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地质汇总

合集下载

瓦斯地质

瓦斯地质

瓦斯地质wasi dizhi coalbed gas geology运用地质理论和方法,研究煤层瓦斯成分成因,赋存、运移规律,煤与瓦斯突出条件及预测,煤成气、煤层气可采性评价的学科。

其任务是为煤矿瓦斯防治和煤成气、煤层气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简史瓦斯地质是20世纪70年代蕴酿,80年代在中国建立的新兴学科。

它的萌芽期可追朔到20世纪50年代。

杨力生在总结1956~1960年大同低瓦斯矿忻州窑矿三次严重瓦斯爆炸事故时发现,它们均与掘进巷道遇断层有关,进而在少数矿井进行瓦斯与地质关系的研究。

七八十年代初,随着煤炭工业发展,瓦斯突出事故增加,瓦斯突出与地质条件相关的现象,被更多的通风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发现,要求地质人员参与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焦作矿业学院部分地质教师到四川、贵州、山西、吉林、甘肃、河南、湖南和江西等省的突出矿区、矿井进行了气源,赋存及其地质背景的调查,总结了瓦斯突出及其地质条件的初步规律,为防治突出提供了初步依据。

1983年,杨力生主持编制《全国瓦斯地质图》。

同年12月,煤炭工业部颁发《关于加强瓦斯地质工作的通知》。

1985年,中国煤炭学会设立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并在部分煤炭高等学校开设《瓦斯地质》选修课。

在煤和瓦斯突出较严重的其它国家,同样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以前苏联的资料较为丰富。

他们在1951年设立了《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中央委员会》,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参加了瓦斯突出与地质条件研究;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的А.И.克拉符佐夫(А.И.Кравцов,1967,1973,1980),乌克兰科学院地质技术力学研究所的В. Е. Забигайло(1980),苏联科学院矿产综合开发问题研究所的А. Г. Айруни(1987)等都有专门的论著出版,其内容涉及瓦斯地质各个方面,包括气体成因、含气形式、瓦斯运移和分带,地质因素对天然气分布影响,煤层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煤的微结构、煤内瓦斯赋存与运移的理论等。

瓦斯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瓦斯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瓦斯地质学复习资料矿井瓦斯是指从煤层及煤层围岩中涌出的,以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的统称。

瓦斯成因煤中瓦斯的原始含量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煤岩组成、围岩性质、成煤阶段(生物化学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等阶段)均有关系。

瓦斯的成因类型1、生物成因两个阶段: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2、热成因两个阶段:热解成因裂解成因煤层瓦斯发生率煤层瓦斯发生率是指成煤物质从泥炭到特定阶煤所产生的烃类气体的总和,包括生物成因气和热演化成因气。

煤层瓦斯垂向分带各带气体组分煤层瓦斯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四个带:二氧化碳氮气带、氮气带、氮气甲烷带和甲烷带。

前三个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

瓦斯在煤体内赋存状态游离瓦斯(10-20%)吸附瓦斯(80-90%)煤的瓦斯解吸特征○1煤的瓦斯解吸:煤层压力降到一定程度,煤中被吸附的甲从微表面分离,即发生解吸,他是煤中吸附气因储层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等而转变成游离气体的过程。

常用解吸率和解吸量和解吸速度来衡量。

○2煤的解吸瓦斯量:瓦斯压力从平衡状态下过渡到正常标准大气压下,煤体释放的瓦斯量。

○3煤的瓦斯解吸率:解吸气量与总气量的比值称为解吸率。

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素1、瓦斯压力2、气体性质3、煤的比表面积4、温度:煤的变质程度5、煤体中的水分:煤的孔隙类型(按成因)原生孔变质孔外生孔矿物质孔煤中孔隙分类(大小)微孔小孔中孔大孔可见孔及裂隙煤尘裂隙系统:1内生裂隙系统 2气胀裂隙系统3外生裂隙系统聚煤期前后平静水体环境有利瓦斯赋存聚煤期前后冲积环境沉积不利于瓦斯赋存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1含煤岩系沉积环境2煤的变质程度3煤层围岩特征4地质构造5煤层埋藏深度6煤田的暴露程度7水文地质条件8岩浆活动围岩特征1.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2.围岩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孔隙性:绝对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围岩孔隙结构孔隙:系统中膨大部分喉道:沟通孔隙的部分围岩力学性质强岩层:不易塑性变形,易破裂(砂岩和石灰岩) 弱岩层:发生塑性变形(煤层、细碎屑岩类)褶皱构造 (简答题或论述题)褶皱作用一方面使煤层抬升,造成煤层的静压力随之降低,使瓦斯易于解吸;另一方面,褶皱作用的局部区域,特别是在背斜、向斜轴部等受力较强部位裂隙发育,煤层内储气空间增加,这不仅进一步使储层压力下降,而且还使煤层渗透率增加,有利于瓦斯的解吸。

瓦斯地质复习重点

瓦斯地质复习重点

一、填空:1.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的过程中生成的。

煤的原始母质——腐殖质沉积以后,一般经历两个成气时期:从植物遗体到泥炭属于生物化学成气时期;在地层的高压高温作用下从褐煤到烟煤直到无烟煤属于煤化变质作用成气时期。

瓦斯生成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原始母质的组成和煤化作用所处的阶段。

2.煤中瓦斯的赋存状态一般有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2种。

在煤层赋存的瓦斯量中,通常吸附瓦斯量占80%~90%,游离瓦斯量占10%~20%;游离瓦斯以自由气体形式存在(孔径大于10nm)内;吸附瓦斯分为吸着状态与吸收状态;在吸附瓦斯量中又以煤体表面吸着的瓦斯量占多数。

3.煤层瓦斯沿垂向一般可分为两个带:瓦斯风化带与甲烷带。

氮气—二氧化碳带、氮气带、氮气—甲烷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

4.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和计算的损失瓦斯量、解吸瓦斯量和残存瓦斯量这三部分之和即为煤层原始瓦斯含量5.案瓦斯流场的空间集合形状划分可分为单向流动、径向流动和球向流动。

6.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依据《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采用分源预测法或矿山统计法。

7.抽采方法分类:按瓦斯源:开采(本)煤层瓦斯抽采、邻近煤层(包括不可采煤层)瓦斯抽采、围岩(采空区)瓦斯抽采8.综合作用假说认为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的力学性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瓦斯治理方针: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10. 瓦斯治理体系:通风可靠(通风是基础)、抽采达标(抽采是手段)、监控有效(监测监控是保障)、管理到位(管理是关键)11. 我国瓦斯治理理念经历了:局部防突措施为主、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和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四个阶段。

12.瓦斯抽采设备三防装置:防爆、防回火、防回气13.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理念(防突规定第六条)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严禁采掘活动;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瓦斯地质区划及瓦斯地质变量

瓦斯地质区划及瓦斯地质变量

推进技术研发
加强勘探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 研发,提高瓦斯地质数据的获取 精度和可靠性。
拓展应用领域
加强瓦斯地质研究成果在实际生 产中的应用,提高煤矿瓦斯防治 和资源利用水平。
对瓦斯地质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瓦斯地质研究项目,引进先进 理论和技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 响力。
数据处理
测量得到的瓦斯地质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处 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筛选、整理、归一化处 理等,以便更好地反映瓦斯赋存和运移的规 律。同时,还需要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和理论 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瓦斯地质变量的内在 联系和作用机制。
瓦斯地质变量的应用与实践
• 指导瓦斯防治:通过对瓦斯地质变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瓦斯的生成、运 移和赋存规律,为瓦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可以根据煤层厚度、围岩性 质等因素,预测瓦斯的涌出量和危险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
通过瓦斯地质研究,推动煤层气产业发展,优化能源 结构。
瓦斯地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瓦斯形成的地质条件
研究瓦斯的形成过程、来源及形成的地质条 件。
瓦斯赋存规律
分析煤层中瓦斯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及变 化规律。
瓦斯运移与聚集
探讨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和聚集机理。
瓦斯地质变量
识别影响瓦斯含量的关键地质变量,如煤层 厚度、煤质、围岩性质等。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瓦斯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研究队伍的素 质和能力,推动我国瓦斯地质研究的持续发展。
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瓦斯地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 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研究效率和应 用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瓦斯地质考点

瓦斯地质考点

我国瓦斯灾害严重、瓦斯开发利用少的原因地质构造复杂,煤层透气性低,抽采难度大;基础研究薄弱、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基础薄弱;职工队伍素质下降,不适应安全生产要求;煤矿超能力生产;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中国煤矿瓦斯灾害严重、抽采难度大的地质原因——地质构造复杂,煤层透气性低✓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是现今全球板块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带之一;✓中国大陆是由中朝、扬子、塔里木三个小陆块和稳定性较差的50多个微陆块组成。

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开采的工业发达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支撑着我国4/5的煤炭需求量。

石炭二叠系的煤层经历的地质演化历史时间最长、经历的地质构造运动次数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破坏程度高、煤层透气性低、煤化程度高、瓦斯含量高。

除沁水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外,90%以上高瓦斯矿区都是低渗难抽煤层。

瓦斯是煤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气体地质体;瓦斯地质学是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构造煤是煤层受地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煤——是指植物遗体覆盖在地表之下压实转化而成的有机、可燃沉积岩成煤条件(1)植物大量繁殖生长(2)大面积沼泽化的地理环境(3)气候温暖潮湿(4)地壳运动:持续缓慢沉降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褐煤到无烟煤经过的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被称为成煤作用。

高等植物死亡以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是指已经形成的泥炭,因地壳下沉而埋藏于地下较深处后,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转变成煤的过程。

煤的成岩作用是指已经形成的泥炭,因地壳下沉而埋藏于地下较深处后,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年青褐煤(暗褐煤)的过程。

煤的变质作用是指年青褐煤(暗褐煤),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及时间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过程。

瓦斯地质汇总

瓦斯地质汇总

瓦斯地质汇总第一章绪论1.瓦斯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煤矿开采方面的技术理论,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2.构造煤是煤层受地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3.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4.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实践表明:构造煤控制着瓦斯灾害的发生,影响着瓦斯的治理,亦控制着煤层气的地面开发。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主要是指运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流体力学、量子化学、力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构造煤力化学成烃作用、构造煤瓦斯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技术等,为瓦斯突出煤体预测、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5. 瓦斯(煤层气)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瓦斯(煤层气)的高效抽采是瓦斯灾害治理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1.地质条件复杂2.煤层透气性低3.抽采难度大第二章含煤盆地和瓦斯形成理论1.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2.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至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至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3.瓦斯成因类型: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热解成因、裂解成因)两类。

4. 煤层气发生率——指从泥炭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总量。

视煤气发生率——指从褐煤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阶段生气率——指煤化过程特定阶段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5. 地质构造演化对煤层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是气质地质体;中国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

每次构造运动的规模、涉及范围、构造应力场等均不尽相同;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拉张裂陷、隆起剥蚀会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挤压拗陷有利于瓦斯保存,挤压剪切易于形成构造煤、同时形成好的封闭条件;6.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瓦斯保存的影响:1.向斜构造2. 背斜构造3.推覆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4. 伸展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7.沉积作用对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形成于煤层,储于煤层;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瓦斯生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煤储层、盖层的几何和物性特征。

瓦斯地质学瓦斯地质复习资料整理后

瓦斯地质学瓦斯地质复习资料整理后

瓦斯地质学复习资料(贡献者:郭亚飞韩宗建等)1.瓦斯:瓦斯是煤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气体地质体。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的形态。

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控制着煤与瓦斯的突出危险性。

构造煤的发育特征控制着瓦斯抽采级瓦斯治理的难度。

2.瓦斯地质学: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

3.研究内容瓦斯赋存机理研究;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瓦斯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控制机理研究。

4.瓦斯地质规律:瓦斯与地质因素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5.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时间上不连续性,空间上不均匀性。

6.世界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7.中国含煤盆地成生时期: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以后,并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中侏罗世)、白垩纪(早白垩世)及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要成煤期。

瓦斯成因:按照生物地球化学营力和热力地球化学营力分类: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热成因(热解成因,裂解成因)。

1 生物成因瓦斯是指由各类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是指由各类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成煤物质降解而生成的瓦斯气体。

成煤物质降解而生成的瓦斯气体。

2 热成因瓦斯是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度升高、煤是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度升高、煤分子结构与成分的变化而生成的瓦斯气体。

分子结构与成分的变化而生成的瓦斯气体。

★次生生物成因瓦斯在煤层中生成并保存的基本条件:⑴煤层经构造抬升进入或曾经进入细菌活动带⑵煤层渗透性较好⑶有携带细菌的潜水活动⑷煤层压力高,围岩封闭性较好★四种作用导致瓦斯中非烃气体异常聚集:A、异常热化学作用B、水渗透作用C、顶板封盖作用D、煤阶和煤岩组成10.煤化作用实质:温度升高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

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瓦斯赋存机理研究2.构造煤与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3.瓦斯(煤层气)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4.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瓦斯地质规律是瓦斯与地质因素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1 瓦斯广义上讲是指煤矿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狭义上专指甲烷。

2 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12、世界主要聚煤期:石炭纪二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白垩至始新世中国主要聚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中侏罗世)白垩纪(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吸附,是指气体以凝聚态或类液态被多孔介质所容纳的一种过程。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瓦斯压力的影响吸附温度的影响瓦斯成分的影响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CO2>CO2+CH4 >CH4 >CH4 + N2 >N2 煤的变质程度的影响煤中水分的影响解吸:煤中吸附气因储层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等而转变成游离气体的过程叫解吸。

煤与瓦斯突出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是含瓦斯的煤、岩体,在压力(地层应力、重力、瓦斯压力等)作用下,破碎的煤和解吸的瓦斯从煤体内部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的一种动力现象。

瓦斯压力:煤层中瓦斯所具有的气体压力(游离瓦斯),单位MPa。

瓦斯涌出量是指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从煤与岩石内涌入采掘空间及抽放管道中的瓦斯量,可用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相对瓦斯涌出量两个参数来表示。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法(一)矿山统计法(二)瓦斯地质统计法(三)分源预测法影响矿井瓦斯涌出量的主要因素1、煤层和围岩的瓦斯含量2、开采深度影响3、开采规模影响4、开采顺序与开采方法影响5、地面大气压力的变化6、顶板管理方法7、通风压力8、采空区管理方法9、生产工序。

煤层瓦斯含量:单位质量的煤中所含有的瓦斯体积(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单位是cm3/g或m3/t。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煤的变质程度煤层围岩性质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地层的地质史水文地质条件瓦斯风化带下界确定指标①瓦斯压力P=0.1~0.15MPa;②瓦斯组分CH4≥80%(体积百分数);③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 m3/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斯地质汇总第一章绪论1.瓦斯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煤矿开采方面的技术理论,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2.构造煤是煤层受地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3.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4.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实践表明:构造煤控制着瓦斯灾害的发生,影响着瓦斯的治理,亦控制着煤层气的地面开发。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主要是指运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流体力学、量子化学、力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构造煤力化学成烃作用、构造煤瓦斯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技术等,为瓦斯突出煤体预测、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5. 瓦斯(煤层气)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瓦斯(煤层气)的高效抽采是瓦斯灾害治理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1.地质条件复杂2.煤层透气性低3.抽采难度大第二章含煤盆地和瓦斯形成理论1.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2.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至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至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3.瓦斯成因类型: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热解成因、裂解成因)两类。

4. 煤层气发生率——指从泥炭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总量。

视煤气发生率——指从褐煤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阶段生气率——指煤化过程特定阶段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5. 地质构造演化对煤层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是气质地质体;中国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

每次构造运动的规模、涉及范围、构造应力场等均不尽相同;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拉张裂陷、隆起剥蚀会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挤压拗陷有利于瓦斯保存,挤压剪切易于形成构造煤、同时形成好的封闭条件;6.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瓦斯保存的影响:1.向斜构造2. 背斜构造3.推覆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4. 伸展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7.沉积作用对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形成于煤层,储于煤层;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瓦斯生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煤储层、盖层的几何和物性特征。

通过煤层与围岩之间的组合关系影响到瓦斯的保存条件。

(2)聚煤期前后沉积环境演化对瓦斯保存的影响环境演化决定下伏、上覆地层厚度、岩性组合和厚度,关系到岩层的透气性。

(1)聚煤期前后平静水体环境有利瓦斯赋存(2)聚煤期前后冲积环境沉积不利于瓦斯赋存8.煤层厚度对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的逸散以扩散方式为主,空间两点之间的浓度差是其扩散的主要动力。

在其他初始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煤储层厚度越大,达到中值浓度或者扩散终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煤储层本身是一种高度致密的低渗透性岩层,上部分层和下部分层对中部分层有强烈的封盖作用,煤储层厚度越大,中部分层中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路径就越长,扩散阻力就越大,对瓦斯的保存就越有利。

9.水文地质对瓦斯保存的影响一是水力运移逸散作用;二是水力封闭作用;三是水力封堵作用。

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板块构造与中国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了解)(一)华北地区印支期主要受西伯利亚板块由北向南和扬子地块由南向北推挤作用,形成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和断裂,但不剧烈。

燕山早、中期受太平洋库拉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活动剧烈,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的大规模隆起和拗陷,伴随剧烈的岩浆活动,如太行山隆起、贺兰山隆起、鄂尔多斯盆地拗陷、沁水盆地拗陷等。

华北地区煤层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及其叠加和复合构造。

(二)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地质构造比华北地区复杂,北面受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西面受藏滇板块的推挤,南面受印支板块的作用,东面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长时期的碰撞挤压作用。

华南板块既发育有近东西向构造,又发育有北西向构造和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向构造,使华南地区煤层构造破坏严重,构造极为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构造煤发育。

(三)西北地区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板块由南向北挤压、西伯利亚板块相对阻挡,地壳大幅度隆起,使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早、中侏罗统煤层抬起,大面积煤层距地表很浅。

从新疆天山山脉到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山脉,山体表现为东西向延展;盆地表现为压陷盆地;煤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压性、压扭性断裂和褶皱,多为逆冲推覆构造。

(四)东北地区主要受天山——兴安活动带和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演化的控制。

位于东段的东北黑、吉、辽三省地区,自印支运动以来受西伯利亚板块自北而南和太平洋板块自南东向北西的双向挤压,呈现着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相互复合的格局。

燕山期以来,主要表现为大兴安岭隆起、松辽盆地拗陷大范围的岩浆喷发等活动,晚侏罗—早白垩统煤系地层以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

板块构造与中国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特征(一)华北地区普遍沉积了中国较老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以中高变质烟煤、无烟煤为主煤层瓦斯生成条件比较优越,是我国高瓦斯矿井、矿区主要分布区(二)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煤层煤化程度高,多为无烟煤和高变质烟煤,在闽、浙、粤东沿海一带,主要为高阶无烟煤。

华南地区除高阶无烟煤矿井之外,80%以上的矿井为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三)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向东到内蒙中部,都沉积了中国煤炭资源量最大的早、中侏罗世的煤层。

由于受印度板块由南向北推挤和西伯利亚板块阻挡南北挤压作用,盆地大范围的抬升,煤层距地表浅,并受到风化剥蚀作用.目前80%以上的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但是深部高瓦斯矿井将逐渐增加,局部地带也将会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突出矿井6对、高瓦斯矿井13对,共发生瓦斯突出6次。

(四)东北地区沉积于松辽盆地以东,黑龙江鸡西、双鸭山、鹤岗,吉林辽源、通化,辽宁阜新等矿区的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煤层,松辽盆地的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煤层,由于受大范围岩浆活动的作用,煤化程度增高,多为中高变质烟煤,加上煤系地层普遍沉积厚层火山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透气性低,对煤层瓦斯保存具有封盖作用,因此多为高瓦斯突出矿井、矿区分布。

抚顺矿区早第三系抚顺组煤层也为高瓦斯突出煤层。

沉积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早、中侏罗世的煤层,煤化程度低,以褐煤为主,并遭受风化剥蚀作用,90%以上的矿井为低瓦斯。

中国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特征1、中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最严重的国家;2、含有高能瓦斯的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基础;3、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带板块构造对中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分布的控制(重点)板缘构造带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

板内造山带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

深层构造陡变带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

深层活动断裂带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

推覆构造带是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

强变形带是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敏感地带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内涵(重点)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现今煤矿瓦斯分布和赋存状态是含煤盆地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现今地球构造应力场演化作用的结果,都可归结为挤压剪切构造活动或拉张裂陷构造活动作用的结果。

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路线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理论深入地研究区域地质构造,从而深入地研究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规律,逐级缩小范围,揭示不同级别范围的瓦斯地质规律,有的放矢的预测防治瓦斯灾害。

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规律瓦斯分布、赋存状态存在着地质构造逐级控制规律,板块构造控制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矿区,矿区构造控制矿井、采掘工作面。

通过构造逐级控制,可以逐级缩小范围,最后圈定瓦斯富集区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

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机理只有运用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理论和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才能厘清不同级别的挤压剪切构造和拉张裂陷构造,才能厘清瓦斯富集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突出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的分布。

第四章煤层瓦斯赋存与煤储层物性特征吸收瓦斯:进入煤体内部的瓦斯吸着瓦斯:吸附在煤体表面的瓦斯吸附瓦斯:吸收瓦斯和吸着瓦斯的统称游离瓦斯:在气饱和情况下,煤的孔隙和裂隙中充满着处于游离状态的瓦斯。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煤吸附性大小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①煤结构、煤的有机组成和煤的变质程度;②被吸附物质的性质;③煤体吸附所处的环境条件。

解吸:煤层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煤中被吸附的甲烷开始从微孔表面分离,即发生解吸。

解吸率:损失气量与解吸气量之和与总含气量之比。

解吸量:损失气量与现场两小时解吸气量之和,即解吸率与实测含气量的乘积。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主要地质因素包括:煤的变质程度、围岩条件、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煤田的暴露程度、地下水活动和岩浆活动。

地质构造类型及组合对瓦斯保存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场及其内部应力状态的不同,导致煤层和盖层的产状、结构、物性、裂隙发育状况及地下水径流等条件出现差异,进而影响到煤层瓦斯的保存。

褶皱构造影响煤层瓦斯的保存为多数研究者所承认,也是煤矿开采实际所证明背斜和向斜特别是它们的轴部及其附近, 既有煤层瓦斯含量较高、或者发生瓦斯涌出或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现象, 也有煤层瓦斯含量较低或不发生集中瓦斯涌出或煤与瓦斯突出褶皱构造控制煤层瓦斯的基本类型背斜上层逸散型背斜下层聚集型向斜上层聚集型向斜下层逸散型断裂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使煤层瓦斯运移条件发生变化。

有的断层有利于瓦斯排放,有的断层对抑制瓦斯排放而成为逸散的屏障。

前者称为开放型断层、后者称为封闭型断层断层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取决于下列条件:断层属性和力学性质,一般张性正断层属开放型,而压性或压扭性逆断层通常具有封闭性;断层与地表或与冲积层的连通情况,规模大且与地表相通或与冲积层相连的断层一般为开放型;断层将煤层断开后,煤层与断层另一盘接触的岩层性质有关,若透气性好则利于瓦斯排放;断层带的特征、断层带的充填情况、紧闭程度、裂隙发育情况等都会影响到断层的开放性或封闭性。

岩浆活动的影响岩浆侵入含煤岩系或煤层,在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的影响下,煤的变质程度升高,瓦斯的生成量和吸附能力增大。

在缺少隔气盖层或封闭条件不好时,岩浆的高温作用可以强化煤层瓦斯排放,使煤层瓦斯含量减小。

岩浆岩体有时会使煤层局部被覆盖或封闭,形成隔气盖层,瓦斯得以保存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岩脉蚀变带裂隙增加,造成风化作用加强,可逐渐形成裂隙通道,有利于瓦斯的排放。

岩浆活动对瓦斯赋存既有生成和保存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又会增加瓦斯逸散的可能性。

因此,在研究岩浆活动对煤层瓦斯的影响时,要结合地质背景作具体分析。

总的来看,岩浆侵入煤层有利于瓦斯生成和保存的现象比较普遍。

煤层瓦斯垂向分带:二氧化碳-氮气带、氮气带、氮气-甲烷带、甲烷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