverse and changing needs
2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the matter? What is “W-H-A-T”? Enabling Technologies Slow Intelligence Systems Knowledge Systems
Institute Q & A
Outline
演 講 者 : 張 系 國 教 授
IF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THE MATTER?
1
Prof. S. K. Chang 演講者—張系國
知識系統學院創辦人 (Founder, Knowledge Systems Institute )。 旅美教授,任教於匹茲堡大學(Professo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張教授除了是電腦科學學者外,亦從事小 說創作 (Writer and novelist)。 /~chang
28
Ontology for Product Configurator
no longer the decisive factor in business. This article caused quite a stir. A lot of IT gurus, including Bill Gates, argued against Carr’s view.
If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the
Enabling Technologies
Mobile Knowledge Agents
Enabling Technologies
Embedded Systems
Enabling Technologies
Distributed Multimedia Systems
Enabling Technologies
15
Hybrid Intelligence
Users and computers doing more than either could individually (quoted from Alfred Z. Spector, Google).
16
Enabling Technologi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Networking
“No matter!” Never mind!
Quoted from Bertrand Russell
What is the matter?
What is the matter?
Let us return to the future.…
What is “W-H-A-T”?
Warfare? Training
3
In 2003, Nicholas Carr wrote an interesting
article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Its title is:
“IT Doesn‟t Matter”
He argued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27
A Scenario • • • A customer would like to buy a Personal Computer in order to play videogames and surf on the internet. He knows that he needs an operating system, a web browser and an antivirus package. In particular, the user prefers a Microsoft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He l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fers to have a desktop. He also prefers low cost components.
Knowledge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low Intelligence Systems
• Slow Intelligence Systems are generalpurpose 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being able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ver time through a process involving • Enumeration • Propagation • Adaptation • Elimination • Concentration • Slow/Fast
“Like its driver each Toyota Echo is unique!”
24
System Architecture
25
Ont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User Layer Functionality Layer
Instance Layer
Components Layer
If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the matter?
5
What is IT?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f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is the matter?
What is Mind?
“What is mind?” “What is matter?”
Weisure
Agriculture
Amusement?
Healthcare
What is “W-H-A-T”?
軍事、 自衛?
培訓 教育
工作 休閒
農業 生產
健康 保健
娛樂、休閒?
11
W-H-A-T is in common?
• • • • • Connected Multiple sourced Knowledge-based Personalized Hybrid
Decision Cycle
22
Slow InteA SIS continuously learns, searches for new solutions and propagates and shares its experience with other peers. A SIS differs from expert systems in that the learning is not always obvious. From the 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a SIS is a system with multiple decision cycles such that actions of slow decision cycle(s) may override actions of quick decision cycle(s), resulting in poorer performance in the short run but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long-run.
Similar to a SIS, the proposed Configurator can follow a slow and a fast process of solution inference. So, the previous formulation can be defined as the slow process, while the fast process can be defined as a simplified sequence of ont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FC(FEN(UR, UP)).
13
(courtesy of IBM)
14
Hybrid Intelligence
• While processor speed and storage capacity have grown remarkably, the geometric growth in user communities, online computer usag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is in some ways is even more remarkable. Hybrid Intelligence offers great opportunities we have to harness this data availability to build systems of immense potential. While today s large scale systems are evolutionarily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envisioned in the 70 s and 80 s, sheer scaling has led to many unanticipated challenges. (quoted from Alfred Z. Spector,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Special Initiatives, Google, USA)
26
Sequence of Ont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In this way, the configuration problem CP can be formulated in its general formulation as the composition of ont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FC(FEL(FA(FEN(UR,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