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城墙到宫殿、寺庙和园林,中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和代表作。
一、古代城墙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防御的设施,也是展示城市繁荣和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城墙多以砖石和土坯建造,既雄伟壮观又稳固耐用。
其中,中国古代城墙的代表作之一是北京的故宫城墙。
故宫城墙高大厚实,由砖石垒砌而成,上面饰以琉璃瓦和雕花石雕,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
二、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皇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
在北京的故宫,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
故宫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包括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等等。
这些宫殿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黄色为主调,展现了皇家权力的高贵和庄严。
三、寺庙建筑寺庙建筑在中国古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中心。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注重平衡与和谐。
以少林寺为例,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一颗明珠。
少林寺建筑群分布有序,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木质结构的殿堂和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四、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苏州的留园和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
留园以其精巧的园林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颐和园则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精美的建筑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结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古代城墙到宫殿、寺庙和园林,这些建筑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卓越的技艺。
古城墙介绍

古城墙介绍
古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防御敌人的入侵。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城市都有古城墙,比如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城墙等等。
古城墙通常由砖、石、土等材料建造而成,有的城墙高达十几米,厚达几米。
其结构复杂,包括城门、城墙、城楼、护城河等。
城门是城墙的主要出入口,城门上方有瞭望台。
城墙是城门和城楼之间的部分,有的城墙上会装有箭楼和瞭望台。
城楼是城墙的高处,有用于监视、瞭望的窗口和洞口。
古城墙除了防御作用外,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
古城墙的建造技术、建筑风格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古城墙已成为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古城墙已经被拆除或者破坏。
保护和修缮古城墙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应该珍惜古城墙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
- 1 -。
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与建筑技巧

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与建筑技巧古代城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不仅有着独特的防御功能,也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技巧。
本文将从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和建筑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古代城墙是战争时期保护城市免受敌人入侵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城墙的防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代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因此,古代城墙需要具备壮实、高大、坚固、耐用等特点,才能经受得住战争带来的冲击。
其次,古代城墙还需要具备各种附加的设施,如城楼、护城河、城门、箭楼、壕沟等,这些设施配合城墙可以更好地发挥防御作用。
另外,古代城墙的设计考虑到了城防攻防战略,例如城门、箭楼、城楼等设施的位置会根据敌方的攻击方向和战术进行合理布局,以形成相互支援、相互牵制的防御体系。
二、古代城墙的建筑技巧除了防御功能外,古代城墙还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杰出才干和建筑技巧。
首先,城墙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砖、石、土等当地资源,其中砖块作为城墙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采用“提拱”、“筒砖”、“垛口”等技术,使城墙结构细节丰富,承重力更强,抗震性更好。
其次,古代城墙设计中考虑了地势地貌和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
有些城墙修筑于山岩之上,有的修筑于地势险要处或水道两岸。
无论是哪种情况,建筑师都要根据具体地形进行设计,保证城墙的坚固耐用性。
另外,高峻而坚固的城墙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因素的考量,例如,城墙面上常在内侧修筑城台,有些城墙表面还装点着砖雕、魏博、牛头、马面等各种图案,这样既美化了城墙,又增加了其视觉冲击力。
与此同时,古代城墙的建造维护、后期运用也是一门艺术。
据考古发现,古代城墙的维修保养有着严密的规定,每年都会有专门修缮的人员对城墙进行检查、清理、加固等操作,从而保证城墙的完好无损。
另外,在城墙上设置烽火台、制瓦场、兵器库等场所,为城墙的维护和使用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古代城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防御建筑,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古代城墙知识

古代城墙知识中国城墙知识——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般四处迁移,为了对外敌进行防御,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城墙建筑,以守护自己的家园。
我们常说的城池,实际上就是以作为防御设施的城墙和护城河来代指整座城市,护城河一般于城墙外环绕,视具体地形而不同,依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及其周边地形所建造起来的城墙各不相同。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
为了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就把城墙的墙面不做成直线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
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三点五米,高度大约七至十米不甚相同。
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所以有能力烧砖,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成为砖城墙。
用土修筑的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
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与城墙同样做法,乃在下部做一个夯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作为城楼了。
城楼是一个标志,从远处便知城之位置。
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以窥视敌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枪,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
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城砖。
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
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一米,有的地方两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高度时再做垛口、枪眼。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发现中国知识地图2018-01-30 20:04:22中华门瓮城藏兵洞。
作于发现中国()正如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城墙历史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它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今的体系。
本文试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全方位展现中国城墙演变史。
一、中国古城墙起源于巫山“大溪文化”之环壕现代的考古证实,中国城墙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时期,是由环壕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
“大溪文化”区域大溪文化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较发达。
大多数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这给了城池发展提供一个必要条件,即大多数人长期稳定定居一处,有必要且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建设。
古代定居示意图古人一般会选择平原或者低矮的丘岗台地上建城,如图,我们以最典型的平原建城为例,从建筑角度,分析城墙的演变。
在图中,左侧是经过平整的平原,右侧是定居后的格局。
在这里,我们把房屋、水井、陶窑和其它生活设施简化,统一用小屋替代,以便更直观了解环壕的格局。
定居点最早的环壕视图定居以后,为了防御野兽袭击,同时也便于排水,古人在定居点周围一圈挖出环壕,如图,左侧是理想化的环壕。
由于挖沟挖出大量掘土,而这些土又无法轻易运出,于是古人直接就近堆于壕沟内侧。
这样既省时省力,又加高加强了壕沟内侧,提高环壕的防御性能。
如图,右侧是壕沟内侧加高的环壕,下图是壕沟剖视图。
古代环壕剖视图近年来的考古也证实了这个推测,很多遗址壕沟内侧比外侧高一米以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壕越做越大,单纯的挖土、堆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如图,由于是堆土,土坡角度不能太大。
即使挖几倍的土方,由于几何关系,内侧高度也不会成比例提高,这时人们开始摸索新的工艺来筑城。
二、北方版筑夯土墙,南方从土坯到砖石抗击火器在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4000年前的版筑墙体。
版筑是古代修建土制墙体的常用技术,在两边固定木板,将土倒入填满,用杵捣坚实,成为墙体。
中国古代的城墙和防御工事

中国古代的城墙和防御工事中国古代的城墙和防御工事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之一。
这些巍峨壮观的建筑物不仅令人赞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墙和防御工事的起源、设计特点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墙和防御工事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初,这些工事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和财产免受野兽和外敌的侵害而建造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的意义扩大,也逐渐演变成用于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墙和防御工事有长城、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等。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墙之一,其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复,发展成为一道横贯中国北方的宏伟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则是明清时期修建的重要城墙,保留至今,成为这两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
二、设计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在设计上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厚度通常较大,这是为了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为防御提供更强的抵抗力。
其次,城墙往往采用砖石堆砌或夯土建造,以确保其牢固可靠。
此外,城墙的高度也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既要能够抵挡攻击,又要提供足够的视野来监视外部情况。
城墙的设计还包括了许多附属设施,如城门、角楼和瞭望台等。
城门是城墙的入口,通常设有门楼和护城河,用于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
角楼是城墙的重要防御构件,具有利于射击和观察的优势。
瞭望台则用于监视敌情,及时传递信息以保障城墙的安全。
三、历史意义中国古代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保护中国的领土免受外敌入侵。
城墙坚固的结构和周密的布局,使敌人难以攻破,从而保护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城墙和防御工事是古代国家的象征和威严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城墙都被视为君主的象征,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权威。
例如,明代的南京城墙是明王朝的象征,表达了君主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与防御功能

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与防御功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城墙始终是守护每个朝代的重要物件。
城墙作为地方防御的重要手段,早在古代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发展,城墙的建造技术也愈加成熟,防御功能也愈加完善。
那么,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与防御功能是怎样的呢?一、城墙的建造技术中国的城墙建筑受到古代人类文化的深深影响,在大亚湾文化时期,就有了早期的土墙、石墙和灰土墙等工程,通常是由泥土加上大小不一的石块所组成。
到了商周时期,城墙的石制工程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了早期墙体的泥土材质。
到了秦汉时期,石墙和城墙已经成为常见的建筑工程材料,被用于修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建设。
在明清时期,古代城墙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城墙墙体不仅加厚了,而且用的建筑材料更加坚固、美观,城墙上的箭塔、城楼等建筑也得到了广泛设计和造型。
城墙的建造技术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基础工程。
城墙的基础明渠地基,就是用来承担整个城墙重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决定好城墙地基的深度后,将沿着城墙的轮廓挖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制土桩;在这个制土桩上再用长木桩子打入地下,这样就可以固定住架在上面的花岗石墩座,最后慢慢累积起一个三角形状的巨石球体,使城墙下端能够稳定。
城墙的建造过程中,还要用到木料、钢筋和钢丝等材料,以使整个城墙结构更加坚固稳定,耐久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城墙的防御功能城墙是古代中华文明重要的防御工事,其防御功能变化十分丰富,不仅反映了军事科技的潜力和城市发展的逐渐成熟,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城墙的防御功能主要包括物理封锁、抵御外敌、监视警卫、士气鼓舞等多种层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城墙防御构筑是民族金字塔的龙头部位,无论在防御层面还是建筑工程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
物理封锁是城墙防御的基本手段,城墙高度坚实,要求阵地上水险、地势复杂,战略地位的优劣巧妙设计。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体系的核心是城墙的高度,有抵御物理侵蚀的要求,并可以利用城门死角、壕沟等要素来形成掩蔽和解围的功能,使城墙更加坚不可摧。
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

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中国古代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承载着城市防御的重任,又是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从建筑结构、布局、防御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砖、石、土等材料,采用夯土或砖石垒砌的方式构建。
一般来说,城墙由外墙和内墙组成,中间填以土石杂料。
外墙通常较高,具有一定的垂直度和垂直厚度,以增加城墙的稳定性和抗外力能力。
内墙则起到补强作用,提高城墙的整体强度。
城墙上设有墙头、垛口等战争防御设施,用于巡视和放置攻击性武器。
二、布局中国古代城墙的布局一般呈现正方形或矩形,四周环绕着完整的城墙。
城墙的周长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需求。
城墙的四个角落通常设有角楼或角塔,以加强防御能力。
城门是城墙的主要入口,设置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常有门楼或城楼作为守卫和防守的重点。
三、防御功能中国古代城墙的主要功能是城市防御。
城墙作为城市的护卫者,起到了阻挡敌人入侵的作用。
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使攻击方难以攀爬或破坏,墙头的垛口和墙上的角楼等设施为城墙的防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城墙上设置的城门是城市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防守的重点。
往往设置城门楼或城楼,用于放置守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
城墙还承载了其他功能,如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存在定义了城市的边界和范围,使城市内外有明确的划分。
城墙周围通常还有护城河或护城沟,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墙也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展示了城市的规模和强大。
总结: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建筑结构采用砖、石、土等材料,中间填以土石杂料;布局呈现正方形或矩形,城墙周长根据城市规模和需求决定;城墙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抵御敌人的入侵、城门和相关设施的设置等方面。
此外,城墙还承载了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任务,定义了城市的边界和范围,展示了城市的规模和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
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
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
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
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
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
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
此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
因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
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
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
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
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
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
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
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的发展方向,使城市更进一步接近近代城市的发展模
式。
此外城墙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高大的城墙往
往给人以吉祥的象征。
清人李光庭记载说:“幼时闻诸
故老, 乾隆三十三年, 许邑侯重修(河北宝坻) , 较旧
城低三尺, 识者以为泄城内之气, 故有城头高运气高,
城头低运气低之语。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二)无论城墙是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其城门的设置都是按
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礼
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城门数量的不同代表了
不同的等级序列。
3 . 3城乡划分的标志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墙的作用无非在于以下两
个方面:一是作为军事设施,另一个就是对城里的居民
进行有效的统辖。
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
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而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城
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
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开阔的田野会受到
野兽、流寇和入侵军队的侵扰,而封闭的城市中人们则
可以安全地工作和休息,即使在战祸时期也如此。
加
之有了城市内部的水源和丰富的谷物储备,这种安全
感可以说是绝对的了。
”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墙成为了划分城与乡的标
志。
都城外城墙以内为城,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城墙以外为乡,为农村或郊野,负责给都城供给粮
食及其他物资。
然而随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的增长,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
加,城市原有的内部空间逐渐被填满,使得新增人口只
能栖身于城墙之外。
这样,便在近于城门的城墙外围
出现了一些搭棚居住的“棚民”,他们大多从事小型贸
易,即为小商、小贩。
随着这部分人的增加和他们所从
事的集市性商业的发展,对地域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
大,城墙外部的居民聚落由点成片,于是又再造城墙,
虽然也有城墙但还不能算是“城里”。
以明清北京为例,由于有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
货物运往京城,明代一直都在内城九门设立征税机构,
这些货物都集中在此,有些商品的流向是单向的,只进
入京城销售,也有一些商品的流向是多向的,既向京城
供应也会销售至农村郊区,外城因而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因此城门关榷就成了城与乡之间的界线。
在明代
的大部分时间里,外城普遍不被视为城市以内的地区。
到了清代,大量人口被迁徙到了外城,外城因此而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
外城的商业明显比内城繁荣,主要商
业都分布在外城,内城还是集中设市。
虽然外城已被
纳入北京城市的范围,但仍然被看作是内城的附属品
存在,不属于“城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作为城与乡的划分标志已经开始有些不那么绝对了。
明中后期
以后, 在内城的南城墙以外, 已出现了商业区, 尽管它
的服务方向是对内的, 但这道南城墙以外的部分地区
已不能说只是乡村了。
但是, 尽管修建了外城,在明清
之际的一段时间里, 也不能说外城城墙以内的部分地
带城市化特征已很明显, 因此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开始
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3 . 4城市景观作用
早期城市的地域景观以城墙为其界限,形成强烈
的城市轮廓线与其他地域相分隔,城墙成为城市有别
于乡村的主要人文地理景观特征。
城墙大多为方形,
并依地势而建,高大而坚厚,给城内居民以安全感,给
敌人以威慑感。
城墙矗立在广袤的郊野上形成了一道
很好的人工景观。
比如南京城墙呈多边形,蜿蜒起伏,
把历代设置的府、县均包括在内,据岗垄之脊,控河湖
之水,堪称一道战可据、退可守的坚固屏障。
而南京古
城墙13座城门之一的聚宝门(现中华门) ,除外观宏
大无比,威武森严外,其结构又颇为精巧。
城门内外共
四道,形成三座瓮城(即两道城门之间的空间) 。
战时
可将敌人困于其中,躲在瓮城内外27个藏兵洞里的伏
兵冲杀而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城墙、山、水和田野
构成了一组美好的城市景观,后来城墙所包括的范围
有所扩大,为了保卫国家疆土,往往沿国界或依据一定
的自然条件修筑绵延千万里的城墙,人为的修筑一道
屏障,如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战国初年的万里
长城,如今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一道壮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