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

合集下载

个人科研项目-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

个人科研项目-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2008年3月目录1引言 (2)1.1编写目的 (2)1.2背景 (2)1.3定义 (2)1.4参考资料 (4)2实际开发结果 (4)2.1产品 (4)2.2主要功能和性能 (6)2.3软件结构和工作流程 (7)2.4项目进度 (9)2.5项目费用 (10)3开发工作评价 (11)3.1对生产效率的评价 (11)3.1.1程序的平均生产效率 (11)3.1.2 资料的平均生产效率 (12)3.2对产品质量的评价 (12)3.3对技术方法的评价 (12)3.3.1 数据库及数据仓库评价 (13)3.3.2 非结构化数据处理 (14)3.3.3 图形控件应用 (16)3.4 出错原因分析 (17)4经验与教训 (18)附件清单: (20)附件1 :软件运行部分拷屏 (21)附件2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开发工作大纲” (28)附件3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 (35)附件4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52)附件5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测试报告” (84)附件6 :“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 (96)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开发总结报告1引言1.1编写目的本报告是个人科研项目“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开发总结报告,编写的目的是供竣工验收专家审查该项目的开发过程,作为项目的总结性文档供局项目管理部门审核,并作为项目的主要档案资料归档。

1.2背景“小浪底工程大坝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本项目”或者“该项目”)的开展是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局”)小浪底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电厂”)为解决小浪底工程安全监测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独立、信息分散、部分信息不规范,不满足分布式运行管理要求等问题,通过实施该项目,实现基于浏览器的分布式远程应用,使安全监测系统更好地满足枢纽长期安全运行管理的需要。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在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洛阳市40公里。

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河南省郑州花园口128公里。

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

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

水利工程概况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

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

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工程建成后,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电站总装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

小浪底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1.0亿立方米。

渗漏探测技术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应用

渗漏探测技术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应用
泥沙 形成 天然铺 盖 对 防渗 的 有利作 用 ,参 照 国 内外 工 程
较快 的一 种方法 。温度 示踪 主要 是利用测量 渗漏水对 温度 的影 响 , 到监 测渗漏 的 目的。 来达 环境 同位素示踪是 利用水 中的稳定 同位 素氘 和氧 1, 8 以及 放射性 同位素氚 对现 代环 境水起着标记 作用 的原 理 ,作为 环境示踪剂来 研究水 库 的
【 关键词】 渗漏探 测技 术 瞬变 电磁 法 同位素综合示踪法 连通试验
小浪底工程
l 引 言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工 程 位 于 河 南 省 洛 阳 市 以 北 4k 0m 的黄 河 干流 最后 一个 峡 谷 的出 口处 ,上 距 三 门峡水 利 枢 纽 10 m, 距 郑 州 花 园 口 18 m, 3k 下 2 k 大坝 为 壤 土斜 心 墙 堆
灌浆孔 ,并将 3 号和 4 号灌浆 洞 的帷幕 高程 由 10 加深 3m 到 8m; 右岸 F断层 带用 复合 灌浆 封堵 等 。灌 浆帷 幕补 0 对 强措施实施完 成后 , 右岸 1 号排水 洞渗水量 降幅 明显 ; 在库
水位低于 2 5 时 ,左岸 地下厂 房上 游边墙 和顶 拱 的渗水 3m 量显著减少 。
作 效率 高 、 向分辨率 高 、 地形影 响小 等优点 。 纵 受
22 温度 电导示踪 .
水 的温度是水库 渗漏一种极 好 的示 踪 ,水库 中水 的温 度一般 呈层状分 布。 无论夏季 与冬季库底 部始终 为低 温水 。 另一 方面 , 中心 的温 度很 高 , 地球 一般 每深入 地层 10 0m温
度 增加 3C。在夏季 ,如果 在坝 区渗漏 水水位超过 25 02 3 m后 , 随着库水 位 的上 升 , 发现 右岸 2 、0 排水 洞渗水量 明显增 大 。为查找 左岸 山体 号 3号 渗漏途径 , 有针对 性地采取 防渗处理措 施 , 设管 理单 以便 建 位组织专业机 构采用瞬 变电磁法及 同位素综合示 踪技 术探

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工作闸门安全评价方法及结论

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工作闸门安全评价方法及结论

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工作闸门安全评价方法及结论为解小浪底水利枢纽金属结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小浪底水利枢纽于2012年度组织进行了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工作闸门的安全评价工作,文章主要讲述了检测和复核排沙洞工作闸门的方法,得出了可靠性的结论,对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依据。

标签: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评价;超声波探伤;闸门检测1、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共三孔,位于发电塔进水口的下部,底槛高程175.00m,每条排沙洞进口平面上分为六孔,而后会合成二孔,前设检修门槽,后设事故门槽,二孔事故门后又汇为单孔,直至出口。

三孔排沙洞进口共设有检修门槽18套,检修闸门六扇,事故闸门及其门槽和启闭机各六扇(套、台)。

出口闸室内各设一套偏心铰弧形工作闸门及其门槽、衬护和主、副液压启闭机等设备。

排沙洞出口处孔口尺寸4.5·4.5m,底槛高程153.15m,设计水头122.05m。

工作门门型采用双主横梁直支臂偏心圆柱铰结构形式。

弧门启闭采用转动式液压启闭机操作。

2.闸门检测方法2.1 外观检查现场检查时三孔闸门均处于关闭挡水状态,门后无水,经检查外观形态和锈蚀状况如下:(1)闸门外观形态基本完好,门体无明显变形,各主要构件无损伤和局部明显变形。

(2)面板背水面涂层基本完好,局部有锈斑,属轻微锈蚀。

(3)主横梁、垂直隔板涂层基本完好,局部锈斑,属轻微锈蚀。

边梁、顶梁、底梁和水平次梁整体涂层大部分完好。

(4)上下支臂、竖撑、斜撑及横向联结系表面涂层大部分完好,局部脱落,属一般锈蚀。

支臂与主横梁连接处、支臂饺座铰链涂层分离有锈皮,闸门固定螺栓普遍锈蚀,属较重锈蚀。

(5)三孔闸门中除2#闸门底部右侧轻微漏水外,其余部位止水密封良好。

(6)边导板、底槛平整度较好,边导板表面涂层大部分完好,局部有锈斑,属轻微锈蚀;底槛表面涂层局部脱落,属一般锈蚀。

2.2 蚀余厚度检测工程蓄水运行至今已经13年,锈蚀速率的计算年限为13年,抽样选取3#排沙洞工作闸门采用超声测厚仪对闸门面板背水面、主中梁、纵梁、边梁、支臂桁架等构件蚀余厚度进行检测,共获得有效检测数据250个。

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观测

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观测

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观测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枢纽之一,承担着黄河防洪、发电、引水等多项重要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却发生了一些变形现象,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因此,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需要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进行观测和研究,以便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原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沉降等因素。

近些年来,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建设和地下抽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这导致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地区地下含水层薄化,从而导致了地面沉降的加剧。

此外,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的白洋淀水体也逐渐退缩,这也造成了地面沉降的加剧。

二、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观测方法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观测方法主要有两种:地面测量和遥感监测。

地面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放置各种类型的测点,利用定期测量这些测点的坐标信息来监测地面的变形情况。

而遥感监测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的地表情况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地面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掌握。

三、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观测结果通过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地表的地面测量和遥感监测,发现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地表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降现象。

在地面测量方面,2016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地区的监测点中,绝大部分点的沉降量都超过了50毫米,其中部分地区的最大沉降量达到了70毫米以上。

而遥感监测方面,则发现了周边地表的沉降现象,并获得了地表沉降的三维分布信息。

四、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的应对措施为了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首先,应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及时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周边地表沉降的变化情况,以便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应加强地表测量,及时监测沉降和变形情况。

除了监测,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开采量,同时推进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研究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研究

Xioa g i rjc n t lo Ri e a ln d oeto he Ye l w v r P
Z ANG o g x , LI Che g d n H H n —i U n —o g
( . X aln d E gne n o sln o ,Ld , hn zo 4 0 0 1 io g i n ier g C nut g C . t. Z eg h u a i i 5 0 0,C ia 2 D m Sft Ma a e et hn ; . a ae n g m n y Cne o nsyo t e ucs N n 2 2 ,C ia et Mi t Wa r s r , a g 0 9 hn ) rf ir f eR o e 1 0
维普资讯

第 3期 20 0 8年 9月








NO. 3 Se p. 20 8 0
HYDR0・ SCI ENCE AND ENGI NEERI NG
黄 河小 浪 底 枢 纽 工 程 安 全 监 测 系 统 鉴 定 技 术 研 究
张 鸿 喜 ,刘成 栋
g a u l pp as t e ma f ci n n t n tbl e s r d v l s wh c a o e e tt e a t lc n to s r d a l a e r o b l y un t i g wi u sa e m a u e aue ih c n n tr f c h cua o di n . o h l i Ho t a r n t p r ia n t e s f t o io i g s se b c me he u g n at r Atp e e t t e e i o w o c ry o he a p a s lo h aey m n trn y tm e o s t r e tm te . r s n , h r sn t a y g i e ie o h d m s ft mo io i g y tm a p as 1 Ai n a he p r ia o he n u d l f r t e a n a ey n trn s se p r ia . mi g t t a p as l f t Xi oa g i a ey a l n d s ft m o io i g s se , t p r ia r m e, t e nsr me t a p as lc tg r n trn y tm he a p as lfa h i tu n p r ia a e o y, t e p r ia m eh d, t e p r ia h a p a s l to h a p as l s f r d 1a d t e de eo m e to e e hn lge n O o r t d e t d a e ul . ot wa e mo e n h v l p n fk y t c oo is a d S n a e su i d wih i e lr s t s

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及资料分析_胡光乾

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及资料分析_胡光乾

!%! &’( 测量机器人观测法
!’( 测量机器人观测方法多用于上游坡,大坝上游边坡
迎水面很长, 靠近大坝地形沟叉多, 测站点较难选择, 测站与 测点夹角很小, 并且一侧大多只能选到 ) 个测站点, 所以无法 现使 采用多测站边角交会。采用 !’( 测量机器人进行观测, 用 的 是 !"*)+$$ 全 自 动 全 站 仪 ,配 合 专 用 程 序 进 行 自 动 观 测,在坝两岸工作基点设站通过测角,测边按极坐标方法测 定, 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法。 为提高观测精度在每个测站设 观 ,-. 个方向的后视点。经过 # 年多的观测证明该方法可行, 测数据可靠, 且减少了人工误差, 但该方法受外界影响较大, 在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时观测精度会受影响。
图+ 大坝视准线布置示意
近几年的观测情况表明, 小浪底大坝安全监测进展良好, 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各监测点、 各监测项目变位特征 明显, 为大坝安全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坝各视准线 #$$# 年年内水平位移变化特征值见表 ) 。
个测站用 !"#$$# 全站仪测定边长和角度,并按固定程序进 行平差。高程测量采用 %&$$# 水准仪配铟瓦尺按 ! 等水准要 求进行外业作业, 按 " 等水准要求控制作业成果。 此方法观测 精度高, 成果较可靠, 各测点位移过程线平顺, 很少出现波动。
#
小浪底大坝监测结果
小浪底大坝外部变形观测项目随着坝体填筑施工的进
展, 逐项开始观测。最早的上游 )+0 1 视准线、 ##0 1 视准线 分别在 )<<+ 年 = 月和 )<<< 年 )$ 月开始观测, 到水库蓄水位 淹没标墩后停止。其余 = 条视准线仍在正常观测。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解读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解读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作者:朱宝琴时间:2007-11-25 12:16:00摘要:小浪底工程及所涉及的20万移民,因其工程规模及利用世行贷款等因素而备受世人瞩目。

数年来,接受国际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艰辛地探索一条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的新路,也正是在这种挑战和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满足世行要求、有利于项目执行、有利于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小浪底移民工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1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移民项目进展简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其开发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主体工程于1994年动工,现已基本结束。

建成后的枢纽工程,正常水位275m,水面面积272km2;淹没涉及河南、山西两省8县(市)、29个乡(镇)、动迁年移民人口18.8万人;施工区涉及两县(市)、12个村9932人。

安置区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14个县(市),20万移民均以大农业安置为主。

其中,出县远迁安置约6万人,本县近迁安置约11万人,后靠安置约3万人。

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库区移民分三期实施,现已完成了二期265m水位下人口18.5万人的搬迁安置,今年汛前将完成三期275m 水位下1.5万人的搬迁准备工作,全部安置工作于2003年完成。

小浪底移民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移民专项贷款的独立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世行的有关规则和贷款协议。

而世行对项目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甚高、甚严:要先于工程、重于工程、并贯穿于工程始终。

因此,小浪底移民项目作为国内首家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独具特色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有待于探索。

2 小浪底移民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体系及模式小浪底的环保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共完成内容涉及水库淤积形态、库岸稳定、诱发地震、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局地气候、环境卫生、文物景观等专题研究报告22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
【摘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高、库大,枢纽安全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监测枢纽的安全运行状况,工程建设期间和枢纽运行初期已在枢纽区设置了项目齐全的安全监测系统。

安全监测其目的是获得变形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同时解释变形原因。

【关键词】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状况;安全监测
0 概况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坝高、库大,枢纽安全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监测枢纽的安全运行状况,工程建设期间和枢纽运行初期已在枢纽区设置了项目齐全的安全监测系统。

安全监测主要采用大地测量方法,利用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对变形体的变化状况进行监视、监测,其目的是获得变形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同时解释变形原因。

主要分布区域有主坝区域、进水塔区域、地下厂房区域、进出口区域、左岸山体区域。

1 资源配置
1.1 组织机构
为满足项目运作要求,满足测绘质量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监测机构来负责项目的实施。

机构下设综合部、技术质检部和测量观测部。

综合部主要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维护等工作。

技术质检部主要负责观测方案制定、检查验收、质量评定、资料分析整编等工作。

测量观测部负责外业数据的采集、初步处理等工作。

1.2 设备配备
2 监测网布设
小浪底变形监测网分基准网和监测网两级布设,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监测网由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组成。

2.1 基准网
基准点均埋设在变形区外基岩上,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按一等边角网要求布设。

工作基点选在观测区域附近较好的岩基上,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

基准网每年复测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观测情况进行调整。

2.2 监测网
为满足各区域观测工作需要,分别在主坝区域、进水塔区域、地下厂房区域、进出口区域、左岸山体区域布设监测网。

变形观测点布设在变形体的地基、基础、场地及上部结构等能反映变形特征的敏感位置,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

3 监测项目频次
4 监测成果检查验收及资料整编分析
4.1 监测成果检查验收
实施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对变形监测成果实行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制度。

过程检查有技术部实行,配备专职检查人员。

最终检查由监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

验收工作由业主或委托机构实施。

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

4.1.1 检查验收依据
(1)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2)技术要求和监测合同;
(3)各观测项目技术设计书和有关技术规定。

4.1.2 提交资料
(1)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等;
(2)原始记录簿、质量跟踪卡;
(3)自动记录的数据文件;
(4)各监测项目的计算表格、位移过程线图等;
(5)各监测项目检查报告。

凡资料不全或数据不完整者,承担检查或验收的单位有权拒绝检查验收。

4.1.3 检查工作的实施
(1)作业人员经过自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按规定整理上交资料成果。

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二级均为100%全面检查。

(2)过程、最终检查时,如发现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成果时,应退回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检查,直到检查合格为止。

(3)监测成果经最终检查、返回作业人员进行修改处理后,评定产品质量,并按规定变形监测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审核后,随产品一并提交验收。

4.1.4 检查验收的记录及存档
检查验收记录包括质量问题的记录,问题处理的记录以及质量评定的记录等。

记录必须及时、认真、规范、清晰。

检查、验收工作完成后,须编写检查、验收报告,并随监测结果一起归档。

4.2 资料整编
观测资料应定期整编刊印,一般每年整编一次;刊印可视具体情况,最长不得超过5年。

整编成果应项目齐全、考证清楚、数据可靠、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资料整编按年进行,观测资料截止到年底。

次年一季度完成资料整编工作,经审查后报资料管理部门存档。

资料整编内容:
(1)位移量统计表:主要反映各个测点年内观测结果,及年内主要特征值;
(2)位移过程线图:主要反映各个项目各测点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
(3)位移分布图:主要反映各个项目位移分布情况;
(4)位移量等值线分布图:主要反映某种位移量的量值情况。

4.3 成果分析
4.3.1 观测物理量的分析
(1)分析各观测物理量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性;
(2)分析各观测物理量特征值的变化规律性;
(3)分析各观测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变化规律性;
(4)分析各观测量的异常值,并与相同条件下数值与历年变化范围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是否超过技术或警戒值。

从分析中获得观测物理量变化稳定性、趋向性及其与工程安全关系等结论。

4.3.2 综合分析
将巡视检查结果、观测物理量的分析成果、设计成果等进行比较,判断水工建筑物的工作状态、存在异常部位及其对安全的影响、变化趋势等。

应特别注意蓄水初期的资料分析,对裂缝、变形、渗漏、暴雨反应、库水位骤变等情况尤其要注意。

4.3.3 观测资料分析报告
观测资料经分析后,应提交分析报告,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和安全监测系统的布置和工作情况简述;
(2)巡视检查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3)观测资料整编分析情况和主要成果;
(4)水工建筑物工作状态和存在问题的综合评估和结论;
(5)对枢纽工程的安全管理、监测工作、运行调度及安全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5 监测运行结果总结
小浪底水利枢纽自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以来,已安全运行14年。

2003年10月,水库蓄水位达到265.69m,工程首次经受较高水位考验。

截至2011年12月,小浪底水库在265m水位以上累计运行40天,在260.00m水位以上累计运行282天,在250.00m水位以上累计运行1164天。

安全监测资料显示,大坝累计变形量虽持续增长,但其增量呈逐年减小,并趋向稳定,目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