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学科,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这一学科根据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探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多个基本理论和模型被用于解释和描述个体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是最为著名且广泛应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内部的积极适应而不断发展的。
3.艾里克森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
艾里克森通过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强调了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和与环境的较量。
他强调了个体如何与社会互动、消化其文化,以及如何发展出健康的身份认同。
4.变动系统理论:该理论来自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的发展视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系统(如同辈关系)和外系统(如社会和文化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基本理论,还有一些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例如:托普尔斯基的情感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方式和促进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13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
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 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 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
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 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 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 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 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小阿尔伯特实验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差 异和需求,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 境和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 社会适应等方面。
05
儿童心理发展干预与教育策略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干预与教育策略
0-1岁
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提供稳定、 关爱和刺激的环境,如亲密的亲 子互动、温暖的拥抱和适宜的玩 具刺激。
该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文化 环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都有 重要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在 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丰 富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 、交流和学习,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存在差异。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 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它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 方面。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感官敏感期
0-8岁,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迅 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和 体验。
细微事物敏感期
1.5-4岁,儿童对小事物特别感 兴趣,需要提供丰富的视觉刺
激和探索机会。
03
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儿童行为的影 响,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04
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理论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兴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情感、认知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致力于探索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成长过程,并寻找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人类发展,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人类是如何适应变化、学习和发展的。
生理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人类体格和生物变化的发展。
根据这个理论,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产前期,孕期的发展对个体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母亲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
接着是婴儿期,这个阶段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里实现了很多重要的体格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抬头、翻身、爬行等。
然后是儿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能力开始逐渐成熟,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青少年期是生长最迅速的时期之一,性器官发育、青春期特征的出现以及身高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都在这一时期发生。
认知发展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发展。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操作阶段再到形式操作阶段。
这个理论强调了个体在认知能力方面的递进性发展,并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学习和适应。
情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发展。
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体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约翰·鲍尔比和马丁·赛金斯是情感发展领域的先驱,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对于个体的依恋模式和情感健康有着长远的影响。
除了亲子关系,个体之间的友谊和同伴关系也对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逐渐独立和建立自我认同在青少年时期成为重要的情感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涵盖了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这几个关键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如何在不同阶段成长和适应环境,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 素的观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 霍尔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吴伟士 斯腾
4,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7
(二)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 展的辩证关系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 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构成心理发 展的不同阶段。
我们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4
明显的共同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5
三 心理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
遗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包括生 物有机体的心理成熟。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身心发展所需要的 所有外部因素,其中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 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与教育。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10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的提高 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 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1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一、基本理论观点 (一)发展的实质 (二)智力发展的机制:个体的人是在已 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图式 2·同化 3·顺应 4·平衡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把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这门课所涉及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 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接受学校教育的 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的变化。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个体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的结构论和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既是一个结构或组织,又是一个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他从文化发展和内化论出发,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心理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这一观点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 学派。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前者是进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以符号、语言等间接的方式以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2、心理活动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关于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的条件反 射的形成实 验
小阿尔伯特 的恐惧形成 实验
学习 的尝 试错 饿猫走迷笼 误说
小鸡啄米
学习 迁移 的共 同要 素说
斯金纳箱育婴箱
操作 条件 反射 理论
学习
-社
bobo doll 会学
的攻击行为 习理
实验
论
自我 效能 理论
认知 结构 的符 小白鼠走迷 号学 津的认知地 习理 图学习 论
动机 -期 待理 论
认知主义学 法
罗杰斯
派
格式塔学派 惠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
新皮亚杰学
派eg.佩里
拓扑心理学 勒温
社会历史文
化学派
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 布鲁纳
教育心理学 奥苏伯尔
信息加工心
理学
加涅
建构主义 斯皮罗
维特洛克
认知神经科
学
核心 经典实验 理论
心理 发展 的基 本问 题
5.心 理发 展的 动 力: 内因 Vs. 外因 -主 动性 4心理发展的 Vs. 条件:遗传 被动 实质 机制 Vs.环境 性
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不同流派的 心理学家如 何看待心理 发展?
4大经典理论
流派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学 古典精神分
派
析
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
行为主义学 早期行为主
派
义
巴甫洛夫
华生
桑代克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班杜拉
新的新行为 托尔曼S-o-
主义
R
人本主义学 整体动力观
派
-自我实现 马斯洛
患者中心疗
动机 -需 要层 次论
似动现象
学习 -意 义学 习, 自主 学习
学习 -学 习的 黑猩猩的学 顿悟 习行为 说
小鸡啄米
学习 迁移 -关 系转 换说
发生
认识
论,
多了去了… 结构
…
主义
佩里
没来得及… …
认知 结构 的发 现学 美国基础教 习理 育课程改革 论
人工概念的 假设 形成实验 检验
计算机模拟
脑电图-脑 磁图
心理 发展 理论
心理 发展 的过 程: 阶段 性 Vs. 连续 性质变 结果 意义 Vs. 与标 -评 量变 志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