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民族文化
贵州铜仁梵净山

贵州铜仁梵净山贵州铜仁梵净山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作为贵州的一个宝藏,梵净山位于铜仁市,是一个以壮丽山水和独特民俗文化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地方。
梵净山是贵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贵州省首批著名旅游度假区之一。
这座山峰的名字是根据其与北印度喜马拉雅山脉的相似性而得名,被称为中国南方的“小喜马拉雅”。
它的海拔高度达到3441米,山顶常年被白雪覆盖,被誉为贵州的“天空之城”。
梵净山以其壮丽的山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风景如画,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
当你登上山顶,可以俯瞰群山之美,感受云海的宏伟壮观。
而在山谷间,四季的花朵绽放得繁茂,让人目不暇接。
此外,梵净山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是天然的氧吧,带给游客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
除了自然风光,梵净山还保存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里居住着苗、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
在梵净山的苗族村寨,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手工艺品以及他们独特的节日庆典。
而在布依族村寨,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布依族美食,聆听布依族的竹乐演奏。
这些民俗文化让梵净山更加魅力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对于喜爱户外活动的旅行者来说,梵净山也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户外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漂流等。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可以尝试攀登梵净山的高峰,亲身体验登山的刺激和快感。
如果你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选择在山脚下徒步或骑行,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喜欢水上运动,梵净山的漂流项目会给你带来一次刺激而又令人难忘的冒险之旅。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梵净山的交通也非常便利。
从贵阳、成都等主要城市,可以乘坐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铜仁市,然后根据导航前往梵净山。
在梵净山游览期间,游客可以选择在当地的酒店或民宿住宿,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梵净山旅游:景点与特色

特色旅游体验:徒步登山和摄影 梵净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吸引着大量的徒步登山者和摄影爱好者。通 过徒步登山,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梵净山的生态 环境和地质地貌,同时也可以通过摄影记录下 美丽的风景,留下珍贵的回忆。
03
梵净山旅游设施与服务
Fanjing Mountain Tourism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交通出行及住宿选择
梵净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 化遗迹而闻名。其中,红云金顶、蘑菇 石、万米睡佛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梵净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 很好的保护,为游客提供了宁静而美丽 的环境。
梵净山的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包括自驾、 包车、公共交通等其中,包车服务可以 提供个性化的行程安排,适合团队游客; 公共交通则适合自由行的游客,如乘坐 长途汽车或高铁到达附近的县城,再转 乘当地的旅游巴士前往景区
在梵净山旅行前需要注意天气状况、穿着、携带物 品等事项由于梵净山海拔较高,气候多变,游客应 关注天气预报,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同时,穿着应 轻便舒适,适合徒步或登山携带足够的水和食物, 以及防晒霜、雨伞等物品也是必要的此外,了解当 地的交通和住宿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更好地 规划行程
BIYOO-CHATPPT TEAM
2.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未来,梵净山旅游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提高游客素质等措施,实现旅游业 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梵净山还将积极发展绿色旅游,推广低碳出行、环保旅游等理念,为游客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旅游体验。
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贵州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何特色

贵州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何特色梵净山,这座位于贵州铜仁的神秘大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间,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梵净山就已经有了佛教活动的踪迹。
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佛教在这里逐渐兴盛,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梵净山的佛教建筑是其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上的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苗、侗等民族的建筑特色。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高超的建筑工艺。
寺庙内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慈悲庄严,有的威武雄壮,让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其中,承恩寺是梵净山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建于明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寺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周围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是修行者和游客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梵净山的佛教仪式也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
每逢佛教节日,山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
法会期间,僧侣们身着袈裟,手持法器,诵经念佛,场面庄重而神圣。
游客们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
此外,还有放生、祈福等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也传递了佛教的慈悲与善良。
佛教教义在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佛教倡导慈悲、智慧、平等、善良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乐于助人,关心弱势群体;以智慧之光照亮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平等之念对待万物,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万物皆有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地民众十分注重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的家乡梵净山

蘑 菇 石
• 气候特征 • •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张) •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 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 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 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 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 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 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 梵净 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 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 较多,为尚待开发的旅游胜
我生活过
河 堤
县城的春天
夜景喷泉
音乐喷泉
旅游景区——梵净山
西环桥
琼河
我们叫的复斗——用于收获水稻
稻草堆
小河川流在山间——松树岭
红砖厂和青砖厂
贵州特有的坝子
曲折的马路——泥路
人工凿出的川洞
我的家乡——梵净山
•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印 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张) • 面积41900公顷,1978 年建立省级,1986年晋 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 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 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自然 保护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是中国6个加入联 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 一。
护国寺
• 人文景观 • 梵净山的人文景观较多。早在公元十六世 纪,梵净山就是国内有名的佛教圣地。山 上建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等庙宇。 此外,还有明神宗皇太后捐资重修金顶庙 宇树的“敕赐碑”、贵州巡抚和按察使建 的“禁硕山林碑”和金顶摩崖石刻。
梵净山景点介绍作文

梵净山景点介绍作文
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梵净山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被誉为“中国西部的小布达拉宫”。
梵净山景区占地面积广阔,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气候宜人。
整个景区被峰峦叠嶂的群山环绕,山峰耸立,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幽静的山水画。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徜徉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除了自然风光,梵净山还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文化。
这里有着许多古老的寺庙和佛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梵净山寺。
梵净山寺建于唐代,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寺内供奉着许多佛像和经文,是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
在寺庙内,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聆听僧侣的佛经诵读,体验心灵的宁静和祥和。
此外,梵净山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景区内有着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游客可以欣赏到他们独特的服饰、建筑和民俗风情。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藏族美食,欣赏到精彩的藏族舞蹈表演,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梵净山景区不仅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蕴含着
丰富历史文化的名山。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领略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梵净山,
是一座让人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一处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胜地。
前来梵净山旅游,定能让人心旷神怡,留下美好的回忆。
梵净山攻略-十

梵净山攻略-十梵净山攻略十到达地点:贵州 -> 铜仁 -> 周逸群故居六洞岚光南岳飞泉玉屏晴雪西岭归樵金鳞游泳两江春色万笏朝天文笔凌云鱼梁夜月乌江三峡四野屯自然保护区云海波涛太子石云彩江声中流砥柱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一、简介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印江、江口及松桃三县交界处,属于苗族与土家族混居地区。
海拔2400多米,是著名佛教道场,号称“黔山第一”。
山脚的护国寺自明代万历年间就有,号称“万世皇庵”。
据说主持法号释佛友,现在中国佛教排名第七,现年93岁,鹤发童颜,自称可活115岁,无从考证。
山顶有镇国寺,规模较小,但传说抽签极灵。
梵净山是一处初步开发的旅游区,有着大片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不仅植被覆盖较好,还有黔金丝猴等名贵野生动物。
风光旖旎,山上峰林怪石、飞瀑流泉、林海云涛,运气好的话,还可看到日出和佛光。
当然,让其出名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7896级的台阶,令人生畏。
这也是当地人自豪的地方,他们说:很多看起来体力很好的人,最后都是被抬着上去的。
很多驴友谈起梵净山,大多也只谈这近八千级的台阶,而且上下只此一条路,当然可怕。
其实,这是指的从江口方向的上山线路。
大多数驴友不知道,爬梵净山还有一条平坦的路,相当好走,那就是从印江方向的线路。
二、线路一)、江口登山线路:1、一般分为贵阳方向和铜仁方向两条线路。
a 贵阳方向:乘坐贵阳到玉屏的旅游列车,早上7:40从贵阳发车,下午2:30左右到玉屏,车票52元。
转乘到江口的长途车(一般称到梵净山),20元,约2.5个小时到江口县。
b 铜仁方向:可直接坐长途车,大约一小时即可到达江口,票价10元。
一般从湖南的的游客可从怀化、吉首、凤凰等地乘长途车到铜仁。
到铜仁也可从贵阳等地直飞,铜仁有机场,不过是小飞机,票价三百,20分左右。
2、到江口后,乘面的到黑湾河(梵净山山门),5元一位,童叟无欺,30公里,约半小时。
3、从山门起行9.2km水泥盘山公里,到达登山台阶处,也就是八千台阶的起点。
梵净山的神话故事

梵净山的神话故事
梵净山是我国五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梵净山上曾经居住着一位神仙,他名叫“水乎”。
水乎因为才华横溢,深受众仙的敬仰和喜爱。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天界的命令,让他前往海外神国,去为海神助阵。
水乎答应了,匆匆离去,但心中的不舍却一直萦绕着他。
他向海神请假,希望能回到梵净山看看自己的故乡。
海神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到了梵净山。
水乎回到了故乡,看到了那熟悉的山峰和云海,心中的感动难以言喻。
但是,当他看到山脚下的百姓们遭受天灾人祸、疾病肆虐之时,他深感无助。
他知道,作为一名神仙,自己有责任拯救这些人民。
于是,他决定在梵净山上修建一座神像,用自己的灵力治愈百姓的疾病,祈求山神保佑他们平安。
他动员了众多仙族,带领着他们一起修建神像。
经过数日的工作,一尊高大的神像终于矗立在山巅,摇曳着万丈祥云,神像前的空地上也被他治愈了许多百姓的疾病。
从此以后,人们将这尊神像称为“梵净山大佛”,他成为了梵净山的守护神,也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信仰。
时至今日,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都会前来朝拜,祈求神佛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
梵净山的神话故事,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信仰精神。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去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让爱和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永不消失。
梵净山民族文化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
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
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
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
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
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
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
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
周称“茅”或“髦”。
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
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 xongb(近音:仡熊)和ncoud(近音: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
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
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
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
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
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
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
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
周称“茅”或“髦”。
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
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 xongb(近音:仡熊)和ncoud(近音: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将族称统一为苗族。
区内苗族大约还有30万人保持有完整的苗族语言和穿戴传统的苗族服饰。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等县(市、特区),计37万人。
侗族是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逐渐演变而来,于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单一族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侗族有不同的族称。
秦代称“黔中蛮”。
汉代称“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铜仁境内侗族居民相继被称为“仡伶”、“仡佬”、“仡偻”等。
到了明代,又有“峒人”、“硐人”、“洞人”、“洞蛮”等称呼。
清代称为“洞苗”、“洞民”、“洞家”、“伶”等。
侗族人民自称“干”、“更”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这支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习俗的人们共同体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侗族。
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石阡、思南、江口、松桃等县,计11万人。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
传其先为竹王。
仡佬族的称谓大致分为“濮”、“僚”、“仡佬”几个阶段。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称“卜”或“百濮”。
朱辅臣《溪蛮丛笑》中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
明嘉靖《思南府志》称“僚仡”。
明、清两代编纂的《石阡府志》记载:“苗民司曰仡佬”、“石阡北多有仡佬”。
铜仁地区仡佬族在民间又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等称谓。
1953年,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并经国务院同意,统一族称为仡佬族。
羌族铜仁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
羌人原本主要居住在今四川西北部,据木城羌族的一些古稀老人讲述,是因当年羌人与其他民族(彝族)发生战争,战败为逃命求生,经由四川茂汶迁至今湘西,后又由湘西迁至铜仁和平,最后几经辗转才迁至偏远的山区——今木城村漆树坪落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羌寨,至今还保留有羌族原有的生活习俗2、梵净山地区少数文化资源调查及分布(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1、梵净山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
贵州省铜仁地方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
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
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
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
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
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
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
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梵净山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1)缺少资金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
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
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
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
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3、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1)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
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
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2)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
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
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3)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
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
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