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二)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1、对于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中国歌剧的表演中,将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对于审美观念的传承。

江姐扮演者王莉,是民族歌剧《江姐》创演史上唯一一位用纯美声音色演绎江姐的演员。

当然,她也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实现“美、民、通”三种唱法行云流水而又畅快淋漓地演绎和转化,对母语演唱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她,一直探索用科学的美声发声法演绎不同角色,使美声变得时尚化,也会用民美结合的唱法巧妙融合,利用通俗演唱的语气,使江姐的角色刻画在各个层面上都极富感染力,也使这部红色经典歌剧焕发出了应有的现代魅力,更易获得青年一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在导演环节,其试图使《江姐》舞美空间里的“写实”传统增加更多的“写意”成分,为歌剧表演者自我表演手段的发挥留下更多的空间,在舞美上追求一种具有东方诗意的表达。

如既有实景烘托场景气氛,像巨石山峦、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等,又有水墨画般的红梅、红霞等多媒体影像效果,从艺术审美上拉近与中国大众的距离,这种求新其实也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中国美学的深度回归。

其次,中国歌剧在传承审美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创新和发展。

因为时代的更迭,以新生代为主体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歌剧《江姐》中,为了使江姐的形象在新生代观众心中更加深刻,该版剧目的主要演职人员是经空政四次专业考核、五次专家评选和民主评议确定才最终确定的,而且,大胆决定剧中主要角色由“80后”年轻演员担纲,这是最早启用“80后”出演主要人物的大型民族歌剧,这些担纲剧中主要角色的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具有较强的艺术实力。

“江姐”的三位扮演者,年歌剧演员王莉、伊泓远和哈辉,她们都是出身于“青歌赛”的优秀青年演员。

此外,男高音歌唱家孙伟国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他拥有丰富的表演和演唱经验,曾在多部歌剧中饰演男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以及扮演“华为”的刘和刚,皆为“青歌赛”的冠军;“甫志高”的扮演者陈小涛、双枪老太婆的扮演者郑莉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扮演警察局局长的赵广武、田毅,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杨二嫂”的刘文欣、毕玉凝以及蒋卉、李美怡等,都是在全国全军的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优秀表演者。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一)[1] 付娜. 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2[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2014[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1[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二)[1]郝红英。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一些思考文论文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一些思考文论文

关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的一些思考摘要: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艺术产品。

在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宝库中,民族民间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民族民间音乐逐渐被人们淡漠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对我们音乐工作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文章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地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地位民族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口头创作方式和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和作特征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同黄河长江一样,虽流淌数千载,沿途又纳入不少川流,但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

就像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民间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不朽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几千年来流行于中华民族中并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密切相连的传统音乐艺术,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民间器乐等许多类型。

民族民间音乐是专业音乐的基础,是传统音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不同,它不是在成熟的创作技术上产生的,而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成熟的音乐艺术。

通常民族民间音乐包含原生型和成熟型两种艺术内质,前者是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形成的自然、自发的艺术特征,后者是民族民间音乐自身的艺术规律逐渐发展、成熟所展现出的艺术特征。

两种艺术内质是紧密相连的,成熟型是由原生型中产生的,是原生型的直接发展。

二者在紧密相连的同时又互相矛盾,受其社会地位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而在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表现出不同的比例和侧重,结合情况各有不同。

汉族民间音乐的成熟程度比较高,但在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摒弃原生型的艺术特征,而是有所保留并进行丰富和提高,使原生型与成熟型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结合。

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艺术功能与其它形式的音乐一样,在于反映并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

试述民间音乐的特征

试述民间音乐的特征
在我国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甚至是传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即兴性。即兴性是指在世代相袭的传承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唱、奏者,将现成的民间音乐作为蓝本,按个人的需要进行润腔润字、迟疾顿挫的灵感式的调整。如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仅是基本的框架,演奏者之间的熟道及彼此间的默契,使得他们不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而是瞬间的心有所感、指有所发,奏出的谱外妙音。如此指上生花令听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民间音乐这样的唱、奏及传承形式至今还在广泛沿用。
三、民间音乐的质朴性、即兴性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以及审美情趣。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虽然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质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它没有浮华之习,也没有装腔作势。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地位的低下,他们只能用廉价的材料制造使用的生活用品,包括音乐艺术在内。在艰苦而繁重的劳动之余,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和生活,用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未来的向往。民间音乐是质朴的、纯真的。
[3]《中国民歌》周青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4]《中国音乐艺术赏析》孔繁洲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前面已说人类艺术以两大系平行发展。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在历代文人创作或现代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中,一般来说,其创作过程是作曲家个人单独进行的。但民间音乐却不同,它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个人的创作活动完全为集体所淹没。它们有的是在集体场合中许多人的即兴创作。如许多人在一起扛木头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其中有一人领头唱起了劳动的呼声,其余人跟着应和,如此一呼一应循环往复所形成的扛木号子,就凝聚着参加扛木劳动的所有人的音乐创作。”②劳动号子如此,山歌、小调也是这样,不论在民间音乐的哪种类别里都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

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

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刊于《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3期,转发于“国学数典论坛”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课题《传统音乐曲牌索引及其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11CD101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程晖晖[1]摘要:曲牌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有着历史的音乐母体,是传统音乐创承的基因和载体。

对曲牌进行索引,是音乐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探讨曲牌索引依据和意义,并通过界定索引范围进一步挖掘曲牌内涵,从中探索曲牌索引课题开展方法,以期更深刻认识曲牌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特有事项。

关键词:传统音乐曲牌索引曲牌含义曲目传统音乐曲库浩瀚无边,仅“民族民间音乐四大集成”代表的当代精华就有十几万首乐曲之多。

那么如何梳理和研究如此丰厚的财富?笔者认为有一条重要捷径是整理和统计曲目,为之做曲目索引。

一、何谓索引汉语“索引”一词,是借鉴英文index的日语译文,后由我国学者将其译为“引得”,《辞海》释:“将图书、报刊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词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注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册,称为索引[2] ”。

现代索引创始人洪业《引得说》:“图表者,目录者,引得者,予学者以游翔于载籍中之舟车也。

舟车愈善,则其所游愈广,所入愈深[3] ”。

说明索引是展示学术研究内容、遴选学术研究资料、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反映学术盛衰的重要工具。

尽管过去学术界存在忽视和轻视索引的声音,但实质上,索引不单纯是技术工作,从事索引必需一定研究基础,在工作过程中也必须与学术密切结合。

除作为检索情报工具外,索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索引法、书目法和文摘法共同形成目录学。

[4]二、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1、文化界的自发阶段:曲目索引在音乐领域,曲目索引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被乐曲目录现象掩盖,处于一种索引的自发阶段。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

MUSICLIFE2024年第4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姜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以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和音乐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

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媒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审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更从中感悟到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教学理念:挖掘思政元素,链接知识、能力与价值挖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元素,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探寻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元素自然结合,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从专业音乐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公益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自然结合,而不是粗放的“灌输式教育”,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厚历史背景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音乐欣赏和学习,感受到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注重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社会关系和个体生命价值。

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9-14T06:52:09.865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马翠婷[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留至今的羌族音乐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详细阐述了羌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和羌族音乐。

随着学术思想的不断进步, 实地考察的方法也越来越仔细、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越来越系统化。

从事民族音乐调查的研究者一定要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找到更具有学术价值的音乐事项、更好的传承羌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引言: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音乐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很受学者关注的,其音乐上的研究大多是依附在羌族的婚俗和苗族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国的四川羌族音乐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20 世纪中期以后慢慢进入发展及兴盛的时期。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考察研究,羌族音乐才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一、羌族的简介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其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一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导致了会说羌语的人逐渐减少,羌族的音乐也是如此。

二、羌族音乐的分类(一)民间音乐羌族民间歌曲包括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

1.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分析

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分析

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分析作者:何松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2期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文化财富,传统音乐基于漫长发展历史,并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特点。

我们要重视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并将民间音乐有效地继承和传播。

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历史地位,并对其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几点重要分析。

关键词:民间音乐地位作用传承一、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一)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价值都很高,为了适应各个时期的历史变化,民间音乐除了保留自身的韵味,也会适应时代的变迁变化出一些新颖的形式。

但这并不能削弱民间音乐对音乐界的影响力和意识价值。

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当代人“社会生活旋律的和弦”。

民间音乐涉及范围广、流行程度高,其中使用的民族器乐、戏曲形式、说唱曲目、歌舞表演等都能彰显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传统音乐按照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我们可以把传统音乐划分成文人、宗教、宫廷与民间音乐四种,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和流行元素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阶层中,传统音乐带有中华文化的形态特征,是历史的产物,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由人民所创作出的音乐,是极具灵魂和艺术特征的,是时代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我国各类传统音乐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有密切关联的关系。

二、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一)民间音乐在宫廷传统音乐中的地位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宫廷。

所谓宫廷音乐很多是从古代宫廷开始的。

我国的古代帝王在祭祀祖先、神灵、天地与宫廷宴会等方面都安排相应的戏者演奏音乐,很多歌舞都是在宫廷中得以流传至今。

从这个历史特征来说,民间音乐的绝大部分是从宫廷歌曲中汲取灵感的。

按照《殷虚书契前编》里面氏多泺记载,古代帝王特别喜欢歌舞作乐,许多官民朝丞都会在朝廷中向帝王上贡,从民间征纳歌舞音乐作品,以供皇室品享。

隋唐时期宫廷娱乐、宴饮使用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都有宫廷宴会的影子,很多就是从汉族或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就地取材,并加以修饰,极具民间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

《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

《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双年文录》,冯光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

《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陈义敏、刘峻骧,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漫话‘敦煌变文’》,胡颖,《曲艺》2006年第1期。

《鼓子词》、《词话》,闻克,《曲艺》2006年第1期。

《诸宫调》,闻克,《曲艺》2005年第9期。

《唐代转变》,闻克,《曲艺》2005年第7期。

《说话》,闻克,《曲艺》2005年第8期。

《这样的曲艺,大家爱看了》,覃志刚,《曲艺》2005年第9期。

《听不腻的曲艺》,赵健,《曲艺》2005年第9期。

《人民需要曲艺,曲艺更需要人民》,李树文,《曲艺》2005年第10期。

《关学曾与北京琴书》,李绪良,《曲艺》2005年第7期。

《二人转音乐概论》,李玉珍,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

《到东北看二人转》,马秋芬,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一言难尽二人转》,徐城北,《曲艺》2005年第12期。

《京韵大鼓〈丑末寅处〉的腔词解析》,冯志莲,《中国音乐》2002年第一期。

《土地与歌》,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
《‘怯大鼓’考》张睿亭,《曲艺》2006年1期
《孙书筠先生及其京韵艺术印象记》,李燕,《曲艺》2005年12期
《民族器乐》,袁静芳编著。

《乐种学》,袁静芳著。

《民族器乐概论》,李民雄著。

《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叶栋著。

《戏曲艺术论》,张庚著。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

《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主编,何为副主编。

《戏曲音乐研究》,何为著。

《京剧音乐概论》,刘吉典编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