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详解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姓名: 学号: 班别:院系:2、非地带性土壤①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
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②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③网状红土: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
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
【地貌篇】通过对庐山的调查,了解了庐山大概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一下几种类型:1、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庐山由构造所形成的山脊和谷地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依次是:五老峰—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东谷—牯牛岭(单斜山,海拔1170m以上)—西谷(其中有如琴湖、锦绣谷)—虎背岭。
大致图示如下:(1)褶皱构造地貌: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断层共1300多米。
五老峰高1358m,岩石为含砾石英砂岩,上部岩石坚硬,下部抗侵蚀能力较弱。
②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
③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④东谷: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受牯岭向斜控制,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4、针叶林:分布在海拔1250米或1300米以上。
桂林实习报告

尧山山体断层自两亿年前的印支运动,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及2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尧山不断地推向高处,成为桂林群山的最高峰。远云16~8亿年前,尧山原为海底,约在4亿年前的广西运动抬升为陆地,其后又降为浅海, 3.6亿年前再由砂岩与页岩组成,经亿万年来, 以物理风化为主,岩体缓慢地破坏,形成平缓的“土山”,至今表层的碎屑堆积物仍留存在山坡与山麓。
地理位置: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在建的贵广高速铁路横穿全境,有 321 、322 、323三条国道穿过。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
2、行程
时间:2015年10月18日
地点:桂林尧山
昨日的一路舟车劳顿经过一夜休整之后瞬间满血复活。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第一站便是桂林尧山。
尧山位于桂林市东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因周唐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尧山风景区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和桂林市首批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是广西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单位。山势大致南北延伸,高大雄浑,状如伏牛,俗名牛山。
二、实习概况:
2015年10月18日,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上午9点从北门坐车出发,前往我们实习的目的地—广西桂林。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的教学实习的内容,于10月23日返回学校。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地理科学桂林实习报告

标题:地理科学桂林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当我得知学校组织了一次桂林野外实习,我满怀期待地参加了这次实习。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桂林西山公园实习的第一站是桂林西山公园。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登上西山,观察和研究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态和微型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深刻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广西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家森林公园,我们自由活动,参观了市中心,并对桂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了初步了解。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芋镇袁家村,了解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
3. 阳朔实习的第三站是阳朔。
在这里,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漓江,欣赏了漓江山水的美景。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村,了解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4. 芦笛岩实习的最后一站是芦笛岩。
在这里,我们深入地下,参观了溶洞地貌,并对溶洞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理科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地质现象相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回顾实习过程,我认识到自己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这次桂林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也使我更加热爱地理科学这个专业。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地理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0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0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二、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__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20__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20__年6月21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早上八点半乘车出的出发,于中午12点左右返校;20__年6月22日—20__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3.1猫儿山简介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
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
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
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
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
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
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
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实习内容:3.11: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景区经乌龟江,往山上观察,行至海拔约500m处返回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
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
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
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你好!下面是一份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的范文,供参考。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地貌发育过程,探索自然地理的规律和原理。
具体实习内容包括地层观察、地貌分析、地震勘测等方面。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的地点为xxx国家地质公园,实习时间为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三、实习过程1. 地层观察在实习地点,我们首先进行了一次地层观察,选择了一处典型的岩层剖面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演化的历史。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地质锤等工具,对岩石进行了取样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2. 地貌分析在实习地点,我们还通过地貌分析的方式,对地表特征进行了研究。
我们使用望远镜和测量仪器,对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进行观测和测量,进一步了解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地震勘测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次地震勘测活动。
我们使用了地震仪和其他相关设备,测量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我们对地层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其次,我们学会了使用一些地质工具和测量仪器,提高了我们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能力。
最后,我们还编写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将我们的实习经历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示。
五、实习心得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我认识到自然地理研究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地貌发育过程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利用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提供了保护地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2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报告主题: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报告时间:XX年XX月XX日1. 实习背景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研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情况,提高我们对地理学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野外实习,加深对自然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2. 实习地点和行程安排本次野外实习地点为XX国家公园,行程安排如下:2.1 第一天:到达目的地,进行团队建设和安全培训。
2.2 第二天:进行生态系统调查,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记录。
2.3 第三天:进行地形地貌观测,包括测量山峰高度、观察河流形态等。
2.4 第四天:进行气候观测,记录气温、湿度、降水等数据,并与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5 第五天: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探究土壤的组成和质地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 第六天:进行植被调查,了解当地植被的分布和适应特点。
2.7 第七天:总结实习经验,撰写实习报告和交流分享。
3. 实习过程和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地考察中。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
在各项实习任务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和数据记录等方式,获取到了大量的实地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在生态系统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差异,并进一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地形地貌观测中,我们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加深了对地形地貌的认识。
在气候观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土壤采样和分析中,我们了解了土壤组成和性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
在植被调查中,我们对当地植被的分布和适应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实地工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第五、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极为深 化、典型和齐全。从前第三点可以知 道这里的石灰岩发育古老,而且处在 副热带,水热条件符合石灰岩的发育 要求;所以发育较为深化和典型;从 桂林到阳朔我们不仅看到了喀斯特峰 林、峰丛,还参观了聚龙潭的喀斯特 溶洞,可以说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发育 极为齐全。
峰丛 峰丛和峰林的区别: 1.基部完全相连成簇分布的石 灰岩山峰称峰丛。它是峰林 峰林 地形的早期发育阶段。峰丛 顶部多呈圆锥状。 2.峰林是基部断续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
聚龙潭内有河流的存在,并且洞中水的 流动性较好;因此水中CO2含量较高, 有利于喀斯特溶洞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 气候因素 一般水温提高可以加速碳酸钙化学反 应速率;位于亚热带南部的广西,由 于高温多雨,植被生长繁茂,喀斯特 作用强烈。 • 构造影响 A.大地构造和地质构造因素控制岩层的 分布,决定地下水的循环和运动特征, 影响喀斯特发育。
宝塔山 上窄下宽,通体浑圆,它是受 岩层的两组垂直节理控制,经流水的 侵蚀、溶蚀、球形风化等作用而形成。
在登过崀山后我们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塑 造能力,也从实地感受到了丹霞地貌 的神韵之处。都说世界丹霞看崀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这次去到桂林 眼见为实,看看喀斯特的神奇之处。
喀斯特地貌——桂林
一、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第一、在我们徒步漓江的路上,我们所 看到的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绝大多数是 石灰岩;颜色呈灰白色或瓦灰色;这 是由岩石里的碳酸钙含量决定。 第二、在喀斯特山体附近有水的存在;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的水是这里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一大条件。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10级地理科学一班 第二实习小组 组长:杨阳 组员:姜为、严昊、万娟、 李娇、苏明燕
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指导老师:********************************2011 年4月24日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4-21 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4-22、23、24 *** 学生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内容和要求1、实习内容(1)实习动员与准备:包括教师介绍考察的目的、任务和安排、强调纪律;收集调查资料,如文献、地图等资料。
(2)参观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考察桂林园林植物园珍稀植物及生物群落特征。
(4)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5)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6)考察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等穿山、孤峰喀斯特地貌特征。
(7)观察唐家湾一带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8)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观察下石灰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构造现象。
(9)实习总结:整理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2、实习要求(1)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依据实习指导书的内容,明确野外实习任务。
(2)每日作好实习记录和写好实习日记。
(3)根据每天的实习情况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4)遇有参观、听课或报告,则应详细记录这部分内容。
(5)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大纲的要求,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桂林市(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1.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质地貌和地层概况①地质构造:总体看来,桂林是一个走向近南北向的复式向斜构造,常山旗背斜,潮田背斜,右隘背斜,书家堡向斜等组成,向斜轴部由下石灰统灰岩组成,产状平缓,两翼较陡,分为中、上、泥盆统。
桂林附近,尚有些小褶皱,这些褶皱构造多被后期的断裂所切断破坏,形成断层。
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表现为缓慢的间歇性上升运动,在气候、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系等有利条件下,岩溶作用和河流下切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观。
②地貌:桂林属于峰林溶蚀谷地和孤峰溶蚀平原地带,是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好,溶洞的发育属于地下卡斯特地貌类型。
溶洞幽雅深遽,仅桂林市区144平方千米内竟有洞穴300余处,大小、深浅、形状各不相同,以芦笛岩、七星岩最为著名。
洞内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古人用“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洞洞相通”来形容桂林的奇穴异洞。
③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 米,典型岩溶地貌。
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109°45''-104°40'',北纬24°18''-25°41''。
④地层: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的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至阳朔地区优势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
地层较完整。
(2)气候和土壤概况①气候:桂林市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桂林年平均气温18到19摄氏度,最热的天气在七、八月,平均温度为二十八点五摄氏度左右,偶而也有达三十多度的。
年降雨量900毫米,每年都偶降小雪,持续时间都不长。
雨水最多季节为四月至七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
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气在一、二月,平均温度为八点三摄氏度左右,偶而也降到零度以下的。
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②土壤: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
酸碱度为4·5~6·5。
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
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
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3)水文和矿产概况①水文:水文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秀丽的漓江发源于桂林市北苗儿山,自北而南流经石灰岩地区,泥沙含量极低,据测每吨水含泥沙仅67克,因而清澈碧透,逶迤流转于千峰万壑间,映得群峰碧翠,倒映清明,舟行江中宛如画中游。
②矿产: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
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
(4)动植物资源①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种,隶属60目295科。
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②植物资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2、实习区人文地理概况(1)桂林地区地理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北起兴安,南至阳朔,东临海洋山,西抵架桥岭。
市辖象山、秀峰、(高新)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及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恭城、资源、永福、龙胜、灌阳、平乐十二个县,总面积为419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565余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壮、瑶、回、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市区现有人476万人。
桂林交通方便,湘桂走廊是湖南进入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公路可通全区各地;铁路北通湖南,南达湘宁,西通贵州、云南,水路南可至梧州、广州。
(2)桂林的历史桂林历史悠久。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民国时属广西省。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
(二)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之溶洞(或洞穴)调查与浅析1.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概况可溶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据统计,碳酸盐类岩约占全球沉积岩的15%,面积4100 万平方千米,硫酸盐岩面积为1100万平方千米,合计面积为5200 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10.2%,因此由可溶岩所成的地貌分布也很广。
在我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盖和埋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6万k㎡,占陆地面积1/3强,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平方千米,为我国陆地面积1/10。
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例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它们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2.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之溶洞(或洞穴)调查与浅析(1)喀斯特地貌概述①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