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木关水文学实习报告
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2篇

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水文学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介绍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是某水利工程设计院,该单位是一个专门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和研究的机构。
该单位拥有一支专业的水文学团队,负责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水文学研究和设计。
二、实习任务和目标在此次水文学实习中,我的任务是参与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水文学分析和水量计算。
目标是了解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过程1. 学习水文学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之前,我对水文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一部分学习,包括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水文循环与水文过程、水文模型的建立等。
通过学习,我对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参与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一项水利工程的水文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这包括了对该地区的气象、水文测站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获取和利用水文数据进行水文分析。
3. 进行水量计算根据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我参与了水量计算工作。
这包括了利用收集到的水文数据,采用相应的水量计算方法,对工程所需要的水文参数进行计算。
通过这个过程,我掌握了水量计算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4. 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在水量计算完成后,我参与了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和处理的工作,并撰写了相关的实习报告。
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对水文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其整理成报告形式。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水文学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深入了解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了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技巧,以及水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其次,我通过参与实际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巧。
最后,我通过报告撰写的过程,提升了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水文学实习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文学的实际应用,提高了自己在水文学领域的技能和专业素养。
青木关水文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青木关水文实习是本学期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水文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习地点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典型水文站——青木关水文站。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为青木关水文站,位于我国某省某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文站概况及水文观测基本知识学习;(2)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观测与计算;(3)水文测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水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5)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2.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参观了青木关水文站,了解了水文站的概况、历史及作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观测方法及计算公式。
(2)随后,我们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分别学习了水位观测、流量观测、泥沙观测等技能。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水文测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3)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水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处理,我们了解了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的水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4)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观测方法及计算公式;(2)熟悉了水文测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学会了水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提高了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2. 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水文基本原理的理解;(2)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水文工作打下了基础;(3)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4)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我国水文事业的发展现状。
青木关水文实习报告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木关水文实习报告一、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地理单元:青木关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缙云山中段。
行政位置: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歇马镇交界处。
经纬度:东经106.29°,北纬29.61°二、青木关地下水形成条件地质地貌特征:研究区内的高程在300m-700m之间,地势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起伏不大。
多发育地带性土壤黄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土被分布不连续。
岩石在没有被溶蚀掉的情况下,背斜核部出露为嘉陵江组灰岩(岩层约800m-1000m厚),两翼为须家河组砂岩(出露面积大,上面覆盖着大量的马尾松,指示其为酸性土壤),越向南,出露的灰岩越多,灰岩被融掉以后形成了一个洼地,出现了“一山二岭”的岩溶槽谷地貌形态,研究区的流域面积为15k m²,在整个岩溶区有大量的落水洞发育,形成了一条南北流向的地下河,河长11k m,地下河在青木关处被截断,形成了两个出口,北边的出口叫做江家溶洞,南边出口为丁家溶洞气候条件: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夏热冬暖,无霜期长。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8℃,无霜期340--350天,大于0℃活动积温6000--6900℃,是同纬度无霜期最长的地区。
降水量充沛,年降雨量平均1150m m1500m m,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时空分配不均。
多暴雨,受青藏高压和副热高压的影响,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
秋多阴雨,冬多云雾,日照时数少。
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因受地形影响,一般存在着500--600米、800米左右二个逆温层。
植被条件:植被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达到60%,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为旱生、喜钙型,生长有大量的马尾松,在洼地处有一些农田。
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对水质的影响。
研究区为青木关镇的行政中心,常住人口约为3000人。
青木关镇的行政人口约为3.5万人,其经济来源主要为农耕,研究区内没有较多的大型工厂,但是有很多采石场,采石场对其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且人类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水文实习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木关实习报告课程名:水文学指导老师:叶许春姓名:徐炼学号:222012318011163一、地理位置:1、地理单元:处川东平行岭谷区缙云山体段2、行政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区歇马镇的交界处,各辖一部分。
3、经纬度位置:北纬29度41分东经106度18分二、自然地理概况1.气候情况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平均气温为16.5º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7.8ºC。
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四季分明的特点,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降水在全年中多在夏秋季节,暴雨多。
2.地质地貌及水文情况背斜山地,走向近似于南北向,在青木关被水流侵蚀以后形成了溶蚀洼地,区域里山岭高度为600—700米,洼地高度300米左右。
地势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起伏不大。
在背斜足部,出露岩石为嘉陵江组灰岩,厚度为700—800米,背斜两翼是须家河组的厚层砂岩。
山体的中段背斜足部的碳酸盐岩石被溶蚀为洼地,当地人称它为槽谷,地貌形态整体说来属于“一山二岭一槽谷”式的典型岩溶槽谷景观。
处在缙云山背斜地带,青木关溶蚀洼地。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到:在这片区域主要岩层为以灰白、灰黄色厚层砂岩为主的须家河组砂岩和易被溶蚀的灰岩。
由于这两种岩石的岩性和抵抗侵蚀的能力截然不同,其中灰岩比较容易被侵蚀,而砂岩抵抗侵蚀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当中部的灰岩被侵蚀后,就留下两座砂岩性质的山峰。
槽谷区里面有很多落水洞发育,并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地下河,长度约11公里。
地下河在青木关处被截断,形成了两个出口,北边的出口叫做江家溶洞,而南边出口叫丁家溶洞。
岩溶水、地下水和砂岩裂隙水汇聚,且溶隙发育使降水可以渗入到地下,并由于压扭性断层使该地区产生断裂裂隙地下水等。
3.土壤情况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区内典型土壤以砖红色土壤为主,由于地带性差异,区内还发育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也比较典型,土被分布不连续。
西南大学青木关实习报告

青木关水文实习报告韦聪聪222012318011145 2012级地科四班一、青木关地区自然地理概况青木关地区位于重庆市西部,经纬度(29.40’N~29.47’N,106.17’E~106.20’E),行政位置位于重庆市壁山县、北碚区与沙坪坝区交界处,构造上地处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温塘峡背斜。
以下分别简述青木关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工农业发展等地理要素概况。
地质特征:在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川东岭谷区的华蓥山系缙云山温塘峡背斜南段,核部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统雷口坡组的碳酸盐岩,两翼为上统须家河组的砂页岩,底部夹炭质页岩或煤层。
本区断层发育,背斜轴部被次级构造复合,局部地段构造形态复杂,特别是强挤压破碎地段强烈揉褶。
断层多为压扭性陡倾逆断层。
主断层走向多与背斜走向一致,破坏背斜核部地层同时在背斜两翼特别是东翼发育高角度走向逆断层。
断层发育纵向成带,横向成群。
地貌特征:整体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溪沟发育,且地下水出露较多,所以该地区流水地貌也比较典型。
但青木关背斜轴部由于背斜表面破碎严重,断层发育,有较大面积的三叠系碳酸盐岩出露,在长期的水流溶蚀作用下,形成“一山两岭一槽”式的典型岩溶槽谷地貌形态。
槽谷为北北东一南南西走向,成狭长带状微度弯曲的弧形构造,南北长12 km。
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山峰与谷地相对高差在200---300 m之间,起伏不大。
气候特征:青木关岩溶槽谷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川东平行岭谷的气候特征,冬暖夏热,降雨充足,湿度大。
春季短,夏季长,多出现高温、湿热、暴雨等天气。
秋冬多细雨、云雾。
多年平均气温为18℃,1月份平均气温为5℃,7月平均气温为27℃,极端最高温为43℃。
多年平均降水为12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4-10月份,降水季节不均匀,其中以6_8月降雨量最大。
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2篇

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水文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我在某水利科研院所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水文学实习。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该院所正在进行的水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
二、实习内容1. 数据收集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实地调研工作,利用气象站、水文站等设备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降雨量、河流流量、水位等指标,为后续的分析工作提供了基础。
2. 数据处理在收集到的水文数据中,存在一定的噪声和异常值。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运用了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和清洗。
通过删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使得数据集更加合理和准确。
3. 数据分析在数据处理完成后,我利用Matlab等工具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具体的分析内容包括了流量变化趋势的分析、降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对所研究的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4. 报告撰写为了对实习期间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我还撰写了一份实习报告。
报告包括了实习的目的和背景、实习的具体内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实习所得的结论等内容。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水文学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我掌握了水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巩固了Matlab等软件的使用能力。
此外,我还从实地调研中学习到了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水文站设置和数据采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设备故障、数据传输中断等问题,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快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总之,这次水文学实习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我深入了解了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于我的未来学习和事业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水文学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二)水文学是研究水的循环、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学科。
精选水文实习报告(通用8篇)

水文实习报告精选水文实习报告(通用8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文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水文实习报告篇1一、绪言实习时间:XX年12月20日至24日实习地点:重庆市陈家桥、缙云山、天府煤矿及北碚区水文站实习路线:沙坪坝—歌乐山镇—土主—歇马—磨滩—青木关—陈家桥为第一条路线;沙坪坝—缙云山为第二条路线;缙云山—天府煤矿—沙坪坝为第三条路线;沙坪坝—水文站—沙坪坝为第四条路线。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而且经过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可以提高野外观察和分析地理的现象的能力,为综合运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实习要求:1、通过野外实习,认识土壤、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能辨别土壤、植物的类型和特征。
2、能够辨别各类岩石的分布规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点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它的作用。
4、掌握各种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实习人员:XX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79人与本专业何太容老师、刘春红老师、李阳兵老师、张友明老师。
二、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为重庆市沙坪坝、九龙坡、北碚三个主城区,他们分布于四川盆地东部,属盆东平行岭谷地貌区。
其中沙坪坝区地处重庆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工业基础雄厚;北碚生态环境优美,青山常翠,碧水长流。
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上游亚热带阔叶林植物宝库,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减少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九龙坡区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备。
水陆空交通便捷,是重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一)20日实习内容实习地点:陈家岭、歇马、青木关、中梁山凉风垭实习记录:1、陈家岭:缓丘带坝地貌,细分:深沟、浅沟以及长沟、短沟;背斜、向斜2、歇马: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青木关水文实习

青木关水文实习一、青木关的地理位置:①实习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②地理单元:青木关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缙云山中段③经纬度:(29°40′N—29°61′N,106°17′E—106°29′E)二、实习目的:通过对青木关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实地观测调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程的知识,学会水文基本观测和研究方法,并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三、实习内容:1、从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2、从三大类水形成的条件、特征、动态变化等方面研究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类型及特点3、从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探讨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建议四、调查区域概况:1、气候: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夏热冬暖,无霜期长(340—350天)。
多年平均气温为16.5℃,降水量为1250mm,雨热同期。
最冷月(1月)均温7.8℃,受青藏高压和副高的影响,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
秋季多阴雨,冬季多云雾,日照时数少。
2、地形地貌地质:研究区域发育于川东南弧形结构带内,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帚状山脉缙云山背斜中段,该处发育了沥濞峡背斜、温塘峡背斜、观音峡背斜三大背斜。
整个区域呈狭长带东北西南向分布,地势整体上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域背斜成山向斜呈谷,呈现“一山二岭一槽”式的典型槽谷景观。
3、土壤:区内发育大量地带性土壤的黄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的石灰土为主要类型,土被不连续分布。
碳酸盐分布广泛,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lj)的碳酸盐岩地层,出露于背斜的轴部,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粒状灰岩(岩层约800m—1000m);背斜两翼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出露面积较大,上面覆盖着大量的马尾松,指示其为酸性土壤)。
4、水文:研究区域的流域面积为15km²,在整个岩溶区有大量的落水洞发育,形成一条南北流向的地下河,河长约11km,地下河在青木关处被截断,形成了两个出口:北边的出口叫江家溶洞,南边的叫丁家溶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木关水文实习报告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年级:2015级地理科学(普师班)
姓名:邹小凤学号:22201531872012
指导老师:杨琰
实习时间:2016年12月3日
实习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青木关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实地观测调查,通过对水体溶解氧(DO)、电导率(DOS)、水温、PH值、C2+、HCO3-的检测,掌握不同地下水的特征及形成条件,能够在野外鉴别不同的地下水,学会水文基本观测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会水文基本观测和研究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并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为更好地保护地下水以及整个水环境提供有效建议。
二、实习地点概况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歇马镇交界处的青木关,东经106.29°, 北纬29.61°。
目前已知地下分水岭面积约 13. 4km2。
青木关的地势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山峰与谷地相对高差在200——300m之间,地势起伏不大。
[1]构造上地处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温塘峡背斜中段。
在背斜轴部出露的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厚度达七八百米,槽谷区有很多落水洞并有一条从北到南的地下河,长度约为11公里。
可溶性的碳酸盐分布广泛,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lj)的碳酸盐岩地层,出露于背斜的轴部,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粒状灰岩;背斜两翼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
区域背斜成山向斜呈谷,呈现“一山二岭一槽”式的典型槽谷景观。
多发育地带性土壤黄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土被分布不连续。
[1]这些都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前提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平均气温为16.5℃,雨热同期。
具有无霜期长,冰雪很少,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
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地下水。
植被覆盖率达到60%,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为旱生、喜钙型,生长有大量的马尾松,在洼地处有一些农田。
植被条件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表水的流失,增加了地下水量。
三、具体实习内容
1、青木溪
青木溪是地上河,同时也是地下水出露地表汇入的溪流,由于上游有印染厂,河流污染严重。
虽然经河流整治,河水水质明显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但站在桥上还是能清楚地看到河床上淤积的黑色的淤泥,能很明显地闻到河水散发出的臭味。
沿青木溪往上游走为槽谷区。
2、井水豆花、山脚下井水——风化裂隙水
该地区地下水位于青木关东部的砂岩地区,为潜水,动态变化较小,该处风化裂隙水的形成原因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岩层的挤压形成褶皱地形,经过外力的强烈风化作用下形成风化裂隙,在裂隙和裂隙以下的地层之间形成相对的隔水层。
上层砂岩为三叠纪的须加河组灰色石英砂岩。
由于该处的水流方向与砂岩的裂隙方向不一致,因此流量较小,井深约
2.5米,井口直径约0.5米,但流量全年相对稳定。
3、骝公桥——构造裂隙水
该地区位于观音峡背斜的核部地区,岩性以嘉陵江组石灰岩为主,经过外力的强烈侵蚀作用,该地区逐渐发育成了两段相对高起中间相对平缓的逆地形。
在地质构造时期,该地区发生强烈的岩层变形和断裂,所以在核部地区形成大量的断裂面,两个断裂面之间出现隔水层,形成承压水。
在断裂带有大量泉水涌出,由观测得知,泉水温度在30°左右,在该溪流上选取了一个截面通过估算漂流叶子的移动速度得出其表面的流速约为0.25m/s可估算出其平均流速约为0.25m/s,断面深度为0.5m,长度为4m,由Q=FV可以得出,在观测时间内骝公桥处的的流量约为0.5m3/s。
附近居民在此处修筑洗槽,将泉水蓄积起来浆洗衣服、菜等,大量的污水被排到青木溪中,造成此处溪水污染严重。
4、马王洞、姜家泉——溶隙水
该地区位于南北走向的温塘峡背斜的翼部,由于该地区出露大量的石灰岩裂隙,经过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得裂隙逐渐变大,最终形成落水洞,流入地下溶洞-马王洞。
洞内较为密闭,空气流通不畅,流经岩溶水相对静止,为地下暗河,碳酸钙含量高,河水呈暗黄色;洞内发育大量的棕黑色石钟乳(由于溶洞的对外开放,使得原来白色的钟乳石和空气中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当地居民对土地的开垦和房屋建设加剧水土流失,泥沙随着地下暗河覆盖在钟乳石表面,最终形成棕黑色石钟乳),溶洞内大量的石块崩塌使地面起伏不平,所以该溶洞没有发现石笋。
因长期受风化侵蚀,整个洞内岩石节理明显,破碎也比较严重,但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洞内的小背斜;作为青木关地下水出口之一的溶洞,洞内地下水水位季节变化极大,夏天丰水期时流水可以没过洞口。
由于岩溶水和地表水相通,使得岩溶水矿化度较小。
姜家泉位于马王洞南500m处,是我院在青木关设立的水文观测站点之一,观测时间为每15分钟测一次。
观测站外可以看到测水位的标尺。
该溶洞为北段地下河的出口,洞口较小,只能看到一个小的出水口,为溶隙水。
在我们观测的阶段内流量较小,处于枯水期,水质较好。
据当地居民说连续降水只要达到两天及其以上水位就会暴涨,降水期间降水大量汇集到地下暗河,通过这个出水口出来的时候水位就会突然暴涨,表明含水层调蓄功能力极差。
岩溶含水层具有独特的内在空间结构不均匀的特征,致使其渗透性能较强,对污染物质过滤作用极弱,极易受到地表物质的污染。
[2]
1、“井水豆花”处水的PH值最高,这是因为地下水在沙质岩中层层过滤使该处的地下水水质相对其他裂隙水水质较好以及地下水在岩层运动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出露井水变成酸性。
2、“骝公桥”处水温和钙离子浓度都是最高的,温度达到29.1摄氏度,钙离子浓度228 mg/L;而此处的溶解氧最低,只有0.82 mg/L。
通常人们称这种温度高于地表水的地下水为“温泉”,这跟承压水的循环深度有关,地下水的循环深度与水温度的关系为:每100m上升3摄氏度。
因为该处温泉位于岩溶地区,石灰岩中碳酸钙含量高,钙离子浓度也高。
由于承压水所处环境较封闭,氧气含量少,水中的溶解氧自然也就少。
3、“姜家泉”处酸雨补给岩溶含水层,可能使得泉水p H值降低,并加速对碳酸盐岩的溶解,导致泉水电导率的增高,这将会对岩溶含水层的演化造成深刻的影响。
[2]
五、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及思考
水污染情况很严重,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青木溪河道已经完全被污染,水面漂浮大量的生活垃圾,水底也沉积很厚的工业排泄物,河水发出很大的臭味,而且大量植被的破坏更给当地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
在槽谷入口区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大片的山体被开挖开采石灰岩,这种形式的开采对当地的地下水环境造成重大损失,曾导致该地区地下水断流,开采结束后地下水才慢慢恢复流动。
在骝公桥温泉的温泉水取出来只是满足与人们日常洗衣洗菜等生活用水,没有充分利用到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利用率低,且用水时浪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针对青木关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现状,我的建议有:
1、我校在该地区设置水文监测站,并且长期研究该地地下水活动及水质,当地应加强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探讨出一条高效可行的地下水利用与治理方案。
2、从污染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加强对工业废水的管理,使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后排放。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建设高效率的排污设施,提高排污管得利用率,加强水质监测。
3、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因开采被破坏的植被,恢复当地被污染的地下水环境,涵养水源,保护地下径流,探索一条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在线技术在岩溶地下水示踪试验中的应用——以青木关地下河系统岩口落水洞至姜家泉段为例,杨平恒1, 2,罗鉴银1,彭稳3,夏凯生1, 2,林玉石4(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2. 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重庆400715;
3.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2]降雨条件下岩溶槽谷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杨平恒1’2,罗鉴银1,袁道先1’2”,贺秋芳1’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重庆400715;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