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心理咨询 郭婷婷汇总

合集下载

逃离心理咨询-郭婷婷

逃离心理咨询-郭婷婷

郭婷婷心理学专栏:逃离心理咨询〔一〕作者新浪微博:@杏仁左〔注:此处的心理咨询主要指发展性咨询,即针对不适用心理障碍诊断的人群的一般性咨询〕一提起心理咨询,我就掩饰不住自己满满的恶意。

如果说前几年文艺青年们还能以心理分析的名义装逼,现在,随处可见廉价贩卖的“正能量读物”已经彻底消灭了这一领域的风格,使其越来越流于浅薄和庸俗。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一个都市白领身份的年轻女性,在结束了一天的瑜伽课程后,拿着本关键词为“灵修”“冥想”或是“活在当下”的书,试图为自己单调苍白的人生赋予意义。

她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心灵的平静来源于空白;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就能完成一次心灵的探索;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判断,顺其自然。

她们对这些文字〔以排比,比喻,叠字形容词为主体的短句〕一见如故,因为她们本来就抗拒思考,不爱追问,不关心与自己物理距离超过五米以外的事情,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发愣,情绪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剧烈波动。

因为这种阅读不需要占用她全部的认知资源,她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审视自己,脑中出现郭敬明式的独白:我穿着自己精心挑选,质地良好的裙子,高跟鞋制造出恰到好处的不适感,我花半小时化装只为悦己,眼前的食物从视觉到味觉都令我愉悦,我此刻正在用文字饱满自己的心灵,我是如此善待自己,接纳自己,我赋予自己正能量,足以战胜生活中任何的不愉快。

这种正能量是小市民们生活的动力。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已经获得满足,再高级一点的动机是对安全感的需要。

在当代的中国,这个需要其实没那么容易实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食品、空气和水,乃至居所和工作,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

这不是一个心理学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所以心理学给出的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

当然,他们并没有勇气直接把这句话讲出来,他们会引导人把注意力从环境转移到自身。

当前最有市场的并获得最大成功的心理健康指南,是指导一个已经满足个人衣食住行最低需求的个体把世界局限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思考那些需要连续追问并可能指向无解的问题,尽可能忽略可能威胁到自己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信息,把爱心奉献给宠物、孩子以及慈善机构等一切温顺的事物,发展一个不给自己造成经济负担、操作简单的爱好,结识一群与自己智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似的朋友,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方向:主观幸福感。

心理咨询打破保密协议的案例

心理咨询打破保密协议的案例

一、背景李明(化名),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

近期,李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经常独自一人发呆。

班主任发现后,建议李明的家长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家长带着李明来到了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李明的沟通,了解到他近期遇到了一些困扰,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在咨询过程中,李明透露出有自杀的念头。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意识到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防止李明发生意外。

三、保密原则的突破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但在李明透露出自杀念头后,考虑到以下原因,决定突破保密原则:1. 李明有明确的自杀危险,保密可能会延误干预时机,对李明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 作为心理咨询师,有责任保护来访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 李明的家长已经知道李明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四、具体行动1. 心理咨询师在征得李明同意后,立即联系了他的家长,告知了李明的情况,并建议家长带李明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心理咨询师向学校领导汇报了李明的情况,请求学校给予关注和支持。

3. 心理咨询师对李明进行了心理干预,帮助他缓解情绪,调整心态。

五、结果在心理咨询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李明的情绪得到了缓解,自杀念头消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干预,李明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六、总结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了解到李明有自杀念头后,果断突破保密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成功挽救了李明的生命。

这充分体现了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危机,确保来访者的人身安全。

恐惧上学的女生高中生学校恐惧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恐惧上学的女生高中生学校恐惧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根据本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出 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 必要的心理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做好适应大学生活的准备。
2、提供个性化咨询:针对不同学生的适应问题和心理状况,应提供个性化 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二、评估与分析
在初次会面中,我们通过开放式问题对小李进行了评估。她的表情紧张,双 手紧握,显得十分焦虑。当提及学校时,她的语气和眼神都流露出深深的恐惧。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得知小李的恐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在初中时曾遭 受同学的欺凌,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其次,小李的成绩一直很好,但 进入高中后,由于课业压力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4、制定方案:根据分析结果,我为该生制定了一个综合的咨询方案。首先, 我鼓励他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如参加社团、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他的社交 能力和自信心。其次,我指导他进行心理训练,如放松技巧、积极思考、自我暗 示等,以帮助他减轻焦虑和恐惧。最后,我建议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以解决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最后,心理咨询师为小李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复习时设定明 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等。小李学会了这些策略后,在 考试前和考试期间进行了实践,以应对考试焦虑。
4、评估咨询效果
在咨询结束后,小李的父母和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小李表示 他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了,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复习。
4、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我们帮助小李提高与同学和 老师的沟通能力。她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5、逐步暴露:在咨询过程中,我们逐步引导小李面对与学校相关的刺激。 例如,我们让她想象自己在学校里的情况,然后逐渐过渡到短时间离开家门。随 着小李逐渐适应这些情境,她的恐惧逐渐减少。

被看恐怖症案例咨询一例

被看恐怖症案例咨询一例
2 主 诉
式上 , 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 能成 功与人沟通 、 不 交流 , 在 面对 同学的要求时 , 心生不 满 , 不想去做 , 却又不 能勇敢说 不。 在面对卖饼者的求询眼神时 , 心里逃避 , 行为退缩 。 在人格 方面 , 自幼性格 内向 、 自卑 、 敏感 、 自尊心强 , 这些 人格特征是 来访者产生该症状 的主要原 因。 32 诊 断结果 : . 来访 者虽有 焦虑 的症状 , 但这 种焦虑有 明显
42 最终 目标 : . 在达 到上述具 体 目标 的基础 上 , 能运用所学 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 和认知模式 调适心理状 态, 提高来访 者 正确处理 日常生 活中的 困扰 , 析 问题 、 决 问题 的能 力, 分 解 协助其 自我认识 和 自我成长 、 最终达 到促进来访者人格完善 、 心理健康 发展 。
燕园! 堡 I 8 ( J



』 | n f a l je& Me t at , u u t 0 0 o. , ( 4 ol t o m msIf r' C d na He l A g s 2 1 ,V 1 8 N ) l h .
理空 白该如何去克服 ; 通过 “ 短程 聚焦” 明晰她 的职业 目标究 竟是什么 ; 再建 议她通过学长 “ 深度访 谈” 了解现在需 要通过 学 习和实践 作何 种准备。 3 效 果 评 估 在整个 咨询过程 , 咨询师始终坚持 中立 的立场 , 认真地倾
能认 识到这种 反应是过分 和不合理 的 , 又由于来访者是 怕被 卖饼师傅看 , 以本 案诊 断为被 看恐 怖症 。 所 4 咨询 目标的制定
41 具体 目标 : . 与探讨来访 者在家庭和学校 中产生 的不 良认 知与不恰 当的行 为归 因方 式 , 通过干预 和治疗改变来访 者错

心霾拨散是晴空r——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女孩的心理疏导

心霾拨散是晴空r——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女孩的心理疏导

心霾拨散是晴空r——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女孩的心理疏导蔡辉雄【摘要】这是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的女孩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走出心灵困惑的案例.辅导过程分三个层次:一是用爱去建立信任的、有亲和力的咨访关系,减弱孩子的防御心理,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二是呵护生命,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三是放飞孩子的心灵,运用心理技术帮助孩子拨散心中的重重阴影,还孩子心灵一片晴空.【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年(卷),期】2018(000)013【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自残行为;认知疗法;体相烦恼;辅导个案【作者】蔡辉雄【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荆州,43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一、案例描述一位班主任急匆匆地来到我的心理工作室,说她班上有一位有自残行为的女孩,请求我帮忙辅导。

事不宜迟,辅导时间预约在当天放学以后。

师生陆续离校后,班主任准时领着一个胳膊上包有纱布绷带的女孩来到我的工作室。

小女孩扫视了一眼咨询室,就低着头,站在班主任身旁,刘海遮住了大半个眼睛,脚无意识地随意擦着地上的一块脏迹。

女孩叫张小丽(化名),15岁,学习成绩较好。

女孩的父母在她三年级的时候离婚,她跟着爸爸生活。

据班主任介绍,之前这个孩子与一位最好的同学闹意见后,用刀划过手臂;上个月与妈妈在电话里发生冲突,也用刀划过手臂;今天中午一个人在寝室用刀划手臂,被同学撞见,赶紧抢过刀,然后报告班主任。

听了班主任的介绍,我初步了解了这个女孩面对重大生活事件的行为模式,即她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释放负性能量的行为模式是攻击自己、伤害自己。

今天中午的自残,一定是因为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或困惑。

基本情况了解后,我请班主任先回避,然后我的辅导正式开始。

我递给她一杯热水,示意她坐下。

她先开口:“老师,没什么,我划着玩的,你别管我,不耽搁你的时间了!”我知道小丽在拒绝我的帮助,她的心理防御机制很重;同时折射出小丽可能没有安全感。

幽闭空间恐惧倾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幽闭空间恐惧倾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幽闭空间恐惧倾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患者简介:患者小李,23岁,来自广东省。

小李在前往某个小镇上的旅行时,突然感到恐慌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

他描述自己处于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四周是密不透风的墙壁,他感到喘不过气来,心跳加速,恐惧感油然而生。

小李曾尝试面对这种恐惧,但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出现极端的焦虑和恐惧感,因此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初步评估及诊断:小李在咨询过程中表达了对幽闭空间的明显恐惧,他描述自己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到无法逃脱,无法呼吸,心跳加速,并且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初步评估,小李被诊断为幽闭空间恐惧倾向。

幽闭空间恐惧倾向是一种特定的恐惧症,又称为幽闭症(claustrophobia),它是对于被困在狭小、密闭的空间中无法逃脱的恐惧。

患者在这些情境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慌和身体不适的症状。

对于小李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措施。

治疗计划及干预措施:在对小李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暴露疗法等干预措施。

1. 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李的对话和引导,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并通过改变负性的思维模式,提高他对幽闭空间的容忍度。

还帮助小李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正念训练等,以应对幽闭空间带来的焦虑情绪。

2. 放松训练:心理咨询师引导小李进行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呼吸调节等技巧,帮助他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焦虑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幽闭空间的情境。

3. 暴露疗法: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李逐渐暴露在幽闭空间中,并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渐减少逃脱的行为,以提高他对幽闭空间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消除对幽闭空间的恐惧。

监测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小李的症状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每次咨询的讨论和观察,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小李逐渐对幽闭空间的恐惧有所减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境,并且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当我知道了她的秘密……

当我知道了她的秘密……

当我知道了她的秘密……
昝韬
【期刊名称】《中外女性健康(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 那件私密的事.往往在你说出"别告诉别人"之后不久,就发现最信任的女友成了秘密泄露的"源头".而女友的秘密也常常被你不小心"脱口而出",哪怕你在讲完她的秘密后,还添上一句"千万别让第三个人知道".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昝韬
【作者单位】武汉达明智心心理咨询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知道了桃子“穿衣服”的秘密 [J], 丁晓晓
2.当我们知道了结局 [J], 石翔
3.阿帕奇知道了什么 [J], Jennie Ivey;张宁
4.我知道了标鼠的秘密 [J], 林玮舒;林丽春
5.知道了,知道了,冬天来啦 [J], 张嘉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闭女孩:好怕我会折腾掉幸福

自闭女孩:好怕我会折腾掉幸福

自闭女孩:好怕我会折腾掉幸福
晓玉
【期刊名称】《心理医生》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我被强暴了,居然没人可以倾诉rn在叙述我与林风的故事以前,请允许我先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因为我深深明白,今天自己这样封闭、"怪异"的性格,完全是拜那段日子所赐--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晓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内疚感、怕掉面子与道歉倾向的关系
2.费←→废——那些不清不楚的收费项目,真的是太多了、太折腾了--还有多少“费”该及时“废”掉
3.我怕我会怪自己
4.我怕我会怪自己
5.我会变色我怕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婷婷心理学专栏:逃离心理咨询(一)作者新浪微博:@杏仁左(注:此处的心理咨询主要指发展性咨询,即针对不适用心理障碍诊断的人群的一般性咨询)一提起心理咨询,我就掩饰不住自己满满的恶意。

如果说前几年文艺青年们还能以心理分析的名义装逼,现在,随处可见廉价贩卖的“正能量读物”已经彻底毁灭了这一领域的格调,使其越来越流于肤浅和庸俗。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一个都市白领身份的年轻女性,在结束了一天的瑜伽课程后,拿着本关键词为“灵修”“冥想”或是“活在当下”的书,试图为自己单调苍白的人生赋予意义。

她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心灵的平静来源于空白;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就能完成一次心灵的探索;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判断,顺其自然。

她们对这些文字(以排比,比喻,叠字形容词为主体的短句)一见如故,因为她们本来就抗拒思考,不爱追问,不关心与自己物理距离超过五米以外的事情,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情绪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剧烈波动。

因为这种阅读不需要占用她全部的认知资源,她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审视自己,脑中出现郭敬明式的独白:我穿着自己精心挑选,质地良好的裙子,高跟鞋制造出恰到好处的不适感,我花半小时化妆只为悦己,眼前的食物从视觉到味觉都令我愉悦,我此刻正在用文字丰满自己的心灵,我是如此善待自己,接纳自己,我赋予自己正能量,足以战胜生活中任何的不愉快。

这种正能量是小市民们生活的动力。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已经获得满足,再高级一点的动机是对安全感的需要。

在当代的中国,这个需要其实没那么容易实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食品、空气和水,乃至居所和工作,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

这不是一个心理学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所以心理学给出的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

当然,他们并没有勇气直接把这句话讲出来,他们会引导人把注意力从环境转移到自身。

当前最有市场的并获得最大成功的心理健康指南,是指导一个已经满足个人衣食住行最低需求的个体把世界局限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思考那些需要连续追问并可能指向无解的问题,尽可能忽略可能威胁到自己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信息,把爱心奉献给宠物、孩子以及慈善机构等一切温顺的事物,发展一个不给自己造成经济负担、操作简单的爱好,结识一群与自己智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似的朋友,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方向:主观幸福感。

乐嘉是他们的导师。

他借 (chao)鉴 (xi)了美国人泰勒.哈特曼 (Taylor Hartman )的《色彩密码》 (The Color Code)以及与之类似的罗格.波尔克曼 (Roger Birkman)在《性格密码》 (The True Colors)中的观点,通过替换和改编几种颜色的含义得到一套本土化的性格色彩学理论。

这套理论和几千年前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以及脱胎于体液说的气质类型说没有本质区别,其目的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给人打一个标签。

这是一种懒人的学问,只要通过该鉴定方式确认自己的类别,就可以拥有一本对号入座的行动指南。

这种疗程短见效快的药方特别适合十几岁以后逻辑思维水平就停止发展的群体。

它与星座学说的唯一区别就是:你的星座是由父母的做爱时间决定的,而你的性格色彩是由乐嘉们决定的。

有传言说乐嘉的出场费在所有名人中排行第一。

心理学学院派一边鄙视他,一边想要复制他的成功模式。

然而这些拿着自己节操扭扭捏捏欲抛又止的人未必明白,让乐嘉成功的绝不是他的理论,而是他对低智商人群最近发展区非常精准的把握(注: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概念,指发展的可能性与其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

乐嘉给出的“指点”,以求助者的认知水平此前绝对未曾想到,但又不超出他们当前的理解能力范围。

这种落差会带给人一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一刻的大脑活动与嗑药和赌博赢钱高度相似。

这已经足够让人愿意掏腰包享受这一过程。

至于长期效果,乐嘉只需再加一句:你以后记住我的话,会对你很有帮助。

大功告成。

我相信乐嘉为了寻找他目标人群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很多尝试,并最终拥有了一套稳定的问答题库。

由于他的受众水平有限,这个数据库不会超过他长时记忆所能承载的容量,也极少会在检索时遭遇卡壳。

在我看来,应对智力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不需要掌握多少学院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或是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但一定要知道两件事:一,一切你与亲密他人关系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你和父母的关系问题(这一条配合煽情词汇使用效果极佳);二,你必须牢记十种以上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揭示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格特质(例如,你外表坚强内心脆弱,你有不切实际的抱负,你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等)。

前两天乐嘉写长微博褒赞郭敬明,他心里很清楚,两人的粉丝群体存在很大比例的重合,愿意为郭敬明掏钱的人,也多半热爱乐嘉。

如果乐嘉的例子尚不足以代表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毕竟在圈内人看来他就是个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那么我们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领域,审视一个风靡一时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循证的 (Evidence-based)心理咨询理论——由艾力斯 (Albert Ellis) 提出雏形并由贝克 (Aaron Beck)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这一流派中获得最大成功的就是建立在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

这一理论源自动物实验,并对人同样适用。

例如,咨询师可以通过让来访者循序渐进的暴露在令自己感到恐惧或焦虑的情境中来治疗恐怖症和强迫症。

而这一理论的核心技术——旨在矫正人的不合理信念认知咨询和治疗,操作起来则复杂得多,且效果难以评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访者主诉因为家境贫寒而在择偶问题上备受打击。

他的问题被咨询师毫无困难地界定为认知偏差的一种:“绝对化”。

翻译成通俗说法就是:“你认为出身决定一切,因为家里没钱,买不起房,所以你是没人爱的,这是一种认知歪曲。

”然后,咨询师毫无困难地把“这个想法因过于绝对化而不合理”的理念传达给他。

他当然可以毫无困难地认同自己的偏激,因为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否定这一结论。

他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追问来探讨这种信念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和逐步加强的。

最后问题来了,只有他在生活中通过寻找支持和反对的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才能逐步修正自己的信念。

这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即他的观念在现实层面更可能被证实还是证伪。

——一周后他告诉咨询师,他觉得这个想法被无情的现实加强了。

咨询师慌了神,短暂镇定后拿出最后一招,即百试百灵的心灵鸡汤:“我从你身上看到令人欣喜的潜力,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拥有最宝贵的资源——孤独,学会享受这一资源,它会开出花来。

”——我相信任何流派的咨询师都熟练掌握了这一基于人本主义的基本技巧,并可以说的比这段精彩百倍。

最后来访者感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浑身充满正能量,热泪盈眶的离开,已经忘记了他最初的,也是至今尚未解决的烦恼。

即使最资深的咨询师,也会很小心地回避有关个人信念的追问,这也是认知疗法往往中途流产浅尝辄止的原因:咨询师往往无法区分这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无法在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回避针对这一问题的道德判断。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凭什么觉得你对他信念的修正是合理的呢?尽管这个例子虽然有简化咨询过程的嫌疑,但它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咨询师最后都变成人本主义的拥趸。

因为人本主义所强调的温暖,尊重和共情使得咨询关系最融洽,咨询师获得的成就感最多,来访者的脱落(中途停止咨询)率最低。

而且,它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来访者最初主诉是社会现实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师都必须把它概念化为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他只需要处理来访者的认知和情绪,并小心翼翼的避免道德和价值观的判断,最后把现实层面的问题抛给对方。

因为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感受自身的需要,做出自由的选择,并把这叫做成长。

基于人本主义思想而发展出来的心理咨询流派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创建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

他们汲取了胡塞尔 (Husserl)的现象学与萨特 (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其咨询技术基于如下人性假设:首先,他们强调个体的责任,认为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做出选择,改变自己;其次,他们强调“此时此地”,认为过度缅怀过去和计划未来会影响到对当下生活感受的体验;他们不会为个体贴标签,认为没有人比来访者本人更了解自己;最后,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他们强调来访者自身的力量,认为他们自己完全能克服所遇到的暂时困境,并不断寻求个体发展与自我完善。

不幸的是,这几乎和给来访者嗑药没有什么区别。

离开这个四季如春的咨询室,他们发现了解自己与适应环境变成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此处省略一万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如咨询师鼓励的那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有涉嫌歧视的不平等规则或者观念的普遍存在(如户籍制度和劳务合同双轨制),也再无可能无条件获得其他人的尊重;如果某个行业的潜规则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那么对成功的渴望与对快乐的追求常常是一个二选一的题目;他们对自身需要倾听的越清楚,感受到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越强烈。

妥协和遗忘是自动习得的最好用的应对策略,虽然他们最后会把成功归功于心灵鸡汤。

成功人士都是熬制鸡汤的一把好手,例如李开复,任志强,马云,俞敏洪。

当然还有鸡汤界鼻祖:卡耐基 (Dale Carnegie)。

是的,无论在哪国,咨询师都不可能讨论社会制度的问题,但正如人本主义流派所坚信,并为几乎所有咨询师所认同的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格和个性的发展,鼓励来访者挣脱束缚,认为个体只有靠自己的选择的道理发展才能成其为人。

此时,咨询师所谓的价值中立,是建立在这些被西方主流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基础上的。

我们知道,中国本土心理学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理论体系完整的咨询和治疗流派,所以在这些涉及价值观的基本立场上可以说是全盘西化。

问题来了,这些价值观是否适应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呢?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问题:首先,主流媒体宣传的集体主义是以压制个性发展为前提的,而自我牺牲的奉献观也同样将个人利益置于弱势地位;再者,中国人(乃至东方人)的自我是与亲密他人高度卷入的,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个人感受与重要他人的感受的区别,而这一问题在西方社会不存在(见Markus和Kitayama于 2010年发表在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综述)。

正如我前文指出的,至少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咨询心理学必须通过回避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才可能逻辑自洽的使用一个源自西方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治疗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