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概要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2
(二)评价:
1.积极作用:
儿童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开始建立起幼儿 园,编出适合儿童的读物,并关心儿童的游戏。 促进了对儿童“天性”的关心和探讨,儿 童心理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儿童心理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产生。
3
2. 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能 提出对“儿童天性”的正确看法。
4
899091929394959697第二节我国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一我国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一古代关于心理发展的思想二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后的观点98二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一遗传和生理发展是儿童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3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99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1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100三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
二因素论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 衡 相互作用论 成熟 经验 自我 中心 最近发展区
1
第一节 西方和前苏联关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17世纪到19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一些观点 (一)观点: 到17—18世纪,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兴起, 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
皮 亚 杰 ( J.Piaget,1896—1980) 是 瑞 士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他 很小的时候便对生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1 岁时就在纳沙特尔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 于鸟的白化病的科学小品文。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二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三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幼儿心理学》课件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VS
详细描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经验的 遗传,包含着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心 理功能和意象。原型则是集体无意识中具 有代表性的心理模式,如英雄原型、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等。这些原型在个体心理发 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觉、 情感和行为。
03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总结词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心理发 展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通过与他人
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 发展水平,另一个是通过教学能够达到的发 展水平。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提供适当的教学刺激和挑战,促进其全面
新行为主义理论
总结词
新行为主义理论是对经典行为主义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强调了认知过程在行为中的作用,并引入了中介 变量来解释行为的变化。
详细描述
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在行为变化中起着重要 作用。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影响行为的内部因素,如思维 、知觉、情感等。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变化不 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强化,还受到中介变量的影响。例 如,在教育环境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等认知 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成绩。因此,新行为主义 理论强调了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中介变量 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自己的认知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02
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强调性本能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
和危机。
02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教育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d9050358fb770bf78a55bb.png)
第一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 1908年—1920年,任霍布金森大学教 授,度过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12年 • 1913年,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 中的心理学” • 1915年,37岁的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 1920年的离婚风波,被迫离开心理学, 改行从商 • 1925年出版代表作《行为主义》
1、只能消除错误行为,不能建立起正确的行为 2、对年龄稍大的儿童,体罚弊大于利。
一、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1.思维的发展 • • 思维:出声或无声的语言,是行为而非脑机能 思维的发展:喉部和唇部肌肉活动逐渐减弱而内隐 的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2.情绪的出现 • 用“刺激—反应”原理解释情绪的出现——环境中 某些特定刺激的出现使身体对它做出了反应,也就 形成了情绪。 • 儿童3岁时,情绪生活和倾向就已经全部打好了基 础,从而成为一种“模式反应”,形成的条件反射 将影响终生。
• 学生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要耐心地反复对学
生进行教育
讨论:体罚的作用
• 你认为在教育中应该使用体罚吗?为什么?
• 体罚的作用有多大?适用条件是什么?
讨论:体罚的作用
• 按行为主义的原理,体罚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技术, 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止或减少孩子的某些行为。 但是华生极力反对体罚 • 体罚的作用有限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案例讨论
• 小学生明明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他不仅常 常欺负同学、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欺骗家 长,而且有时还抢、偷同学的文具和玩具。对 于他的这些行为,家长和老师伤透了脑筋。 • 请分析明明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 素的观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 霍尔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吴伟士 斯腾
4,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7
(二)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 展的辩证关系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 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构成心理发 展的不同阶段。
我们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4
明显的共同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5
三 心理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
遗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包括生 物有机体的心理成熟。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身心发展所需要的 所有外部因素,其中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 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与教育。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10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的提高 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 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1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一、基本理论观点 (一)发展的实质 (二)智力发展的机制:个体的人是在已 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图式 2·同化 3·顺应 4·平衡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把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这门课所涉及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 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接受学校教育的 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指向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 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 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 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 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 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期次 1 2 3
4
5
6
发展阶段 产前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早期
发展重点 生理发展 动作、语言、社会依恋 发展良好的口语,性别开始分化,喜爱 团体游戏,完成入学准备 认知发展,人格渐趋独立,性别认同
(三)睡眠与梦
1.睡眠 失眠的自我调适 看一则教学录像“睡眠障碍面面谈”
2.梦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性满足。 看一则教学录像“梦的释义”
二、注 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概念
1.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一)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注意的发展 (三)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四)童年期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四、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成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意识、人格结构图
弗洛伊德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时期:
口唇期 肛门期 前生殖器期 潜伏期 生殖欲期
维果斯基
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个是同化 另一个是顺应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
一是成熟 二是物理环境 三是社会环境 四是平衡化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 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 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 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 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 总和是多少?
7
5
3
9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 是多 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确立 价值观确立,开始承担职业与家庭、父
母与社会的角色 成家立业,对婚姻、子女、职业的适应
期限 从受孕到出生 从出生到2~3岁 2、3岁至6、7岁
6、7岁至12、13岁
12、13岁至18、19岁
20岁至35或40岁
7
成年中期
事业发展到顶点,考虑重新调整生活
35或40岁至60或65岁
8
成年晚期
享受退休的家居生活,自主休闲与工作,
(二)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 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 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 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 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 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 调节功能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 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 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 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理论
个体的主观状态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三) 注意的种类
60或65岁以后
面对不可避免的身心适应问题
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只有通过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才能 起作用。
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例如:对于人类来说, 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 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
个月是爬的关键期; 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等等。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认知理 论
LOGO
1 2 3 4 5
本章提要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四节 记忆 第五节 思维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广义的认知 狭义的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 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 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 认识活动。
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 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 提取的过程。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
活动。
• 概括性
特点
• 自觉性
• 能动性
(二)无意识
无意识
也称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 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无意识现象:梦、口误、笔误
无意识动机:充当调节器,个体 常常意识不到。
7
5Hale Waihona Puke 39(三)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 不随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 强度)
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四)婴儿期依恋的发展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期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