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

谢谢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音频电流作用于 神经节段或反射区,可以促进汗腺、 乳腺分泌,增进食欲,降低血压,对 自主神经及高级神经活动,具有调节 作用。 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透入:通过 生物实验证明,音频电流可提高活性 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分子因浓度 梯度而扩散透过生物膜。
音频电流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中频电疗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 厉苏苏
基本知识
定义:应用频率为1-100KHz的电流进行疾病 治疗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流无电解作用 组织电阻明显降低 对运动神经的综合效应 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对局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对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
音频电疗法
应用1000-20000Hz等幅正弦电流 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
音频电流的治疗作用
止痛作用:音频电流作用后的镇痛 作用比较明显,治疗后痛阈明显上 升,但其镇痛效果不如脉冲中频电 流,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音频电流具有 调节或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因 而有消炎,消肿,镇痛,促进血管 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软化疤痕和可松解粘连:音频电流 刺激瘢痕或粘连组织,使之产生震 动,得到松解及软化之效应。 消散慢性炎症及硬结:对慢性炎症, 炎症机化,外伤后瘀血,血肿等均 具有促进吸收,消散,软化作用。
干扰电疗法的治疗作用
镇痛: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 镇痛作用明显。治疗后痛阈升高。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干扰电流具有 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且持续时间长。干扰电流作用于颈、 腰交感神经节处,可以引起相应肢 体皮肤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强, 因此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 吸收。
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第三章中频电疗法在医学上把应用电流脉冲频率1,100kHz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MFE)。
脉冲频率在1000Hz以下的范围内,每一个脉冲均能使运动神经和横纹肌发生一次兴奋,此称周期同步原则。
当脉冲频率大于1000Hz时,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即不符合周期同步原则,而是依着中频电流所特有的规律发挥作用。
当脉冲频率超过1000Hz时,脉冲周期短于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绝对反应期,它就不能引起足够的兴奋,因此在医学上把中频电流频率规定为1,100kHz的范围,就是这个缘故。
中频电流在临床应用的历史,比低频电流要晚得多,其发展简况为:20世纪40年代Gleid meister首先提出中频流的概念。
50年代初期奥地利Hans Nemec首创干扰电疗法。
60年代中期前苏联Яcнοгородсκий研制成功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60年代我国引进干扰电疗法,并开展音频电疗法。
70年代后期我国应用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80年代国内开展音乐电疗法,并引进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目前,我国中频电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微电脑技术在电疗法的应用,已达到相当普及程度。
即使在基层医疗单位,也广泛应用中频电流治疗各种疾病。
第一节音频电疗法应用1000,20000Hz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
1969年我国皮肤科杨国亮教授首先应用2000Hz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皮肤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之后,我国物理治疗学家,将应用电流频率扩大到4000,8000Hz,甚至10000Hz,但多数仍采用2000,5000Hz中频电流,并将治疗适应证扩大到临床各科许多疾病。
一、治疗作用1、解痉镇痛音频电疗镇痛作用,尚无定论。
缪鸿石等报告2000Hz音频电单次治疗后即刻痛阈明显上升,与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5),呈现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次于正弦调制中频电、干扰电、间动电等低中频电,并且发现这种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够长,单次治疗后15分痛阈即下降,与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05)。
《中频电疗法》课件

中频电疗法的作用原理
中频电疗法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轻疼痛, 恢复功能,促进组织修复。
中频电疗法适用的病症
1 慢性疼痛
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
3 肌肉骨骼疾病
如肌肉损伤,骨折等。
2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等。
4 康复治疗
如手术后恢复,运动伤害康复等。ຫໍສະໝຸດ 中频电疗法的分类和技术特点
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高频中频电疗法、单相中 频电疗法和双相中频电疗法。
技术特点
中频电疗法具有渗透深度大、疗效显著、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频电疗法的治疗效果
1 疼痛缓解
通过刺激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
3 促进康复
加速康复过程,提高康复效果。
2 恢复功能
促进肌肉组织修复,恢复正常功能。
中频电疗法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 安全性
中频电疗法通常安全可靠,但仍需注意用量和频率控制。
2 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如孕妇、心脏病患者)和感染部位应慎用,遵循医生指导。
中频电疗法的疗程和治疗频率
1 疗程
中频电疗法的疗程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而定,通常为多次疗程。
2 治疗频率
治疗频率根据疾病和个体情况而定,通常为每周2-3次。
《中频电疗法》PPT课件
中频电疗法为一种物理治疗技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患者体内组织,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什么是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是一种利用中等频率的电流刺激患者体内组织的物理治疗技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 解症状的目的。
中频电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频电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如今成为临床常用的 物理治疗技术之一。
中频电疗法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 1.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 (1)掩盖效应 (2)闸门控制假说 (3)皮层干扰假说 (4)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 2.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 :改善血液循
2.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 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 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
第二节 音频电疗法
应用1000~20000Hz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 法,称为音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心脏病。
第四节 调制中频电疗法
一、概念及电流类型 调制中频电流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是60年代应用临床的一种较新的电疗法。 其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10~ 15Hz,调制深度(幅度)0-100% 。
三、干扰电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镇痛 促进血液循环 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
有刺激作用 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 调节自主神经 促进骨折愈合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常用为SGD-1型数
字干扰电疗机,差频 可固定于0~100Hz的 任一值内,也可在其 中任一范围内来回变 动。差频的变化通过 数码管直接以阿拉伯 数字显示。
中频电疗法
北京体育大学康复教研室 黄鹏
第一节 概 论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
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
中频电疗法-医学课件

音频常用于
除消炎消肿止痛外 音频电流的临床应用起源于皮肤疤痕及粘连的治疗,它
可使瘢痕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缩小,变平,并使粘连松动 解离. 音频对慢性炎症,炎症残留浸润,外伤后淤血,血肿,消散 硬结均具有促进作用. 音频-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音频电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分子的透入.
立体动态干扰:是将三路在三维空间流动的频率为 5000交流电相互叠加,交叉输入人体。
立体动态干扰
干扰电疗法的特点
具有中频电流的特点 作用范围大,深度深,最大的电场强度在电极之
间的电流交叉点上而非电极下 内生了一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不同的差频作用各有特点 频率和电流幅度的变化可避免人体产生适应性
中频治疗作用⑵
促局部血循环作用:
① 即时皮肤充血反应与轴突反射有关 ② 治疗后稍长时间充血反应与三联反应有关 ③ 肌肉组织血循改善和肌肉活动产生的化学物
质ATP,ADP有关 ④ 深部组织血循改善和植物神经受刺激,功能
得到改善有关。
轴突反射和三联反应
中频治疗作用⑶
消炎作用: 用于慢性非特异型炎症。 改善局部血循环----组织水肿减轻,炎性产物
干扰电治疗作用:
促血循环:有利于水肿渗出的吸收,消散炎症 镇痛:差频90-100HZ疗效最好
干扰电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其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的强度和范围比低频电流强.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
干扰电对内脏平滑肌:因干扰电流作用较深,在体内形成 干扰场,刺激自主神经,改善内脏血循环,提高胃肠平滑 肌张力,调整其功能.
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有增加.
可增加生物膜的通透性,半波型电流可用于药物离
中频电疗法

治疗经兴奋性降低,血管淋巴管扩张, 组织的代谢过程和营养状况改善
• 有止痛、止痒、解痉、消炎作用
设备
• 超音频电疗机,电压3~5kV,功率10W, 输出电流频率22kHz
• 玻璃电极有蕈状电极(直径25mm、 10mm,用于体表治疗)、圆柱状电极(直 径15mm、11.7mm,用于肛门、直肠、 阴道治疗)
• 采用此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调制 中频电疗法。
调制中频电疗法
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
• 调制中频电具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和 治疗作用
物理特性
• 低频调制波调制中频电流的振幅,又称 调制信号
• 调制中频电流的调制波的频率通常为 10~150Hz,这是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的 最佳频率。
• 交叉处形成的低频脉动电流还存在一个旋 转的向量改变,使得变化更为复杂多样兼 有中频和低频电疗的特点。
干扰电场的形成
干扰电的形成
生理作用
• 兼有低频与中频的作用特点 • 90~100Hz的差频电流可抑制感觉神经,
使皮肤痛阈升高,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生理作用
• 50~100Hz的差频电流可使毛细血管与 小动脉持续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使 渗出物吸收。
为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
• 其中频率为1000~20,000Hz的等幅中
频正弦电疗法又称为音频电疗法
(audio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物理特性
• 音频电是等幅中频正弦电的一种。等幅 中频电是一种幅度、频率恒定不变,波 形呈正弦波形的中频电流
• 频率1000~20,000Hz在音频范围内, 故称为音频电
• 应用这种干扰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 扰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

3.低频电混合电疗法:音乐电频,波动电疗法 三.特点 1.电阻作用明显下降,电流正、负高低交替进行(交 流电),不会产生分解产物,阻抗比低频明显下降, 电流明显增强,作用深度加大,比低频,直流电作 用深。(无电解作用) 2.人体组织不发生电解现象,高频交流电,正负电极 变化快,无正负电极之分,是一种不断改变方向的 交流电,不在体内某一端积聚。——特异性
5.治疗音乐的作用 A、B组——镇静,解忧 D、E组——显著的镇痛,兴奋作用 C组大调——镇静,消炎,兴奋作用 小调——镇静,解除忧郁情绪
④对内脏,平滑肌作用—改善内脏血液循环, 提高平滑肌张力。 ⑤对NS的作用—降压的作用 ⑥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促进骨痂的形成
(5)干扰电的临床应用 ①坐骨神经痛 ②关节疾病 ③软组织损伤 ④骨折 ⑤软组织及内脏纤维增生、粘连 ⑥平滑肌张力降低 ⑦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 ⑧血管疾病
2.动态干扰电 (1)定义:在静态干扰电的基础上使中频电流 的幅度被波宽为6s的三角波所调 制,发生一个周期为6s的缓慢的低 幅度变化,两组电流的输出强度发 生周期为6s的节律性交替变化,甲 组电流增强时,乙组电流减弱,6s 后反之,乙组电流增强时,甲组电 流减弱,形成在XY轴方向的节律性 变化,如此反复称之为动态干扰 电。
第四章 中频电疗法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100KHZ的电流进行治疗疾病 的方法 二.分类(多采用频率在2000-8000HZ之间) 1.等幅正弦中频电疗:音频(在声波范围内),音频 电磁场疗法,超音频电疗法。 2.低频调制中频电疗 (1)干扰电 传统干扰电-静态 动态干扰电 立体动态干扰电 (2)由不同波形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3.作用特点: (1)含中频成分,具有中频电特点—作用深 (2)含低频电成分,可发挥低频电优点 (3)中频电的波形,幅度或频率不断变化,人体不易 对其产生适应性 (4)调制中频电的调幅度,调节低频成分的多少和振 幅的大小,可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要。
中频电疗法内容

中频电疗法一般包括干扰电疗法、等幅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音频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等。
1、干扰电疗法:可以通过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内,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电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等幅中频电疗法:是利用频率为1-20KHZ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3、调制中频电疗法:可以通过中频电流改善术后粘连、瘢痕、皮下组织血肿、肌腱炎等病症。
4、音频电疗法:是指利用音频进行的一种电疗方法,具有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吸收,软化瘢痕。
5、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改善关节疼痛或神经疼痛的症状。
在平时生活中,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入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是采用等幅中频电疗仪(音频电疗仪)或有“音频”处方的电脑中频电疗仪,应能输出2~10KHz等幅正弦电流。
电极为铅片、铜片或导电橡胶。
衬垫由2~3层绒布制成。
中频电疗法的生物学效应:
1、中频电流易于通过人体,所能达到的组织深度较深。
2、无电解作用,中频交流电作用于人体时,在电流的每一个周期内,人体组织内的离子都向不同方向往返移动,不能移到电极下引起电解,电极下没有酸碱产物产生,因此,患者皮肤上不会受到见解产物刺激。
有的患者在中频电疗后出现组织损伤,不是因电解所致的电烧伤,而可能由于电流过大、电极衬垫不平或皮肤破损而致电流密集于局部产生的热烫伤。
3、镇痛作用,中频电流对感觉神经没有强烈刺激而其镇痛作用较明显。
剂量在感觉阈以上的中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电极下只有轻微的振颤感,电流强度增大时只有针刺感,无明显不适和疼痛,持续通电时针刺感逐渐减弱,强度大的中频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时的感觉舒适,无疼痛感。
4、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多,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增强组织营养和代谢,可使水肿消散,致痛物质和炎症产物排出。
5、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扩大细胞间隙或组织间隙,从而促
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流通,有松解粘连、软化组织的作用。
6、可以兴奋周围运动神经,引起较强肌肉收缩,也可以引起
平滑肌收缩。
适应症:瘢痕、术后粘连、炎症后侵润硬化、注射后血肿机化、腱鞘炎、肌纤维组织炎、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神经痛等等。
禁忌症: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出血倾向、局部金属异物、植有心脏起博器、心区、孕妇下腹部等。
操作方法:将电极和温水侵湿的衬垫对置或并置于治疗部位,治疗电流以患者有麻、颤、刺感为度。
注意事项:电极片衬套采用吸水性强的纯棉布,厚度为两层,湿度以不滴水为适宜,注意治疗时患者不能移动或变换体位,保持衬布和皮肤接触紧密,患者不能接触机器和接地的金属物;脑血管意外患者常伴有感觉障碍,因此透热剂量不宜开得太大,以免引起烫伤,并注意观察电极片放置部位的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治疗时随时观察患者,有异常主诉如:心慌、胸闷或面色、脉搏、血压异常等应暂停治疗并注意观察,必要时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