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课上教师引导,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
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
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节奏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
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
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深化学生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一个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仿写练习,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对课文难点内容的解析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难点内容的剖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感到有些紧张。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尽量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认识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悟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引言《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秀的语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展现了古人对承天寺的景仰和关注。
本文评课稿旨在深入分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熟悉《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和结构;•学习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式;•掌握课文中表达意义的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解读课文中的文化知识,了解承天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导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训练法通过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和重点句子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4. 创作写作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记承天寺夜游》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激趣导入
比赛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PPT 配上月亮图)
二、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三、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2、听读课文;
3、全班齐读;4、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读吗?
教学过程
四、疏通文意 出示分组竞赛的题目布置学生用抢答、竞赛的方式
疏通文意。
五、把握课文、作者心境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重点引导
学生对写景句和议论句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激发自主学
习兴趣。强化能力方法不加以包办,切实强化落实以学
生自主阅读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写景句的赏析,互相 间的探讨,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实际的认 知审美认知,陶冶情操,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
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知人论世解读作品等,对于文言 学生学习能
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 力分析
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
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
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但他们的对文言文阅读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记承天寺夜游》
称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的一
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 84 个字,
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 教材分析
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 途径,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强化能力方法不加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举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游览词赋》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领悟文章主题: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举例:文章开头以“元丰六年,余在京师”引出背景,接着详细描绘承天寺夜景,最后抒发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1)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和举例。
举例:如“藻荇”一词,教师要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6.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理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今异义词,如“怀古”、“夜游”、“闲情”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景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轼的写作特色及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4.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几个苏轼的
小故事,例如:苏轼和佛
印的针锋相对,旁敲侧击。
及其被贬之前的小故事等
等。
学生欣赏,补充,对苏
轼的生平进行了解,进入课
题
更好的理解作者的
感情由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
背景介绍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
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
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
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
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
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
的“乌台诗案”(乌台,指
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
间的审问折磨后,十二月
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
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有诗曰“去年东坡拾瓦
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
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
为口忙”之句。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学生听讲、听读、思考、
记录。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
平、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