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6·南通中学模拟)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A.用于农田犁耕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便于交通运输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2.(2016·南京、盐城一模)《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3.(2016·泰州一模)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4.(2016·扬州高三期中)宋朝的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5.《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6.“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7.(2016·南京、盐城二模)《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二牛一人、犁)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某某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X国渠D.灵渠4.(2016·某某会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6.(2018·某某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7.(2017·学考)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8.(2018·某某学考)“雩祀(yu 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
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渔业9.(2018·学考)南宋诗人X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经济史练习题

名词解释:经济史: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历史归纳法: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均田制范围。
平籴法:好年成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贱;坏年成时,再由国家按平价出售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贵.摊丁入亩:地税(田赋)由有田的人出,丁税并入地税.春秋时期的“赋”与“税”唐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当地土著户;客户是指外来户。
租佃制: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浮客: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一条鞭法: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
不耤千亩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国家的主要税制.,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初租禾:按照田亩征收租禾。
宋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拥有土地并承担国家赋税的人;客户是指没有土地,也不直接承担赋税的人。
“不抑兼并"政策:放任地主阶级任意兼并土地.特恩权:是指在西欧早期封建社会,国王将大片土地分封给其功臣或亲信,后者不但在经济上剥削农奴,而且在领地内享有行政和司法权,以致后来国王不得不承认这种权力,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官吏也无权进入领地行使管辖权.佃农与农奴春秋时期的“国”与“野”“本色"和“折色”:夏税原以米、麦为主,是为“本色”,但亦得以绵、绢、布、永佃制田面权简答与分析⒈请简要叙述父系氏族制度替代母系氏族制度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和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这些部门的生产,大都是由男子来担当的,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获得,主要靠男子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母系氏族社会就逐渐地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⒉请分析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制度必然是母系氏族制度?⒊请简要叙述北魏均田制的内容。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主题升级练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古代中国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古代中国经济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9河南天一高三模拟)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
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
从中可推知()A. 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B. 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C. 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D. 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fgc解机由材料“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可知秦军选择的僻远小径仍然 碰到了商人,说明当时行商数量很多,原因是行商大多是小商人,携带的是农业生产必需品,贩卖 给农民,所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 项正确;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商数量多,即使是僻远小径也有,不是秦国战略部署有问题,故B 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故D 项错误。
2. (2019安徽蚌埠一模)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 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
这些举措旨在()A. 使酿酒业健康稳定的发展B. 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 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 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HjD解析]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故A 项错误;严格限制酿酒业并不能从根 本上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这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故B 项错误;酿酒业亦属于商业的一种, 对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故C 项错误;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 限制酿酒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D 项正确。
3. (2019陕西宝鸡高三模拟)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 佣耕以养兄嫂”;“陈留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赁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经济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后汉书》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技术的落后B.自然资源的贫乏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 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5、据统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亿亩。
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岗”、“陡绝之地”。
明清时期,“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能够成为耕地的条件是[ ]A.筒车等新灌溉工具的推广应用 B.犁耕技术的提高适应了不同土壤耕作需要C.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植制的推广 D.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6、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7、《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
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10、“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11、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12、近代以来华南虎濒临灭绝,但学者研究指出:长江以南地区,宋代以后虎患渐趋频繁,至明清尤盛,且较集中发生在闽、赣、粤等省交界处的山区。
明清时期,上述地区虎患盛行的可能原因是:( )A.气候变迁导致老虎出山觅食B.人口增加导致山区过度开发C. 以虎骨等入药的风气渐盛D.国内旅游的风气逐渐形成13、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1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5、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1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6.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和被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都是明清时期商人发家后所建的。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7.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18.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的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19.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1.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22.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
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改进生产工具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3.清人黄遵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该政策实施后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有了保障24、(广州测试)若要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请回答:(1)从技术上看,材料一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
(2)针对材料二、三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说:古代农民太辛苦,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地位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国家政策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材料三: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①请你以乙同学的身份对甲同学的分析进行评论。
②对于材料中垦殖和利用土地的做法,甲、乙同学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共识。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甲、乙同学的讨论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