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论文质量控制论文
从质量角度检验临床关系论文

从质量角度探讨检验与临床的关系【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开展的质量管理年活动中,检验科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此过程和临床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质量;检验;临床随着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检验医学也日臻完善,各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五化,既实验室全部实现自动化、试剂多样化、方法标准化、床边检查快速化、实验室管理网络化,促使医学检验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
不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及时、有效的诊断依据,同时也为临床循证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检验与临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
1检验科应主动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以座谈会的形式定期与临床大夫交流,征询临床大夫对检验结果的评价和建议,对大夫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开展一些新项目,把新开项目的临床意义详细介绍给每位大夫,使所开展的新项目能顺利进行下去,大夫是关键,否则对患者还是医院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2做为检验科一定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结果定期公布给临床,使临床大夫了解本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消大夫对检验结果的怀疑度,避免大夫凭借经验分析与检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误解。
3检验科也应每季度公布一次本医院近期内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监测和微生物流行情况的分析报告,为临床大夫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证据,避免滥用抗生素。
4检验科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专业出色的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多关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业务学习,了解临床上的新观点、新方向为更好的开展新项目打基础。
检验人员还应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最好是参与临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提出明确诊断的进一步检测手段,同时学习临床知识也有助于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1】5做为临床大夫也应该到检验科进行轮转,本院已经把此项内容纳入到对大夫的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了解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检验操作过程及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检验项目的最佳组合以及最佳检测时机等。
临床采血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课程论文题目临床采血的质量控制班级检验07姓名指导老师学科专业临床检验技术中国西安2011年10月摘要:随着质量控制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已经逐步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质量控制学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质量技术把质量控制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叫做质量设计.在制造中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该阶段称做质量监控阶段。
以抽样检验控制质量是传统的质量控制,被称之为事后质量控制。
在上述若干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质量设计,其次是质量监控,再次是事后质量控制.对于那些质量水平较低的技术,事后检验是不可少的,但质量控制应是源头治理,预防越早越好.本文简单介绍了质量控制技术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字:临床检验;采血;质量控制;操作过程规范导语: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
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输血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输血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变化。
现代输血的内容已经不仅仅限于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还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相关的制品,即便是血液成分也不是简单的再输入,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对血液的成分进行处理后再输入,以达到治疗的作用。
而正确的采血是输血的前提,是整个输血工作的重点,由此可见对于采血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为了提高血液质量,该工作以多由红十字会中心血站统一管理,但是医院血站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特殊稀有血型的患者从其亲属中寻找血型相符者与择期手术者自身采血的任务.随着质量控制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已经逐步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质量控制学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质量技术把质量控制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叫做质量设计。
在制造中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该阶段称做质量监控阶段。
以抽样检验控制质量是传统的质量控制,被称之为事后质量控制。
临床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论文

临床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摘要】为更好地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和规范临床血液检验,本文从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结果管理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管理随着现代医学地进步,血液检验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血液检验是一种极为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严格保证检验结果和血液的质量控制,血液检验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及证据。
临床血液检验是为了保证临床诊断和医疗安全,这是检验的根本目的。
如何提高血液检验的水平,是血液检验人员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与标本的采集,以及分析了结果报告和不合格原因。
1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1.1加强设备仪器的质量控制检验仪器应具备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以及注册证等,并且相关部门的定期检验通过后才能使用。
使用检验仪器时要严格遵循说明书的要求操作,保证仪器安全运行,仪器的使用情况在每次血液检验完毕以后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记录,并及时对仪器进行维护,保证仪器可以安全并可持续运行。
1.2检验人员的综合技能要不断提高负责检验血液的工作人员,要经过正规并完整的教育,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等级证书。
要参加省级采血机构以及供血机构的专业血液检验人员资格培训,并且通过专业考试。
卫生部门开展的对艾滋病的检测知识培训也是必须要参加的,并获得合格证书。
1.3室内的环境质量控制需加强血液检验的主要场所是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对血液检验是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提高血液检验的质量,要保持实验室整洁、无毒、安静以及卫生。
检验科的室内环境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3.1实验室的功能区应该设有多个,并且不同的功能区要设有不同的标记。
1.3.2实验室内温度要适宜,空间要充足,要具备充分的照明,并且安静与整洁的环境是必须要时刻保持的。
1.3.3水浴箱温度或者是孵育箱的温度必须要符合血液检验过程中标准的要求温度,并且要持续保持状态。
1.3.4实验室内冰箱的温度,以及记录器的数值必须要精准,确定没有任何误差。
临床检验前实验室质量保证论文

临床检验分析前实验室的质量保证探析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分析前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实验室检验样本200份,设为观察组,采取加强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就相关资料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同科室行常规检验管理的对照组200份样本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200份样本中检验准确率为99%,对照组为85.5%,观察组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行临床检验分析前实验室质量保证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检验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有无正确对检验项目做出选择,是决定检验信息是否可靠的关键[2]。
实验室工作:需就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向临床提供。
内容具体为:检验项目名称、检验方法、主要临床意义、标本类型、可供参考的区间、报告结果的时间等。
检验项目选择原则:首先需针对性强,检验项目依据病情选择,必要时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在确保信息全面向临床医师提供的同时,也简化了早请检验的步骤。
如乙肝五项指标、血脂分析、肝功能、心肌酶谱等。
以上组合在疾病的早期诊治中较为重要,但需尽量应用小组织,以降低患者负担。
其次为强调及时性,重视时效性,在意外事件发生时,需有完善的补充措施,以更好的对医师诊治需要完成配合[3]。
申请单填写:就患者身份识别信息、患者病历信息进行申请要点填写,对患者个人资料进行确认。
1.2.2检验分析前患者准备。
患者状态:白血胞、血红蛋白在患者处于恐惧、兴奋、激动状态时,又有增高表现[4]。
同时运动后因剧烈呼吸、体液丢失、能量消耗,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一定变化,如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等一时升高,血中血糖成分、钠、钾等也会有相应变化发生。
故样本采集原则上要求需在患者休息、平静的状态下进行,尤其是血液样本[5]。
患者饮食:a 进食后:血液中较多化学成分在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出现不同的变化。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范文(5篇)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范文(5篇)临床医学检验已经成为疾病诊断、观察及了解被检者不良反应的重要辅助措施,为医护人员进行更好的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1]。
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由于检验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要全面控制并保证其高质量是有难度的[2]。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故本院进行此次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7月至20xx年3月本院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样品1500例,其中有525例为血液分析检验,488例为生化检验,300例为尿沉渣检查,187例为便分析检验。
方法:所有的检验样品均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进行,无论是从检验样品的准备过程,还是到样品的分析都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如在准备常规的生化血液检查样片前,被检查者应在1周前便开始戒烟戒酒,不吃高糖高脂肪类的食物;在收取检验样品前两天开始食用流食;在抽血样品的前6h,被检验者要严格禁止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注意保持情绪稳定[3]。
在抽取检验样品后,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保管、送检和分析检验样品,注意检验样品对光线和温度的要求,并按照规定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判断标准。
检验失误有3种情况[4]:①检验的结果与预期不一致,需要再次检验;再次检验的结果却与预期是一致的,进而验证了第Y次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失误;②在检验样品从保存、送检及分析的过程中,只要出现样本丢失或污染,都被认为是检验失误;③由于检验设备和检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情况等因素导致检验样品的结果失效等情况,也被认为是检验失误。
2结果在1500例临床检验样品中,一共出现342例,占。
其中以检验准备阶段的失误率最高,出现样品检验失误220例,占。
其中又以被检者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准备为主要原因,共有213例,占。
3讨论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①从研究结果可以了解,临床医学检验失误率为,其中以被检者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准备主要原因。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临床医学检验论文3篇、传染病医院实习生管理培养…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临床医学检验论文3篇2、传染病医院实习生管理培养3、免疫胶体在医学检验的进展4、医院临床检验员的职业调查5、研究为基础的检验医学教学全文总字数:12490 字篇一:临床医学检验论文3篇临床医学检验论文3篇第一篇: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一、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305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血液细胞检查的受检者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5例,患者的年龄在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5±2.5)岁,受检人群主要包括了技术人员、教师、工人和学生。
1.2方法(1)抗凝剂的配比:在血液标本获得的情况下,对血液样本做抗凝处理,并且将抗凝剂配置成1∶10000和1∶5000的两种比例,最后将同样比例的静脉血混匀,并平均分配成305份,在进行检测处理。
(2)血液存储:采集所有受检者的静脉血,并将血液样本取得,将其混合均匀,同时均衡分配为610份,并温室下放置305份血液样本,并将其分为多个时间段进行测定,时间分别设定为30分钟内、3小时内和6小时内分别完成不同数量的血液标本检测,分数分别为100份、100份和105份;而另外的305份样本则放置于低温环境下(22摄氏度),随后的时间分配和为30分钟内和3小时内分别检测150份和155份。
1.3统计学处理对以上调查的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t检验,以卡方检验率的比较,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血液标本的检测质量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且随着采血部位、抗凝剂配比、放置温度和存储检测时间的不同,在检测结果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临床上血液检验结果受到血液检验细胞的质量控情况的严重影响,并且根据检测时间段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检验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实施检验中质量控制和完成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方法对我院检验科近年来出现的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总和回顾性分析,探讨和研究防范对策。
结果在细致的操作和严格的防范措施下,将偏差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结论做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是保证临床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应当予以重视并学习。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化检验;质量控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2-02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制定,生化检验所提供的具体信息是必不可缺的,而且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依赖于临床检验所提供的依据,这也就进一步的凸显了临床检验医学的重要性。
而这之中,如何做好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控制生化检验的准确性是目前临床上的一大重点,如何利用已有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客观的数据,提高检验质量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就此,笔者就我院近年来临床检验科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总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在进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有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标本的储存以及运送过程等。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1、清晰的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检查对象、检查项目、疾病诊断、标本编号等,确保不出现误差,对于存在疑问的检验申请单应当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联系,对于不清晰的地方进行询问,以免出现误差,另外对于一些重点病例或疑难重症患者则应当咨询临床医师,及时进行沟通了解才能更好的保证标本质量;2、采集和存放标本应当注意认真、轻缓,防止标本出现污染、溶血或水分蒸发等因素导致检查结果的偏差;3、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应当要求患者暂时停止服用药物,避免血清中的药物残留对检验结果造成偏差,所以建议标本采集时间应当控制在清晨患者未服药之前;4、为了避免患者的饮食、剧烈运动以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干扰到检验结果,因此应当严格控制好标本采集时间,并且在采集前一天应当通知患者第二天保持空腹进行抽血等。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保证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摘要】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临床上许多病情的诊断越来越需要实验室检查,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检验质量体系。
近年来大型仪器的普及和室内质控体系的健全,方法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而测定结果准确性往往来自于分析前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所以对之引起重视。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65-011 临床资料2013年1—5月对临床10000例标本随机进行调查表明如下:溶血的有38例,脂血的有432例,一边输液一边采血的有187例,口服用药后采血的有164例,临床医师申请检验报告单不规范的有120例,留取采血标本时间放置过长的有20例,临床医师和病员投诉的有2例,血清未完全成功分离而阻塞有4例,这些因素大大的影响检验质量。
1.1 一般资料分析前质量控制它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等主要因素,据国外文献统计,临床检验中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误差的5%-8%。
1.1.1 患者的准备:1.1.2 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有研究比较过,立位采血与卧位采血中17个项目检验结果,发现其中12个项目立位高于卧位,以tp、alb、alt、alp增高为明显。
1.1.3 患者的饮食: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有人研究指出,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tg增高50%,血糖增高15%,进食高蛋白时,可引起血中尿素氮、尿酸增高,饮酒后可使尿酸、乳酸等增加,因此除特殊急诊项目外,一律早晨空腹采血。
1.2 标本的采集:不规范的标本采集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能使标本溶血和凝血。
1.2.1 标本溶血:主要原因是采集的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红细胞破裂,或摇匀抗凝剂时,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使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溶血对检验项目有很大的影响使结果偏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论文质量控制论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刍议
【摘要】临床医学检验与广大患者联系十分紧密。
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和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旦在检验中出现结果差错将直接影响诊断错误和治疗延误,为此切实加强临床检验控制十分重要。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在医学检验工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使临床检验质量有了较快的提升,为诊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众所周知,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支柱。
实验室检验数据是临床进行鉴别诊断、治疗观察、事故分析等方面不可缺少的依据,检验结果对临床医疗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是检验的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治疗控制均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一检验前控制
在检测前,很多因素均可能影响到检测结果。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并不单纯是检验科的职责,与临床医生检验项目的选择、申请单的填写、临床资料的注明、采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的采集及运送均有较大关联。
如在进行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中,应明确要求受检患者提前进行三天以上素食,才能进行粪便留取潜血实验。
如果未严格按照要求摄入
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将可能给造成结果假阳性。
如在采血中,应做到标本采集前的“三查七对”,如果患者正在进行输液时,要避免在同侧采血。
进行aptt、fib、pt凝血时,严格按照标准量进行,采量过多或过少均将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候,决不能在第5次抽血前进行葡萄糖输液,否则引起测试结果异常。
在现实中一些护士因为缺乏检验知识,在进行采血时,依然有通过静脉输液管进行采血的情况,造成检测结果与映患者的实际并不一致。
此外因抗凝剂和采血量的比例不正确或者送检不及时均肯恩造成血液质量改变,造成检验记过不正确。
有研究表明,医院检验科每天约收到近四分之一的不合格检测标本,可见检测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较大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检验前标本的质量是检验质控的基础和关键。
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方法,强化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用高质量的检验前质控为整体检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二检验中控制
所有检验项目分析中都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和关键。
高科技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各项检验更加准确和标准,使检验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随着先进设备的普及,部分从事检验的医疗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产生的一个麻痹和大意,在业务知识钻研上有所懈怠。
对检验中得出的结果不认真加以分析,简单地将检验结果归结为仪器测定,然而任何一种仪器均需要人
为操作,任何一个检验结果均和检验人员密不可分,在过去人是检验的最核心因素,今天人依然是检验的核心因素,将来科技发展到任何高度,人都还将市检验的核心因素。
为此,检验人员必须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要特别关注好检验中的室内质控,对于所用检验试剂的质量都应做到万无一失,确保试剂应用标准液的质量过硬,对所使用的各类设备性能以及使用方法必须做到熟练掌握,在操作中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包含和维护好所用的各种仪器,定时对相关仪器进行校正和调整,确保虽有仪器性能均处于最佳状态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检测后控制
检验数据报告单是为给临床作为做出诊断、寻找病因、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患者重要的健康资料。
确保检验报告单的准确规范是检验工作的关键。
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对于检验后质量检验结果大多非常重视,但一些从事检验工作时间较短的人员对于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往往不够重视。
我们应该在完成检验后,对每个项目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查和分析,对疑问要及时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避免差错的发生。
检验结果异常可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核查:一是如果是第一次检查,要与化验单上医生所出具的临床诊断进行拟合,如果和临床医生的诊断基本符合可以发出报告单。
二是对于多次检验的门诊患以及住院患者出现检验异常
结果,要坚持采取回顾性的对比分析,如果和过去检验规律符合,与病情发展一致则可以说明检验结果正确,可以发出报告单。
三是如果没有临床医生的初步诊断资料,诊断结果和患者病情符合,则可以发出报告单;如果检验结果与上述几种情况均不相符,则说明可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例如在进行蛋白测定时,相应仪器出据的数据为a: 32, g: 71,a/g: 0. 44,然而患者并无肝硬化和肝腹水现象,则应该进行复
查并寻找原因,不应该清晰给出检验报告,给临床诊断带来误导。
循证医学时代已经来临,检验最后结果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最好证据。
因此在出据检验报告时,务必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严把检验质量控制关,检验人员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进一步确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全面全程质控的思想。
更加严肃认真地投入到质控工作之中,质控措施要贯彻和体现在检验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质量。
不断提升检验工作水平,使检验学科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相信,有了良好的思想作风,加之不断的勤奋进取,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有了良好的技术保证,质量控制才会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将检验质量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结语:从患者标本采集开始,到最终的检验报告发出。
在检验各个环节中都应做到准确无误。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临床医生、护士、检测科医师必须密切配合,密切联系,用更加务实和细致的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给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实验诊断依据,切实提高医疗以及检验质量。
只要真正做到到检验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到位,,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各个环节的检验质量控制缺一不可,应引起相关工作者得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马红雨,王洪波.我院检验科网站的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3): 276.
[2]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