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治疗原理

中频电疗法治疗原理中频电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
该治疗方法基于对中频电流的应用,通过改变细胞和组织的生物电特性,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中频电疗法的治疗原理涉及电流的作用机制、生物电流传导和影响等方面。
中频电疗法主要通过两个机制产生治疗效果:神经调节和生物电效应。
首先是神经调节机制。
中频电疗法通过刺激神经传导,改变神经元的传导和兴奋性,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电疗作用于神经纤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和兴奋性,降低疼痛感知的传递。
电疗还能影响脊髓效应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等,达到镇痛和抗炎的目的。
其次是生物电效应机制。
中频电疗法的电流传导路径主要是通过体表的组织,包括皮肤、神经、肌肉、血管等。
在电流通过组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电效应。
这些生物电效应包括电场效应、电流效应和热效应等。
电场效应是指电疗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电场对细胞的影响。
电疗电场能够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活动。
电流效应主要体现在电疗电流通过组织时,对细胞膜的刺激。
刺激细胞膜可以改变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热效应是指电疗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热量对组织的影响。
电疗电流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排泄,从而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中频电疗法的治疗原理还涉及电流的频率和幅度选择。
治疗中通常选择适宜的频率和幅度,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频范围内,电疗电流的频率一般为1-100KHz,幅度一般为5-400mA。
不同频率和幅度的电疗电流作用于人体组织时,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较低频率的电疗电流主要通过神经传导产生镇痛效果,而较高频率的电疗电流则更多地通过细胞膜刺激和物理效应,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中频电疗法是一种利用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组织,改变细胞和组织的生物电特性,从而产生镇痛和抗炎效果的物理治疗方法。
中频电疗法试题

中频电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应用中等频率的电流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并已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中频电疗法的原理中频电疗法的原理基于电流的生物学效应和疼痛机制。
中频电疗设备产生中等频率的电流,并通过电极传递到患者的身体部位。
这些电流通过刺激神经纤维和肌肉组织,可以产生多种生理效应。
一方面,中频电疗法可以刺激神经纤维,通过影响神经传递、产生镇痛效应。
电流的刺激可以干扰痛觉信号的传输,使人体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电流还可以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中频电疗法还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组织,产生肌肉收缩和松弛效应。
电流的刺激可以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
同时,电流还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组织,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
中频电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频电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特别是与疼痛相关的问题。
以下是中频电疗法常见的临床应用:1.骨骼肌肉疼痛:如肌肉拉伤、扭伤、关节炎等。
2.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等。
4.循环系统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行走困难等。
5.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
6.泌尿系统疾病:如尿失禁、前列腺炎等。
尽管中频电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
以下情况下患者应避免使用中频电疗法:1.孕妇:尤其是在腹部和腰部的治疗。
2.心脏病: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
3.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特别是近期。
4.恶性肿瘤: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特别是在肿瘤治疗期间。
5.皮肤感染:有皮肤感染或损伤的患者。
在使用中频电疗法之前,医生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并确定治疗是否适合。
中频电疗法的操作和注意事项中频电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但还是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中频电疗法

谢谢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音频电流作用于 神经节段或反射区,可以促进汗腺、 乳腺分泌,增进食欲,降低血压,对 自主神经及高级神经活动,具有调节 作用。 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透入:通过 生物实验证明,音频电流可提高活性 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分子因浓度 梯度而扩散透过生物膜。
音频电流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中频电疗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 厉苏苏
基本知识
定义:应用频率为1-100KHz的电流进行疾病 治疗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流无电解作用 组织电阻明显降低 对运动神经的综合效应 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对局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对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
音频电疗法
应用1000-20000Hz等幅正弦电流 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
音频电流的治疗作用
止痛作用:音频电流作用后的镇痛 作用比较明显,治疗后痛阈明显上 升,但其镇痛效果不如脉冲中频电 流,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音频电流具有 调节或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因 而有消炎,消肿,镇痛,促进血管 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软化疤痕和可松解粘连:音频电流 刺激瘢痕或粘连组织,使之产生震 动,得到松解及软化之效应。 消散慢性炎症及硬结:对慢性炎症, 炎症机化,外伤后瘀血,血肿等均 具有促进吸收,消散,软化作用。
干扰电疗法的治疗作用
镇痛: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 镇痛作用明显。治疗后痛阈升高。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干扰电流具有 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且持续时间长。干扰电流作用于颈、 腰交感神经节处,可以引起相应肢 体皮肤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强, 因此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 吸收。
中频电疗法讲解培训课件

中频电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02
中频电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中频电疗法的适应症
中频电疗法可以刺激身体产生内啡肽,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缓解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
松解粘连
促进伤口愈合
中频电疗法能够刺激血管舒张,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
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相关指标有一定改善。
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相关指标无改善。
中频电疗法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感到皮肤刺激,可适当调整电流强度。
皮肤刺激
治疗过程中患者感到肌肉疲劳,可适当休息后再继续治疗。
肌肉疲劳
治疗过程中患者感到头痛,可适当减低电流强度或休息片刻。
中频电疗法可以刺激组织代谢,松解粘连,改善组织状态。
中频电疗法能够刺激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中频电疗法的禁忌症
中频电疗法会刺激恶性肿瘤生长,加重病情。
恶性肿瘤
中频电疗法可能会引起炎症扩散,加重急性炎症病情。
急性炎症
中频电疗法可能会诱发出血,加重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
金属异物可能会在电疗过程中产生火花,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中频电疗法具有刺激作用较深、无电解作用等特点。
中频电疗法的定义和特点
中频电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中频电流对神经、肌肉等组织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目的。
中频电流的刺激作用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舒缓神经系统、促进局部代谢等。
中频电疗法的基本原理
中频电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频电疗法》课件

中频电疗法的作用原理
中频电疗法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轻疼痛, 恢复功能,促进组织修复。
中频电疗法适用的病症
1 慢性疼痛
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
3 肌肉骨骼疾病
如肌肉损伤,骨折等。
2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等。
4 康复治疗
如手术后恢复,运动伤害康复等。ຫໍສະໝຸດ 中频电疗法的分类和技术特点
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高频中频电疗法、单相中 频电疗法和双相中频电疗法。
技术特点
中频电疗法具有渗透深度大、疗效显著、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频电疗法的治疗效果
1 疼痛缓解
通过刺激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
3 促进康复
加速康复过程,提高康复效果。
2 恢复功能
促进肌肉组织修复,恢复正常功能。
中频电疗法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 安全性
中频电疗法通常安全可靠,但仍需注意用量和频率控制。
2 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如孕妇、心脏病患者)和感染部位应慎用,遵循医生指导。
中频电疗法的疗程和治疗频率
1 疗程
中频电疗法的疗程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而定,通常为多次疗程。
2 治疗频率
治疗频率根据疾病和个体情况而定,通常为每周2-3次。
《中频电疗法》PPT课件
中频电疗法为一种物理治疗技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患者体内组织,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什么是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是一种利用中等频率的电流刺激患者体内组织的物理治疗技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 解症状的目的。
中频电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频电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如今成为临床常用的 物理治疗技术之一。
中频电疗法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中频电疗法是一种利用中频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疗效显著等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频电疗法在康复医学、疼痛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频电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中频电疗法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中频电疗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2. 掌握中频电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学会中频电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电极放置、电流调节、治疗时间等;4. 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中频电疗法基本原理中频电疗法是利用中频电流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中频电流的频率一般在1kHz~100kHz之间,其电流强度较低,对人体组织无损伤。
中频电流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2)消除炎症,减轻疼痛;(3)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传导;(4)调节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
2. 中频电疗法适应症中频电疗法适用于以下疾病:(1)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2)神经损伤:如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炎等;(3)肌肉、关节疾病:如肌肉劳损、肌腱炎、关节滑膜炎等;(4)慢性炎症: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3. 中频电疗法禁忌症中频电疗法禁忌症如下:(1)心脏起搏器患者;(2)严重心脏病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
4. 中频电疗法操作方法(1)电极放置:根据治疗部位和疾病选择合适的电极,将电极放置于治疗部位,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2)电流调节:根据患者感受和医生指导,逐渐调节电流强度,直至患者感到舒适;(3)治疗时间: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具体时间根据病情和医生指导确定。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实训前,我们了解了中频电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各种电极的用途和特点,并准备了必要的器材。
2. 实训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了中频电疗法治疗。
电脑中频电疗法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中频电流具有刺激深层肌肉、缓 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且相对于低频电流,中频电流的 刺激更为温和,舒适度更高。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电脑中频电疗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 代,最初为人工调制的中频电流,随 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电 脑控制的中频电疗法。
发展
电脑中频电疗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逐步完善了治疗参数的调制与控制, 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电脑中频电疗法
目录
• 电脑中频电疗法简介 •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工作原理 •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治疗方式 •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 •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疗效评价 •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电脑中频电疗法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电脑中频电疗法是一种物理治疗 方法,通过中频电流刺激人体以 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 肌肉紧张等症状。
病例二
患者女性,45岁,因腰椎间盘突出接受电脑中频电疗法治疗 。经过1个月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度改善,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随访6个月无复发。医生评价为有效。
06 电脑中频电疗法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仪器的发展
智能控制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 现电脑中频电疗法的个性化治疗
患者根据自身症状和功能的改 善情况进行评价。
医生评价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 果进行评价。
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进行评 价。
随访评价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长 期疗效和复发情况。
疗效评价实例
病例一
患者男性,50岁,因颈椎病接受电脑中频电疗法治疗。经过 10次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度增加,肌力恢 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医生评价为显效。
中频电疗法讲解培训

中频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中频电流的治疗机制
中频电流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改善肌肉功能。
刺激肌肉收缩
中频电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血液循环
中频电流可以缓解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等有关。
缓解疼痛
中频电流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肌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刺激肌肉收缩、降低神经兴奋性等有关。
中频电疗法治疗效果
01
缓解疼痛
中频电疗法可以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不适感。
02
放松肌肉
中频电疗法可引起肌肉收缩和放松的交替,使肌肉得到放松和恢复。
疼痛评分
肌肉张力和痉挛状态评估
功能状态评估
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
疗效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中频电疗法安全与质量控制
06
中频电疗法安全性保障
中频电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中频电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对于运动损伤康复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总结词
中频电疗法可以刺激肌肉收缩,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减轻肌肉萎缩和疲劳。同时,中频电疗法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操作技巧
治疗技术的分类及操作技巧
适应症
中频电疗法适用于多种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的辅助治疗,如腰痛、颈椎病、关节炎等。
禁忌症
对于有金属植入物、心脑血管疾病、高热、出血倾向等的患者,不宜使用中频电疗法。
治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中频电疗法效果及评估
05
03
改善局部代谢
中频电疗法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组织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三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中频电流的特点
1.无电解作用中频电流是正弦交流电。
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
亦不产生电解作用,所以使用时操作简单,电极一般(铅板和一层绒布)。
2.降低组织阻,增加作用深度机体组织相当于一小电容器,对交流电显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从式中可知,f越高则XC越小。
因此,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
而中频电流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
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
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而中频交流电(尤其频率为6000Hz者)仍有可能兴奋变性的神经肌肉。
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频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与痛阈
有明显的分离现象,即在此频率内,使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
5.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虽有上述优点,但它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
因此,这种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这类电流有干扰电流和调制中频电流,经过整流的脉冲中频电又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由于调制电流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 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 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对感觉神经
50Hz 震颤感明显
100Hz 止痛
对血管
1~20Hz 提高血管张力
50~100Hz 扩张血管
对植物神经
4~10Hz 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 兴奋迷走神经
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经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
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临床上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尤其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作用最明显。
其镇痛作用即时止痛及后续止痛作用。
1.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时止痛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掩盖效应中频电流引起明显震颤感,其冲动闯入痛冲动传入道路的任一环节,可以阻断或掩盖痛刺激的传导,而达到止痛或减弱疼痛的目的。
(2)闸门控制假说。
SG-脊髓后角胶质细胞, T-脊髓后索向中枢投射的细胞,-抑制,+兴奋。
a.认为周围感觉神经中的粗纤维传入非痛性冲动,细纤维传入痛性冲动,两种纤维进入脊髓后角后,一方面通过突过触向中枢投射,另方面二者对后角中的胶质细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粗纤维兴奋的结果兴奋SG,抑制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传导的痛冲动传入受阻。
c.细纤维兴奋的结果抑制SG,开放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的传入增加,出现痛冲动。
d.由于中频电流引起明显振颤感和肌肉颤动感,是对粗纤维的一种兴奋刺激,粗纤维兴奋引起“闸门”的关闭,阻止了细纤维的传入,从而发生镇痛作用。
(3)皮层干扰假说电刺激冲动与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中枢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疼痛感觉。
(4)即时止痛作用的体液机制,目前多用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解释,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OLS)是从脑、垂体、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是体内起镇痛作用的一种自然神经递质,与镇痛有关的主要有脑啡肽(即时止痛达3-4分钟)和内啡肽(镇痛持续3-4小时)。
中频电流刺激可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原,引起OLS释放,达到镇痛效果。
这些物质镇痛效果较吗啡强3-4倍,又无吗啡之付作用。
2.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目前认为中频电流治疗后的止痛作用主要与这种电流作用后,改变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神经纤维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痉挛缓解,缺氧状态改善,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中频电流,特别是5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
其作用机理:
1.轴突反射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感受器,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
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2.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中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使神经释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硷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3.肌肉活动代射产物的作用肌肉收缩的代射物产物如乳酸、ADP、ATP 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
4.对植物神经的作用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三)锻炼骨骼肌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缩,因此常用于锻炼骨骼肌,且较低频电流为优越:
1.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小,又无电解作用,较有利于长期治疗。
2.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作用机制尚研究不够。
“中频电疗法”的特点:
1、收效快。
中频电治疗法治疗脑瘫痉挛,常能立刻收效,患者顿时感到轻快。
2、无痛苦。
许多接受理疗的患者,因无损伤、无痛苦的特点,能很快适应这种疗法。
这是因为理疗奏效迅速,顿时病痛减轻,而有一种舒适轻快的感觉。
尽管某些低、中频电疗法有些刺激反应,但因“以痛抗痛”,患者仍然乐于接受这种治疗。
3、副作用少。
该疗法很少引起身体不适或过敏反应,紫外线照射引起红斑,反复电刺激表现皮肤粗糙、刺痒等,都属于正常反应,对患者并无危害。
4、疗效持久。
一般地说,通过口服、注射途径进入体内的给药方法,经过几小时药物就从体内排除殆尽。
而中频电治疗法则不同,它能效果持久,就是经过反复多次地治疗,可以产生一种多次叠加和积累作用。
几次治疗加起来,比一次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