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铁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

蔗糖铁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
蔗糖铁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

蔗糖铁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蔗糖铁加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疗效。方法蔗糖铁100mg每周2次静滴,促红素3000单位每周3次皮下注射。结果经治疗后hb、hct、sf显著上升。结论蔗糖铁加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治疗费用低。

【关键词】蔗糖铁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血液透析

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并发症,近年来,epo的应用使肾性贫血的治疗有了根本的改观,但人们逐渐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epo的治疗效果,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铁缺乏,适当补充铁剂对epo疗效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使用的口服铁剂主要有力蜚能、右旋糖苷铁等,我科用静脉注射蔗糖铁联合epo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患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40例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20~75岁,性别不限;(2)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病情稳定至少1个月,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3)贫血:60g/l≤hb≤90g/l,或18%≤红细胞压积(hct)≤25%;(4)转铁蛋白饱和度(ts)35kg者贮存铁总量为500mg,同时皮下注射epo。(2)力蜚能组:每天口服力蜚能300mg,疗程3个月。

1.2.2 epo用法 2组患者均合并使用epo治疗,剂量为3000u

每周3次皮下注射,如注射后每2周hct上升≥4%,将药量减少25%。

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缺铁性贫血例临床分析

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缺铁性贫血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16T14:08:23.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陆宏宾陈萍张莉莉丁文文[导读]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优于琥珀酸亚铁,安全性良好。 陆宏宾陈萍张莉莉丁文文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 226000)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蔗糖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ID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蔗糖铁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比较治疗后2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等指标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优于琥珀酸亚铁,安全性良好。【关键词】铁剂蔗糖铁贫血缺铁性琥珀酸亚铁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94-02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贫血,是由于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消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贫血。补铁是治疗IDA的有效措施,其方法包括口服铁剂、肌肉注射铁剂和静脉注射铁剂,口服铁剂治疗可引起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肌肉注射铁剂常有注射部位疼痛,患者依从性差而影响疗效。我院应用蔗糖铁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缺铁性贫血,克服了铁剂口服、肌肉注射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的缺铁性贫血病患者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7岁。重度贫血15例,中度贫血25例,轻度贫血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1]。其中月经过多17例、消化性溃疡各8例、胃癌7例、结肠癌3例、痔疮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2例、营养不良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治疗原发病并补铁治疗,观察组:蔗糖铁注射液100mg稀释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大于30分钟,每周3次。总补铁剂量(mg)=体重(kg)×[目标血红蛋白-实际血红蛋白(g/L)]×0.24+储存铁量(mg)(体重≤35kg者,目标血红蛋白=130g/L,储存铁量=15mg/kg;体重≥35kg者,目标血红蛋白=150g/L,储存铁量=500mg)。对照组:琥珀酸亚铁口服,100mg/次,一日三次,维生素C口服,100mg/次,一日三次。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症状,定期检测Hb、RBC、MCV、MCH等血液学指标,疗程四周,评判疗效,并记录是否出现胃肠道症状、注射部位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治愈:缺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SF≥20g/L;有效:Hb上升>20g/L;无效: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1]。 1.5 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快速,用药1-2次后头晕、乏力等症状即有减轻,且血液学指标提高早于对照组,用药一周即可见血红蛋白升高。治疗四周疗效评判(表1),观察组治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分别为11例、7例、5例和78.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疗效观察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6例(2 3.1%),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纳差、恶心、腹痛、呕吐;观察组仅静脉炎1例,予热敷、理疗后缓解,无胃肠道不适反应,未见过敏、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组蛋白、细胞色素和一些组织酶的重要成分之一,参与组织氧的利用和细胞水平的能量代谢,铁缺乏不仅导致血液学的改变,还引起器官功能异常。缺铁性贫血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贫血性疾病,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常见疾病[2]。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与补铁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为口服铁剂。传统补铁方法多采用以硫酸亚铁为标准的亚铁盐口服制剂,其缺点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维生素铁控释片(福乃得)、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等为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口服补铁制剂,具有补铁效果确切、药物经济学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轻等优点,但铁原子释放后刺激消化道黏膜仍可产生食欲减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反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3]而且一大部分患者缺铁的原因即是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此类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差,不能够充分吸收口服的铁剂。静脉补铁绕开消化系统,避免了胃肠道刺激,直接为机体供铁,可以快速纠正贫血。我们的研究也证实静脉注射蔗糖铁能够快速改善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血液学指标提高优于口服补铁,得到与展新荣、付娟等相类似的结论[4、5]。蔗糖铁是被大量非共价结合的蔗糖分子包绕的多核氢氧化铁大分子复合物,与生理状态下铁蛋白结构相似,毒性低,整体结构稳定,生理条件下不被肾脏清除,不释放铁离子,被认为是目前不良反应最低的静脉铁制剂[6]。我们的观察的结果也证实蔗糖铁的副作用少见。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安全有效,起效快,改善症状快速,副作用少,尤其适合消化系统疾病合并的IDA,可作为IDA病人的优选补铁治疗方案,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科学出版社,2007:1-10.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蔗糖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 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对照组和静脉滴注治疗组,治疗4 w,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的变化。结果静脉滴注组和口服对照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而静脉滴注组上升度明显高于口服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效果优于口服硫酸亚铁。 标签:贫血;蔗糖铁注射液;疗效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症,多见于青少年、育龄妇女和老年人,还有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失血、铁摄入不足等患者。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1]。近年来,莱州市人民医院选择确诊的部分IDA患者进行蔗糖铁静脉补铁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2011 年10 月~2013 年9 月入院的IDA患者89 例,其中男患者27 例,女62 例;年龄17~79 岁,平均年龄为43.2岁。所有病例均经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可排除其他贫血症。所有患者血红蛋白57~96 g/L,血清铁蛋白均<11μg/mL,血清铁<9.03 μmol/L ,符合缺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且知情同意。另外排除有严重肝病、铁剂过敏史、严重营养不良等症状的患者。 1.2分组治疗分为两组,静脉补铁治疗组:每次1 支蔗糖铁注射液稀释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20min滴完,4次/w;首次治疗前给药30~50mg,给药30min 后无不良反应,继续给予余下药液,治疗组47例,平均年齡为4 2.8岁,女性28例,男性19例;其中月经过多23例、胃炎15例、营养不良9例;治疗前血红蛋白浓度为(68.3±10.1)g/L。口服补铁组:琥珀酸亚铁0.1 g/次, 3 次/d, 共服4 w, 口服组42例,平均年龄为4 3.8岁,女性26例,男性16例;月经过多21例、胃炎10例、营养不良11例;治疗前血红蛋白浓度为(67.9±9.9)g/L。 1.3疗效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2、4w测定患者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治愈:男性H b≥120g/L, 女性Hb≥110g/L, SF≥20g/L; 有效:Hb上升≥20 g /L; 无效: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 1.4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皮肤瘙痒、便秘、腹痛等不良反应。 1.5统计方法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液透析者的肾性贫血

血液透析者的肾性贫血 一什么叫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造成肾脏促成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血透者的常见并发症。贫血的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 二肾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症状:组织缺氧和代偿性心输出量增加。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尤其是甲床,手掌,口腔黏膜。 三肾性贫血的评估 1在开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贫血前,应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贫血。 2.贫血诊断学指标 (1)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 (2)绝对网织红细胞计数 (3)铁的评价:血清铁蛋白浓度评价铁储存: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用于铁的利用能力:低色素红细胞百分率(HRC)式评估功能性铁缺乏(FID)的最佳指标。 (4)其他有关贫血原因的检查不明确的消化的失血,血清B12和红细胞叶酸浓度,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浓度,异常血细胞和血小板,溶血试验,血清白蛋白,部分病例进行Hb电泳和骨髓检查。 四治疗目的

提高长期存活率,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自我感觉,左心室肥大消退,改善认识功能,纠正出血 五肾性贫血治疗的靶目标 1.贫血治疗的最佳血红蛋白目标值:Hb水平应达到11g/dl(血细胞压积33%)。 2.铁的目标值:血清铁蛋白>100ug/L,低色素红细胞<10%,或转铁蛋白饱和度>20%。推荐的铁的目标值:血清铁蛋白200-500ug/L,转铁蛋白饱和度30-40%。 六、治疗 1肾性贫血的EPO应用 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PO)治疗指征 肾性贫血,慢性肾脏病(1-5期)伴贫血患者,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患者在血色素为达标的情况下应用。 EPO剂量应根据患者贫血程度而有所不同。皮下给予所需要的剂量较小,可以达到并维持目标的血红蛋白水平,是维持透析患者使用r-HuEPO在血浆中可获得较高的EPO浓度,且持续时间较大,因此,皮下给药应该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r-HuEPO最合适途径。 2肾性贫血辅助治疗 (1).充分均衡饮食。 (2)叶酸或B族维生素。 (3).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E、维生素C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少RPO抵抗。 3 EPO治疗效果不佳原因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就是指红细胞体积小,MCV<80 fl,MCHC<32 pg得一类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病、慢性炎症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就是临床上最常见得一种贫血。可发生于许多不同得疾病,造成缺铁得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与丢失过多等。 缺铁性贫血得临床症状除有贫血得一般临床表现与体征外,还有因各种含铁酶活性下降而引起得上皮组织得变化,如口角炎、舌炎、吞咽困难;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断;指甲扁平甚至凹陷形成“反甲”。还可有精神行为方面得异常,如异食癖、易激动等。 实验检查可见如下改变: 1)血象与骨髓象:MCV、MCH、MCHC下降,Hb下降。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IDA患者服用铁剂后网织红细胞可迅速增高。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对铁缺乏得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红体积较小,胞质少偏蓝,边缘不整。胞核小而致密、深染,表现为“核老浆幼”得核浆发育不平衡改变。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基本正常。骨髓铁染色就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得一种直接而可靠得方法。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 2)铁代谢检查⑩ ①血清铁蛋白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得情况。在铁缺乏早期就出现异常。但在急性炎症、肝病时可反应性增高影响检测结果得判断。②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就是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后残留得微量铁蛋白,敏感性低于血清铁蛋白,但较少受某些疾病因素得影响。③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运铁蛋白饱与度可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得指标之一应用于临床,但不宜用于缺铁得早期诊断。④血清运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明显增高。⑤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就是细胞膜上运铁蛋白受体得一个片段,浓度升高与机体铁缺乏一致。无性别与年龄差异,也不受妊娠、炎症、感染、肝病与其她慢性疾病得影响。 3)其它检验缺铁性贫血得诊断与治疗还应查清病因及原发病。进行其她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临据擁 表3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嗜睡持续高热总发生率考察组453(6.67)2(4.44)2(4.44)1(2.22)8(17.77)治疗组451(2.22)0(0.00)1(2.22)0(0.00)2(4.44) 4.050 P0.044 3讨论 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是肠道病毒感染,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儿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中医将手足口病纳入到“温病”、“时疫”范畴内,发病多在夏秋之间,经口鼻肌肤使时疫邪气进入到体内,和体内湿热搏结,循静脉而行,对口舌及脾胃带来伤害,使热毒郁结形成疱疹,表现为患者口舌生疮或溃疡及手足部疱疹等叫当前临床尚无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手段,一般采用抗病毒加对症治疗等综合疗法来控制病情。而中医认为,通过中医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可以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清除,所以在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中医以消炎止痛和清热解毒作为主要治疗原则。口腔炎喷剂作为一种纯天然中药制剂,主要由蜂房、蒲公英、皂角刺及忍冬藤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可起到攻毒、止痛、祛风、化痰及舒缓皮炎等作用,对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治疗具有易吸收、起效快、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点,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叫 本研究中,考察组接受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腔炎喷剂,结果显示,考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低于治疗组的95.56%(P<0.05);治疗组口腔止痛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考察组低(P<0.05),证明口腔炎喷剂在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治疗中效果明显。但同时也要注意叮嘱患儿家属日常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禁给婴幼儿食用生冷食品.饭前便后给婴幼儿洗手;更换尿布时先洗手,及时处理排泄物;婴幼儿日常用品要定时消毒;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减少外出或到人群比较密集处;家庭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做好通风;当婴幼儿有手足口病前驱症状时,需及时送至医院进行检查,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叫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患儿使用口腔炎喷剂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霞.口腔炎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世界 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1):61-62. [21耶文祥.口腔炎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CD].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44-145. [3|牟晶莹.不同方法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效果的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7,26(23):84,86. [4]王芹.口腔炎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 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485-486. [51卢志锦.口腔炎喷雾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1):101,103. (收稿日期:2019-05-30)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陈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廈门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患者接受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一2018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釆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琥珀酸亚铁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以及血清铁蛋白值,对比2组用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以及血清铁蛋白值无明显差异(/>>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以及血清铁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结论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蔗糖铁注射液补铁治疗的效果优良,副作用小。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琥珀酸亚铁蔗糖铁注射液临床疗效 DOIzlO.l9435/j.1672-1721.2019.22.040 缺铁性贫血属于典型的贫血类型,是铁缺乏症的临床最终作者简介:陈煜,男,本科,主管药师。表现,主要是因为机体内贮存的铁被耗尽后,导致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而引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叫铁元素是参与血红蛋白合成、氧气运输以及对机体重要代谢过程实施控制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当机体铁元素缺乏,会引发代谢异常、免疫力降低,严重情况下会引发重要脏器功能出现衰竭,目前临床中常采用针对性的补铁治疗,而补铁剂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口服和注射叫本研究主要对蔗糖铁注射液与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一2018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年龄(43.5±&2)岁,其中21例轻度贫血、14例中度贫血、9例重度贫血;对照组中男15例,女29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年龄(43.8+7.8)岁,其中19例轻度贫血、20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铁表现(如消化道溃疡、月 3178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8月第23卷第22期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资料与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为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共识专家组借鉴国际指南,对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肾性贫血评估频率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Hb;测量频率根据透析方式、有无贫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情况而定,见图1。

图1 贫血检测频率 1. 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无贫血者,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2. 腹膜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血液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4. 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阶段,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维持治疗阶段,非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至少每3 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血液透析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铁剂治疗 指征和用药途径

1. 对N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 时需要补铁。可尝试进行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或不耐受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 非透析患者的补铁途径取决于铁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静脉通道的建立、口服补铁的治疗反应、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的治疗耐受性以及患者依从度等。 图2 铁剂治疗指征与给药途径 2. 对P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时需要补铁。虽可先口服铁剂,但其疗效不如静脉铁剂

蔗糖铁治疗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蔗糖铁治疗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蔗糖铁治疗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缺铁性孕产妇随机分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静脉滴注蔗糖铁注射液,对照组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均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采用蔗糖铁纠正孕产妇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铁蛋白上升幅度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优于口服铁剂,值得推广。 关键词蔗糖铁;缺铁性贫血;琥珀酸亚铁片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自身体内储存的铁元素消耗完而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是孕产妇围产期的一种常见疾病,约占50%左右,特别是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储存的铁耗尽,孕产妇食物中的铁没有及时摄入,孕妇铁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导致妊娠后期产生缺铁性贫血,本文通过静脉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补充铁剂,观察两种给药途经对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2016年收治60例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孕产妇均符合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 1. 2 方法观察组使用蔗糖铁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琥珀酸亚铁片,0.2 g/次,3次/d 和维生素C片同时服用,和维生素C同服有助于铁的吸收。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水平,使用补铁剂治疗后血红蛋白上升>20 g/L作为可靠标准[2]。痊愈:贫血症状消失,孕妇血红蛋白>100 g/L;好转:贫血症状减轻,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30 g/L,但未到达治愈标准;无效:贫血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专家组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CKD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2012年12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CKD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贫血的定义和评估 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在诊断CKD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 l~3期,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3~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5期和透析患者,每1~3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 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CKD 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 健康人群及CKD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鉴于CKD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3.评估贫血的实验室指标:(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网织红细胞计数;(3)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4)病情需要时,可进行维生素B12、叶酸、骨髓病理等项目的检查。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红蛋白检测,但同时需要考量其他指标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若发现临床表现不符合CKD贫血,如三系降低、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异常增生,应考虑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可结合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贫血原因,如维生素B12、叶酸检测,骨髓病理检查等。 二、铁剂治疗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CKD贫血患者中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铁缺乏,铁缺乏是导致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反应差的主要原因。给予充足的铁补充,不仅可以改善贫血,还可减少ESA的使用剂量,甚至在未使用ESA的情况下也能改善贫血。因此,CKD贫血患者应常规进行铁状态的评价,寻找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铁储备状态予以相应的铁剂补充。 1.铁状态的评价及监测频率:(1)常规使用血清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作为铁状态评价指标。有条件的单位可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铁状态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 1、关于K/ DOQI 及其前身DOQI 2000 年更新版“NKF K2DOQI ,2000”(K2DOQI 的字面意义也更新成了kidney2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 的临床实践指南发表于2001 年《美国肾脏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的增刊上[7] 。它对原DOQI 营养问题外的其它部分都进行了更新修订,包括指南条款、立论依据、下一步研究方向等。最新K2DOQI 除覆盖CRF 患者的营养、肾性贫血、血透及腹透的充分性、血管通路等问题外,还将纳入慢性肾脏病的检查评估(evalu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与归纳(stratification) 、慢性肾脏病的骨代谢及相关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相关的异常脂质血症等问题[ http :/ / 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844856.html,/professionals/ doqi/ kdoqi.cfm]。该方案的前言明确指出其指南条款仅仅是指南而已,而不是临床实践的标准或强行规定。这一方案不仅是肾脏病科专科医师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内科医师、心血管科医师、糖尿病专科医师、家庭医师、儿科医师的有益参考资料。其它地区或国 家可以根据国情参照使用。 2、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2000年) 介绍 2000 年版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包括27 条指南条款,有已发表文献支持的指南条款为证据性条款,而无确切证据支持的为观点性条款。27 条指南条款分列于贫血的检查、目标血红蛋白水平、铁剂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治疗、EPO 不敏感、红细胞成分输血、EPO 治疗的可能副作用等七部分中。每一款(组) 指南都有较完备的背景资料或/ 和立论依据,后者不仅充分讨论现有医学文献的研究结果,而且详细交待了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附有后注进一步讨论更新的理由及依据。下文介绍该指南的部分引言及全部条款(即大号字体部分为原文),并简介相应条款的背景及立论依据。作者参照原文作简明讨论(小号字体部分),原文见英特网http :/ / www. kidney. org/ professionals/ doqi/ guidelines/ doqi2uptoc. html 。 3、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2000 年) 引言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是大多数肾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表现。所有这类患者的此种贫血均由同一发病机制所导致。在下述各指南条款中,“慢性肾脏病”(CKD) 这一概念涵盖所有的慢性肾功能减退,也包括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功能不全及依赖透析的肾功能衰竭(后者统称为“终末期肾病”) 。如未经治疗, 肾性贫血(CKD 贫血) 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异常,包括组织氧供与氧耗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认知能力和思维敏度下降、月经周期改变、夜间阴茎勃起减少、以及免疫应答障碍等。此外,在儿童肾衰患者贫血

缺铁性贫血蔗糖铁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缺铁性贫血蔗糖铁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给予蔗糖铁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给予蔗糖铁治疗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口服右旋糖酐铁治疗,7d血常规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和改善贫血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62%贫血患者1w,21%贫血患者3w贫血改善,对照组有效率82%,24%贫血患者1w,5%贫血患者3w贫血改善。结论蔗糖铁治疗贫血可很快改善缺铁性贫血,有效、迅速、安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nset time of iron sucros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emia. Methods 40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intravenous iron sucrose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with oral iron dextran for gastriccancer,a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 based treatment,1 times weekly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observe the onset time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nemia.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96% L,62% week 3 week 21% improvement of anemia,anemia,surgery for gastriccancer,a laparoscopic dista the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82%,1 weeks of anemia is improved by 24%,3 week 5% improvement of anemia. Conclusion The anemia of iron sucrose can rapidly improve iron deficiency anemia,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Sucrose iron;Treatment;Iron deficiency anemia 儿童和妇女缺铁性贫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妇女的生活。减少体内铁储存是缺铁性贫血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铁缺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前者往往选择口服铁剂治疗,但有消化道副作用,病情容易反复,作者治疗缺铁性贫血使用蔗糖铁,有治疗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经检查确诊。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使用蔗糖铁治疗,对照组给与右旋糖酐铁口服。治疗组1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9~68岁,平均39.6岁,71%50岁以下。对照组1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1.2岁,70%50岁以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组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蔗糖铁治疗。根据贫血程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所需要的补充铁的剂量。采用山西普德制药公司制造的药品,5ml (100mg)/d,1次/d。对照组缺铁性贫血患者给予口服右旋糖酐铁100mg、3次/d,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常规观测指标,检查1次/w,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3w的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体积小,MCV<80 fl,MCHC<32 pg的一类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病、慢性炎症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可发生于许多不同的疾病,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和丢失过多等。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除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和体征外,还有因各种含铁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上皮组织的变化,如口角炎、舌炎、吞咽困难;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断;指甲扁平甚至凹陷形成“反甲”。还可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如异食癖、易激动等。 实验检查可见如下改变: 1)血象与骨髓象:MCV、MCH、MCHC下降,Hb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IDA患者服用铁剂后网织红细胞可迅速增高。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对铁缺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红体积较小,胞质少偏蓝,边缘不整。胞核小而致密、深染,表现为“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改变。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基本正常。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方法。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 2)铁代谢检查⑩ ①血清铁蛋白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在铁缺乏早期就出现异常。但在急性炎症、肝病时可反应性增高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②红细胞碱性铁蛋白是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后残留的微量铁蛋白,敏感性低于血清铁蛋白,但较少受某些疾病因素的影响。③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运铁蛋白饱和度可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之一应用于临床,但不宜用于缺铁的早期诊断。④血清运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明显增高。⑤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是细胞膜上运铁蛋白受体的一个片段,浓度升高与机体铁缺乏一致。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也不受妊娠、炎症、感染、肝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下)—简介KDOQI及其相关

·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 简介K/ DOQI 及其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下) 指南条款八:铁剂的服法[13 ,14 ] 1 1. 为保证CKD 患者达到并保持Hb 在110~120 g/L (Hct 在33 %~36 %) ,EPO 治疗的同时必须服用铁剂以防缺铁及保持适当铁贮备。(证据) 2 2. 口服补铁时, 成人每日服用元素铁至少200mg ,儿童每公斤体重每天服元素铁2~3mg。 3 3. 成年的CKD 患者、家庭血液透析患者及腹膜透析患者单纯口服铁剂时可能仍不能满足适当铁代谢的需求(证据) 。因此,可(在初次试用25 mg 后) 采用一次性静推500~1 000mg 右旋糖酐铁(严格注意部分国产静脉注射铁剂的不耐受),视需要可重复给药。至2000 年元月前,没有人推荐一次大剂量静推葡萄糖酸铁。(观点) 4 4. 血透患者试用口服铁剂补铁治疗的方案目前是可接受的,但口服铁剂不能保持TSAT> 20 %、血清铁蛋白> 100 μg/L 且Hb 达到110~120 g/L 或Hct 在33 %~36 %。(证据) 5. 要保持Hb 在110~120 g/L (Hct 在33 %~36 %) 之间,大多数血透患者需要定期静脉注射铁剂。(证据) 6. 静脉补铁可按多种方案进行。如果TSAT < 20 %且/ 或血清铁蛋白< 100μg/L ,贫血专家工作组推荐成年患者每次透析时静脉注射100 mg 共10 次或每次125mg 共8 次( 观点) 。如果TSAT 仍然< 20 %或/ 和血清铁蛋白仍然< 100μg/L ,建议按上述方法再用一疗程。一旦TSAT ≥20 %且血清铁蛋白≥100μg/L ,静脉注射铁剂的推荐剂量为每周25~125mg(参见“指南条款六: 目标铁代谢水平”)(观 点) 。每周三次至每两周一次静脉给药以便12 周内铁剂补充的总量达到250~1 000mg ,这种间隔方案也都是可取的。(观点) 7. 当TSAT 达到20 %~50 %、血清铁蛋白达到 100~800μg/L 时,多数患者的Hb 能达到110~120 g/L (Hct 达到33 %~36%) (证据) 。当患者的TSAT >50 %或/ 和铁蛋白> 800 μg/L ,应停用静脉铁剂, 停用期可达3 个月,其间若再用静脉铁剂治疗,必须先复查铁代谢指标(观点) 。当TSAT 降至50 %以下且血清铁蛋白降至800μg/L 以下,可恢复静脉补充铁剂,每周一次,剂量减少1/ 3~1/ 2 。 8. 达到目标Hb/ Hct 水平及铁贮备后,血透患者. 静脉注射铁剂的维持剂量为25~125 mg/ 周不等。目的是通过每周静脉补充一定量的铁剂以保证血透患者在安全且稳定的铁代谢水平上保持目标Hb/ Hct 。在维持治疗过程中,至少每3 月对铁代谢水平监测一次,监测的指标是TSAT 及血清铁蛋白。(观点) 9. 需要采用静脉铁剂维持的CKD 患者无需口服铁剂治疗。 指南条款九:试用量静脉铁剂的用法[15~18] 首次静脉滴注右旋糖酐铁之前,应静脉注射一 次试验剂量为25 mg 的右旋糖酐铁(成年患者) 。体 重在10kg 以下的儿童为10mg , 在10~20kg 的儿童为15mg 。如无快速过敏反应发生,以后常规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时无需再做过敏实验。按包装说明, 右旋糖酐铁应缓慢静推,每分钟不超过1ml 。(观点) 成人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铁之前,也应当用25mg 作一次试验。如无快速过敏反应发生,以后常规静脉补葡萄糖酸铁时无需再做过敏实验。按包装说明,试验用的葡萄糖酸铁应当稀释于50ml 注射用生理盐水中,静滴60min 。另外,按包装说明,葡萄糖酸铁对儿童患者是否安全有效尚未确定。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修订版)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4 修订版) 2014-09-30 15:10 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专家组 贫血不仅在慢性肾脏病 (CKD) 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贫血的发生率随肾功能的下降逐渐增加,当 CKD 患者进入第 5 期时贫血已非常普遍。国内一项对肾脏科门诊和住院 CKD 患者贫血状况的调研显示,CKD1 -5 期患者贫血患病率依次为:22.0%、37.0%、45.4%、85.1% 和 98.2%。透析与非透析 CKD 患者贫血患病率分别为 98.2% 和 52.0%。 贫血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均有重要影响。一项针对血液透析 (HD) 患者的肾性贫血与生存质量关系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HD 患者在生理机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等与生存质量相关的指标均表现出较低水平,且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导致生存率的明显下降。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及时纠正血红蛋白水平,可使患者生存质量和生理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因此,纠正 CKD 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新型药物的问世使得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改善。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 CKD 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 2014 年 5 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修订工作,旨在为我国 CKD 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诊断和评估 1. 肾性贫血的定义 肾性贫血是指由各类肾脏疾病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贫血,以及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一些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依据 WHO 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 岁,男性血红蛋白 <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 < 120 g/L,成年妊娠女性 <110 g/L,可诊断为贫血。在诊断肾性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 评估贫血的频率 (1)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主讲人:雷清凤主任医师 地点:肾内二区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肾内二区全体医护人员 讲课时间:2013年12月18日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 CKD 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 CKD 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 2012 年 12 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 CKD 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 贫血的定义和评估 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 WHO 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 岁,男性血红蛋白 <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在诊断 CKD 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 (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 l~3 期,每 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 CKD 4~5 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 3~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CKD 5 期和透析患者,每 1~3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 3~5 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 3 个月至少检测 1 次;CKD 5 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 1 次。健康人群及 CKD 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鉴于 CKD 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3.评估贫血的实验室指标:(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 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2)网织红细胞计数; (3)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