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

合集下载

小浪底工程设计创新与实践

小浪底工程设计创新与实践
A s a t ioa g i do rjc,w i i te e rjc f te h res a d eeo me to h l w b t c :X aln d r Hy r oet hc s h ky poet o h an s n dv lp n f te Ye o P h l
c n iin o e i n — a e r es n h n t a ih r lv l whc ma e tef a mi so e f te itr o o dt s f s dme t ld n i r i C ia o hg e e e, o v ih d i l l tn o h hsoy f s e
中 图 分 类 号 :V 8 .+ V2 T 8 21 T 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1 2 (0 0)0 5 — 4 1 0 — 13 2 1 2 — 5 0
黄 河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位 于 黄 河 干 流 中 游 最 后 一 个 峡 谷 出 口处 , 上


小 浪 底 工 程 的几 个 关
层 主 要 为 二 叠 系 上 统 和 三 叠 系 下 统
的 黏 土 岩 和 砂 岩 互 层 。坝 址 左 岸 山 体 沟 道 切 割 , 对 比 较 单 薄 : 河 谷 右 相 沿 岸 有 不 稳 定 倾 倒 变 形 体 和 规 模 巨 大
距 三 门峡 水 利 枢 纽 1 0k 3 m,下 距 郑
条 件 特 殊 , 用 要 求 严 格 , 计 施 工 难 度 大 , 多课 题 极 具 挑 战 性 。工 程 设 计 者 尊 重 科 学 , 胆 探 索 , 于 创 新 , 运 设 许 大 勇 取 得 了 一 大 批 具 有 开 创 意 义 的 重 要 技 术 成 果 。 小 浪 底 工 程 使 我 国 多 泥 沙 河 流 复 杂 条 件 下 的 大 型 水 利 水 电 工 程 规 划 、 计 和 施 工 技 术 水 平 跨 上 了一 个 新 台 阶 , 为 世 界 坝 工 建 设 史 上 的 一 个 里 程 碑 。 设 成

【DOC】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解读

【DOC】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解读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其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施工强度高,质量要求严,施工技术复杂,组织管理难度大,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支持和广大水利同行的帮助下,我们坚持以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一流工程,总结一流经验,培养一流人才"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在建设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合同为依据,充分调动设计、监理和承包商(包括外国承包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进度、质量和投资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技术、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技术、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了以项目业主总工程师为中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即项目业主总工程师代表业主进行工程技术问题决策,对水利部和国家负责,小浪底咨询公司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全面控制,并向业主负责,黄委会设计院承担工程设计责任并向业主负责,承包商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并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建立了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聘请了加拿大CIPM公司国际咨询专家组和世界银行大坝安全特别咨询专家组,与参建各方的技术机构相结合,形成了完善、高效、权威的小浪底工程建设技术保障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管理,尊重科学,积极引进,大胆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配套的大型施工设备,成功地解决了工程建设中一系列高难度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创造了多项优质高产新记录。

一、高土石坝联合机械化作业高强度施工小浪底大坝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设计坝高154m,右岸深槽实际施工最大坝高达160m,坝顶长度1667m,总填筑量5185万m3,填筑量位居全国同类坝型第一位,在世界上也名列前矛。

坝体由防渗土料、反滤料、过渡料、堆石、护坡、压戗等多达十七种材料组成,每种材料按合同技术规范规定,都有严格的材质、级配、含水量、干密度、压实度等要求,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以小浪底水库为例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举世瞩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亚洲第一库”。

它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

一、工程背景小浪底水库工程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为主,兼顾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

工程的建设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黄河流域的洪水威胁,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发生大洪水,给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二是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库工程于1994年开工,2001年建成投运。

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273米,校核洪水位275米。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667米,坝高160米。

工程还包括一座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水电站、一组排沙建筑物和灌溉渠道等。

三、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小浪底水库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在大坝施工中,采用了滑模、串筒、翻板等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次,在水库排水、排沙系统中,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排沙目标。

此外,在工程建设中,还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监测等先进技术,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工程效益小浪底水库工程投运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首先,防洪效益显著。

水库建成以来,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威胁,保护了沿线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发电效益显著。

水库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为沿线地区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

再次,灌溉效益显著。

水库可以向黄河流域调入大量水资源,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农业产值。

此外,水库还具备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五、结论小浪底水库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它以卓越的工程质量、显著的效益和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世界水利工程树立了标杆。

渗漏探测技术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应用

渗漏探测技术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应用
泥沙 形成 天然铺 盖 对 防渗 的 有利作 用 ,参 照 国 内外 工 程
较快 的一 种方法 。温度 示踪 主要 是利用测量 渗漏水对 温度 的影 响 , 到监 测渗漏 的 目的。 来达 环境 同位素示踪是 利用水 中的稳定 同位 素氘 和氧 1, 8 以及 放射性 同位素氚 对现 代环 境水起着标记 作用 的原 理 ,作为 环境示踪剂来 研究水 库 的
【 关键词】 渗漏探 测技 术 瞬变 电磁 法 同位素综合示踪法 连通试验
小浪底工程
l 引 言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工 程 位 于 河 南 省 洛 阳 市 以 北 4k 0m 的黄 河 干流 最后 一个 峡 谷 的出 口处 ,上 距 三 门峡水 利 枢 纽 10 m, 距 郑 州 花 园 口 18 m, 3k 下 2 k 大坝 为 壤 土斜 心 墙 堆
灌浆孔 ,并将 3 号和 4 号灌浆 洞 的帷幕 高程 由 10 加深 3m 到 8m; 右岸 F断层 带用 复合 灌浆 封堵 等 。灌 浆帷 幕补 0 对 强措施实施完 成后 , 右岸 1 号排水 洞渗水量 降幅 明显 ; 在库
水位低于 2 5 时 ,左岸 地下厂 房上 游边墙 和顶 拱 的渗水 3m 量显著减少 。
作 效率 高 、 向分辨率 高 、 地形影 响小 等优点 。 纵 受
22 温度 电导示踪 .
水 的温度是水库 渗漏一种极 好 的示 踪 ,水库 中水 的温 度一般 呈层状分 布。 无论夏季 与冬季库底 部始终 为低 温水 。 另一 方面 , 中心 的温 度很 高 , 地球 一般 每深入 地层 10 0m温
度 增加 3C。在夏季 ,如果 在坝 区渗漏 水水位超过 25 02 3 m后 , 随着库水 位 的上 升 , 发现 右岸 2 、0 排水 洞渗水量 明显增 大 。为查找 左岸 山体 号 3号 渗漏途径 , 有针对 性地采取 防渗处理措 施 , 设管 理单 以便 建 位组织专业机 构采用瞬 变电磁法及 同位素综合示 踪技 术探

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

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

小浪底大坝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和济源县之间。

该工程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为主,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之一。

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树立了榜样,下面将从工程施工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施工条件小浪底大坝工程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的最后一段出口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狭窄,这对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大坝坝基沿坝轴线约有420m坐落在砂卵石覆盖层上,覆盖层一般深30~40m,最深达70余米。

在覆盖层中夹有连续的、厚度约20m的粉细砂层及粉细砂透晶体。

其次,坝基岩石为砂岩和黏土岩互层,分布有大小10多条顺河向断层。

这些地质条件给大坝工程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处理。

二、工程施工新技术为了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

在防渗措施的选择上,大坝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利用黄河多泥沙特点的设计思想。

大坝的斜心墙与混凝土防渗墙作为坝基防渗的第一道防线,上游围堰下游坡设置的上爬式内铺盖与坝前淤积形成的天然铺盖相连,作为坝基防渗的第二道防线。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的反滤设计是保证防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此外,大坝防渗墙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设计和施工均代表了当代碾压土石坝的发展水平。

三、施工组织与管理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科学合理,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了大坝工程的质量。

同时,施工方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使得工程进度得到了保障。

四、工程效益小浪底大坝工程的顺利完工,为我国黄河流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坝的正常运行,有效提高了黄河中游的防洪能力,减少了泥沙下泄,保护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大坝的发电、灌溉、供水等功能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小浪底水利枢纽基础处理工程中的创优技术

小浪底水利枢纽基础处理工程中的创优技术

压力用大气压 ( a MP )表 示 。GI N法 就是 根据 选 定 的灌 浆强度值控 制 灌浆 过 程 ,控 制 的 目标 是 使 p V= G N一 I
常数 。
G 灌浆法 的优点是 : N I ()使用单~配合 比的 中等稠度 的稳定浆液 ,在流速 1 较低的情况下 ,水 泥颗粒 沉 淀少 ,可 防止 过早 地阻 塞裂 隙通道 ;浆液具有 良好 的稳定 性 ,析水 少 ,浆体 固结 后 ,
见 表 1 。
表 1
粉 煤灰混凝 土的物理 力学指标
MP a
指标 7天强 度 R 1 7 4天强 度 R 2 天 强度 R 8 6 天 强度 R o 9 天 强度 R9 30天强 度 R3 9 弹性模 量 E o 9 ¨ 8 z O 6 0 o 6 6 O天 o g O天抗 渗等 级 ¥ 0 9
性能达到国外 同类 产 品的水平 ,而每 只灌浆 塞价 格仅 为 几百元 至 3 0 0 0元 ,远低于进 口产品 。这项技 术至今 已推
广 到 全 国许 多 工 程 中 。
余 留空间小 ,结石 紧密 、与岩 石的 黏结力 强 ;浆 体 中水
5 智 能 灌 浆 记 录 仪
2 世纪 7 O O年代 ,发达 国家 即已开始使用 灌浆 自动记 录仪 ,中国水 电基 础局是 国 内最 早研 制 和采用 灌浆 记 录
(/ L m)表 示 ,也 可 以用 注 入 干 料 量 ( g m) 表 示 ,灌 浆 k/
4 各 种 液 气 压 高 压 灌 浆 塞
小浪底大坝 帷幕灌 浆采 用 国际招 标方式 ,最大 灌浆
压力 3 5 a . MP ,防渗标准 5 u L 。招标文件要 求采用 分段 阻
塞灌浆法 ,进 口一套胶 囊式灌 浆塞需要 人 民币 1 0 00 0元 以上 。为 了适应 标书 的要 求和节 省外 汇 降低成 本 ,中国

小浪底工程施工导流工程

小浪底工程施工导流工程

高档4H
1、在高档2H的基础上,接合套后移和链轮啮合。 2、此时分动器的前后输出轴均输出动力。 3、汽车以高档四轮行驶。
低档4L
1、接合套继续和链轮啮合。 2、换挡齿套后移和行星架短齿啮合,在行星齿轮的增扭减速作用,输出轴以低速度转动。传动比2.71:1 3、汽车以较慢速度四轮驱动。
231分动器两轮驱动
231分动器四高档轮驱动
231分动器四轮低档驱动
231型分动器工作情况
空档:此时,后输出轴的齿套和输入轴齿轮,以及行星齿轮架的短此均不接触,输出轴不动。汽车 不行驶。
高档2H
1、换档齿套前移,和输入轴齿轮内齿圈啮合,动力直接传给输出轴。 2、传动比为1:1 3、接合齿套和和两轮脱离啮合。 4、汽车以两后轮驱动。即挂上高速档。
复习提问(10´)
请回答:下面的机构叫什麽名称。
讲授内容(70´)
分动器是传动系重要装置
特殊的道路,特殊的地形,特殊的行驶需要,要求汽车把动力分配使 用好。在传动系设置分动器,把变速箱传来的动力分配给前后轮。
随着汽车的发展,许多高性能的汽车都采用四轮驱动。汽车的分动器 类型很多。
分动器的类型
直接式分动器工作情况
直接连接式分动器
1、用于前驱动汽车。 2、用爪式离合器完成分离和结合。 3、结合时就是四轮驱动。 4、分开时就是前轮驱动。 5、用于短时间的四轮驱动。
液压多片离合器式分动器
多片离合器式分动器(工作状况
多片离合器式分动器
液压多片离合器分动器
1、应用于前驱动汽车。发动机也能传力给后轮。 2、在变速器后面有一组多片离合器。当液压多片离合器结合在一起时,动 力同时传给后轮。 3、也可以独立后轮驱动。 4、是常时的四轮驱动。

小浪底枢纽工程解读

小浪底枢纽工程解读

小浪底枢纽工程解读介绍小浪底枢纽工程位于中国的长江中游,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

工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上游的水能矛盾问题,同时增加电力供给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小浪底枢纽工程的背景、建设过程、工程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

背景中国的长江流域是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贫瘠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水能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但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电资源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了长江流域上游的部分地区经常面临用电紧张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结合当地的地形、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决定在小浪底地区兴建一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以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

建设过程小浪底枢纽工程从1986年开始设计,经过多年的规划和调查,工程于1994年全面实施。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团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质条件复杂、涵洞施工难度大、环保问题等等。

但是,他们通过科学的规划、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加强质量监督等措施,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小浪底枢纽工程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在水电站装置上采用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水轮发电机组,使用了大型钢闸门和世界最大的钢丝绳吊装设备等。

同时,在涵洞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盾构机施工技术,使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工程特点小浪底枢纽工程包含了水电站、矿用复合泵站、导流隧洞、导流闸、涵洞等多个建筑物和设施。

它的体系非常庞大,包含了许多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

其主要特点如下:•规模宏大:小浪底枢纽工程是中国南方当前建设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总投资高达154.2亿元人民币;•水电联产:小浪底枢纽工程既是一座大型的水电站,同时也是一座高效的矿用复合泵站,将水能转换为电能和机械能,以满足当地的电力需求和工业化发展需求;•实现绿色发展: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问题,每一步都切实保护环境,让安全、环保与人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对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当地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创新曹征齐孙国纬(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河南济源 454681)[关键词]小浪底水利枢纽;技术成果;高土石坝;防渗墙;GIN灌浆;洞室群;孔板消能;预应力[摘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枢纽布置独特,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行要求严格,工程规模巨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参建单位的中外建设者以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落实技术管理负责制,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尊重科学,勇于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配套的大型施工设备,克服了工程建设中各种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创造了多项优质高产新记录。

曹征齐(1943−),江苏阜宁人,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孙国纬(1942−),湖南沅陵人,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其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施工强度高,质量要求严,施工技术复杂,组织管理难度大,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支持和广大水利同行的帮助下,我们坚持以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一流工程,总结一流经验,培养一流人才”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在建设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合同为依据,充分调动设计、监理和承包商(包括外国承包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进度、质量和投资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技术、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技术、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了以项目业主总工程师为中心的技术管理体系 即项目业主总工程师代表业主进行工程技术问题决策,对水利部和国家负责,小浪底咨询公司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全面控制,并向业主负责,黄委会设计院承担工程设计责任并向业主负责,承包商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并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建立了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聘请了加拿大CIPM公司国际咨询专家组和世界银行大坝安全特别咨询专家组,与参建各方的技术机构相结合,形成了完善、高效、权威的小浪底工程建设技术保障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管理,尊重科学,积极引进,大胆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配套的大型施工设备,成功地解决了工程建设中一系列高难度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创造了多项优质高产新记录。

一、高土石坝联合机械化作业高强度施工小浪底大坝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设计坝高154m,右岸深槽实际施工最大坝高达160m,坝顶长度1667m,总填筑量5185万m3,填筑量位居全国同类坝型第一位,在世界上也名列前矛。

坝体由防渗土料、反滤料、过渡料、堆石、护坡、压戗等多达十七种材料组成,每种材料按合同技术规范规定,都有严格的材质、级配、含水量、干密度、压实度等要求,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

大坝工程于1994年5月30日发布开工令,要求1997年11月1日截流,2001年12月31日竣工。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分为两个阶段施工:第一阶段为截流前,在纵向围堰保护下进行右岸滩地的施工,坝体填筑量约占20%;第二阶段为截流后大坝工程主要施工期,按计划要求完成80%的坝体填筑量和主坝混凝土防渗墙、上游围堰高压旋喷防渗墙工程。

由于采用了高效率大型配套的联合机械化作业、计算机控制的反滤料加工系统,严格有序的料场开采和便捷的交通布置,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冬季施工措施,并且经试验采用了堆石填筑中不加水技术、先进快捷的核子密度仪质量检测技术等,工程进度始终超前合同目标。

大坝填筑较合同工期提前13个月,于今年6月下旬达到坝顶高程。

工程质量良好。

截流后从1997年11月到2000年6月共32个月的平均月填筑强度为105.5万m3。

其中,在大坝主要填筑期,从1998年7月17日到2000年4月底21个月中,达到了平均月强度120.4万m3,平均月上升高度6.66m。

1999年创造了坝体填筑的最高年、月、日强度记录,分别达到了1636.1万m3/年、158.0万m3/月(3月)、6.7万m3/日(元月22日)。

大坝月上升最大高度,在截流前右岸填筑时为12.5m(1997年元月),截流后主填筑期为9.5m(1998年11、12月)。

截流后大坝填筑月不均匀系数达到了1.31,截流前为1.44。

以上指标表明,小浪底大坝施工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坝型第一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大坝基础深复盖层防渗墙施工的技术创新考虑黄河多泥沙在坝前淤积后可形成天然铺盖的特殊条件,小浪底大坝采用带内铺盖的斜心墙堆石坝。

坝基砂砾石层最大厚度超过80米,坝基深复盖层防渗处理是小浪底工程的一大难题。

经过多年研究论证,并经现场试验,采用厚1.2m的砼防渗墙,其最大造孔深度81.9m,是目前中国最深的防渗墙。

防渗墙轴线总长407.4m,总截渗面积21800m2。

其中右岸台地部分,由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完成,左岸河床部分由黄河承包商(YRC)及其分包商法国地基建筑公司(BSG)承建。

左岸河床部分防渗墙长151m,最大深度70.3m,成墙面积5086m2,共建造23个主槽孔和22个横向接头槽孔,采用HF4000履带自行式液压铣槽机(双轮铣),KL1200型机械抓斗等先进设备,在国内外首次采用“横向槽孔填充塑性砼保护下的平板式接头”新工艺。

这是防渗墙施工技术的一项创新。

该项创新技术的要点是:在一、二期槽孔接头处先开挖一个横向槽孔,在槽孔内回填塑性混凝土(1 2Mpa);在开挖一期槽孔时伸入二期槽孔10cm;在一期槽孔浇筑完混凝土并将二期槽孔开挖完成后,用先进的“双轮铣”将一期槽孔伸入的10cm砼铣掉;最后浇筑二期槽孔砼。

这样就在一、二期槽孔间形成了一个有波纹状铣刀痕迹的、紧密的竖直平面接缝,而开挖后留存的横向接头槽塑性混凝土包裹在接缝的上、下游端,起着附加防渗和保护的作用。

施工完成后布设了12个检查孔,检查槽孔接缝质量。

结果表明:大部分芯样的一、二期槽孔混凝土已融为一个整体,但可据不同颜色找出接缝位置;少量芯样在非常密合的缝面内,膨润土干粉末不足1mm(国内工程一般>1cm,有的达2~3cm),取芯率97%以上;接缝间压水试验共作了13段,透水率均小于规定的5Lu,最大仅2.42Lu,大于1Lu的5段,0Lu 的5段。

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以来的观测资料表明,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良好。

三、在帷幕灌浆中采用GIN新型灌浆技术GIN法灌浆即“灌浆强度值法”,是目前国际上正在推广应用的一项新的灌浆技术。

小浪底工程两岸山体帷幕灌浆中采用了GIN法灌浆技术。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和678m的现场试验,经专家鉴定后,在工程中进行试验性生产和推广应用共28970m。

这是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孔内循环灌浆法基础上首次较大规模嫁接GIN法灌浆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创新。

在大量试验基础上,筛选出用于施工的稳定浆液水灰比为0.7:1和0.75:1,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可满足小浪底GIN法灌浆施工和质量要求。

同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上覆盖重情况,选定不同的灌浆强度值(GIN),一般控制为:孔深20m以内,50~150Mpa•1/m;20~40m,150~200Mpa•1/m;大于40m,200~250Mpa•1/m。

另外,还在国内首次采用对多台(8台)灌浆机组实行远距离监控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可实时输出多种灌浆过程曲线,提高了灌浆施工的科学性,便于GIN法灌浆的质量控制。

这种新的、先进的GIN法灌浆方法,在小浪底帷幕灌浆试验性生产和推广应用中,与常规灌浆相比,具有优质、高效、低耗的显著优点。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密集洞室群的设计与施工小浪底水利枢纽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要求在正常运用水位下的总泄流能力不小于17000m3/s,在正常蓄水位230m时,总泄流能力不小于8000m3/s。

由于小浪底水利枢纽采用土石坝挡水,故只有采用以隧洞为主的泄流方式。

同时,装机6⨯300MW的电站采用典型的岸边引水式三洞室布置地下厂房方案。

又考虑到地质地形条件限制和水库调水调沙及进口防淤堵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小浪底枢纽进水口集中,出水口集中,泄洪、排沙、引水发电等洞室群集中布置的独特枢纽布置型式。

加之交通洞、排水洞、灌浆洞、施工洞、吊物井、通风井、电缆井等,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左岸单薄山体内,就形成了在不同高程布置、平面上纵横交错的大小一百多条隧洞、斜井、竖井等组成的密集洞室群,实属水电工程中所罕见。

部分洞室间距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如发电引水洞和泄水洞群在立面上斜交,交叉段围岩最小厚度仅8m,致使施工十分困难,施工安全问题突出。

主厂房最大开挖尺寸为长251.5m,宽26.2m,高61.44m,三条导流洞洞身直径14.5m,最大开挖直径近20m;三条尾水洞最大开挖断面12.8⨯19.5m(宽⨯高);还有主变室、明流洞等,均属大型洞室。

加之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四组结构面切割,层面又近于水平(倾角一般8~120),更增大了开挖难度。

开挖施工中锚杆、挂网喷砼支护工作量巨大,超挖难以控制。

据统计初期施工的导流洞平均超挖61cm,砼超填量达35%。

以后施工的洞室超挖控制较好。

另外,开挖爆破还要考虑对相邻洞室施工安全的影响,需合理安排施工程序。

地下厂房是小浪底最大的地下洞室,上覆岩体厚70~110m,其中有四层泥化夹层,对顶拱稳定十分不利。

但其边墙、顶拱全部采用柔性支护,特别是顶拱采用325根25m长的1500KN级预应力锚索配合锚杆、挂网喷砼作为永久衬砌,技术先进,大大节约了工期和投资。

监测资料表明,运行安全可靠。

为确保洞群围岩稳定、施工质量和合同工期,采用了如下方法:多臂钻钻孔,光面爆破,适时锚喷支护(局部地段锚喷加网或钢拱架支护);加强地质予报、地质素描和围岩监测并及时调整支护参数;采用系列台车进行钢筋绑扎、砼衬砌和灌浆作业;P3软件制订网络进度计划等。

据统计,小浪底地下工程石方洞挖高峰期平均强度达10万m3/月,1996年9月达12.65万m3/月,1996年全年洞挖石方100.6万m3。

泄洪排沙系统砼工程在绝大部分为结构砼的条件下,从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连续10个月实现浇筑砼超过10万m3,其中,1997年4月浇筑砼达13.08万m3。

五、由导流洞改建的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为满足泄洪排沙的运用要求,小浪底工程9条泄洪隧洞分三层布置−−高位布置的3条明流泄洪洞、位于发电引水口下面的3条排沙洞和由导流洞改建成的前压后明带中闸室的3条孔板消能泄洪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