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21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21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第21课《伯牙鼓琴》同步练习基础百花园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 ) 兮( ) 哉( ) 巍(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巍()娥()眩()魏()蛾()舷()愧()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A.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提升训练营四、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2.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思维大练兵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个引导的箭头挫折时一句温暖的话迷惑时一个肯定的回答干渴时一杯清凉的水倦怠时一声惊蛰的春雷纯洁的友谊高山上的白雪生命的蜜和盐森林中的松柏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_____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 、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 、 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 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 ,“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 ,“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1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xián xīzāi wēi二、辨字组词。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练习题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练习题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练习题(附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zāi wēi xián zhóu pù善()()峨琴()画()()晒二、比较组词。

或()魏()弘()袖()瀑()哉()巍()弦()轴()曝()三、文言文阅读。

(一)《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巍巍乎若泰山:________________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表示伯牙对知音的敬重,珍惜和感谢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伯牙鼓琴》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用“_______________(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处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囊玉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拊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

课文解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
理解文意并思考:从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 他所珍藏的书画多达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 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特别喜爱,用锦缎 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可以看出读书人对戴嵩的画作的珍爱 程度之深,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戴嵩在人们 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人们对他的画作十分 喜爱和信任,深信不疑。
书戴嵩画牛
新课导读
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 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 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 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世
人称其为“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 并称“ 三苏”。北宋 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唐 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
一日 / 曝 / 书画,有 / 一牧童 / 见之,拊掌 / 大笑 / 曰: “此 / 画 / 斗牛也!牛斗 / 力 / 在角,尾搐 / 入 / 两股间。 今乃 / 掉尾 / 而斗,谬矣!”处士笑而/ /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处士:隐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去做官的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图解课文
主旨归纳
课文主要选取俞伯牙弹的 高山和 流 水 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 高山流水 , 把真正理解俞伯牙的锺子期叫作 知音, 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 高山流水比喻乐曲 高妙 ,知音难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练习题

21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一、选出正确读音(画√)。

少(shǎo shào)选汤汤(tāng shāng)乎若流水处(chǔ chù)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shù)曝(pào pù)书画斗(dòu dǒu)牛二、解释词语。

志:巍巍:少选:汤汤:处士:拊掌:谬:然之:三、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蜀中有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四、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2.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第一课时一、shào shāng chǔ hào shǔ pù dòu二、心志,情志高大的样子形容极短的时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拍手错误认为他说得对三、1.锺子期听之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终身不复鼓琴2.好书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四、1.A 2.B 3.D 4.C五、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六、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21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下列句子中,在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时测评卷含答案(2020年)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时测评卷含答案(2020年)

21文言文二则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锺.子期(zōnɡ)蜀.中(shǔ)B.谬.矣(miù)尾搐.(chù)C.汤.汤(shānɡ)拊.掌(fù)二、生字词拓展。

1.“一日曝.书画”中的“曝”读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这个含“曝”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2.“所宝以百数.”中的“数”读作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这个含“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句子模块三、下列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是()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C.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四、读句子,解释全句。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五、(一)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这篇古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类文阅读-21 文言文二则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⑧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

乃厚赂发之。

(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yù)歌:卖唱。

⑤欐():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客栈。

⑧遽(jù):立刻,匆忙。

⑨曼声:拖长声调。

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既:已经。

B.去:离开。

C.向: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C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

4.示例:弦外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

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ěidé)。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

”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

”帝曰:“是善用所长.(zhǎnɡ cháng)也。

”(选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魏晋南北朝卷》)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1 文言文二则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⑧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

乃厚赂发之。

(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yù
⑦逆旅:客栈。

⑧遽(jù):立刻,匆忙。

⑨曼声:拖长声调。

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既:已经。

B.去:离开。

C.向: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1.C
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

4.示例:弦外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

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ěi
dé)。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

”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

”帝曰:“是善用所长.(zhǎnɡ cháng)也。


(选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魏晋南北朝卷》)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
..。

()
A.值得怜悯
B.数量少得不值一提
C.令人喜欢
(2)帝甚嘉.之。

()
A.夸奖
B.欢乐
C.善,美
(3)臣未尝.执笔。

()
A.辨别滋味
B.曾经
C.经历
3.徐景山是怎么帮助魏明帝捉到獭的?
4.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dé cháng
2.(1)C (2)A (3)B
3.徐景山在木板上画了两条鲻鱼,悬挂在岸上,于是群獭竞争着追到木板画边上,一下子就都捉住了。

4.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